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關燈
小
中
大
無需發生變化。
但是,國家由于沒有任何其他的信用,所以便轉向銀行,賦予銀行券以強制通用的能力,否則銀行就會破産。
為這種借款而發行的銀行券追加于流通并可能造成貶值。
當國家自身發行為自己的支付所必要的紙币而不經銀行的彎路時,情況也完全一樣。
隻是這種彎路對銀行有利,因為銀行現在靠隻花費它印刷費的&ldquo借款&rdquo便取得利息。
正是這種情況,使李嘉圖如此激憤地反對英格蘭銀行,并要求把紙币發行(當然,他這裡把國家紙币和銀行券混同起來了)變成為國家的事情。
此外,了解下述情況是不無興趣的:李嘉圖在他的《經濟的和安全的通貨提案》(proposalsforaneconomicalandsecureCurreney)中的一些著名建議,有許多部分在奧地利的&ldquo純紙币本位制&rdquo中得到實現;而正是這種實現,使人再清楚不過地認識到李嘉圖的理論根據的錯誤。
71在關于貨币制度的立法方面,資本主義社會面臨一個純粹的社會問題。
但是,這個社會對它自身一點也不了解。
它自身的運動規律對它一直隐藏着,必須通過理論的艱苦努力才得以揭示出來。
但是,它的領導階層的利益又反對采納理論發現的結果。
即使撇開作為銀行立法問題上最傑出的專家的貨币資本家的褊狹的、利己的利益不論,對勞動價值理論的憎惡,也成為正确認識貨币和銀行券流通規律的不可克服的障礙,導緻通貨學派的原理在英國銀行立法中的勝利,盡管這種學說已經被圖克、富拉頓和威爾遜的著作從曆史上和理論上證明是荒謬的。
這真是一個絕妙的曆史的諷刺:這種理論可以在通常都是緻力于徹底貫徹勞動價值理論的李嘉圖那裡找到根據(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正當理由的)。
因為在這裡,在紙币經濟實踐的印象下,李嘉圖放棄了他自己的理論。
資本主義社會的無政府性質,使這個社會很難合理地和自覺地調節社會的任務。
它隻是從極其不同的國家和時代的嚴酷的和花費很大代價的經驗中,才艱難地和極其緩慢地學到一些比較正确的原則,但又找不到将這些原則一般化的力量。
在美國和英國,在較小的程度上也包括德國,迄今仍維持發行銀行的立法和政策,便證明了這一點。
資本主義社會統一地從理論上把握一些新的經驗,現在就更加不可能了。
某個克納普的膽量已經使它目瞪口呆,這個人對新的事實既沒有作出判斷也沒有加以解釋,而至少由此作出了系統的術語說明。
既然貨币流通和信用流通的管理是一個純粹的社會任務,于是便提出了把這個任務轉交給國家的要求。
但是,因為資本主義國家被階級利益所分裂了,所以引起那些擔心現在正統治着國家的階層的權力增加的人們的疑慮,他們會立即警覺地反對這種要求。
鬥争大都以對享有特權的私人公司進行廣泛的國家監督的這樣的妥協而告結束。
所謂不可缺少的資本家的個人利益,恰恰必須被排除或受到限制。
國家銀行管理者的私人利益,同這些銀行的勢力沒有什麼關系。
實際上,由于為自己的打算而利用國家信用,自由管理利潤利益在這裡就會造成極大的損害。
任務的社會性質,使排除或至少嚴格限制利潤利益成為必不可少的。
72&ldquo我絲毫也不猶豫地表示,我完全贊同1810年老銀行經理們如此激烈诋毀的下述原理:隻要銀行僅僅發行貼現不超過60天有效期的好的票據的銀行券,如果它發行的銀行券數量是公衆樂于接受的,那它就不會處置失當。
我認為,在這個如此簡單的原則中,包含着比自那時以來頒布的某項關于這個問題的法令更多的真理和對支配貨币流通的原理的更深刻的洞察。
&rdquo(富拉頓:《論流通手段的調整》,第207頁) 73&ldquo在國際交易中解決支付的最重要的手段是票據。
以前明顯地是通過商業票據實行國家之間的清算,而從上一個世紀起,銀行票據越來越重要了,商業票據,也包括由其他要求(例如由證券交易)所派生的票據,隐退于銀行票據之後了。
在商業票據中,以前商品購買的特殊方式消失了;在銀行票據中,根據時代的特點,抽象化還更進了一層。
現在已不能作出結論,說它的基礎是商品交易;相反地,隻能說應該清償由某種經濟過程産生的貨币要求權。
現在,國際信用可以同這種支付方式聯系起來。
&rdquo(阿·薩爾托裡烏斯·弗賴赫爾·馮·瓦爾特斯豪森:《國外投資的國民經濟制度》,1907年柏林版,第258頁以下。
) 74因為一切貨币都是為利息而貸出的,從而對貸出者來說帶有資本性質,所以,一切被貸出的貨币,不管它的實際職能如何,不管它是形成新的生産資本的出發點或是僅僅中介既有資本的流通過程,都被看作是資本,并把對作為支付手段的貨币的需求與對作為貨币資本的貨币的需求混同起來。
75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33頁。
76那些在分析商品時忽略了特殊的形式規定而隻考察交換活動内容的經濟學家,在論述信用交易和交易所交易的發達的形式時,相反地又忽視了内容,不知餍足地陷于關于形式的無限遐想之中。
即使是耶德爾斯,在他的我認為在其他方面是卓越的著作(《德國大銀行同産業的關系》,1905年萊比錫版)中,也給信用交易的形式以過高的意義。
77雅費:《英國的銀行制度》,第200頁。
78&ldquo首先,在差不多所有事業部門裡,都可以察覺到越來越多地采用現金支付(而普裡庸把銀行支付也包括在裡面)代替票據清算,而在原料交易和半成品交易中已經這樣實行了。
借助于銀行信用,特别是承兌信用形式,商人通過轉賬或填寫支票以現金支付,以緻純粹的商品票據越來越被排擠了。
這必然最強烈地觸及巨額的和最好的商品票據,因為在商業交易的最上層,資本财富通過吸收過程本來已經變得很強大了。
即使在迄今為止最純粹的票據的發源地的海外大宗交易中,例如在谷物交易中,如不使用銀行承兌票據,那麼,以即期票據代替兩個月的票據和三個月的票據進行支付已是很普通的了。
這種轉變為下述事實所說明:買者在現金支付時總是能得到更有利的條件,即使為此目的必然要求相當大的銀行信用,這些有利條件本身整個來說仍然存在。
此外,為了實際上還處在流通中的商品票據,帝國銀行和一些信用銀行之間以及信用銀行本身的各個集團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競争。
大銀行中的巨額資本的堆積,湧向相應的票據投資,因而在競争中把好的商品票據的價格遠遠壓低在帝國銀行的貼現率以下,壓低到私人銀行的貼現率。
&rdquo(普裡庸:《德國的票據貼現業務》,第120頁) 79在個别情況下需要多大的信用,可以從例如1902年《股東》的一篇報道中看出來。
按照這篇報道,産業資本家們必須對銀行債務支付20%到40%的利息,這已經成為很普通的事情。
在諾伊斯鋼鐵廠即原魯道夫·德倫鋼鐵廠的一次總會上,一位股東曾作了如下計算:這個工廠1900年到1903年的債務,分别是各該流動資金的26%、85%、105%和115%。
在1903年的71.8萬馬克債務中,50萬馬克是銀行債務。
這裡,股份資本為100萬馬克(耶德爾斯:《德國大銀行同産業的關系》,第42頁)。
80同上書,第32頁。
81埃德加·雅費:《英國的銀行制度》,第60頁。
82往來賬戶信用的本質在于:&ldquo它使債務人能夠完全地或部分地支配所約定的信用,并相應地随時歸還。
往來賬戶信用的這種特性,對債務人有利之處在于:他能使貸出資本的利用完全适合于自己經營的需要,并能以節約的方式減少這種利用的費用。
相反地,對于銀行來說,通過往來賬戶信用讓出貨币,意味着相當固定的投資。
投資的期限雖然不受限制,但卻可以使債務人的歸還不斷地進行。
&rdquo(普裡庸:《德國的票據貼現業務》,第102頁)關于它在德國的利息率,該書作了如下叙述:&ldquo普通的情況是:往來賬戶的利息率相應于帝國銀行抵押貸款的利息率,但在銀行利息率降低的情況下,并不使它降低到一定的最低限度(大抵5%)以下。
除了這種在實踐中按同樣的方式進行的利息的計算之外,對特種信用的提供,則按銀行的基礎和性質以及考慮業務關系的質的狀況計算手續費。
這種手續費大都通過被提供的或實際需要的信用量來計算,并取決于交易的活躍程度。
總之,這種手續費改變了原來的利息率,對信用接受者十分不利,以緻于實際上必須按各個契約比名義上存在的利息計算多支付2%到3%。
&rdquo 83耶德爾斯:《德國大銀行同産業的關系》,第32頁以下。
84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378&mdash379頁。
85為了能夠通過供求關系說明價格,供給與
但是,國家由于沒有任何其他的信用,所以便轉向銀行,賦予銀行券以強制通用的能力,否則銀行就會破産。
為這種借款而發行的銀行券追加于流通并可能造成貶值。
當國家自身發行為自己的支付所必要的紙币而不經銀行的彎路時,情況也完全一樣。
隻是這種彎路對銀行有利,因為銀行現在靠隻花費它印刷費的&ldquo借款&rdquo便取得利息。
正是這種情況,使李嘉圖如此激憤地反對英格蘭銀行,并要求把紙币發行(當然,他這裡把國家紙币和銀行券混同起來了)變成為國家的事情。
此外,了解下述情況是不無興趣的:李嘉圖在他的《經濟的和安全的通貨提案》(proposalsforaneconomicalandsecureCurreney)中的一些著名建議,有許多部分在奧地利的&ldquo純紙币本位制&rdquo中得到實現;而正是這種實現,使人再清楚不過地認識到李嘉圖的理論根據的錯誤。
71在關于貨币制度的立法方面,資本主義社會面臨一個純粹的社會問題。
但是,這個社會對它自身一點也不了解。
它自身的運動規律對它一直隐藏着,必須通過理論的艱苦努力才得以揭示出來。
但是,它的領導階層的利益又反對采納理論發現的結果。
即使撇開作為銀行立法問題上最傑出的專家的貨币資本家的褊狹的、利己的利益不論,對勞動價值理論的憎惡,也成為正确認識貨币和銀行券流通規律的不可克服的障礙,導緻通貨學派的原理在英國銀行立法中的勝利,盡管這種學說已經被圖克、富拉頓和威爾遜的著作從曆史上和理論上證明是荒謬的。
這真是一個絕妙的曆史的諷刺:這種理論可以在通常都是緻力于徹底貫徹勞動價值理論的李嘉圖那裡找到根據(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正當理由的)。
因為在這裡,在紙币經濟實踐的印象下,李嘉圖放棄了他自己的理論。
資本主義社會的無政府性質,使這個社會很難合理地和自覺地調節社會的任務。
它隻是從極其不同的國家和時代的嚴酷的和花費很大代價的經驗中,才艱難地和極其緩慢地學到一些比較正确的原則,但又找不到将這些原則一般化的力量。
在美國和英國,在較小的程度上也包括德國,迄今仍維持發行銀行的立法和政策,便證明了這一點。
資本主義社會統一地從理論上把握一些新的經驗,現在就更加不可能了。
某個克納普的膽量已經使它目瞪口呆,這個人對新的事實既沒有作出判斷也沒有加以解釋,而至少由此作出了系統的術語說明。
既然貨币流通和信用流通的管理是一個純粹的社會任務,于是便提出了把這個任務轉交給國家的要求。
但是,因為資本主義國家被階級利益所分裂了,所以引起那些擔心現在正統治着國家的階層的權力增加的人們的疑慮,他們會立即警覺地反對這種要求。
鬥争大都以對享有特權的私人公司進行廣泛的國家監督的這樣的妥協而告結束。
所謂不可缺少的資本家的個人利益,恰恰必須被排除或受到限制。
國家銀行管理者的私人利益,同這些銀行的勢力沒有什麼關系。
實際上,由于為自己的打算而利用國家信用,自由管理利潤利益在這裡就會造成極大的損害。
任務的社會性質,使排除或至少嚴格限制利潤利益成為必不可少的。
72&ldquo我絲毫也不猶豫地表示,我完全贊同1810年老銀行經理們如此激烈诋毀的下述原理:隻要銀行僅僅發行貼現不超過60天有效期的好的票據的銀行券,如果它發行的銀行券數量是公衆樂于接受的,那它就不會處置失當。
我認為,在這個如此簡單的原則中,包含着比自那時以來頒布的某項關于這個問題的法令更多的真理和對支配貨币流通的原理的更深刻的洞察。
&rdquo(富拉頓:《論流通手段的調整》,第207頁) 73&ldquo在國際交易中解決支付的最重要的手段是票據。
以前明顯地是通過商業票據實行國家之間的清算,而從上一個世紀起,銀行票據越來越重要了,商業票據,也包括由其他要求(例如由證券交易)所派生的票據,隐退于銀行票據之後了。
在商業票據中,以前商品購買的特殊方式消失了;在銀行票據中,根據時代的特點,抽象化還更進了一層。
現在已不能作出結論,說它的基礎是商品交易;相反地,隻能說應該清償由某種經濟過程産生的貨币要求權。
現在,國際信用可以同這種支付方式聯系起來。
&rdquo(阿·薩爾托裡烏斯·弗賴赫爾·馮·瓦爾特斯豪森:《國外投資的國民經濟制度》,1907年柏林版,第258頁以下。
) 74因為一切貨币都是為利息而貸出的,從而對貸出者來說帶有資本性質,所以,一切被貸出的貨币,不管它的實際職能如何,不管它是形成新的生産資本的出發點或是僅僅中介既有資本的流通過程,都被看作是資本,并把對作為支付手段的貨币的需求與對作為貨币資本的貨币的需求混同起來。
75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33頁。
76那些在分析商品時忽略了特殊的形式規定而隻考察交換活動内容的經濟學家,在論述信用交易和交易所交易的發達的形式時,相反地又忽視了内容,不知餍足地陷于關于形式的無限遐想之中。
即使是耶德爾斯,在他的我認為在其他方面是卓越的著作(《德國大銀行同産業的關系》,1905年萊比錫版)中,也給信用交易的形式以過高的意義。
77雅費:《英國的銀行制度》,第200頁。
78&ldquo首先,在差不多所有事業部門裡,都可以察覺到越來越多地采用現金支付(而普裡庸把銀行支付也包括在裡面)代替票據清算,而在原料交易和半成品交易中已經這樣實行了。
借助于銀行信用,特别是承兌信用形式,商人通過轉賬或填寫支票以現金支付,以緻純粹的商品票據越來越被排擠了。
這必然最強烈地觸及巨額的和最好的商品票據,因為在商業交易的最上層,資本财富通過吸收過程本來已經變得很強大了。
即使在迄今為止最純粹的票據的發源地的海外大宗交易中,例如在谷物交易中,如不使用銀行承兌票據,那麼,以即期票據代替兩個月的票據和三個月的票據進行支付已是很普通的了。
這種轉變為下述事實所說明:買者在現金支付時總是能得到更有利的條件,即使為此目的必然要求相當大的銀行信用,這些有利條件本身整個來說仍然存在。
此外,為了實際上還處在流通中的商品票據,帝國銀行和一些信用銀行之間以及信用銀行本身的各個集團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競争。
大銀行中的巨額資本的堆積,湧向相應的票據投資,因而在競争中把好的商品票據的價格遠遠壓低在帝國銀行的貼現率以下,壓低到私人銀行的貼現率。
&rdquo(普裡庸:《德國的票據貼現業務》,第120頁) 79在個别情況下需要多大的信用,可以從例如1902年《股東》的一篇報道中看出來。
按照這篇報道,産業資本家們必須對銀行債務支付20%到40%的利息,這已經成為很普通的事情。
在諾伊斯鋼鐵廠即原魯道夫·德倫鋼鐵廠的一次總會上,一位股東曾作了如下計算:這個工廠1900年到1903年的債務,分别是各該流動資金的26%、85%、105%和115%。
在1903年的71.8萬馬克債務中,50萬馬克是銀行債務。
這裡,股份資本為100萬馬克(耶德爾斯:《德國大銀行同産業的關系》,第42頁)。
80同上書,第32頁。
81埃德加·雅費:《英國的銀行制度》,第60頁。
82往來賬戶信用的本質在于:&ldquo它使債務人能夠完全地或部分地支配所約定的信用,并相應地随時歸還。
往來賬戶信用的這種特性,對債務人有利之處在于:他能使貸出資本的利用完全适合于自己經營的需要,并能以節約的方式減少這種利用的費用。
相反地,對于銀行來說,通過往來賬戶信用讓出貨币,意味着相當固定的投資。
投資的期限雖然不受限制,但卻可以使債務人的歸還不斷地進行。
&rdquo(普裡庸:《德國的票據貼現業務》,第102頁)關于它在德國的利息率,該書作了如下叙述:&ldquo普通的情況是:往來賬戶的利息率相應于帝國銀行抵押貸款的利息率,但在銀行利息率降低的情況下,并不使它降低到一定的最低限度(大抵5%)以下。
除了這種在實踐中按同樣的方式進行的利息的計算之外,對特種信用的提供,則按銀行的基礎和性質以及考慮業務關系的質的狀況計算手續費。
這種手續費大都通過被提供的或實際需要的信用量來計算,并取決于交易的活躍程度。
總之,這種手續費改變了原來的利息率,對信用接受者十分不利,以緻于實際上必須按各個契約比名義上存在的利息計算多支付2%到3%。
&rdquo 83耶德爾斯:《德國大銀行同産業的關系》,第32頁以下。
84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378&mdash379頁。
85為了能夠通過供求關系說明價格,供給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