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危機性質的變化。卡特爾和危機

關燈
種交易,信仰事業便衰落了。

    富有魅力和有利可圖的狂熱消逝了;郁金香早已凋謝;咖啡樹雖然還提供商業利潤,但卻不再提供正當的投機盈利。

    散文打倒了盈利的詩歌。

     上述諸因素使人們認識導緻危機現象(就它們是由大批破産,由交易所、銀行、信用和貨币等危機的暴烈現象所造成的意義上)變化的原因。

    這些因素絕不排除這些危機的發生,而隻是說明為什麼這些危機的出現更困難。

    危機是否發生,取決于幹擾的嚴重程度及其出現的突發性的程度。

    這是否大到足以使例如一個德國的大銀行倒閉(假定經營是正常的),是一個實際問題(quaestiofacti),而不是一個理論問題。

    但是,所有這些因素都不影響産業危機本身的出現和繁榮與蕭條的轉換。

    現在出現了這樣的問題:産業組織形式的巨大變化,堅持消除資本主義機制的調節力量即自由競争的壟斷,是否能造成周期現象的質的變化。

     我們知道,卡特爾可以引起價格水平的演變。

    卡特爾造成卡特爾化和非卡特爾化生産部門之間利潤水平的差别。

    因此,周期現象是在這種變化了的基礎上發生的,這種現象本身由于卡特爾發生一定變形。

    但是過去,部分地也包括現在,卻把其他作用加在卡特爾身上。

    卡特爾似乎不僅意味着危機作用的變形,而且還能夠徹底消滅危機,因為卡特爾能夠調節生産并能随時使供給适合需求。

     這種觀點完全忽視了危機的内在性質。

    隻有當危機的原因被簡單地看作是由于對市場情況不明而産生的商品生産過剩時,卡特爾能夠通過限制生産而消滅危機的觀點才是可信的。

     危機同商品生産過剩是一碼事,或者生産過剩是危機的&ldquo原因&rdquo,這似乎是無可争議的真理。

    難道這不是顯而易見的事實嗎?價格是低廉的,因為供給超過需求,從而存在着過多的商品。

    每每浏覽一下市場報告就會看到,貨棧充斥,商品賣不掉,因而實際上存在着商品生産過剩。

    但是,卡特爾能夠對整個産業部門實行生産限制。

    這在以前是盲目的價格規律造成的,這種規律通過價格下跌使衆多企業陷于停頓和破産;而現在這種大有裨益的生産限制,卻由卡特爾化生産的領導者的集體智慧更加迅速和無痛苦地實行了。

    還不僅如此。

    既然卡特爾能夠決定價格和随時&ldquo注意使供給與需求保持一緻&rdquo,消滅投機,即使不直接接管但也能準确地監督和控制貿易,那麼,它為什麼不能通過使生産完全适合需要而從世界上徹底消滅危機,并迅速而沒有很大震動地消除經濟生活中的一些不大的幹擾呢? 這種想法雖然是好的,但卻是不現實的。

    把危機簡單等同于商品生産過剩的人恰恰忽略了主要的東西,即生産的資本主義性質。

    産品不僅是商品,而且是資本産品;危機期間的生産過剩不是單純的商品生産過剩,而是資本生産過剩。

    而這隻不過意味着,資本以使它的增殖條件和實現條件陷于矛盾的規模投入生産,以緻産品銷售不再産生能進一步擴大規模和進一步進行積累的利潤。

    商品銷售停滞,因而生産的擴大也停止了。

    因此,把資本主義危機簡單等同于商品生産過剩的人,在分析危機時仍然停留在最初階段。

    從危機過後不久市場就顯露出吸收更大量商品的能力這一事實便已經可以看出,問題不可能是單純的生産過剩。

    每一個接踵而至的繁榮時期都大大超過以前的繁榮期,盡管吸收能力的這種增加不能由人口增長和提供消費的收入增長來解釋。

    除了單純的消費能力以外,還有幾個完全不同的因素應該考慮到。

     卡特爾不是減少而是加劇價格調節中的幹擾,這些幹擾最終導緻比例關系失調,從而導緻資本增殖條件和實現條件之間的矛盾。

     第一,卡特爾造成一個生産部門内部競争的停止,或者更确切地說,使競争成為潛在的,即使該部門的競争不再發揮降低價格的作用。

    第二,它使卡特爾化生産部門間的競争在比非卡特爾化産業更高利潤率的基礎上進行。

    但是,卡特爾不能改變資本争奪投資領域的競争,也不能阻礙積累對價格形成的影響,因此也不能阻礙比例關系失調的産生。

     我們已經看到,在繁榮期間,同一生産部門内部的競争并不起降低價格的作用;需求實際超過供給,在這種情況下,競争存在于買者中間,而不存在于賣者中間。

     隻有當供給超過需求時,賣者間的競争才會發生;此時價格開始下跌。

    卡特爾遵從價格的形成而不是決定它,這是生産機制所造成的結果。

    假定卡特爾在繁榮時期仍保持較低價格;于是,利潤沒有提高,積累也沒有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