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危機性質的變化。卡特爾和危機

關燈
始停滞時還制造銷路暢通的假象。

     但是,批發貿易(在這方面僅涉及批發貿易)并沒有因産業和大銀行的商品部而喪失自己的原有地位。

    它自身顯示出強大的積聚并大大限制了資本力量弱小者和完全局外人的參與。

    但是,在交易所的商品貿易由于特殊條件還在起特殊作用的場合,投機運動越來越受銀行支配。

    銀行由于信用組織的發展而日益掌握全部貨币資本的支配權,使之能夠限制投機運動不緻超過一定的界限。

     最後,能夠大大縮短特别易于投機的商品同市場距離的運輸工具的發展,随時通報市場狀況的通訊事務的發展,也促成對商品投機的限制。

    一方面在遙遠的市場上賣不掉的商品堆集起來和另一方面在生産場所生産按原有的或提高的規模繼續進行的情況,現在是更難發生了。

    但是,由于消費資料相對份額的減少,殖民地産品投機(這在英國早期危機中常常是緻命的)隻起十分微小的作用。

    供給的可靠性和規則性,市場狀況信息的準确性和迅速性,也促進了這一點。

    此外,随着生産資料工業占有越來越大的規模,商品投機也失去意義。

    生産資料工業的産品不宜于投機,因為這種生産越來越成為根據訂貨來進行的生産。

     産業危機現象的變化和銀行對産業統治的發展,也沿着阻滞銀行危機發生的方向發揮作用。

    我們看到,日益增長的集中使産業企業具有更大的抵制危機的極嚴重的影響即全面破産的能力。

    股份公司的組織形式提高了這種抵抗能力,同時也像我們所看到的,它極大地加強了銀行對産業的影響。

    其原因是:首先,股份公司提高了企業的抵抗能力。

    它即使在沒有收益甚至虧損的情況下也能繼續經營,因為資本供給在這裡比單個企業更為容易。

    其次,在股份公司中可以很容易積蓄儲備金,在好年景時為壞年景采取防備措施。

    再次,股份公司可以更容易從而更嚴格地控制資金的使用,尤其是對借入資本的使用。

    銀行直接監督由它們以信用支持的公司的資本使用情況。

    導緻産業對銀行依賴的趨勢越發展,這種監督的實施也就越系統化。

    出于企業本身之外的其他目的利用信用,則受到制止。

    在早期的危機中,下述情況起很大作用:個别企業家大量參與投機并為此而使用自己的經營資本,而用借入資本維持自己的企業。

    現在進行監督的銀行制止這樣做。

     因此,下述觀點是一種教條主義的觀點:它把符合資本主義發展規律因而是必然的和不可避免的銀行向産業的滲透作為銀行的威脅而進行鬥争,相反地卻把帶有儲蓄銀行與投機銀行分工的組織上落後的英國銀行制度看作是必要時必須通過法律強制手段來達到的理想。

    這種觀點首先把英國銀行制度的外觀當作現實,因為它忽視了英國銀行也把自己收集的貨币提供産業、商業和投機支配。

    這在英國是通過中間人實現的,在德國和美國(又以某種變化的形式)是直接通過銀行實現的,這一事實可以由一定的曆史原因來解釋。

    但是,英國的做法是落後的,此外,這種做法也正處于消失之中,因為它很難對貸出的銀行資本進行監督,因此妨礙了銀行信用本身的擴大。

     最後(這裡隻要參閱一下交易所一章的叙述也就夠了),有價證券投機作為引起銀行危機的因素之一,也起着越來越小的作用。

    随着銀行權力的增長,銀行日益支配投機運動,而不是被投機運動所支配。

    随着交易所意義的總的減小,交易所作為加劇危機的原因的作用也迅速下降。

     随着投機作用的下降,資本主義公衆的心理狀态也同時發生了變化。

    投機家的這種心理是很幼稚的,盡管他們的贊美者竭盡全力把各種預見能力和改造世界的浪漫主義計劃牽強附會地加在他們的心靈之中。

    實際上,投機的公衆态度的改變,可以由資本主義下正常人的老生常談來說明:&ldquo損失使人變得聰明&rdquo。

    資本主義時代初期(一個極樂的時期,每個投機家都覺得自己是從無創造世界的上帝)投機所造成的那種群衆激情,看來是一去不複返了。

    具有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背景的郁金香熱,帶有刺激冒險的關于空前大發現奇想的南海熱,懷有征服世界意圖的約翰·羅計劃,所有這一切都讓位于以1873年大崩潰而告終的對差額利潤的赤裸裸的追求。

    從此以後,對信用和交易所魔力的信仰消失了。

    美好的天主教崇拜不顧邦圖[1]而屈服于理智的啟蒙。

    這種啟蒙已不願信仰投機精神的聖潔受胎,而是接受自然事物本身,把信仰留給那些并未全部消失的蠢人。

    交易所失去了自己的信徒,僅僅保留下自己的靠他人信仰進行交易的牧師。

    既然信仰變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