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蕭條時期的貨币資本和生産資本
關燈
小
中
大
在議論并對交易所和投機的活動發生決定性的影響。
此外,借貸資本的供給在每一瞬間都表現為而且也必然表現為一定的量,因為否則仍無法說明供給和需求如何能決定利息。
人們忽略了,借貸資本的供給取決于生産狀況,而且首先取決于生産量,其次取決于生産部門之間的比例關系,這種比例關系對商品流通時間從而對信用貨币流通速度發生決定性的影響;人們還忽略了,流通信用和資本(銀行)信用一般職能上的差别。
由于銀行券的發行似乎抹殺了這種差别,以及一切信用随銀行制度的發展都表現為銀行信用,這種情況就更嚴重了。
但是,如果忽略這種差别,貨币市場現象的發展便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樣子了。
現在,這種依賴關系僅僅簡單地表現為生産的擴大需要更多的資本。
資本多少有些含糊地被與貨币資本等同起來。
生産擴大,貨币資本需求增加,利息率提高。
最後,出現貨币資本短缺,高利息率使生産利潤消失,新投資中止,危機開始。
然後,在蕭條時期,貨币資本被積累起來,而沒有立即轉化為固定資本&mdash&mdash這是一種空泛的想法,因為機器、船塢和鐵路不是由黃金生産的。
利息率下降,貨币資本家不滿足低微的利息,于是重新将貨币投入生産,繁榮重新開始。
經濟學家們的這種想法是以可怕的混亂為基礎的,他們把貨币、機器、勞動力稱為資本,所以現在可以立即使一種資本即貨币轉化為另一種資本即機器等等和勞動力,或像他們所說的,使流通資本轉化為固定資本。
撇開這一點不論,這種著名的&ldquo理論&rdquo忽略了,即使從純粹的計算上來看,他們的論斷也是荒謬的。
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如果我們以官方貼現率的波動幅度2%至7%為基礎來判斷,那麼,利息率變動幅度至多為5%。
這裡,按照我們的看法,由于進行限制的銀行立法或貼現政策的缺陷,這種波動幅度會提高到經濟上合理的幅度以上。
現在,生産資本家需要貨币資本來擴大生産;這即是說,被借入的價值轉化為生産資本,進行增殖,産生利潤。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利潤的大小取決于價格。
但是,在周期期間,商品價格的波動完全不是5%的波動。
浏覽一下價目表就會知道,波動幅度為50%、100%或更大,并不稀奇。
利潤現在之所以沒有以同樣的程度提高,是因為成本價格增加了。
但是,無論如何,在繁榮和高度繁榮時期,産業資本家的利潤的提高遠遠超過5%。
如果産業資本家的利潤不是出于其他原因而降低,那麼,7%的利息率實際上不會使積累停止。
例如,如果萊茵威斯特法倫煤業辛迪加能以高度繁榮時期的價格出售他的全部開采量,那麼,即使為借入資本(這隻是它們資本的一部分)支付10%的利息它也毫不猶豫,因為它就是用這一部分資本也還會賺回超過利息率的企業主收入。
關于利息逐漸吞噬企業主收入的離奇見解,還受到充滿&ldquo利潤&rdquo、&ldquo企業主收入&rdquo、&ldquo監督工資&rdquo、&ldquo利息&rdquo以及&ldquo股息&rdquo等等範疇中的絕對空話的支持。
随着股份公司的推廣,這種混亂還有所增長。
股息表現為利息;但與每一瞬間都是固定的借貸利息相比,卻又表現為一種令人驚奇的波動的利息。
借貸資本和生産資本的區别不再表現為帶來利息的資本和生産利潤的資本的區别。
毋甯說,二者都表現為帶來利息的資本。
區别隻是在于:&ldquo流動&rdquo資本總是産生每天由交易所公布的每一瞬間是一定的利息,而&ldquo固定&rdquo資本産生人們由股息通知書中得知的利息。
于是,收益可靠性的區别,歸結為&ldquo流動&rdquo資本即貨币資本和&ldquo固定&rdquo資本即産業資本的區别。
如果說這樣混淆了所有質的差别,那麼,關于量的區别産生一些最離奇的見解并自诩為在利息率的波動中找到了能夠闡明周期轉換機制的充分說明,也就不奇怪了。
此外,借貸資本的供給在每一瞬間都表現為而且也必然表現為一定的量,因為否則仍無法說明供給和需求如何能決定利息。
人們忽略了,借貸資本的供給取決于生産狀況,而且首先取決于生産量,其次取決于生産部門之間的比例關系,這種比例關系對商品流通時間從而對信用貨币流通速度發生決定性的影響;人們還忽略了,流通信用和資本(銀行)信用一般職能上的差别。
由于銀行券的發行似乎抹殺了這種差别,以及一切信用随銀行制度的發展都表現為銀行信用,這種情況就更嚴重了。
但是,如果忽略這種差别,貨币市場現象的發展便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樣子了。
現在,這種依賴關系僅僅簡單地表現為生産的擴大需要更多的資本。
資本多少有些含糊地被與貨币資本等同起來。
生産擴大,貨币資本需求增加,利息率提高。
最後,出現貨币資本短缺,高利息率使生産利潤消失,新投資中止,危機開始。
然後,在蕭條時期,貨币資本被積累起來,而沒有立即轉化為固定資本&mdash&mdash這是一種空泛的想法,因為機器、船塢和鐵路不是由黃金生産的。
利息率下降,貨币資本家不滿足低微的利息,于是重新将貨币投入生産,繁榮重新開始。
經濟學家們的這種想法是以可怕的混亂為基礎的,他們把貨币、機器、勞動力稱為資本,所以現在可以立即使一種資本即貨币轉化為另一種資本即機器等等和勞動力,或像他們所說的,使流通資本轉化為固定資本。
撇開這一點不論,這種著名的&ldquo理論&rdquo忽略了,即使從純粹的計算上來看,他們的論斷也是荒謬的。
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如果我們以官方貼現率的波動幅度2%至7%為基礎來判斷,那麼,利息率變動幅度至多為5%。
這裡,按照我們的看法,由于進行限制的銀行立法或貼現政策的缺陷,這種波動幅度會提高到經濟上合理的幅度以上。
現在,生産資本家需要貨币資本來擴大生産;這即是說,被借入的價值轉化為生産資本,進行增殖,産生利潤。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利潤的大小取決于價格。
但是,在周期期間,商品價格的波動完全不是5%的波動。
浏覽一下價目表就會知道,波動幅度為50%、100%或更大,并不稀奇。
利潤現在之所以沒有以同樣的程度提高,是因為成本價格增加了。
但是,無論如何,在繁榮和高度繁榮時期,産業資本家的利潤的提高遠遠超過5%。
如果産業資本家的利潤不是出于其他原因而降低,那麼,7%的利息率實際上不會使積累停止。
例如,如果萊茵威斯特法倫煤業辛迪加能以高度繁榮時期的價格出售他的全部開采量,那麼,即使為借入資本(這隻是它們資本的一部分)支付10%的利息它也毫不猶豫,因為它就是用這一部分資本也還會賺回超過利息率的企業主收入。
關于利息逐漸吞噬企業主收入的離奇見解,還受到充滿&ldquo利潤&rdquo、&ldquo企業主收入&rdquo、&ldquo監督工資&rdquo、&ldquo利息&rdquo以及&ldquo股息&rdquo等等範疇中的絕對空話的支持。
随着股份公司的推廣,這種混亂還有所增長。
股息表現為利息;但與每一瞬間都是固定的借貸利息相比,卻又表現為一種令人驚奇的波動的利息。
借貸資本和生産資本的區别不再表現為帶來利息的資本和生産利潤的資本的區别。
毋甯說,二者都表現為帶來利息的資本。
區别隻是在于:&ldquo流動&rdquo資本總是産生每天由交易所公布的每一瞬間是一定的利息,而&ldquo固定&rdquo資本産生人們由股息通知書中得知的利息。
于是,收益可靠性的區别,歸結為&ldquo流動&rdquo資本即貨币資本和&ldquo固定&rdquo資本即産業資本的區别。
如果說這樣混淆了所有質的差别,那麼,關于量的區别産生一些最離奇的見解并自诩為在利息率的波動中找到了能夠闡明周期轉換機制的充分說明,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