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商業政策的轉變
關燈
小
中
大
金融資本意味着資本的統一化。
以前被分開的産業資本、商業資本和銀行資本等,現在被置于産業和銀行的支配者通過緊密的個人聯合而結成的金融貴族的共同領導之下。
這種聯合是以大壟斷聯合從而消除個别資本家自由競争為基礎的。
當然,資本家階級同國家權力的關系也因此而發生變化。
資産階級的國家觀産生于反對重商主義政策以及反對中央集權和享有特權的國家權力的鬥争中。
資産階級的國家觀代表了早期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和工廠的利益,一方面反對大商社和殖民公司的特權和壟斷,另一方面也反對封閉的行會手工業的特權和壟斷。
但是,隻有在證明國家的經濟立法是多餘的或有害的情況下,才能進行反對國家幹預的鬥争。
同國家法律相對立,經濟固有的規律性及其對國家立法的優越性,還必須加以證明。
這樣,資産階級的政策便建立在國民經濟學的基礎之上,反對重商主義的鬥争變成了争取經濟自由的鬥争。
後者又擴大成為争取個人自由、反對國家監護的鬥争。
這些觀點如何上升到自由主義的世界觀,這裡不能詳加考察。
也許應該指出的隻是,例如在英國,争取經濟自由的鬥争在現代科學觀點還不知道的某一時間取得勝利,但自由主義卻沒有把這種觀點納入自己的世界觀之中。
像法國自由主義所闡明的有關一切道德和宗教觀點的革命轉變,在英國絕沒有成為國民的共同意識;相反地,經濟自由主義在英國卻比在歐洲大陸上的任何地方都得到了更強的貫徹。
然而,即使在英國,自由放任的勝利也是不完全的:銀行業領域依然被排除在外。
銀行自由的理論服從于英格蘭銀行統治者的實際需要。
曼徹斯特學派的理論對實際執行的對外政策的影響則更小,這種對外政策在19世紀,如同在17世紀及18世紀一樣,執行的依然是英國的世界貿易。
在歐洲大陸,其實踐則完全是貫徹營業自由,并依然作為對内政策的原則。
而貿易政策很自然仍是保護關稅的。
因為英國的自由貿易政策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發展的領先地位以及由此而産生的英國産業的技術的和經濟的優勢的基礎之上的。
英國的這種領先地位絕不是僅僅由于自然原因,盡管這些原因也起重要作用。
隻要現代的交通運輸體系還沒有發展起來,水上運輸以及由于礦石和煤炭産地相近而産生的運費的節約便具有決定意義。
但是不應忘記,資本主義的發展就是資本積累。
英國積累較快,其基本原因是:一方面,同西班牙、荷蘭和法國争奪海上霸權從而對殖民地統治權力的鬥争已經結束;另一方面,由于大地主對農民的勝利而使無産階級化的過程加快。
英國産業的領先地位增加了它對自由貿易的興趣,正像早些時候荷蘭資本主義發展的領先地位使它采取自由貿易政策一樣。
在國内,産業的發展、人口的增加以及人口在城市裡的集中,很快便造成農産品的不足。
因此,谷物價格便由當時運輸方式變革前的特别高的運輸費用以及後來生效的關稅所決定。
此外,在隻是豐收使谷物進口沒有必要而歉收卻使谷物進口大大提高的過渡時期,土地所有者已經通過出口獎勵制度周期地制造饑荒價格。
英國貨币制度的狹隘基礎,在生活資料變貴之後,也造成貨币危機。
這一整個體系現在同産業的利益處于最尖銳的對立之中。
外國工業品進口并沒有使工廠主感到害怕,因為他們的企業在技術和經濟上都遠為優越。
但是,谷物價格是&ldquo勞動價格&rdquo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在産業資本家的成本價格中起着更為重要的作用,因為在資本有機構成還很低時,活勞動占總産品價值的份額比較高。
英國反關稅鬥争的公開的動機是,通過降低原料和勞動力價格來降低成本價格。
英國産業資本和商業資本對其他國家的自由貿易也很感興趣,而對殖民地的占有興趣不大。
就殖民地作為工業品銷售市場和原料購買市場來說,隻要這些地區實行自由貿易制度,英國就沒有值得一提的競争對手。
要求一項積極的殖民政策的代價是昂貴的&mdash&mdash增加稅收和削弱宗主國的議會制度。
這種要求退到了自由貿易的宣傳之後。
當然,放棄殖民地仍不過是激進的自由貿易論者的柏拉圖式的要求。
因為最重要的殖民地印度,不僅僅被看作市場,對印度的統治也保證一個大的和有勢力的階級獲得作為&ldquo對善政的貢賦&rdquo的優厚收入。
此外,在這一重要市場上,&ldquo治安&rdquo是銷售的條件。
值得懷疑的是,英國放棄統治是否一定能阻止先前那種使銷售能力惡化的鬥争重演? 在大陸,商業政策的利益關系完全不同。
在這裡,首先是農業原料的供應者,從事出口的地主主張自由貿易。
因為自由貿易擴大他們自己的産品銷售,能便宜地獲得工業品。
産業資本家的利益卻相反。
對農産品實行保護關稅不成問題,但是強大的英國競争卻妨礙了或延緩了自己的産業發展。
需要做的僅僅是克服最初的困難,戰勝一切由于缺乏熟練工人、工長和工程師而帶來的障礙,克服技術落後狀态,建立商業組織,促進信用的發展,通過鎮壓手工業的競争和瓦解古老的農民經濟來加速無産階級的形成,&mdash&mdash簡言
以前被分開的産業資本、商業資本和銀行資本等,現在被置于産業和銀行的支配者通過緊密的個人聯合而結成的金融貴族的共同領導之下。
這種聯合是以大壟斷聯合從而消除個别資本家自由競争為基礎的。
當然,資本家階級同國家權力的關系也因此而發生變化。
資産階級的國家觀産生于反對重商主義政策以及反對中央集權和享有特權的國家權力的鬥争中。
資産階級的國家觀代表了早期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和工廠的利益,一方面反對大商社和殖民公司的特權和壟斷,另一方面也反對封閉的行會手工業的特權和壟斷。
但是,隻有在證明國家的經濟立法是多餘的或有害的情況下,才能進行反對國家幹預的鬥争。
同國家法律相對立,經濟固有的規律性及其對國家立法的優越性,還必須加以證明。
這樣,資産階級的政策便建立在國民經濟學的基礎之上,反對重商主義的鬥争變成了争取經濟自由的鬥争。
後者又擴大成為争取個人自由、反對國家監護的鬥争。
這些觀點如何上升到自由主義的世界觀,這裡不能詳加考察。
也許應該指出的隻是,例如在英國,争取經濟自由的鬥争在現代科學觀點還不知道的某一時間取得勝利,但自由主義卻沒有把這種觀點納入自己的世界觀之中。
像法國自由主義所闡明的有關一切道德和宗教觀點的革命轉變,在英國絕沒有成為國民的共同意識;相反地,經濟自由主義在英國卻比在歐洲大陸上的任何地方都得到了更強的貫徹。
然而,即使在英國,自由放任的勝利也是不完全的:銀行業領域依然被排除在外。
銀行自由的理論服從于英格蘭銀行統治者的實際需要。
曼徹斯特學派的理論對實際執行的對外政策的影響則更小,這種對外政策在19世紀,如同在17世紀及18世紀一樣,執行的依然是英國的世界貿易。
在歐洲大陸,其實踐則完全是貫徹營業自由,并依然作為對内政策的原則。
而貿易政策很自然仍是保護關稅的。
因為英國的自由貿易政策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發展的領先地位以及由此而産生的英國産業的技術的和經濟的優勢的基礎之上的。
英國的這種領先地位絕不是僅僅由于自然原因,盡管這些原因也起重要作用。
隻要現代的交通運輸體系還沒有發展起來,水上運輸以及由于礦石和煤炭産地相近而産生的運費的節約便具有決定意義。
但是不應忘記,資本主義的發展就是資本積累。
英國積累較快,其基本原因是:一方面,同西班牙、荷蘭和法國争奪海上霸權從而對殖民地統治權力的鬥争已經結束;另一方面,由于大地主對農民的勝利而使無産階級化的過程加快。
英國産業的領先地位增加了它對自由貿易的興趣,正像早些時候荷蘭資本主義發展的領先地位使它采取自由貿易政策一樣。
在國内,産業的發展、人口的增加以及人口在城市裡的集中,很快便造成農産品的不足。
因此,谷物價格便由當時運輸方式變革前的特别高的運輸費用以及後來生效的關稅所決定。
此外,在隻是豐收使谷物進口沒有必要而歉收卻使谷物進口大大提高的過渡時期,土地所有者已經通過出口獎勵制度周期地制造饑荒價格。
英國貨币制度的狹隘基礎,在生活資料變貴之後,也造成貨币危機。
這一整個體系現在同産業的利益處于最尖銳的對立之中。
外國工業品進口并沒有使工廠主感到害怕,因為他們的企業在技術和經濟上都遠為優越。
但是,谷物價格是&ldquo勞動價格&rdquo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在産業資本家的成本價格中起着更為重要的作用,因為在資本有機構成還很低時,活勞動占總産品價值的份額比較高。
英國反關稅鬥争的公開的動機是,通過降低原料和勞動力價格來降低成本價格。
英國産業資本和商業資本對其他國家的自由貿易也很感興趣,而對殖民地的占有興趣不大。
就殖民地作為工業品銷售市場和原料購買市場來說,隻要這些地區實行自由貿易制度,英國就沒有值得一提的競争對手。
要求一項積極的殖民政策的代價是昂貴的&mdash&mdash增加稅收和削弱宗主國的議會制度。
這種要求退到了自由貿易的宣傳之後。
當然,放棄殖民地仍不過是激進的自由貿易論者的柏拉圖式的要求。
因為最重要的殖民地印度,不僅僅被看作市場,對印度的統治也保證一個大的和有勢力的階級獲得作為&ldquo對善政的貢賦&rdquo的優厚收入。
此外,在這一重要市場上,&ldquo治安&rdquo是銷售的條件。
值得懷疑的是,英國放棄統治是否一定能阻止先前那種使銷售能力惡化的鬥争重演? 在大陸,商業政策的利益關系完全不同。
在這裡,首先是農業原料的供應者,從事出口的地主主張自由貿易。
因為自由貿易擴大他們自己的産品銷售,能便宜地獲得工業品。
産業資本家的利益卻相反。
對農産品實行保護關稅不成問題,但是強大的英國競争卻妨礙了或延緩了自己的産業發展。
需要做的僅僅是克服最初的困難,戰勝一切由于缺乏熟練工人、工長和工程師而帶來的障礙,克服技術落後狀态,建立商業組織,促進信用的發展,通過鎮壓手工業的競争和瓦解古老的農民經濟來加速無産階級的形成,&mdash&mdash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