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蕭條時期的貨币資本和生産資本

關燈
這種交易是否以信用為中介,如果第Ⅱ部類從第Ⅰ部類購買2000,第Ⅰ部類才能積累500貨币、信用貨币或對未來生産的收入的憑證。

    隻有在第Ⅱ部類以自己的商品進行支付(這按我們的假定是不可能的)或由貨币準備基金進行支付(這裡,第Ⅰ部類隻能積累第Ⅱ部類之所失)時,它才能從第Ⅰ部類購買2000。

    因此,說蕭條時期的閑置資本是由以貨币形式或信用形式積累起來的貨币資本購成,是錯誤的。

    它是由生産緊縮而遊離出來的貨币資本,這種資本從前為實現交易服務,在生産縮小時又成為多餘的了。

    貨币資本的閑置同生産資本的閑置是相适應的。

    由于生産緊縮,生産力隻有一部分被利用。

    新生産出來的不變資本被堆在倉庫裡,不能投入生産使用。

    貨币資本和現有信用組織的能力,同被限制的交易相比,變得過大了。

    貨币資本悠閑地待在銀行裡和等待着被利用。

    它們被利用的前提是生産規模的擴大。

     順便指出,危機理論家們恰恰把貨币資本的閑置視為再生産擴大的最強有力的動因,這也是一個奇怪的見解。

    帶有自己物質損耗和精神損耗危險的機器停轉,意味着不僅利潤喪失而且還繼續虧損的一般固定資本利用的減少,似乎不是比貨币資本利息的減少更強大得多的生産擴大的動因。

    問題并不在于危機之後積累動機在貨币閑散影響下得到加強,而是在于再生産的擴大客觀上是否可能。

    通常,危機過後立即出現大量的貨币閑散。

    盡管如此,還是要經過若幹年後,繁榮才能完全出現。

     看一看資産階級報刊上商業專欄作家的看法如何随周期現象的轉換而轉換,是很有趣的。

    在德國報紙上,最近的危機幾乎完全被歸咎于貨币昂貴或貨币資本短缺。

    現在,盡管有持續不斷的、國際性的貨币閑散,但蕭條還在繼續;人們逐漸發現,繁榮并不完全取決于貨币市場的狀況。

     關于蕭條期間貨币閑散的原因以及這種貨币閑散對克服蕭條的意義的錯誤看法,歸根結底在于:在關于經濟的形式規定性問題上,忽視了馬克思在《資本論》第2卷的分析中所揭示的社會生産的物質規定性。

    人們僅僅使用&ldquo資本&rdquo、&ldquo利潤&rdquo、&ldquo積累&rdquo等等一些經濟學的概念,以為隻要指出據以使簡單再生産和擴大再生産成為可能的或必然引起幹擾的量的關系,就有了解決問題的辦法。

    可是這裡忽略了:與這些量的關系相适應的還有質的條件,不僅彼此可以直接通約的價值量互相對立,而且在生産和消費中必須具有一定屬性的一定種類的使用價值也互相對立;在分析再生産的過程中,不僅一般資本部分互相對立,以緻例如産業資本的過剩或不足可以通過貨币資本以相應部分來&ldquo補償&rdquo,也不僅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互相對立,而且也涉及特定的(技術上特定的)種類的機器、原料和勞動力,為了避免幹擾,它們必須作為這些特種使用價值而存在。

     事實上,我們在危機期間看到的,一方面是建築物、機器等等閑置的産業資本,另一方面是閑置的貨币資本。

    造成産業資本閑置的同一原因,也使貨币資本閑置。

    貨币資本之所以沒有進入流通,沒有執行貨币資本的職能,是因為産業資本沒有執行職能。

    貨币之所以閑散,是因為産業閑散。

    &ldquo芬尼克斯&rdquo公司停産并不是因為自己資本(貨币資本)短缺,它重新開工也不是因為它現在支配綽綽有餘的貨币資本。

    相反地,貨币之所以存在過剩,是因為生産縮減了。

    貨币資本的&ldquo短缺&rdquo僅僅是由于已經發生的生産過剩所造成的流通過程停滞的征兆。

     信用首先取代了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币,其次使貨币轉移更容易進行。

    從理論上說,假設有必要的金屬量用于純金屬流通,暫時舍棄信用還是可以的。

     由利息率的變化來解釋周期現象,而不是相反地由生産關系來解釋貨币市場的現象,是差不多所有現代危機理論家的特點。

    其原因是不難發現的。

    貨币市場上的現象是一目了然的,報紙上每天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