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危機性質的變化。卡特爾和危機
關燈
小
中
大
況下都要繼續進行的那種生産的規模越大,這種短缺也就越難發生,因為信用貨币能夠繼續以同樣的規模執行自己的職能;第二,通過信用解決的交易額越大,銀行信用取代商業信用越多,這種短缺也就越難發生,因為動搖銀行信用比動搖個别産業資本家的信用更困難。
但是,具有決定意義的是,支付手段短缺的情況一般并不出現,原因是:首先,信用的發展即使在危機時期也壓低對支付手段的需要,因為支票和票據交換還繼續進行;其次,這種支付手段可以由發行銀行提供,而發行銀行的信用即使在危機期間也仍然不受動搖。
我們已經看到,銀行券流通是建立在票據流通基礎上的。
票據流通之所以縮減,是因為作為它的基礎的商品流通縮減了。
但是,票據流通縮減的程度比商品流通更強,因為商業信用發生了動搖。
現在,銀行在實際商品流通許可的範圍内用自己的信用取代商業信用。
銀行之所以能在這一範圍内這樣做,是因為繼續進行的商品流通使銀行确信,它的相應債權是有保證的。
因此,它可以按照流通的實際需要提供自己的信用貨币,滿足對支付手段的需求。
因此,銀行便把支付手段的需求限制在它的實際的流通所必要的需要範圍内,預防由于人們擔心即使以最佳抵押也得不到支付手段而産生的幾乎是無限制的需求。
這種需求超出實際的需要,導緻大量貨币貯藏,從而又造成支付手段的減少。
為使發行銀行能夠采取這種步驟,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它的信用是不可動搖的。
這對經營得好的發行銀行來說是一個很容易滿足的條件。
第二,銀行券發行的增加不得危害可兌性。
這個條件是由銀行自我維持的利益迫使銀行采取的措施實現的。
這個措施是:在危機時期,銀行券隻有在絕對抵押條件下才予提供。
因此,銀行得到真正的僅在危機時期所造成的界限内滿足流通需要的保證。
再者,充足的現金儲備,特别是黃金,保護可兌性不受無法預料的偶然事件的幹擾。
随着資本主義生産的發展,這個條件通過黃金生産的擴大、銀行中黃金的積累以及把黃金的職能限于充當準備金來實現。
由于信用的發展,黃金的職能日益被限制在清算國際收支差額方面。
如果說國際支付量也絕對地大大增加了,那麼,由于在國際間執行職能的信用貨币的發展,用現金結算的差額卻沒有按照與老的資本主義發展國家積累的黃金儲備相同的量和相同的比例增加。
這就使發行銀行能夠滿足危機期間增長的需求。
當然,前提條件是,銀行的經濟職能沒有受到法律的強制的阻撓。
例如,在英國,它們受到皮爾條例的阻撓。
在美國,它們受到荒謬的準備金規定的阻撓,同時也在那裡造成具有典型意義的貨币危機。
貨币危機若不發生,便保護了信用免遭全面崩潰,因而也同時預防了銀行危機的爆發。
這樣,向銀行的擠兌便不會發生,抽取存款也不是急切的和全部的,銀行隻要具有一般的支付能力就能償付自己的債務。
就銀行危機不是作為信用危機和貨币危機的結果産生的,而首先是由銀行資金的固定和信用提供的損失産生的意義上來說,資本主義的發展在這裡也具有為資本緩和危機的趨勢。
銀行的積聚在這裡也發揮着重大作用。
銀行通過大大擴大業務範圍,通過延伸到具有不同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的各個國家的經濟區,使風險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化。
此外,這種日益增強的銀行積聚,也同時帶來銀行對投機、商業和工業的地位的變化。
首先,由于自己的巨大資本力量,銀行積聚意味着力量對比關系的變化有利于銀行。
這種力量不僅在量上比銀行債務人的力量更龐大,而且銀行的優勢也是一種質的優勢,因為銀行擁有随時可以發揮作用的形式即貨币形式的資本。
這種優勢能夠防止經營有方的大銀行把自己的資金固定于其中的一個或少數幾個企業,并形成對它們命運的依賴,從而不可挽救地卷進這些企業在危機時發生的崩潰之中。
如果仔細研究一下使銀行危機的産生變得困難的原因,那麼,首先應該指出,投機的範圍和意義大大喪失了,而且既包括商品投機也包括證券投機。
我們這裡所說的商品投機不僅指交易所中的投機,而且尤其是指商品貿易中的投機,即指期待價格進一步提高的商人對商品的需求以及為通過抑制供給進一步提高價格而大量囤積商品。
首先,随着一般商業的取消,随着生産者與消費者之間直接交易的增加以及商人轉化為拿固定傭金的辛迪加和托拉斯的代理人,這種投機也走向衰落。
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商業在高漲時期投機地把物價擡高到生産者确定的價格之上,避免了有效需求實際已經開
但是,具有決定意義的是,支付手段短缺的情況一般并不出現,原因是:首先,信用的發展即使在危機時期也壓低對支付手段的需要,因為支票和票據交換還繼續進行;其次,這種支付手段可以由發行銀行提供,而發行銀行的信用即使在危機期間也仍然不受動搖。
我們已經看到,銀行券流通是建立在票據流通基礎上的。
票據流通之所以縮減,是因為作為它的基礎的商品流通縮減了。
但是,票據流通縮減的程度比商品流通更強,因為商業信用發生了動搖。
現在,銀行在實際商品流通許可的範圍内用自己的信用取代商業信用。
銀行之所以能在這一範圍内這樣做,是因為繼續進行的商品流通使銀行确信,它的相應債權是有保證的。
因此,它可以按照流通的實際需要提供自己的信用貨币,滿足對支付手段的需求。
因此,銀行便把支付手段的需求限制在它的實際的流通所必要的需要範圍内,預防由于人們擔心即使以最佳抵押也得不到支付手段而産生的幾乎是無限制的需求。
這種需求超出實際的需要,導緻大量貨币貯藏,從而又造成支付手段的減少。
為使發行銀行能夠采取這種步驟,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它的信用是不可動搖的。
這對經營得好的發行銀行來說是一個很容易滿足的條件。
第二,銀行券發行的增加不得危害可兌性。
這個條件是由銀行自我維持的利益迫使銀行采取的措施實現的。
這個措施是:在危機時期,銀行券隻有在絕對抵押條件下才予提供。
因此,銀行得到真正的僅在危機時期所造成的界限内滿足流通需要的保證。
再者,充足的現金儲備,特别是黃金,保護可兌性不受無法預料的偶然事件的幹擾。
随着資本主義生産的發展,這個條件通過黃金生産的擴大、銀行中黃金的積累以及把黃金的職能限于充當準備金來實現。
由于信用的發展,黃金的職能日益被限制在清算國際收支差額方面。
如果說國際支付量也絕對地大大增加了,那麼,由于在國際間執行職能的信用貨币的發展,用現金結算的差額卻沒有按照與老的資本主義發展國家積累的黃金儲備相同的量和相同的比例增加。
這就使發行銀行能夠滿足危機期間增長的需求。
當然,前提條件是,銀行的經濟職能沒有受到法律的強制的阻撓。
例如,在英國,它們受到皮爾條例的阻撓。
在美國,它們受到荒謬的準備金規定的阻撓,同時也在那裡造成具有典型意義的貨币危機。
貨币危機若不發生,便保護了信用免遭全面崩潰,因而也同時預防了銀行危機的爆發。
這樣,向銀行的擠兌便不會發生,抽取存款也不是急切的和全部的,銀行隻要具有一般的支付能力就能償付自己的債務。
就銀行危機不是作為信用危機和貨币危機的結果産生的,而首先是由銀行資金的固定和信用提供的損失産生的意義上來說,資本主義的發展在這裡也具有為資本緩和危機的趨勢。
銀行的積聚在這裡也發揮着重大作用。
銀行通過大大擴大業務範圍,通過延伸到具有不同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的各個國家的經濟區,使風險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化。
此外,這種日益增強的銀行積聚,也同時帶來銀行對投機、商業和工業的地位的變化。
首先,由于自己的巨大資本力量,銀行積聚意味着力量對比關系的變化有利于銀行。
這種力量不僅在量上比銀行債務人的力量更龐大,而且銀行的優勢也是一種質的優勢,因為銀行擁有随時可以發揮作用的形式即貨币形式的資本。
這種優勢能夠防止經營有方的大銀行把自己的資金固定于其中的一個或少數幾個企業,并形成對它們命運的依賴,從而不可挽救地卷進這些企業在危機時發生的崩潰之中。
如果仔細研究一下使銀行危機的産生變得困難的原因,那麼,首先應該指出,投機的範圍和意義大大喪失了,而且既包括商品投機也包括證券投機。
我們這裡所說的商品投機不僅指交易所中的投機,而且尤其是指商品貿易中的投機,即指期待價格進一步提高的商人對商品的需求以及為通過抑制供給進一步提高價格而大量囤積商品。
首先,随着一般商業的取消,随着生産者與消費者之間直接交易的增加以及商人轉化為拿固定傭金的辛迪加和托拉斯的代理人,這種投機也走向衰落。
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商業在高漲時期投機地把物價擡高到生産者确定的價格之上,避免了有效需求實際已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