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危機的一般條件

關燈
m,必須按這樣的生産資料生産出來,其中的4/5适用于第Ⅰ部類的不變資本,1/5适用于第Ⅱ部類的不變資本。

    其次,第Ⅱ部類的積累程度依賴于第Ⅰ部類的積累。

    在第Ⅰ部類中,剩餘價值的一半被積累起來;而在第二部類中,這是不可能的。

    在750的剩餘價值中,隻有150即1/5被積累起來,而4/5必須被消費。

     現在我們來考察積累的進展情況。

     如果現在以增加了的資本進行生産,那麼,我們在下一年年底得到: Ⅰ.4400c+1100v+1100m=66009800 Ⅱ.1600c+800v+800m=3200 如果以同樣的方式繼續進行積累,我們下一年将得到: Ⅰ.4840c+1210v+1210m=726010780 Ⅱ.1760c+880v+880m=3520 在這個例子裡,我們假定,第Ⅰ部類的剩餘價值的一半被積累起來,而且Ⅰ(v+m)=Ⅱc。

     要進行積累,Ⅰ(v+m)必須始終大于Ⅱc,因為Ⅰm中的一部分恰恰不能轉化為Ⅱc,而是必須充作自己的生産資料。

    相反地,Ⅰ(v+m)可能大于或小于Ⅱc。

    對我們的目的來說,沒有必要更詳細地論述這個問題。

     生産的提高要求增加黃金量用于自己的交易。

    在流通速度保持不變和撇開信用不論的條件下,這一增加的黃金量必須由黃金生産來提供。

    這裡,資本主義生産碰到一個天然的障礙。

    信用制度把這個障礙遠遠推到後面,但卻不能完全消除。

     現在,我們還要考察一下包含積累在内的那些流通過程得以進行的必要前提。

    在我們的例子裡,我們曾經假定,第Ⅰ部類的500m被積累起來,其中400轉化為不變資本。

    這需要通過哪些流通過程才是可能的?第Ⅰ部類用怎樣的貨币來購買這400? 讓我們首先來看看單個資本家的積累。

    這種資本家為了能把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必須使這一剩餘價值事先達到一定的量。

    因此,年末轉化為貨币的剩餘價值,必須在許多年内以貨币形式貯藏起來。

    不同産業部門的資本和這些産業部門内的單個資本,處于剩餘價值相繼轉化為資本這個過程的不同階段。

    因此,一部分資本家不斷地把他們的已經增加到相應數量的可能的貨币資本轉化為生産資本,而另一部分資本家則仍然從事可能的貨币資本的貯藏。

    因此,這兩類資本家是互相對立的:一方作為買者,另一方作為賣者,并且每一方在這兩種作用中都隻起一種作用。

     例如:A賣給B(可以代表一個以上的買者)600(=400c+100v+100m)。

    他已經賣掉商品600,換成貨币600,其中100代表剩餘價值,他把這100從流通中取出,以貨币形式貯藏起來;但是,這100貨币不過是剩餘産品即價值100的承擔者的貨币形式。

     貨币貯藏根本不是生産,因此一開始也不是生産的增長。

    資本家的活動,在這裡,不過是把出售剩餘産品100所得的貨币從流通中取出,握有它,把它扣留下來。

    這種做法不僅在A方面發生,而且在流通領域的許多點上,還有其他資本家A&prime、A&Prime、,都同樣熱衷于這種貨币貯藏。

    因此,在這許多點上,貨币被從流通中取出,并積累成無數單個的貯藏貨币或可能的貨币資本。

    這許多的點也就像是流通的許多障礙,因為它們使貨币的運動停止,使貨币在一個或長或短的時間内失去流通能力。

     但是,A所以能進行這種貨币貯藏,僅僅是因為就他的剩餘産品來說,他隻作為賣者,而不接着作為買者出現。

    所以,他的剩餘産品&mdash&mdash要轉化為貨币的剩餘價值的承擔者&mdash&mdash的連續生産,就是這種貨币貯藏的前提。

    因此,盡管A從流通中取出相當于他的剩餘價值的貨币,把它貯藏起來,但另一方面,他也把商品投入流通,而沒有以此從流通中取出其他商品,因此,B、B&prime、B&Prime等等就能夠把貨币投入流通而隻取出商品。

     &ldquo和以前考察簡單再生産時一樣,我們在這裡又看到,年産品的不同組成部分的交換,也就是這些組成部分之間的流通(這種流通必須同時包括資本的再生産,以及資本重新恢複它的不同形式: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固定資本、流動資本、貨币資本、商品資本),其前提絕不是接着以賣為補充的商品的單純的買,或者接着以買為補充的商品的單純的賣,以緻事實上,像政治經濟學,尤其是重農學派和亞當·斯密以來的自由貿易學派所假定的那樣(在與重金主義和重商主義制度的鬥争中,由于論戰利益的引誘而誤入歧途&mdash&mdash希法亭),隻有商品和商品進行交換(即是說,貨币僅僅是流通手段,因而相對來說是多餘的&mdash&mdash希法亭)。

    我們知道,固定資本一經投入,在它執行職能的全部時間内就不用更新,而是以它的原有形式繼續發揮作用,它的價值則逐漸地以貨币形式沉澱下來。

    &rdquo 這裡,使貨币一般成為可能的,是價值流通對生産過程中固定資本技術職能的持續性的分離和獨立化。

    從社會來看,這種分離是不可能的。

    每一次固定資本的供給數量,必須同舊的固定資本的磨損一樣多。

    但是,對個别資本家來說,這種磨損的價值部分要在若幹年中保持貨币形式。

    &ldquo我們又已經知道,Ⅱc的固定資本(Ⅱc的全部資本價值轉化為在價值上與Ⅰ(v+m)相等的要素)的周期更新的前提,一方面是Ⅱc中要由貨币形式再轉化為實物形式的固定部分的單純的買,與此相适應的是Ⅰm的單純的賣;另一方面是Ⅱc中要沉澱為貨币的固定(損耗)價值部分的單純的賣,與此相适應的是Ⅰm的單純的買。

    在這裡,交換正常進行必須具有的前提是,Ⅱc的單純的買,按價值量來說,和Ⅱc的單純的賣相等&hellip&hellip不然,簡單再生産就會遭到破壞。

    一方面的單純的賣,必須由另一方面的單純的買來抵消。

    同樣,這裡必須具有的前提是,Ⅰm中的A、A&prime、A&Prime的貨币貯藏的部分的單純的賣,和Ⅰm中B、B&prime、B&Prime要把貯藏貨币轉化為追加生産資本要素的部分的單純的買保持平衡。

    &rdquo &ldquo既然平衡的形成是由于買者後來作為出售同等價值額的賣者出現,賣者後來作為購買同等價值額的買者出現,所以,貨币會流回到在購買時預付貨币的、在重新購買之前先已出售的那一方。

    但是就商品交換本身、就年産品的不同部分的交換而言,實際平衡要取決于互相交換的商品具有同等的價值額。

    &rdquo &ldquo但是,既然發生的隻是單方面的交易,一方面是大量的單純的買,另一方面是大量的單純的賣,&mdash&mdash并且我們知道,在資本主義基礎上,年産品的正常交易決定了這種單方面的形态變化,&mdash&mdash所以,這種平衡隻有在如下的前提下才能保持:單方面的買的價值額要和單方面的賣的價值額相互抵消。

    &rdquo但是,在所有這些單方面的交易中,貨币不是作為商品交換的單純中介而發揮作用,而是作為一個過程(這裡,一方面僅僅是商品,另一方面是商品價值的獨立形式&mdash&mdash貨币)的發起者和完成者來發揮其作用。

    因此,為了一般地使這些單方面的過程能夠進行,貨币是必要的。

     &ldquo商品生産是資本主義生産的一般形式這個事實,已經包含着在資本主義生産中貨币不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