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資本輸出和争取經濟區的鬥争

關燈
一方面,保護關稅制度的普遍化力圖把世界市場日益分割為一個個按國家分隔開來的經濟區,另一方面,金融資本的發展增強了經濟區規模的重要性。

    這對資本主義生産的發展一直具有重大意義。

    經濟區的規模越大和人口越密集,經營單位就能越大,從而生産費用就越低,企業内部的專業化程度也越高。

    而專業化程度的提高同樣也意味着生産費用的降低。

    經濟區越大,工業所在地設在自然條件最有利和勞動生産率最高的地區也就越容易。

    經濟區域越廣闊,生産就越多樣化,不同的生産部門越有可能互相補充,從國外進口所花運輸費用越能得到節約。

    在一個大區域内,需求變動或自然災害對生産的幹擾更容易得到補償。

    因此,在發達的資本主義生産條件下,自由貿易會把整個世界市場聯結成為一個唯一的經濟區,并保證最高的勞動生産率和最合理的國際分工,這是沒有疑義的。

    但是,即使在自由貿易條件下,産業仍能在其本國市場上享有一定優勢,因為它熟悉本國的習俗和消費習慣,容易取得一緻,特别是因為距離很近從而獲得由于節約運輸費用而提供的好處,這種好處還由于稅率政策方面的措施而增強。

    相反地,對外國産業來說,由于語言、法律、貨币等等的差異,增添了某些障礙。

    但是,保護關稅大大加劇了對較小經濟區的危害,因為它妨礙輸出,從而縮小了可能的經營,阻止了專業化的發展,因而正像合理的國際分工受到阻礙那樣,造成生産成本的提高。

    美國産業即使在保護關稅制度下也能如此迅速地發展,首先歸因于它的經濟區遼闊,能使企業範圍内的專業化達到非常高的程度。

    在已經相當發展的資本主義生産的條件下,從而在培育關稅已經完成了自己職能的時候,經濟區越小,該國對自由貿易的興趣一般也就越強烈。

    例如,比利時對自由貿易的強烈興趣即是由此而來。

    此外,經濟區越小,生産力的自然條件分配也就越片面,從而有發展能力的産業部門也就越少,從國外進口本經濟區不适合生産的商品的興趣也就越強。

     相反地,保護關稅意味着對經濟區的限制,從而意味着對生産力發展的阻礙,因為它縮小了産業企業的規模,使專業化陷于困境,最後阻礙一切國際分工,(國際分工使資本流向有關國家的具有最佳條件的那些生産部門)而在現代高額保護關稅的條件下,這變得更加顯著,因為關稅率的确定常常不考慮各個生産部門的生産技術狀況,而毋甯說是各個産業階層政治權力鬥争的結果,關稅率的形成歸根結底取決于這些階層對國家政權的影響。

    但是,如果說保護關稅是生産力發展,從而是産業發展的障礙,那麼,對資本家階級來說,它卻直接意味着利潤的提高。

    首先,自由貿易給卡特爾化造成困難,剝奪了一些具有卡特爾化能力的産業在國内市場上的壟斷,這是就它們不是通過運價保護(如煤的情況)或自然壟斷(如德國鉀鹽生産的情況)保證壟斷化的意義上而言的。

    但是,這樣的話,由于采用卡特爾的保護關稅而得到的超額利潤将不複存在。

     當然,壟斷化甚至在沒有保護關稅的情況下也會發展,這是肯定的。

    但是,第一,它的速度會因此而大大放慢;第二,卡特爾的穩定性變得更小;第三,擔心同國際卡特爾的對抗,因為國際卡特爾直接被當作同民族相異己的剝削力量。

    相反地,保護關稅為卡特爾保證了國内市場,賦予它更大得多的穩定性,這不僅是通過排除競争,而且因為利用保護關稅的可能性成為締結卡特爾的直接有效的動力。

    國際卡特爾化的确最後也要在自由貿易條件下,在集中的長足發展的基礎上進行,但它通過保護關稅也被加速了。

    保護關稅促進了卡特爾的締結,首先是劃分銷售區域和簽訂價格協議的卡特爾形式,因為它不像在自由貿易制度下的情況那樣,把世界市場上孤立的生産者聯合起來,而是把已建立起來的各個國家的卡特爾彼此聯合起來。

    保護關稅把各個卡特爾作為締約當事人,因而極大地減少了參加者的數目。

    保護關稅從一開始就把國内市場留給各該國家的卡特爾,這也使協議的基礎更容易建立起來。

    但是,這種由于保護關稅而排除了競争的、為一定國家的卡特爾保留的市場越多,就自由市場達成諒解就越容易;其次,國際協議也就越牢固,因為即使這種協議破裂也不會對外人提供像在自由貿易條件下那樣大的對競争結果的期待。

     因此,這裡有兩種相反的趨勢。

    一方面,保護關稅成為卡特爾進行競争的進攻性武器,因而加劇了價格戰;同時卡特爾又試圖通過使用國家的權力手段和外交幹預來加強自己在競争中的地位。

    另一方面,保護關稅使各國的卡特爾保持穩定,從而為締結國際卡特爾創造了有利條件。

    這兩種趨勢作用的結果是,這些國際協議與其說意味着持久的共同利益,不如說意味着暫時的休戰,因為保護關稅的武器上的每一個變化,各國市場關系上的任何更動,都會改變協議的基礎,并産生達成新協定的必要。

    隻有在以下兩種情況下才能出現比較穩固的國際卡特爾機構,或者自由貿易多多少少消除了國家的壁壘,或者卡特爾的基礎不是通過保護關稅建立起來,而首先是通過自然壟斷建立起來,例如像在石油産業領域中那樣。

     同時,卡特爾化也大大提高了經濟區大小對利潤水平的直接意義。

    我們已經看到,保護關稅為進行國内市場銷售的資本主義壟斷提供了超額利潤。

    經濟區越大,國内銷售量就越大(可以想想美國和比利時的鋼鐵業的出口部分),從而卡特爾的利潤也就越大。

    卡特爾利潤越大,出口獎勵可能就越高,在世界市場的競争能力因而也就越強。

    随着由追逐殖民地的狂熱所引起的對世界政治的更積極的幹預,同時也産生了在保護關稅的壁壘内盡可能大地建立經濟區的努力。

     至于保護關稅對利潤率水平的不利影響,卡特爾試圖用保護關稅制度本身提供給它的手段來克服。

    首先,保護關稅帶來的出口獎勵的發展,有可能克服或至少部分地克服外國的保護關稅的壁壘,因此在某種程度上預防了對生産的限制。

    其次,由本國保護關稅所鼓勵的國内生産規模越大,就越能做到這一點。

    因此,這裡産生的仍然不是對自由貿易的利益,而是對擴大本國經濟區和提高關稅的努力。

    但是,一旦這種手段不靈,便開始以在國外建工廠的形式進行資本輸出。

    受外國保護關稅威脅的産業部門現在自己也利用這種保護關稅,把一部分生産移置國外。

    如果因此而使母企業不能擴大,也遠遠不能通過降低生産成本來提高利潤率,那麼,這便通過各該資本所有者目前在國外生産的産品的價格上漲所提供的利潤的提高來補償。

    因此,資本輸出在不同形式上受到本國保護關稅的有力促進,也同樣受到外國保護關稅的鼓勵,它同時也為資本在世界範圍的滲透和資本的國際化作出貢獻。

     于是,就這裡所考察的利潤率而言,由現代保護關稅阻礙生産力發展所造成的利潤率下降的結果便消失了。

    因此,在資本看來,自由貿易是多餘的和有害的,資本試圖補償由經濟區的縮小造成的對生産力發展的阻礙,但不是通過向自由貿易的過渡,而是通過擴大本國的經濟區和加速進行資本輸出。

     因此,如果現代保護關稅政策加強了資本對不斷擴張自己領地的始終存在的沖動,那麼,一切閑置的貨币資本向銀行手裡集中卻導緻有計劃的資本輸出組織的建立。

    銀行與産業的聯系使銀行貨币資本的提供受下述條件的制約:這種貨币資本被用于與該銀行有關的産業。

    因此,一切形式上的資本輸出都大大加速了。

     我們所說的&ldquo資本輸出&rdquo,是指用來在外國生産剩餘價值的價值的輸出。

    這裡根本的問題是,剩餘價值仍然留歸國内資本支配。

    例如,如果一個德國資本家攜帶他的資本移居加拿大,在那裡進行生産,不再回歸故裡,這就意味着德國資本的損失,意味着資本脫離原國籍。

    這不是資本輸出,而是資本轉移。

    它形成本國資本的扣除和外國資本的增加。

    隻有用于國外的資本仍由國内支配,才能談得上資本輸出。

    因而,這部分資本形成國家的資産負債表中的一項,每年期滿日的剩餘價值形成國家的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一項。

    資本輸出相應地(protanto)減少了國内資本量,按所生産的剩餘價值增加了國民收入。

     股份公司和發達的信用組織促進了資本輸出,并在下述意義上改變了它的性質:它們能使資本離開企業家而移往國外;因此,所有權在相當長時間内或持久不變地留在輸出國,而資本的民族化則很困難。

    為農業生産的目的而進行資本輸出的地方,這種民族化通常要迅速得多,正如美國的例子所證明的那樣。

     從輸出國的角度看,資本輸出能以兩種形式進行:作為帶來利息的資本或作為帶來利潤的資本移往國外。

    作為帶來利潤的資本,它又可以執行産業資本、商業資本和銀行資本的職能。

    從資本輸入國的角度看,還要考慮用剩餘價值的哪一部分支付利息:為在外國的抵押證券支付的利息意味着地租的一部分流往外國;而為産業企業的債券支付的利息意味着産業利潤的一部分流往外國。

     在歐洲,随着資本向金融資本的發展,資本常常已經作為帶來利潤的資本移往國外了。

    德國的一家大銀行在國外設立了分行,這個分行中介貸款,其收益用于建立一個發電廠。

    該廠的建立被委托于國内與該銀行有聯系的電力公司。

    或者,這個過程還可以更加簡化:國外分行在外國建立一個産業企業,在國内發行股票,把供貨再委托給予總行有聯系的企業。

    當國家貸款被用于獲取産業供貨時,這一過程便在最大規模上進行。

    銀行資本和産業資本之間的密切聯系促進了資本輸出的迅速發展。

     資本輸出的條件是利潤率的差異。

    資本輸出又是國内利潤率平均化的手段。

    利潤水平取決于資本的有機構成,從而取決于資本主義的發展程度。

    資本主義發展得越先進,平均利潤率就越低。

    對這個一般性的規定,我們這裡不予考察,因為所涉及的問題是世界市場上的商品,它們的價格由最先進的生産方法所決定。

    但是,除了這個一般性的規定外,還要補充特殊的規定。

    至于利息率,它在資本主義不發達和缺少信用與銀行組織的國家要比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高得多。

    此外,在前者的利息中還大都包括工資或企業主收入的部分在内。

    高利息率形成借貸資本輸出的直接誘因。

    企業主收入在這裡也比較高。

    首先,因為勞動力特别低廉,勞動力質量上的不足則通過超長的勞動時間來補償。

    其次,因為地租低或僅是名義上存在地租,這是由于有自然的或對當地人民暴力掠奪造成的大量閑置土地的存在;因此,低廉的土地價格使生産成本降低。

    此外,利潤通過特權和壟斷而提高。

    由新市場本身形成其銷售區的産品,實現了很高的超額利潤,因為這裡是以資本主義方式生産的商品與手工業方式生産的商品之間的競争。

     無論資本輸出如何進行,它總是意味着外國市場吸收能力的提高。

    外國市場對歐洲工業産品的吸收能力,是以前商品輸出的障礙。

    這種市場的消費能力受它們所支配的剩餘的限制,這些剩餘是由自然經濟或其他不發達的生産中産生的。

    這種生産的生産率不能迅速提高,在短時期内還不能轉變成為為市場的生産。

    因此,很容易理解,英國的資本主義生産即具有巨大彈性和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