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商業政策的轉變
關燈
小
中
大
成了産業資本家。
資本在個别資本家手中積聚的這種趨勢,是英國資本主義較早的可以說是有機發展的一個結果,在大陸和美國都是不存在的。
另外,來自殖民地特别是來自印度的大量貨币額也像利用英國的貿易壟斷而獲得的大量貨币額一樣,在個别資本家手中積累起來,這在德國和美國則是完全不存在的。
後來,在德國,當資本主義發展的政治障礙由于關稅同盟以及随後帝國的建立而被最終克服的時候,當資本主義的道路被掃清的時候,資本主義發展當然不必步英國的後塵。
盡可能地在技術和經濟上以先進國家已經達到的階段作為本國的起點的努力,是必然的。
然而在德國,缺少資本在單個人手中的積累,這種積累是在最發達的産業中按英國已達到的規模進行生産所必要的。
因此,在這裡,股份公司除同德國的和英國的形式有共同職能外,還獲得了新的職能,即籌措必要資本的手段。
由于積累較小,不僅個别資本家沒有必要的資本,就是整個産業資本家階級也沒有必要的資本。
在英國,股份公司,特别是在它的初期,把富有的資本家聯合起來;而在德國,股份公司也向産業資本家提供必要的資本,把其他階級的貨币提供給他們,用于他們的企業。
但是,直接發行股票是不能達到通過銀行中介那樣的規模的。
在銀行中,所有資本家本人的閑置貨币,還有其他階級的貨币,可以被集中起來,提供給産業支配。
在産業中鼓勵股份形式的同一原因,也使銀行作為股份銀行而産生出來。
因此,德國銀行從一開始就具有給德國産業股份公司提供必要資本的任務,從而不僅提供流通信用,而且也提供資本信用。
因此,在德國和(部分地也以不同的形式)在美國,銀行同産業的關系從一開始就必然不同于英國。
如果說這種區别首先來自德國比較落後和比較遲緩的資本主義的發展,那麼在德國和美國,這種産業資本和銀行資本之間的密切聯系相反地卻成為向更高的資本主義組織形式發展的重要因素。
在産業迅速發展的條件下,保護關稅政策同産業由于銀行而金融化的這種結合,必然很快造成卡特爾化的趨勢,而這種趨勢本身又造成新的保護關稅利益,因為保護關稅本身的職能由此而發生了變化。
古老的保護性關稅的使命,除了彌補既有的不利自然條件外,就是促進在被保護範圍内産業的建立。
它應保護處于發展中的國内産業,防止被已發展起來的外國産業的強大競争所阻礙或消滅。
關稅隻需确定在恰好足以抵消外國産業優勢的适度水平。
這種關稅還不能設想為禁止性的關稅,因為國内産業還不能滿足需要。
它首先不能成為長期的。
如果保護關稅僅僅執行它的&ldquo培育關稅&rdquo職能,如果國内産業發展起來能夠滿足需要并造成出口的可能性,保護關稅便失去自己的意義。
它完全變成有利的出口機會的障礙,因為它促使其他國家也采取類似的措施。
在自由競争的制度下,從被保護的産業滿足了國内需要并能開始出口時起,保護關稅的提高價格的作用便不再有效了。
其實,在自由競争的條件下,這時受保護的市場價格必然等于世界市場的價格,因為運往遙遠的世界市場的運輸費用的節約使國内市場的銷售比國外市場的銷售盈利更多。
産業的供給等于或大于國内需要,因此,保護關稅按其水平來說更為适中,按其時間說更為短暫,隻是幫助某産業部門度過它幼年時期的最初困難。
但是,在資本主義壟斷時代,情況就不同了。
現在正是那些具有最強出口能力的産業支持高額保護關稅。
它們在世界市場上的競争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根據過去的理論,他們對保護關稅不該再有什麼利益。
從國内産業完全滿足需要時起,保護關稅便不再具有提高價格的作用(假定自由競争占統治地位)。
但是産業上的保護關稅是促進卡特爾化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首先,它使外國競争更加困難;其次,卡特爾提供了利用關稅差額的可能性,即使是出口能力已經達到。
卡特爾通過分攤用于國内消費的生産量,排除了國内市場上的競争。
即便在生産早已超過國内需要的階段上,競争的消失也維持了保護關稅提高價格的作用。
因此,卡特爾化産業的一個重大利益就是使保護關稅成為一項長遠的制度。
保護關稅首先保證這種産業作為卡特爾的存在,其次使這種産業在國内市場上出售自己的産品獲取超額利潤。
這種超額利潤的高度是由國内價格超過世界市場價格的幅度決定的,但是這種差額取決于關稅的高低。
因此,正如追求利潤的努力一樣,追求提高關稅的努力也是沒有止境的。
因此,卡特爾化的産業對保護關稅額度的大小有着直接的、極大的利害關系。
關稅越高,國内價格也就越能提高到世界市場價格以上,因而也就由培育關稅變成高額保護關稅。
逐漸降低關稅的締約的擁護者、辯護者,變成了狂熱的高額關稅論者。
但是,卡特爾不僅從對由它自己生産的産品實行保護關稅中得到好處。
我們知道,在其他情況不變的條件下,卡特爾價格受其他産業利潤率的限制。
例如,如果機械工業的利潤率由于機械關稅的提高而提高了,那麼,煤炭和冶鐵生産的卡特爾就能提高自己的價格,從而把機械工業超額利潤的一部分或甚至有時
資本在個别資本家手中積聚的這種趨勢,是英國資本主義較早的可以說是有機發展的一個結果,在大陸和美國都是不存在的。
另外,來自殖民地特别是來自印度的大量貨币額也像利用英國的貿易壟斷而獲得的大量貨币額一樣,在個别資本家手中積累起來,這在德國和美國則是完全不存在的。
後來,在德國,當資本主義發展的政治障礙由于關稅同盟以及随後帝國的建立而被最終克服的時候,當資本主義的道路被掃清的時候,資本主義發展當然不必步英國的後塵。
盡可能地在技術和經濟上以先進國家已經達到的階段作為本國的起點的努力,是必然的。
然而在德國,缺少資本在單個人手中的積累,這種積累是在最發達的産業中按英國已達到的規模進行生産所必要的。
因此,在這裡,股份公司除同德國的和英國的形式有共同職能外,還獲得了新的職能,即籌措必要資本的手段。
由于積累較小,不僅個别資本家沒有必要的資本,就是整個産業資本家階級也沒有必要的資本。
在英國,股份公司,特别是在它的初期,把富有的資本家聯合起來;而在德國,股份公司也向産業資本家提供必要的資本,把其他階級的貨币提供給他們,用于他們的企業。
但是,直接發行股票是不能達到通過銀行中介那樣的規模的。
在銀行中,所有資本家本人的閑置貨币,還有其他階級的貨币,可以被集中起來,提供給産業支配。
在産業中鼓勵股份形式的同一原因,也使銀行作為股份銀行而産生出來。
因此,德國銀行從一開始就具有給德國産業股份公司提供必要資本的任務,從而不僅提供流通信用,而且也提供資本信用。
因此,在德國和(部分地也以不同的形式)在美國,銀行同産業的關系從一開始就必然不同于英國。
如果說這種區别首先來自德國比較落後和比較遲緩的資本主義的發展,那麼在德國和美國,這種産業資本和銀行資本之間的密切聯系相反地卻成為向更高的資本主義組織形式發展的重要因素。
在産業迅速發展的條件下,保護關稅政策同産業由于銀行而金融化的這種結合,必然很快造成卡特爾化的趨勢,而這種趨勢本身又造成新的保護關稅利益,因為保護關稅本身的職能由此而發生了變化。
古老的保護性關稅的使命,除了彌補既有的不利自然條件外,就是促進在被保護範圍内産業的建立。
它應保護處于發展中的國内産業,防止被已發展起來的外國産業的強大競争所阻礙或消滅。
關稅隻需确定在恰好足以抵消外國産業優勢的适度水平。
這種關稅還不能設想為禁止性的關稅,因為國内産業還不能滿足需要。
它首先不能成為長期的。
如果保護關稅僅僅執行它的&ldquo培育關稅&rdquo職能,如果國内産業發展起來能夠滿足需要并造成出口的可能性,保護關稅便失去自己的意義。
它完全變成有利的出口機會的障礙,因為它促使其他國家也采取類似的措施。
在自由競争的制度下,從被保護的産業滿足了國内需要并能開始出口時起,保護關稅的提高價格的作用便不再有效了。
其實,在自由競争的條件下,這時受保護的市場價格必然等于世界市場的價格,因為運往遙遠的世界市場的運輸費用的節約使國内市場的銷售比國外市場的銷售盈利更多。
産業的供給等于或大于國内需要,因此,保護關稅按其水平來說更為适中,按其時間說更為短暫,隻是幫助某産業部門度過它幼年時期的最初困難。
但是,在資本主義壟斷時代,情況就不同了。
現在正是那些具有最強出口能力的産業支持高額保護關稅。
它們在世界市場上的競争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根據過去的理論,他們對保護關稅不該再有什麼利益。
從國内産業完全滿足需要時起,保護關稅便不再具有提高價格的作用(假定自由競争占統治地位)。
但是産業上的保護關稅是促進卡特爾化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首先,它使外國競争更加困難;其次,卡特爾提供了利用關稅差額的可能性,即使是出口能力已經達到。
卡特爾通過分攤用于國内消費的生産量,排除了國内市場上的競争。
即便在生産早已超過國内需要的階段上,競争的消失也維持了保護關稅提高價格的作用。
因此,卡特爾化産業的一個重大利益就是使保護關稅成為一項長遠的制度。
保護關稅首先保證這種産業作為卡特爾的存在,其次使這種産業在國内市場上出售自己的産品獲取超額利潤。
這種超額利潤的高度是由國内價格超過世界市場價格的幅度決定的,但是這種差額取決于關稅的高低。
因此,正如追求利潤的努力一樣,追求提高關稅的努力也是沒有止境的。
因此,卡特爾化的産業對保護關稅額度的大小有着直接的、極大的利害關系。
關稅越高,國内價格也就越能提高到世界市場價格以上,因而也就由培育關稅變成高額保護關稅。
逐漸降低關稅的締約的擁護者、辯護者,變成了狂熱的高額關稅論者。
但是,卡特爾不僅從對由它自己生産的産品實行保護關稅中得到好處。
我們知道,在其他情況不變的條件下,卡特爾價格受其他産業利潤率的限制。
例如,如果機械工業的利潤率由于機械關稅的提高而提高了,那麼,煤炭和冶鐵生産的卡特爾就能提高自己的價格,從而把機械工業超額利潤的一部分或甚至有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