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危機的原因
關燈
小
中
大
着等量商品的價格降低。
因此,新投資本首先獲得超額利潤,從而,資本流向這些投資領域。
這裡,一種幹擾因素也在發生作用。
在這些新投資領域中産生的超額利潤越大,流入這些領域的資本也就越多。
一直到這些領域的新産品湧入市場,它們過多的供給把價格壓下來的時候,某種糾正才會出現。
與此同時,這些領域的需求也同樣提高了其他領域的産品價格,并在那裡引起資本供給,盡管規模比較小,因為那裡的超額利潤由于技術改進較小也比較少。
進一步的結果是,由于資本不是按同一比例增加,所以價格上漲在後者的場合比較高。
在前種生産領域中,超額利潤大;在後種生産領域中,超額利潤比較小。
這種差别漸漸趨于平均,因為在前一場合,較大的資本供給造成超額利潤減少;在後一場合,較少的資本供給造成價格提高。
随着資本主義生産的發展,固定資本量增大,而各種不同産業所使用的固定資本量的差别也随之一起擴大。
但是,固定資本量越大,制造新設備所必要的時間也就越長,各個産業部門可以擴大生産的時間上的差别也就越大。
而制造新設備的時間越長,也就越難适應消費的需要,供給也就越落後于需求,價格在這裡上漲得也就越猛,這些産業中的積累沖動也就越普遍。
固定資本量越大,它們帶來新的變化和提高生産效率所需要的時間也就越長。
但是,在達到這一點之前,供給将落後于需求。
高爐的增加、新煤礦的建立以及新鐵路的鋪設所經曆的時間,比紡織品或紙張生産擴大所需時間要長。
因此,一方面,随着有機構成的提高,必然造成利潤率長期下降的原因增強了;另一方面,由于競争關系的變化,由于供給相對于需求的緩慢增長所引起的供求關系的演變,正是在這些領域裡,在景氣時期,價格的提高一開始就比其他生産部門更急劇。
不僅利潤沒有減少,相反地,資本有機構成的變化首先伴随着價格和利潤的提高。
而且,一般說來,價格具有這樣的趨勢:有機構成的發展越高,價格上漲的幅度就越大。
但是,資本流入利潤較高的部門,所以進行積累的資本首先被引導到這些部門中來;這種傾向将延續下去,直到新投資完成和新企業發揮更強大的競争作用。
因而,在資本有機構成最高的部門中,與資本有機構成較低的部門相比,具有過度投資和過度積累的傾向。
當前者的産品進入市場的時候,這種不均衡便表現出來。
由于資本有機構成較低的部門的生産沒有按同樣的方式或以同樣的速度擴大,而是比較快但卻不那麼強地擴大,這些新産品的銷售便受到阻礙。
這就說明了,為什麼在技術最發展的生産部門中,即早期首先是在紡織工業和後來在重工業中,危機表現得最嚴重。
一般說來,在資本周轉時間最長、技術的完善和革新進展最大以及在大多數情況下資本有機構成也最高的地方,危機最為嚴重。
危機本身首先使價格和利潤降低到正常水平以下,即降低到生産價格和平均利潤率以下。
生産縮小,弱小的企業破産,最後隻有那些即使在價格下降條件下仍能取得平均利潤的企業還繼續經營。
但是,這種平均利潤現在卻具有不同的水平。
它不再與産業周期出發點上的有機構成相适應,而是與已經變化了的、比較高的資本有機構成相适應。
相反地,在那些固定資本量較小的産業中,能夠更迅速地适應消費需要,價格的上漲仍停留在較狹隘的限界内(撇開原料價格的波動不論),對資本積累沒有什麼刺激。
這是産生比例失調和新投資本集中在價格上漲得最迅速和最高的生産部門的另一個原因,同時也是造成下述事實的一個原因:一般固定資本越大,危機的作用一般說來也就越強;在固定資本量最大的部門裡,危機的作用也就最強烈。
此外,某一定時期的技術水平對一定生産部門所要求的資本量越大,也就越難使生産的增長在數量上精确地适合消費的增長。
例如,通過新建一座小鋼鐵廠以擴大鋼鐵生産,在技術上是不合理的,因而是不經濟的。
在這裡,技術獨斷專行地決定擴大的程度,而不可能關心擴大的程度是否符合消費者的要求。
一旦現有的生産力被充分地利用(這種利用的可能性的變化是抵消需求的較小波動的一個重要因素),重工業的擴大就隻能大規模地、跳躍式地進行,而不是按資本主義初期那樣小規模地進行。
在這裡,輕工業的适應能力要大得多;因此,這期間的價格上漲也比較小。
除了由資本有機構成的差别産生的價格構成的這種不協調以外,還有由自然情況産生的其他不協調。
我們已經看到,在資本有機構成比較高的部門中,存在着過度積累的傾向。
這些部門一方面是原料的大宗消費者,而另一方面也為其他部門提供原料和半成品(鐵、煤)。
這裡,也可能出現對比例性的幹擾。
&ldquo我們在第二卷中已經看到,在商品轉化為貨币即出售之後,這個貨币的一定部分,必須按照每個生産部門的一定技術性質所需要的比例,再轉化為不變資本的各種物質要素。
在這裡,撇開工資,也就是撇開可變資本不說,對一切部門來說,最重要的要素就是原料,包括輔助材料在内,而在不使用真正原料的生産部門,例如采礦業和
因此,新投資本首先獲得超額利潤,從而,資本流向這些投資領域。
這裡,一種幹擾因素也在發生作用。
在這些新投資領域中産生的超額利潤越大,流入這些領域的資本也就越多。
一直到這些領域的新産品湧入市場,它們過多的供給把價格壓下來的時候,某種糾正才會出現。
與此同時,這些領域的需求也同樣提高了其他領域的産品價格,并在那裡引起資本供給,盡管規模比較小,因為那裡的超額利潤由于技術改進較小也比較少。
進一步的結果是,由于資本不是按同一比例增加,所以價格上漲在後者的場合比較高。
在前種生産領域中,超額利潤大;在後種生産領域中,超額利潤比較小。
這種差别漸漸趨于平均,因為在前一場合,較大的資本供給造成超額利潤減少;在後一場合,較少的資本供給造成價格提高。
随着資本主義生産的發展,固定資本量增大,而各種不同産業所使用的固定資本量的差别也随之一起擴大。
但是,固定資本量越大,制造新設備所必要的時間也就越長,各個産業部門可以擴大生産的時間上的差别也就越大。
而制造新設備的時間越長,也就越難适應消費的需要,供給也就越落後于需求,價格在這裡上漲得也就越猛,這些産業中的積累沖動也就越普遍。
固定資本量越大,它們帶來新的變化和提高生産效率所需要的時間也就越長。
但是,在達到這一點之前,供給将落後于需求。
高爐的增加、新煤礦的建立以及新鐵路的鋪設所經曆的時間,比紡織品或紙張生産擴大所需時間要長。
因此,一方面,随着有機構成的提高,必然造成利潤率長期下降的原因增強了;另一方面,由于競争關系的變化,由于供給相對于需求的緩慢增長所引起的供求關系的演變,正是在這些領域裡,在景氣時期,價格的提高一開始就比其他生産部門更急劇。
不僅利潤沒有減少,相反地,資本有機構成的變化首先伴随着價格和利潤的提高。
而且,一般說來,價格具有這樣的趨勢:有機構成的發展越高,價格上漲的幅度就越大。
但是,資本流入利潤較高的部門,所以進行積累的資本首先被引導到這些部門中來;這種傾向将延續下去,直到新投資完成和新企業發揮更強大的競争作用。
因而,在資本有機構成最高的部門中,與資本有機構成較低的部門相比,具有過度投資和過度積累的傾向。
當前者的産品進入市場的時候,這種不均衡便表現出來。
由于資本有機構成較低的部門的生産沒有按同樣的方式或以同樣的速度擴大,而是比較快但卻不那麼強地擴大,這些新産品的銷售便受到阻礙。
這就說明了,為什麼在技術最發展的生産部門中,即早期首先是在紡織工業和後來在重工業中,危機表現得最嚴重。
一般說來,在資本周轉時間最長、技術的完善和革新進展最大以及在大多數情況下資本有機構成也最高的地方,危機最為嚴重。
危機本身首先使價格和利潤降低到正常水平以下,即降低到生産價格和平均利潤率以下。
生産縮小,弱小的企業破産,最後隻有那些即使在價格下降條件下仍能取得平均利潤的企業還繼續經營。
但是,這種平均利潤現在卻具有不同的水平。
它不再與産業周期出發點上的有機構成相适應,而是與已經變化了的、比較高的資本有機構成相适應。
相反地,在那些固定資本量較小的産業中,能夠更迅速地适應消費需要,價格的上漲仍停留在較狹隘的限界内(撇開原料價格的波動不論),對資本積累沒有什麼刺激。
這是産生比例失調和新投資本集中在價格上漲得最迅速和最高的生産部門的另一個原因,同時也是造成下述事實的一個原因:一般固定資本越大,危機的作用一般說來也就越強;在固定資本量最大的部門裡,危機的作用也就最強烈。
此外,某一定時期的技術水平對一定生産部門所要求的資本量越大,也就越難使生産的增長在數量上精确地适合消費的增長。
例如,通過新建一座小鋼鐵廠以擴大鋼鐵生産,在技術上是不合理的,因而是不經濟的。
在這裡,技術獨斷專行地決定擴大的程度,而不可能關心擴大的程度是否符合消費者的要求。
一旦現有的生産力被充分地利用(這種利用的可能性的變化是抵消需求的較小波動的一個重要因素),重工業的擴大就隻能大規模地、跳躍式地進行,而不是按資本主義初期那樣小規模地進行。
在這裡,輕工業的适應能力要大得多;因此,這期間的價格上漲也比較小。
除了由資本有機構成的差别産生的價格構成的這種不協調以外,還有由自然情況産生的其他不協調。
我們已經看到,在資本有機構成比較高的部門中,存在着過度積累的傾向。
這些部門一方面是原料的大宗消費者,而另一方面也為其他部門提供原料和半成品(鐵、煤)。
這裡,也可能出現對比例性的幹擾。
&ldquo我們在第二卷中已經看到,在商品轉化為貨币即出售之後,這個貨币的一定部分,必須按照每個生産部門的一定技術性質所需要的比例,再轉化為不變資本的各種物質要素。
在這裡,撇開工資,也就是撇開可變資本不說,對一切部門來說,最重要的要素就是原料,包括輔助材料在内,而在不使用真正原料的生産部門,例如采礦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