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經濟周期過程中的信用關系

關燈
在繁榮階段的初期,一般情況是利息率較低,并僅僅是緩慢地、逐漸地上升。

    借貸資本充裕。

    生産的擴張以及因此而引起的流通的擴大,雖然增加了對借貸資本的需求,但是這種增加了的需求還是容易滿足的。

    這是因為,第一,在蕭條時期,閑置的貨币資本可以為此而提供支配;第二,在繁榮的初期階段,流通信用同時也擴大了。

    雖然産業資本家和商業資本家的待轉化為貨币資本的商品資本也在量上和價格上都提高了,但是信用貨币量的增加卻為此提供了必要的流通手段。

    信用貨币量增加了;同時,信用貨币的流通時間也因生産資本周轉的加快而縮短。

    由信用貨币增加而造成的借貸資本供給的增加,在不提高利息率的條件下,滿足了對借貸資本的日益增長的需求。

     在這一時期内,由流通時間長度決定的、生産資本家在他的資本流通時間内所必須掌握的貨币資本,由于流通時間的縮短而減小,并作為借貸資本出現在貨币市場上,從而也增加了借貸資本的供給。

     随着繁榮的延續,這種情況也發生了變化。

    這種逐漸的變化表現在利息率的逐漸上升。

     我們已經看到,在繁榮時期,第一,資本周轉時間延長;第二,出現了生産部門之間的比例失調。

    但是,周轉時間的延長,從而銷路的滞緩,同時也意味着信用貨币流通速度的放慢。

    一張為期三個月的票據,如果它以貨币形式所代表的商品在四個月之後才被支付,那麼,它在期滿日就不能兌現。

    這張票據必須延期,或者用現金支付。

    這種延期意味着對信用即銀行方面的資本信用的要求,從而意味着對銀行信用需求的增加。

    對銀行信用的需要成為一般的需要,因為延期的必然性不僅涉及個别資本家,而且也一般地涉及整個生産資本家階級。

    僅僅由生産資本家相互提供的流通信用已不能滿足需要而造成的對銀行信用需求的增加,對現金需求的增加,直接促成利息率的提高。

     同樣意味着滞銷的比例失調的加劇,也具有同樣的結果。

    商品必須以商品來代替,從而信用貨币才能執行代替現金的職能。

    如果商品的相互交換停止,則信用貨币必須為現金所代替。

    票據在期滿日不能被兌現,是因為它所代表的商品還沒有出售。

    然而,如果票據必須被兌現,那它就隻有通過要求銀行信用才能做到這一點,于是銀行信用取代了流通信用。

    但是,對産業資本家來說,下述情況是無關緊要的:他們出賣自己的商品所得到的票據的兌現,是通過流通信用的方式,從而歸根到底通過一種商品為另一種商品所代替,還是通過銀行信用的方式,從而他的商品沒有最終為另一商品所代替。

    雖然他現在必須支付較高的利息,但他并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即使明白了,也不能改變現狀,對他也沒有任何幫助。

    價格和利潤依然是高的。

    他還要通過自己票據的兌現獲得能使生産在原有規模上繼續進行的必要的貨币資本。

    他全然不知道,他現在使用的貨币資本不再是自己的商品資本的轉化形式,它實際上根本沒有賣掉。

    他也不知道,現在維持生産所使用的追加貨币資本是銀行家提供給他的。

     這是一個具有極其重要意義的情況。

    開始時的比例失調必然反映為商品儲備的形成。

    在商品流通過程的某一點上,必然發生停滞。

    如果必須将商品賣掉以便能用賣得的貨币繼續維持生産,那麼,這種商品儲備便必然會擠壓市場。

     這種影響以及與此相關的對價格和利潤的影響,可以通過銀行向生産資本家提供貨币資本而加以避免。

    因此,信用掩蓋了開始時的比例失調。

    生産仍然不變地繼續進行,在某些價格特别高的生産部門則還在急劇擴張,因為貨币資本的獲得防止了商品對市場施加壓力和造成價格波動。

    雖然生産部門之間的比例失調已經形成,但生産看起來卻好像處于完全正常的狀态。

     最初由周期過程中比例關系的變化所決定的利息率水平的變化,反過來對創業活動、商品和有價證券的投機,從而對交易所交易的形成,産生極大的影響。

    在繁榮的初期階段,利息率處于低水平;在其他情況保持不變的條件下,這種現象便引起虛拟資本币價的上漲。

    在産生固定和可靠收益的那部分虛拟資本中,例如在國家和公共團體的債券中,在某些種類的抵押債券中,市價就是直接由于利息率的降低而提高的。

    就股票而言,股息的減少和收益的更加不穩定,對因利息率下降而造成的市價上漲産生抑制作用。

    繁榮消除了這種相反的趨勢;由于收益增加并且日益穩定,在利息率仍然很低時,股票市價卻上漲了。

    與此同時,利用市價上漲為自己牟利的投機活動猖獗起來,從而對股票的需求進一步增加,市價進一步提高。

    生産的擴大同時意味着創業活動的增加。

    新的股份公司被創建起來,現有的股份公司擴大了自己的資本。

    銀行的發行活動變得活躍起來。

    股票的高市價與低利息率,決定了高額發行利潤。

    新股票迅速被交易所所吸收,輕而易舉地賣給公衆,即賣給那些擁有借貸資本的資本家。

    這是創業活動最活躍和銀行由發行活動獲得的利潤最大的時期。

    貨币的閑散有利于那種為了自己的活動而依賴于對信用要求的投機。

    由于利息低,投機甚至可以種用市價的微小波動(這在繁榮的初期占統治地位)而牟利。

    交易所的活動是活躍的,交易在價格波動比較小的情況下也頗為可觀,而這些波動最後整個說來又造成市價水平的提高。

    一方面,由證券數量的增加和市價的提高造成市價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交易的擴大意味着對信用的更大要求,以進行需要更大數額貨币的差額清償。

    因為在這樣的時期内,買空投機超過賣空投機,買超過賣,最後應該加以清償的差額增大,所以情況就更是如此。

    然而,交易所對信用需求的增加(這與在産業資本家的場合不同,在那裡,需求的增加首先通過流通信用的擴大而得到滿足),在這裡并不同供給的增加相對應。

    因此,需求的增加直接促進了利息率的上漲,加強了那些在生産過程中出現的促使利息率上升的趨勢。

     在商品投機領域中,過程也相類似。

    商品投機也同樣力圖利用價格上漲為自己牟利,并加強價格上漲的趨勢。

    一方面,把在該市場上價格高的商品從其他市場上調來,從而增強供給。

    由于一個輸入業者不了解其他輸入業者的活動,所以便直接産生這樣一種可能性:供給最終超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