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資本輸出和争取經濟區的鬥争

關燈
資本力量是根本無法分享的。

     因此,金融資本政策有三個目的:第一,建立盡可能大的經濟區;第二,通過保護關稅壁壘排除外國競争;因而,第三,把這一經濟區變成為民族壟斷聯盟的開發地區。

    然而,這些要求必然與這樣的經濟政策發生尖銳的沖突,這種經濟政策使産業資本在它的絕對統治(在雙重意義上,即商業資本和銀行資本隸屬于它,它同時又在世界市場占絕對統治地位)時期在英國達到古典的完善狀态。

    當其他國家實行金融資本政策日益威脅英國産業資本的利益時,情況更加如此。

    的确,自由貿易國家是外國競争的天然的進攻對象。

    當然,&ldquo傾銷&rdquo對英國産業也是有利的。

    加工工業由于抛售的競争而赢得比較便宜的原料。

    但是,另一方面,這也損害了原料工業。

    于是,随着卡特爾化的發展,随着越來越多的生産階段的合并以及出口獎勵制度的形成,那些迄今從&ldquo傾銷&rdquo中獲取利潤的英國産業的末日也一定會到來。

    然而,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因素是,關稅以其獲取超額利潤和創業利潤(這對英國資本是個很大的誘惑)的機會,開拓了一個迅速壟斷化的時代的前景。

     另一方面,通過保護關稅把英國同它的殖民地聯合起來是完全可能的。

    英國的自治殖民地大都是這樣一些國家,它們首先是作為英國的原料供應者和工業品購買者而具有重要性。

    其他國家的保護關稅政策,特别是農業保護關稅政策,終歸會把殖民地國家引向英國,把英國作為自己的主要銷售市場。

    但是,就英國産業會妨礙這些殖民地國家自己的産業的發展而言,這些國家仍處于培育關稅階段,即關稅不能超過一定水平的階段,因為外國工業品的進口對于供應本國市場是絕對必要的。

    因此,在保持&ldquo國内的&rdquo培育關稅的情況下,整個不列颠帝國實行更高的卡特爾保護關稅是相當容易的。

    建立一個政治上和經濟上都強大到足以限制其他國家用提高保護關稅來排擠不列颠産業的經濟區的前景,促使整個資本家階級聯合起來。

    此外,用于殖民地的資本絕大部分歸英國資本家所有,對他們來說,帝國的關稅比自治殖民地的關稅率的顯著提高更重要得多。

     美國本身即使在帝國主義時代也是一個足夠大的經濟區;此外,它的擴張方向是由地理條件決定的。

    以門羅主義作為其最初的政治表現的泛美運動隻是處于初始階段,而且由于美國的巨大優勢還有很大希望。

     在歐洲,情況就不同了。

    在那裡,國家的分裂造成經濟利益的對立。

    通過中歐關稅同盟來消除這些對立,遇到了很嚴重的障礙。

    這裡,不像在不列颠帝國中那樣,是一些互相補充的部分,而一些是多少同樣的因而互相競争和互相敵對的實體。

     但是,這種敵對由于金融資本的經濟政策而大大加強了。

    這時,對立已不像19世紀那樣産生于對在歐洲本土建立統一經濟區的追逐,而是産生于對吞并外國中立市場的追逐。

    為了這個目的,歐洲國家現在部署了國家的武裝力量。

    這不是為了吞并已經高度發展的資本主義國家,這些國家的産業本身有輸出能力,它對征服者國家的産業來說僅僅意味着競争的加劇,而無論如何作為其他國家剩餘資本投資場所的意義很小。

    重要的毋甯說首先是為了那些尚未被開發的地區,而這些地區的開發恰恰對最強大的資本家集團具有重要意義;也就是說,主要是為了海外殖民地。

    因為這裡為資本提供了大規模投資的機會。

    特别是現代交通運輸體系、鐵路和輪船航線的創立,吸引了大量的資本。

     國家按照能夠創造超額利潤的條件把殖民地的活勞動提供出來。

    同時,在許多情況下,它也通過接受國家保證來保證整個利潤。

    殖民地的自然财富同樣成為超額利潤的來源。

    這裡,特别重要的是原料價格低廉,從而工業品的成本價格降低。

    在殖民地,地租還沒有發展起來,或者發展程度很低。

    把土著居民驅逐出去或徹底消滅,或者在最有利條件下把他們從牧民或獵人轉變為契約奴隸或被限制在狹小的固定地區的農民,一舉而創造出隻有名義價格的自由土地。

    如果土地一般是肥沃的,它就能為國内産業提供遠比舊的供給來源便宜的原料,如棉花。

    即使價格上反映不出這一點(因為例如在棉花上,美國的價格仍然是決定性的),它也意味着,本來要付給美國農場主的一部分地租現在落入了殖民地種植園主的腰包。

     金屬加工業的原料供應更重要。

    盡管技術在進步,這種工業的迅速發展仍有提高金屬價格的趨勢,而這種趨勢還受到資本主義壟斷的促進。

    因此,在自己的經濟區内擁有原料來源變得更加重要了。

     因此,獲取殖民地的努力導緻大經濟區之間不斷激化的對立,并對歐洲各個國家之間的關系産生決定性的反作用。

    如像美國這樣一個大的經濟區内部,不同的自然條件是經濟迅速發展的源泉;而在歐洲,不同的自然條件按照極其多種多樣的、從經濟角度來看是偶然的從而是不合理的方式分配于大量的小經濟區之間,則相反地阻礙了經濟發展,使之發生分化,更加有利于大經濟區和損害小經濟區,因為沒有自由貿易把這些地區聯結成為一個具有較高發展程度的經濟統一體。

    但是,這種經濟不平衡對于各個國家的關系,也就是它在這些國家内部對各個階層的關系,即經濟力量弱的依賴于經濟力量強的。

    這裡,經濟的手段也是資本輸出。

    資本富有的國家把資本作為借貸資本輸出,成為借債國的債權人。

     隻要資本輸出主要用于在落後國家首先建立交通運輸體系,其次發展消費資料工業,它也就長期促進了輸入國的資本主義的發展。

    當然,這種方法對輸入國家也帶來一些不利,利潤的最大部分流到國外,在那裡部分被作為收入花費掉,因此沒有用于債務國的産業;或者積累起來。

    自然,這種積累完全無需發生在産生利潤的國家;但是,這種資本主義的&ldquo不在制&rdquo會大大放慢債務國的積累速度,從而大大放慢其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在資本主義由于國内條件而必然迅速發展的大經濟區裡,不久便會發生外國資本的民族同化。

    例如,德國很快就把比利時和法國的資本同化,這些資本特别在萊茵&mdash威斯特法倫的礦山中具有重要意義。

    然而,在小經濟區裡,這種同化較難完成,因為本國的資本家階級的出現要慢得多,而且有較大的困難。

     一旦資本輸出的性質發生變化,一旦大經濟區的資本家階級不打算在外國建立消費資料工業,而相反地旨在保證對其不斷發展的生産資料工業的原料的控制,這種解放就完全不可能了。

    例如,比利牛斯半島國家的礦井和礦山便受到外國資本的控制,這些外國資本現在不再作為借貸資本輸出,而是直接投于這些礦場;斯堪的納維亞的,尤其是瑞典的礦産資源也發生同樣情況,雖然碰到較強的反抗。

    這些國家在一般也許能建立最基本的現代工業即自己的冶鐵業之時,原料卻被奪走,用來促進英、德、法的産業。

    因此,它們的資本主義發展,從而它們的政治的和金融的發展,在開始階段就受到阻礙。

    它們在經濟上依附于外國資本,在政治上也成為二等國家,依賴于強國的保護。

     另一方面,資本主義殖民政治的日益增長的意義,使英國面臨保證其殖民帝國地位的任務,這一任務同維持它的海上霸權和通往印度的道路具有同樣的意義。

    但它為此須掌握大西洋的港口,這就促使英國必須與大西洋沿岸國家保持良好關系。

    英國在政治上能夠達到這一點,因為它通過自己的資本輸出使這些較小的國家在經濟上依附于自己。

    當德國要求參與殖民政治而使法國和德國相對立并使法國像其他占有殖民地國家一樣為自己的占領地感到擔憂時,英國海軍的強大力量必然促使法國倒向英國一邊。

    從而,出現一個日益增強的趨勢:雖然歐洲内部的關稅壁壘沒有被廢除,并因此而沒有形成一個大的統一的經濟區,但是一些較小的、政治上從而經濟上落後的統一體卻環繞大的統一體結成政治集團。

    這些政治關系反作用于經濟關系,使政治上處于從屬地位的國家成為保護國資本的特殊的投資場所。

    這裡,外交直接為尋求投資的資本服務。

     但是,隻要小的國家還沒有被完全攫取,它們便成為外國資本的競争場所。

    這裡,人們也試圖使用政治手段加以解決。

    例如,對塞爾維亞來說,大炮的供應也是同時與這樣的政治決策聯系在一起的:是選擇法、俄的援助,還是選擇德、奧的援助。

    因此,政治力量成為經濟競争中的決定性因素;對金融資本來說,國家的權力地位成為直接的利潤利益。

    現在,外交把代表金融資本當作自己最重要的職能。

    除了純粹的政治武器之外,還有商業政策的武器;商業協定的條款不再僅僅由商品交換的利益所決定,而且也由小國使大國的金融資本在競争面前占優勢的自願程度所決定。

     經濟區越小,借助高額出口獎勵能使競争取勝的力量就越小,為參與其他列強的經濟發展及其高額利潤而進行資本輸出的沖動也就越強烈;本國已經積累的财富量越大,這種需要就越是能夠得到滿足。

     但是,這裡也有相反的趨勢在起作用。

    經濟區越大,國家權力越大,其民族資本在世界市場上的地位也就越有利。

    因此,金融資本成為利用一切手段加強國家權力的理念的承擔者。

    但是,曆史上所生成的國家權力的差别越大,競争條件也就越不同,大經濟區争奪世界市場支配權的鬥争也就越有希望,因而鬥争也就越殘酷。

    金融資本越發展,金融資本為民族資本而把世界市場的一部分壟斷化的努力越強,這種鬥争也就越激烈;而壟斷進程越是向前發展,為争取世界市場的剩餘部分所作的鬥争也就越殘酷。

    如果這種對立由于英國的自由貿易制度還可以承受的話,那麼,它由于短期内必定發生的向保護關稅的過渡則大大激化。

    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它的經濟區比較小的部分之間的矛盾大大增強。

    同時,德國産業取得迅速發展,它的競争地盤突然被縮小。

    這一點,由于下屬情況而使人更加明顯地感覺出來:由于曆史的原因,從而由于對現代資本主義(它對過去是完全漠不關心的,除非是積累的&ldquo過去勞動&rdquo)來說是偶然的原因,德國沒有值得一提的殖民地占領區;不僅僅它的最強大的競争者英國和美國(對美國來說,它的整個大陸在經濟上都帶有殖民地的性質),即使比較小的國家,如法國、比利時和荷蘭,也都支配有相當多的殖民地占領區,連它今後的競争者俄國也占有非常廣闊的經濟區。

    這種情況必然大大加劇德國同英國及其衛星國之間的對立,最後訴諸暴力解決。

     如果沒有相反的原因進行阻礙,這種暴力情況可能早已發生了。

    資本輸出本身造成阻礙這種暴力解決的趨勢。

    産業發展的不平衡造成資本輸出形式上的某種區别。

    隻有産業發展在技術方面和組織方面達到最高形式的國家,才能直接參與對産業落後或發展緩慢的國家的開發。

    其中,首先是德國和美國,其次是英國和比利時。

    其他老的資本主義發達國家,與其說是以建工廠的形式參與資本輸出,不如說是以借貸資本的形式參與資本輸出。

    這便導緻了,例如法國的、荷蘭的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英國的資本變成向德國和美國管理下的産業提供的借貸資本。

    因此,出現了國際資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