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商業政策的轉變
關燈
小
中
大
全部據為己有。
這樣,壟斷同盟便對關稅産生了利害關系,不僅對它自己的産品,而且也對加工工業的産品實行保護關稅。
因此,保護關稅向卡特爾提供了超過由于卡特爾化所達到的超額利潤的超額利潤,并賦予卡特爾向國内人口征收間接稅的權力。
這種超額利潤不再來自卡特爾雇用的工人所生産的剩餘價值,也不是對其他非卡特爾化産業的利潤的扣除,而是對國内整個消費者階級所課的貢賦。
它在何種程度上由消費者階級來承擔,具體地說,是否和在何種程度上是對地租、利潤或工資的扣除,恰像對工業原料和享受資料所課間接稅的轉嫁中那樣,取決于具體權力關系和由于卡特爾保護關稅而變得昂貴的物品的性質。
例如,食糖價格的上漲比農業機械或硬木家具的價格上漲對工人群衆影響更為嚴重。
但是,不管最後這種價格上漲的作用如何,社會收入的一部分都由于這種價格上漲而被受關稅保護的卡特爾化産業所占有。
這些産業的積累也因此而受到強有力的促進。
同時,這種提高利潤的方式必然變得更加重要,因為通過提高絕對剩餘價值即延長勞動時間和降低工資而造成的利潤率的提高,由于工人組織的加強而成為不可能的事情,而相反的趨勢卻日益加強。
實行工業關稅帶來農業關稅提高的事實,恰恰對重工業沒有什麼意義。
因為後者有機構成高,勞動力昂貴,并不會過于加重它們的負擔。
它們在工資鬥争中的地位很強大,如果保護關稅确實定得足夠高,那麼由于農業關稅而引起的生産費用的少許提高,也可以由保護關稅而産生的超額利潤綽綽有餘地加以補償。
然而,國内市場價格的上漲有縮小卡特爾産品銷售的趨勢,這樣就和擴大生産規模、降低生産成本的趨勢相矛盾。
在卡特爾還不鞏固的場合,這就可能對卡特爾的生存構成威脅。
對那些具有最好裝備的大企業來說,由于卡特爾政策而引起的銷路的減少是不堪忍受的。
于是,他們重開競争戰,以消滅弱小企業并占領後者的銷售市場。
在競争戰結束之後,便會在新的基礎上産生一個更加強大的卡特爾。
但是,如果卡特爾已經鞏固,它就力圖通過加強出口來補償國内市場的縮小,以便能夠在同樣的規模上或盡可能在更大的規模上進行生産。
當然,在世界市場上,卡特爾必須按照世界市場的價格銷售。
如果卡特爾有足夠的生産和出口能力(這是我們的前提),那麼,它的實際生産價格(k+p)便與世界市場價格相一緻。
但是,卡特爾也能以低于它的生産價格出售,因為它在國内市場上靠在該市場銷售的産品獲得了超額利潤,這一超額利潤的量是由關稅的高低決定的。
所以,卡特爾能夠用這些超額利潤的一部分,以低于競争者的價格出售,從而擴大自己在國外的銷售市場。
如果這一點成功了,它也許能夠擴大生産,降低生産成本,從而獲得新的超額利潤,因為國内的價格保持不變。
如果國内的購買者把它的産品出口,它從自己的超額利潤中向他們支付出口獎勵,它也能達到同樣的結果。
這裡,在經濟區的規模和國内消費量既定的情況下,出口獎勵的最高限額便由關稅水平來決定。
而在景氣時期,卡特爾能夠把這種獎勵壓得非常低,有時可以完全取消,并通過這種方式把一部分本應屬于購買者的因景氣而獲得的利潤據為己有。
在不景氣時期,全部獎勵也許不足以補償購買者由于世界市場價格下降而蒙受的損失。
卡特爾的曆史反複證明,把出口掌握在自己手裡對卡特爾的生存是多麼重要。
因為不然的話,由于缺少發達的獎勵制度而造成出口的障礙,便不斷威脅卡特爾的生存。
但是,随着獎勵制度的發展,保護關稅的職能便發生了徹底的變化,實際上走到了自己的反面。
從抑制外國産業占領國内市場的手段變成了國内産業占領外國市場的手段,由弱者手中的防禦武器變成了強者的進攻武器。
英國的自由貿易絕沒有被它的代表者看作僅僅是适用于英國的經濟政策。
相反地,自由貿易政策的普遍化是英國産業的普遍利益,它保證了英國産業在世界市場上的壟斷。
其他國家的保護關稅意味着英國商品銷售能力的限制。
現在,這裡也發生了這樣一種意義上的變化,即資本也克服了這種障礙。
雖然他國實行或提高關稅對向它輸出的國家始終意味着銷售能力的限制,從而成為後者産業發展的障礙,但是保護關稅在前者國家中意味着超額利潤,這種超額利潤便成為不是把商品而是把商品生産本身帶到國外去的動機。
隻要資本主義還不發展,這種能力就比較小,這部分地是因為當時國家立法的阻撓,部分地是因為資本主義生産的經濟前提還沒有充分具備,即缺少國家的保護,缺少勞動力,特别是缺少熟練勞動力。
所有這些都是必須緩慢地和逐步地加以消除的并使資本轉移特别困難的障礙。
但是這些障礙現在大都被消除了。
因此,對發達國家的資本來說,通過資本輸出手段克服保護關稅制度對利潤率影響的有害結果,是可能的。
*** [1]&ldquo目的變異&rdquo來自德國著名理學家威廉·馮特的心理學理論,指行為過程的結果導緻最初目的改變或非最初目的出現的可能性。
&mdash&mdash譯者
這樣,壟斷同盟便對關稅産生了利害關系,不僅對它自己的産品,而且也對加工工業的産品實行保護關稅。
因此,保護關稅向卡特爾提供了超過由于卡特爾化所達到的超額利潤的超額利潤,并賦予卡特爾向國内人口征收間接稅的權力。
這種超額利潤不再來自卡特爾雇用的工人所生産的剩餘價值,也不是對其他非卡特爾化産業的利潤的扣除,而是對國内整個消費者階級所課的貢賦。
它在何種程度上由消費者階級來承擔,具體地說,是否和在何種程度上是對地租、利潤或工資的扣除,恰像對工業原料和享受資料所課間接稅的轉嫁中那樣,取決于具體權力關系和由于卡特爾保護關稅而變得昂貴的物品的性質。
例如,食糖價格的上漲比農業機械或硬木家具的價格上漲對工人群衆影響更為嚴重。
但是,不管最後這種價格上漲的作用如何,社會收入的一部分都由于這種價格上漲而被受關稅保護的卡特爾化産業所占有。
這些産業的積累也因此而受到強有力的促進。
同時,這種提高利潤的方式必然變得更加重要,因為通過提高絕對剩餘價值即延長勞動時間和降低工資而造成的利潤率的提高,由于工人組織的加強而成為不可能的事情,而相反的趨勢卻日益加強。
實行工業關稅帶來農業關稅提高的事實,恰恰對重工業沒有什麼意義。
因為後者有機構成高,勞動力昂貴,并不會過于加重它們的負擔。
它們在工資鬥争中的地位很強大,如果保護關稅确實定得足夠高,那麼由于農業關稅而引起的生産費用的少許提高,也可以由保護關稅而産生的超額利潤綽綽有餘地加以補償。
然而,國内市場價格的上漲有縮小卡特爾産品銷售的趨勢,這樣就和擴大生産規模、降低生産成本的趨勢相矛盾。
在卡特爾還不鞏固的場合,這就可能對卡特爾的生存構成威脅。
對那些具有最好裝備的大企業來說,由于卡特爾政策而引起的銷路的減少是不堪忍受的。
于是,他們重開競争戰,以消滅弱小企業并占領後者的銷售市場。
在競争戰結束之後,便會在新的基礎上産生一個更加強大的卡特爾。
但是,如果卡特爾已經鞏固,它就力圖通過加強出口來補償國内市場的縮小,以便能夠在同樣的規模上或盡可能在更大的規模上進行生産。
當然,在世界市場上,卡特爾必須按照世界市場的價格銷售。
如果卡特爾有足夠的生産和出口能力(這是我們的前提),那麼,它的實際生産價格(k+p)便與世界市場價格相一緻。
但是,卡特爾也能以低于它的生産價格出售,因為它在國内市場上靠在該市場銷售的産品獲得了超額利潤,這一超額利潤的量是由關稅的高低決定的。
所以,卡特爾能夠用這些超額利潤的一部分,以低于競争者的價格出售,從而擴大自己在國外的銷售市場。
如果這一點成功了,它也許能夠擴大生産,降低生産成本,從而獲得新的超額利潤,因為國内的價格保持不變。
如果國内的購買者把它的産品出口,它從自己的超額利潤中向他們支付出口獎勵,它也能達到同樣的結果。
這裡,在經濟區的規模和國内消費量既定的情況下,出口獎勵的最高限額便由關稅水平來決定。
而在景氣時期,卡特爾能夠把這種獎勵壓得非常低,有時可以完全取消,并通過這種方式把一部分本應屬于購買者的因景氣而獲得的利潤據為己有。
在不景氣時期,全部獎勵也許不足以補償購買者由于世界市場價格下降而蒙受的損失。
卡特爾的曆史反複證明,把出口掌握在自己手裡對卡特爾的生存是多麼重要。
因為不然的話,由于缺少發達的獎勵制度而造成出口的障礙,便不斷威脅卡特爾的生存。
但是,随着獎勵制度的發展,保護關稅的職能便發生了徹底的變化,實際上走到了自己的反面。
從抑制外國産業占領國内市場的手段變成了國内産業占領外國市場的手段,由弱者手中的防禦武器變成了強者的進攻武器。
英國的自由貿易絕沒有被它的代表者看作僅僅是适用于英國的經濟政策。
相反地,自由貿易政策的普遍化是英國産業的普遍利益,它保證了英國産業在世界市場上的壟斷。
其他國家的保護關稅意味着英國商品銷售能力的限制。
現在,這裡也發生了這樣一種意義上的變化,即資本也克服了這種障礙。
雖然他國實行或提高關稅對向它輸出的國家始終意味着銷售能力的限制,從而成為後者産業發展的障礙,但是保護關稅在前者國家中意味着超額利潤,這種超額利潤便成為不是把商品而是把商品生産本身帶到國外去的動機。
隻要資本主義還不發展,這種能力就比較小,這部分地是因為當時國家立法的阻撓,部分地是因為資本主義生産的經濟前提還沒有充分具備,即缺少國家的保護,缺少勞動力,特别是缺少熟練勞動力。
所有這些都是必須緩慢地和逐步地加以消除的并使資本轉移特别困難的障礙。
但是這些障礙現在大都被消除了。
因此,對發達國家的資本來說,通過資本輸出手段克服保護關稅制度對利潤率影響的有害結果,是可能的。
*** [1]&ldquo目的變異&rdquo來自德國著名理學家威廉·馮特的心理學理論,指行為過程的結果導緻最初目的改變或非最初目的出現的可能性。
&mdash&mdash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