第三篇
關燈
小
中
大
月18日)把信用銀行對布拉格的一個大糖業商行的接管描述為具有典型意義,然後繼續寫道:
&ldquo糖業貿易幾乎完全成為這些努力的犧牲品,早在90年代初,絕大多數波希米亞的糖廠的銷售就已經是布拉格富有的糖業商人的勢力範圍。
他們通過靠生産者承擔責任進行銷售中介,取得顯著利益。
他們常常也靠自己承擔責任進行交易,而他們的大規模交易和與國外市場的聯系在當地構成了一種獨特的現象。
銀行的糖業交易限于以代理的方式為自己的糖廠進行銷售,限于銀行正常活動範圍内的信用提供。
在最近10年間,這樣一些私人糖業商行完全銷聲匿迹,或被轉歸銀行,其他的糖業商行則被迫大大縮減了自己的業務。
在以前的糖業貿易巨頭中,僅僅剩下布拉格唯一的一家大商行,它現在也還代表13家糖廠,每年銷售數十萬公擔的白糖。
生産擴大到帝國兩半部分的一些最大的私人糖廠,在進行銷售時根本不需要中介,而是自己組織批發銷售。
中等的和較小的企業與銀行結成程度不同的緊密的聯系,銀行向它們提供必要的信用,代它們為出口和國内零售貿易銷售産品,但也常常自己承擔糖銷售中的全部風險。
這樣,以前大規模的和利潤豐厚的中間貿易便被完全排除了,波希米亞糖廠銷售的三分之二由布拉格一些銀行(大部分都隻不過是維也納銀行的分行)的糖業部承擔。
糖業貿易改組的起點是信用的提供和新糖廠的建立。
80年代和90年代,波希米亞和摩那維亞地區建立了大量新糖廠,其中包括易北河岸的一些大的供出口的制糖廠。
它們大部分是用外國資本興建的,而提供必要資金的一些銀行則要求這些新廠将産品的代理銷售權轉歸自己。
自卡特爾出現以來,小型粗糖廠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出來,它們常常是用不足的資本建立起來的,因而完全依賴它們的信用提供者。
即使是現有企業,為使自己現代化和擴大規模,也需要大量資金,并與資金提供者結成更為密切的關系,這常常導緻整個銷售的轉移。
例如,一些維也納銀行的布拉格分行以及一些地方銀行,在糖業貿易中站穩了腳跟,并把自己活動重點移到這方面來。
農業銀行代表15個糖廠&hellip&hellip英國銀行承擔11家粗糖廠的代理銷售。
信用銀行集中了5個大企業的商業事務。
齊弗羅斯泰因什卡銀行是許多地方糖廠的銷售所。
銀行購買粗糖廠的産品,把它們轉運到精煉廠;它們又從精煉廠收購白糖,投入國内外的銷售市場。
當幾年内出口對于奧地利工廠具有越來越大意義時,銀行活動也具有了不同的性質。
出口要求在各種國外市場上繼續開展業務活動,有限的代理貿易傭金與獲自套彙和投機交易的大量利潤相比日益退居次要地位&hellip&hellip但是靠自己承擔責任的貿易與國際貿易緊密相聯,因為隻有極少的國内生産者能承擔這種常常必須延展很長時間的業務活動。
因此,作為糖業貿易的最後環節,糖便被銀行穩穩地控制了。
工廠把它們的産品賣給與自己有聯系的銀行,而銀行又試圖通過利用國内外市場上的最有利的條件來謀利。
當然,依靠自己承擔責任的貿易還不是一般原則,一些謹慎的銀行還從根本上對它持有保留态度。
但是,除了代理銷售外,它也已經占有重要的地位。
不能否認,事情正朝着這個方向發展。
那些與卡特爾有密切聯系、并且承擔它們所控制的産業的銷售的銀行,還有更大的商品交易。
例如,農業銀行承擔火柴廠、糖漿廠、搪瓷器廠、包裝紙廠、澱粉廠以及一些化工行業的卡特爾的銷售。
銀行聯合會與紙闆廠有類似的關系,信用銀行也承擔聯合黃銅廠的銷售。
這些都不過是代理關系,并不包括任何嚴格意義上的貿易,即不包括通過中央銷售部中銷售的卡特爾化和集中化把中間貿易排擠出去。
由于銀行之間的競争,商品代理貿易的利潤減少了,僅僅達到以前很大的代理傭金的較少部分。
一般銀行業務獲利額的下降,在一些具有商品部的銀行中引起更強烈的靠自己經營商品交易的想法,而且顯示出沿這個方向擴大營業的新的嘗試的一些征兆。
&rdquo 30在個别情況下,按各個領域中産業資本和商業資本的不同比例,價格會發生變化。
假定在一個部門中,例如在機器制造業中,生産資本等于1000,商業資本為200。
在平均利潤率為20%的條件下,則商業利潤為40。
對消費者的總價格等于1000+200(産業資本家按這樣的價格把自己的産品賣給商人)+240(它補償商人的資本加利潤),即整個等于1440。
但是在紡織工業中,商業資本400分攤在生産資本1000上面。
于是産品價格是1680。
現在假定卡特爾在兩種情況下成功地消除了商業資本,并把商業非生産性費用壓縮到一半,那麼,機器制造業者靠1100資本獲得340利潤,而紡織業者靠他們1200資本獲得480利潤。
利潤率不等會導緻平均化過程,這又通過價格的變化反映出來。
但是,紡織品消費者所得即是機器購買者所失。
而一般說來,由于卡特爾化,這種平均化将是非常困難的和不完全的過程。
如果獨立商業被消費合作社、批量購買協會、農業購買合作社等所取代,那麼,情況就不同了。
這僅僅意味着被組織起來的消費者的活動代替商業資本家的活動,因此商業利潤也歸于這些消費者。
同時,集中的加強也意味着流通費用的節約。
31批發商人恩格爾說得很對:&ldquo辛迪加所追求的是實際壟斷和直接消除批發商業。
當然,購買者并不因此而能更便宜地進行購買。
對工廠和辛迪加來說,如果目的不是取得與批發商業同樣的利潤,那麼,整個活動将是盲目的。
&rdquo(《德國印刷紙廠聯合會的糾紛案》第Ⅳ期114頁。
) 煤炭辛迪加也是這樣。
它&ldquo也利用運輸業和批發商業的壟斷,以便在不通過擡高運費而造成煤炭價格顯著提高的條件下,加重小消費者的負擔;或者設法使消費者必須支付的較高價格,不像以前那樣歸于商業,而是歸于生産者。
&rdquo(利夫曼:《卡特爾和托拉斯》第98頁) 32《德國印刷紙廠聯合會的糾紛案》第Ⅰ冊第236頁。
33同上書,第235頁。
34同上書,第228頁以下。
35同上書,第230頁。
36同上書,第229頁。
37同上書,第230頁。
38同上書,第Ⅱ冊第455頁。
39同上書,第Ⅱ冊第380頁。
40勇敢的辛迪加代理人的僞善言辭真是妙不可言:&ldquo作為商行,我們也認為這是正當的,因為我們主要的目的是促進和保護國内商業。
&rdquo掠奪本國,通過人為制造煤炭、焦炭和鐵的短缺而阻礙加工業,通過向國外傾銷而維持國内的高價&mdash&mdash這就是利潤欲的國民信念。
41商業廳秘
他們通過靠生産者承擔責任進行銷售中介,取得顯著利益。
他們常常也靠自己承擔責任進行交易,而他們的大規模交易和與國外市場的聯系在當地構成了一種獨特的現象。
銀行的糖業交易限于以代理的方式為自己的糖廠進行銷售,限于銀行正常活動範圍内的信用提供。
在最近10年間,這樣一些私人糖業商行完全銷聲匿迹,或被轉歸銀行,其他的糖業商行則被迫大大縮減了自己的業務。
在以前的糖業貿易巨頭中,僅僅剩下布拉格唯一的一家大商行,它現在也還代表13家糖廠,每年銷售數十萬公擔的白糖。
生産擴大到帝國兩半部分的一些最大的私人糖廠,在進行銷售時根本不需要中介,而是自己組織批發銷售。
中等的和較小的企業與銀行結成程度不同的緊密的聯系,銀行向它們提供必要的信用,代它們為出口和國内零售貿易銷售産品,但也常常自己承擔糖銷售中的全部風險。
這樣,以前大規模的和利潤豐厚的中間貿易便被完全排除了,波希米亞糖廠銷售的三分之二由布拉格一些銀行(大部分都隻不過是維也納銀行的分行)的糖業部承擔。
糖業貿易改組的起點是信用的提供和新糖廠的建立。
80年代和90年代,波希米亞和摩那維亞地區建立了大量新糖廠,其中包括易北河岸的一些大的供出口的制糖廠。
它們大部分是用外國資本興建的,而提供必要資金的一些銀行則要求這些新廠将産品的代理銷售權轉歸自己。
自卡特爾出現以來,小型粗糖廠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出來,它們常常是用不足的資本建立起來的,因而完全依賴它們的信用提供者。
即使是現有企業,為使自己現代化和擴大規模,也需要大量資金,并與資金提供者結成更為密切的關系,這常常導緻整個銷售的轉移。
例如,一些維也納銀行的布拉格分行以及一些地方銀行,在糖業貿易中站穩了腳跟,并把自己活動重點移到這方面來。
農業銀行代表15個糖廠&hellip&hellip英國銀行承擔11家粗糖廠的代理銷售。
信用銀行集中了5個大企業的商業事務。
齊弗羅斯泰因什卡銀行是許多地方糖廠的銷售所。
銀行購買粗糖廠的産品,把它們轉運到精煉廠;它們又從精煉廠收購白糖,投入國内外的銷售市場。
當幾年内出口對于奧地利工廠具有越來越大意義時,銀行活動也具有了不同的性質。
出口要求在各種國外市場上繼續開展業務活動,有限的代理貿易傭金與獲自套彙和投機交易的大量利潤相比日益退居次要地位&hellip&hellip但是靠自己承擔責任的貿易與國際貿易緊密相聯,因為隻有極少的國内生産者能承擔這種常常必須延展很長時間的業務活動。
因此,作為糖業貿易的最後環節,糖便被銀行穩穩地控制了。
工廠把它們的産品賣給與自己有聯系的銀行,而銀行又試圖通過利用國内外市場上的最有利的條件來謀利。
當然,依靠自己承擔責任的貿易還不是一般原則,一些謹慎的銀行還從根本上對它持有保留态度。
但是,除了代理銷售外,它也已經占有重要的地位。
不能否認,事情正朝着這個方向發展。
那些與卡特爾有密切聯系、并且承擔它們所控制的産業的銷售的銀行,還有更大的商品交易。
例如,農業銀行承擔火柴廠、糖漿廠、搪瓷器廠、包裝紙廠、澱粉廠以及一些化工行業的卡特爾的銷售。
銀行聯合會與紙闆廠有類似的關系,信用銀行也承擔聯合黃銅廠的銷售。
這些都不過是代理關系,并不包括任何嚴格意義上的貿易,即不包括通過中央銷售部中銷售的卡特爾化和集中化把中間貿易排擠出去。
由于銀行之間的競争,商品代理貿易的利潤減少了,僅僅達到以前很大的代理傭金的較少部分。
一般銀行業務獲利額的下降,在一些具有商品部的銀行中引起更強烈的靠自己經營商品交易的想法,而且顯示出沿這個方向擴大營業的新的嘗試的一些征兆。
&rdquo 30在個别情況下,按各個領域中産業資本和商業資本的不同比例,價格會發生變化。
假定在一個部門中,例如在機器制造業中,生産資本等于1000,商業資本為200。
在平均利潤率為20%的條件下,則商業利潤為40。
對消費者的總價格等于1000+200(産業資本家按這樣的價格把自己的産品賣給商人)+240(它補償商人的資本加利潤),即整個等于1440。
但是在紡織工業中,商業資本400分攤在生産資本1000上面。
于是産品價格是1680。
現在假定卡特爾在兩種情況下成功地消除了商業資本,并把商業非生産性費用壓縮到一半,那麼,機器制造業者靠1100資本獲得340利潤,而紡織業者靠他們1200資本獲得480利潤。
利潤率不等會導緻平均化過程,這又通過價格的變化反映出來。
但是,紡織品消費者所得即是機器購買者所失。
而一般說來,由于卡特爾化,這種平均化将是非常困難的和不完全的過程。
如果獨立商業被消費合作社、批量購買協會、農業購買合作社等所取代,那麼,情況就不同了。
這僅僅意味着被組織起來的消費者的活動代替商業資本家的活動,因此商業利潤也歸于這些消費者。
同時,集中的加強也意味着流通費用的節約。
31批發商人恩格爾說得很對:&ldquo辛迪加所追求的是實際壟斷和直接消除批發商業。
當然,購買者并不因此而能更便宜地進行購買。
對工廠和辛迪加來說,如果目的不是取得與批發商業同樣的利潤,那麼,整個活動将是盲目的。
&rdquo(《德國印刷紙廠聯合會的糾紛案》第Ⅳ期114頁。
) 煤炭辛迪加也是這樣。
它&ldquo也利用運輸業和批發商業的壟斷,以便在不通過擡高運費而造成煤炭價格顯著提高的條件下,加重小消費者的負擔;或者設法使消費者必須支付的較高價格,不像以前那樣歸于商業,而是歸于生産者。
&rdquo(利夫曼:《卡特爾和托拉斯》第98頁) 32《德國印刷紙廠聯合會的糾紛案》第Ⅰ冊第236頁。
33同上書,第235頁。
34同上書,第228頁以下。
35同上書,第230頁。
36同上書,第229頁。
37同上書,第230頁。
38同上書,第Ⅱ冊第455頁。
39同上書,第Ⅱ冊第380頁。
40勇敢的辛迪加代理人的僞善言辭真是妙不可言:&ldquo作為商行,我們也認為這是正當的,因為我們主要的目的是促進和保護國内商業。
&rdquo掠奪本國,通過人為制造煤炭、焦炭和鐵的短缺而阻礙加工業,通過向國外傾銷而維持國内的高價&mdash&mdash這就是利潤欲的國民信念。
41商業廳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