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危機性質的變化。卡特爾和危機
關燈
小
中
大
如果卡特爾化産業的價格仍保持低水平,而同時非卡特爾産業的價格卻提高了,那麼,資本便從卡特爾化的産業中流出。
很快,非卡特爾化生産部門便出現資本生産過剩,而卡特爾化的生産部門則出現生産不足,即發生導緻普遍危機的極嚴重的比例失調,因為危機即使在生産保持不變或者甚至縮減時也是可能的。
事實上,卡特爾早就該被摧毀,因為它不是滿足而是妨礙利潤欲,因而也就喪失了其存在的理由。
局部調整,即把某産業部門并入一個企業,對整個産業的比例關系沒有任何影響。
生産的無政府狀态不能通過各個因素在增強它們的效率和強度的條件下同時減少量來消除。
它根本不能分期分批地或逐漸地加以消除。
有調節的生産和無政府的生産不是量的對立,以緻可以通過補綴越來越多的&ldquo調節&rdquo便由無政府狀态變成自覺的組織,而是隻有通過把整個生産置于自覺的監督之下,這個轉折才能突發式地産生。
誰實施這種監督,生産屬于誰,是一個權力問題。
從根本上講,一個領導全部生産并以此而消除危機的總卡特爾本身,在經濟上是可以想象的,雖然這種狀态在社會上和政治上是不可能的,因為它必然由于發展到極其尖銳程度的利益對立而毀滅。
指望用個别卡特爾消除危機,隻不過表明對危機的原因和資本主義制度聯系的無知。
正像卡特爾不能阻止危機的産生一樣,卡特爾本身也不能避開危機的影響。
當然,如果把危機同商品生産過剩等同起來,救治的方法也就很簡單了。
卡特爾縮減生産,從而以加速度,也許還在更大的規模上,造成了危機,通過企業破産和減少企業生産所直接造成的結果。
它的社會後果,特别是失業和工資下降,當然也是一樣。
但是,卡特爾化的資本家能夠保持高物價,因為供給受到很大限制。
價格維持高水平,利潤卻減少了,因為銷路減少了,生産成本也提高了。
經過一段時期以後,市場吸收了過剩的産品,繁榮便可以産生。
這種論證既是簡單的,也是錯誤的。
繁榮再現的前提是這樣兩個條件:第一,結束蕭條所必要的比例關系的建立;第二,生産的擴大,因為隻有這一點才确實地意味着繁榮。
而上述卡特爾的政策恰恰使這兩個條件難以出現。
生産的限制意味着停止一切新投資;高物價的維持加劇了危機對所有非卡特爾化的或不那麼鞏固的卡特爾化的産業的影響。
這裡,利潤的下降更為急劇,或損失更大,而因此被迫進行的生産縮減更多。
這又加劇了比例失調。
卡特爾化産業的銷售也蒙受進一步的損失。
事實表明,盡管生産急劇縮減,&ldquo生産過剩&rdquo還在繼續,甚至還在加劇。
但是,生産的進一步縮減意味着,在&ldquo一般費用&rdquo保持不變的條件下,資本進一步閑置;從而,成本價格進一步提高;于是,利潤進一步降低,即使是在維持高價格的條件下。
高物價吸引着局外企業。
由于價格普遍下跌,他們可以以較低的設備費用和勞動費用進行計算。
因此,它們便有了競争能力,開始以低于卡特爾的價格出售。
卡特爾不再能維持原有價格,價格暴跌波及卡特爾化産業。
人為的幹預受到糾正;價格形成遵循一定的規律,卡特爾力圖擺脫這些規律是完全徒勞的。
在新的價格形成的基礎上,資本在不同生産部門中進行重新分配,逐漸恢複比例關系,蕭條被克服。
一旦技術革新或新的市場引起需求的增加,後者又引起生産資本尤其是固定資本的新投資,繁榮就會開始到來。
因此,卡特爾并沒有消除危機的影響。
它們隻是在把危機的重擔轉嫁到非卡特爾化産業身上的意義上,使危機發生變形。
卡特爾化産業和非卡特爾化産業之間利潤率的差别(卡特爾越鞏固,它的壟斷越有保證,這種差别平均來說也就越大),繁榮時期縮小,蕭條時期擴大。
在危機和蕭條的初始階段,卡特爾也可以比獨立的産業更久地保持利潤,并加劇危機對後者的影響。
這種情況并非不重要,因為恰恰在危機時期和危機剛剛過後的時期,産業資本家的處境最困難,他們的獨立面臨最大威脅。
正是在這一時期,他們得不到例如不降低他們的原料價格等等的卡特爾政策的幫助。
這一因素對非卡特爾化産業狀況的惡化和集中的加速進行具有重要意義。
*** [1]歐根·邦圖是一位法國工程師和金融家。
他于1878年創建投機的總聯合會,為東歐建造鐵路;1881年從基督教徒和貴族那裡收集資金達500餘萬英鎊,投機獲很大成功。
最後,于1882年以破産告終。
&mdash&mdash譯者
很快,非卡特爾化生産部門便出現資本生産過剩,而卡特爾化的生産部門則出現生産不足,即發生導緻普遍危機的極嚴重的比例失調,因為危機即使在生産保持不變或者甚至縮減時也是可能的。
事實上,卡特爾早就該被摧毀,因為它不是滿足而是妨礙利潤欲,因而也就喪失了其存在的理由。
局部調整,即把某産業部門并入一個企業,對整個産業的比例關系沒有任何影響。
生産的無政府狀态不能通過各個因素在增強它們的效率和強度的條件下同時減少量來消除。
它根本不能分期分批地或逐漸地加以消除。
有調節的生産和無政府的生産不是量的對立,以緻可以通過補綴越來越多的&ldquo調節&rdquo便由無政府狀态變成自覺的組織,而是隻有通過把整個生産置于自覺的監督之下,這個轉折才能突發式地産生。
誰實施這種監督,生産屬于誰,是一個權力問題。
從根本上講,一個領導全部生産并以此而消除危機的總卡特爾本身,在經濟上是可以想象的,雖然這種狀态在社會上和政治上是不可能的,因為它必然由于發展到極其尖銳程度的利益對立而毀滅。
指望用個别卡特爾消除危機,隻不過表明對危機的原因和資本主義制度聯系的無知。
正像卡特爾不能阻止危機的産生一樣,卡特爾本身也不能避開危機的影響。
當然,如果把危機同商品生産過剩等同起來,救治的方法也就很簡單了。
卡特爾縮減生産,從而以加速度,也許還在更大的規模上,造成了危機,通過企業破産和減少企業生産所直接造成的結果。
它的社會後果,特别是失業和工資下降,當然也是一樣。
但是,卡特爾化的資本家能夠保持高物價,因為供給受到很大限制。
價格維持高水平,利潤卻減少了,因為銷路減少了,生産成本也提高了。
經過一段時期以後,市場吸收了過剩的産品,繁榮便可以産生。
這種論證既是簡單的,也是錯誤的。
繁榮再現的前提是這樣兩個條件:第一,結束蕭條所必要的比例關系的建立;第二,生産的擴大,因為隻有這一點才确實地意味着繁榮。
而上述卡特爾的政策恰恰使這兩個條件難以出現。
生産的限制意味着停止一切新投資;高物價的維持加劇了危機對所有非卡特爾化的或不那麼鞏固的卡特爾化的産業的影響。
這裡,利潤的下降更為急劇,或損失更大,而因此被迫進行的生産縮減更多。
這又加劇了比例失調。
卡特爾化産業的銷售也蒙受進一步的損失。
事實表明,盡管生産急劇縮減,&ldquo生産過剩&rdquo還在繼續,甚至還在加劇。
但是,生産的進一步縮減意味着,在&ldquo一般費用&rdquo保持不變的條件下,資本進一步閑置;從而,成本價格進一步提高;于是,利潤進一步降低,即使是在維持高價格的條件下。
高物價吸引着局外企業。
由于價格普遍下跌,他們可以以較低的設備費用和勞動費用進行計算。
因此,它們便有了競争能力,開始以低于卡特爾的價格出售。
卡特爾不再能維持原有價格,價格暴跌波及卡特爾化産業。
人為的幹預受到糾正;價格形成遵循一定的規律,卡特爾力圖擺脫這些規律是完全徒勞的。
在新的價格形成的基礎上,資本在不同生産部門中進行重新分配,逐漸恢複比例關系,蕭條被克服。
一旦技術革新或新的市場引起需求的增加,後者又引起生産資本尤其是固定資本的新投資,繁榮就會開始到來。
因此,卡特爾并沒有消除危機的影響。
它們隻是在把危機的重擔轉嫁到非卡特爾化産業身上的意義上,使危機發生變形。
卡特爾化産業和非卡特爾化産業之間利潤率的差别(卡特爾越鞏固,它的壟斷越有保證,這種差别平均來說也就越大),繁榮時期縮小,蕭條時期擴大。
在危機和蕭條的初始階段,卡特爾也可以比獨立的産業更久地保持利潤,并加劇危機對後者的影響。
這種情況并非不重要,因為恰恰在危機時期和危機剛剛過後的時期,産業資本家的處境最困難,他們的獨立面臨最大威脅。
正是在這一時期,他們得不到例如不降低他們的原料價格等等的卡特爾政策的幫助。
這一因素對非卡特爾化産業狀況的惡化和集中的加速進行具有重要意義。
*** [1]歐根·邦圖是一位法國工程師和金融家。
他于1878年創建投機的總聯合會,為東歐建造鐵路;1881年從基督教徒和貴族那裡收集資金達500餘萬英鎊,投機獲很大成功。
最後,于1882年以破産告終。
&mdash&mdash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