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經濟周期過程中的信用關系

關燈
需求,形成商品積壓。

    另一方面,商品市場的投機,同證券市場的投機一樣,力圖維持并盡可能地促進價格提高。

    為了提高價格,商品被盡可能久地保持在市場之外。

    這時,試圖通過制造人為的短缺而擡高價格的瑞恩和科奈爾就形成了。

    為能囤積商品,信用要求再次成為必要,從而又造成利息率的提高。

     這時,産業繁榮普遍化并步入鼎盛時期。

    價格和利潤處于最高水平。

    股票市價由于收益提高而提高。

    迄今基本上以盈利而告終的投機不斷擴大。

    投機盈利發揮了自己的宣傳力量。

    公衆對交易所交易的參與日益增多,從而使職業投機有可能靠犧牲公衆利益來擴大自己的業務。

    利息率處于高水平,交易所交易要想盈利,還必須使市價發生較大變動,否則投機盈利就會被高利息所吞噬。

    但是這種波動現在之所以還很大,還因為來自産業方面的信息不再是無條件有利的。

    除了盈利提高之外,有時還出現停頓;銷路不再那樣暢通;信用開始變得困難起來,因為銀行開始感到鼓勵投機是危險的,還因為随着公衆更多的參與,沒有自己的資金或遠遠超過自己的資金量進行投機的人的範圍擴大了。

    類似的過程也在商品市場上發揮作用。

     但是,利息率的提高具有使股票市價降低的趨勢。

    因此,最後必須達到這一點,即投機不得不停止它的哄擡物價的努力。

    如果投機過去所要求的信用的一部分能從投機中抽回,那麼,這一時點便加速到來。

    我們已經看到,在繁榮繼續進行時期,生産資本家必然向銀行提出越來越大的要求。

    除了已經叙述過的原因外,現在還要補充另一個原因。

    利息率對創業利潤具有決定意義。

    高漲時期的高利息率減少了創業利潤,從而限制了發行活動。

    此外這個時期的投機已經處于飽和狀态,不能承受按現有高市價增發的有價證券。

    于是,銀行面臨着新股票不能出售或隻能以較低市價出售的危險。

     現在,産業的需要由銀行本身來滿足。

    銀行不發行股票,而是提供銀行信用,生産資本家必須按占統治地位的高利息率向銀行信用支付利息。

    但是,産業對銀行的要求越多,銀行能夠提供投機支配的資金也就越少。

    投機必然緊縮。

    但是,這意味着需求減少和市價下跌。

    而既定的市價水平是向投機提供信用的基礎。

    因此,現在必須提供追加的抵押證券或其他充作信用基礎的證券,而這種追加是許多投機家,特别是來自公衆的追随者做不到的。

    于是,出現了抵押股票的強制拍賣,出現供給的突然增加,從而使證券市價急劇下降。

    這種下降由于職業投機的轉變而加劇,它掌握市場的危急狀況,現在投向賣空投機。

    市價下降意味着新的信用緊縮,新的強制拍賣。

    這種下降造成暴跌、交易所危機、混亂和崩潰。

    有價證券大幅度貶值,迅速下降到與它們在正常利息率水平條件下的實際收益相一緻的水平之下。

    大資本家和銀行大量買進這種貶值的有價證券,以便在恐慌過去和市價回升之際高價抛出。

    這種情況繼續下去,直到在下一個周期過程中,對一部分投機家的剝奪過程和财産向貨币資本手上的集中過程重新進行,從而交易所執行作為通過虛拟資本的集中而實現财産集中的手段的職能。

     因此,交易所危機是直接由貨币市場和信用關系的變化引起的。

    由于交易所危機的出現僅僅直接取決于利息率水平,所以它可以在一般商業危機和工業危機之前的一段時間内發生。

    但是,交易所危機隻不過是商業危機和工業危機的征兆或端倪,因為貨币市場的變化實際是受導緻危機的生産的變化所制約的。

     證券投機中的這些過程,也發生在商品投機之中。

    區别隻是在于:在商品投機中,按照事物的性質,與生産關系的聯系更為密切。

    即便在這裡,利息率的提高和信用緊縮,也使商品的囤積從而價格的維持難以進行。

    但是同時,高價格水平也使生産開足馬力、供給增加和消費抑制,直至最後發生崩潰。

    如果某商品的價格水平同時也對主要交易所證券的市價發生影響,例如銅價對銅股票的市價發生影響,那麼,商品投機的崩潰就會同時成為交易所投機崩潰的信号。

     貨币市場關系的變化,也對銀行利潤的水平和性質産生決定性的影響。

    在繁榮初期階段,低利息率和高發行利潤占統治地位。

    我們已經看到,在周期過程中,二者沿相反的方向發生作用。

    此外,在整個周期過程中,銀行由作為流通信用的中介而抽取的傭金所構成的盈利提高了;貨币經營資本的利潤也提高了,因為對生産資本家的支付業務擴大了。

    尤其是随着利息率的提高,銀行資本首先靠犧牲企業主收入而分享生産資本家的份額,其次靠犧牲差額利潤而分享投機家盈利的份額,都提高了。

    利息率越高,金融資本分享高漲果實的份額就越大。

    因此,随着繁榮的繼續,貨币資本占生産資本利潤的份額提高了。

     同時,我們還看到,在周期過程中,當流通信用達到最高限時,對銀行信用的要求越來越強。

    對銀行信用提出要求是因為生産的擴大意味着流通的擴大,而流通的擴大要求流通手段的增加。

    因此,銀行準備金日趨耗竭,而這最後必然反過來促進對中央發券銀行的要求。

    因為銷售緩慢化意味着票據流通的緩慢化,從而意味着流通信用的緊縮,銀行信用必然出來代替流通信用。

    但是,帶有自己全部後果的比例失調過程将繼續進行下去,并由于投機需要的增長而加劇自己對銀行信用的影響。

    于是,逐漸出現了銀行信用的緊張,直到銀行為了不緻使自己的準備金過度減少而不再能擴大信用。

    不再能通過信用來擴大的流通,現在要求使用現金。

    因此,現金大量湧入流通,準備金減少。

    這必然迫使銀行更大幅度地緊縮信用的提供。

    但是,對産業來說,這種緊縮意味着由比例失調所産生的幹擾不再能夠被抵消,因為為此所必要的貨币資本得不到提供。

    商品被迫傾銷,以便取得無法通過信用獲得的支付手段。

    價格開始下跌。

    但是,迄今的價格水平是所有信用交易的基礎。

    價格降低意味着,以前對這些商品開付的票據,不能由商品出售的貨款支付。

    為支付目的的需求産生之時,也就是供給緊縮之日。

    實際上,由于價格降低使票據貶值和票據收款減少,所以流通信用急劇減少。

    同時,銀行信用也不能擴大,因為價格降低使生産資本家支付能力的可靠性發生問題。

    因此,對支付的需求導緻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