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危機的一般條件
關燈
小
中
大
币形式來保持。
即是說,在前幾年中把自己固定資本的磨損部分以貨币形式貯藏起來的資本家,在這一年要對自己的固定資本以實物(innatura)來更新。
他們用200貨币購買第Ⅰ部類的剩餘額200(v+m)。
第Ⅰ部類的資本家用另外的200貨币購買第Ⅱ部類其他資本家的消費資料剩餘額,後者又把對他們來說意味着自己固定資本的磨損部分的貨币儲存起來。
這樣,第Ⅱ部類中在這一年對自己固定資本以實物形式更新的那部分資本家,便提供了第Ⅱ部類其他資本家能夠用以把自己的磨損部分貨币化并作為貨币保持的貨币。
因此,我們必須假定,消耗的固定資本和應當更新的固定資本之間的比例保持不變。
此外,還必須假定,消耗的(從而應當更新的)固定資本和以舊的實物形式繼續發揮作用的固定資本之間的比例也保持不變。
因為如果消耗的固定資本增加到300,那麼,流動資本就會減少。
Ⅱc現在有較少的流動資本,生産就不能以同樣的規模繼續進行。
此外,如果固定資本增加到300,而第Ⅱ部類隻花費200貨币用于以實物對資本進行更新,那麼,第Ⅰ部類的固定資本就有100賣不出去了。
因此,隻要每年消耗的固定資本和繼續執行職能的固定資本的比例發生變化(實際上情況也總是如此),那麼,在完全維持固定資本不變的情況下,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生産的比例失調仍然可能發生。
正像剛才所看到的,要使簡單再生産成為可能,必須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
Ⅰ(v+m)必須等于Ⅱc。
由于資本主義社會的無政府狀态,這種比例的實現總是受到幹擾,為了使生産持續不斷地進行,一定程度的生産過剩總是必要的,以便随時準備應付突然出現的需要以及需要的不斷變動。
但是,進行周轉的資本價值的回流中的一定幹擾和不規則性經常發生。
為了克服這種不規則性,資本家一方面必須掌握商品儲備,另一方面還必須經常掌握貨币儲備,以便總是能夠相應地支配這些商品儲備和排除幹擾。
排除幹擾需要追加貨币即準備貨币資本。
這種資本必須保持貨币形式,因為恰恰可能是商品資本的周轉受到幹擾,而資本家必須得到商品,并要在一個較早的時間内得到。
但是,價值隻有在貨币形式上才具有一般等價物的形式,才能随時向任何其他商品轉化。
這裡,貨币的必然性也是從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無政府狀态中産生的。
&ldquo再生産的資本主義形式一旦廢除,問題就歸結如下:壽命已經完結因而要用實物補償的那部分固定資本(這裡是指在消費資料生産中執行職能的固定資本)數量的大小,是逐年不同的。
如果在某一年數量很大(像人一樣,超過平均死亡率),那在下一年就一定會很小。
假定其他條件不變,消費資料年生産所需的原料、半成品和輔助材料的數量不會因此減少;因此,生産資料的生産總額在一個場合必須增加,在另一個場合必須減少。
這種情況,隻有用不斷的相對的生産過剩來補救;一方面要生産出超過直接需要的一定量固定資本;另一方面,特别是原料等等的儲備也要超過每年的直接需要(這一點特别适用于生活資料)。
這種生産過剩等于社會對它本身的再生産所必需的各種物質資料的控制。
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内部,這種生産過剩卻是無政府狀态的一個要素&rdquo。
在資本主義社會裡,在一定的限度之内,這種相對生産過剩也必然經常發生,并表現于為排除幹擾而經常存在的商品儲備。
另一方面,與此相應的是歸産業資本家支配的貨币資本儲備,這種儲備使他們有可能在出現幹擾時,從商品儲備中置備為繼續進行自己的生産所必需的因素。
所有資本家為對付暫時的幹擾,即使在正常時期也必須掌握的這種準備貨币資本,不能同那種商品滞銷時所必要的準備貨币資本混為一談。
在繁榮時期,一方面是生産急劇擴大,另一方面是以前的準備貨币資本向生産資本轉化。
準備貨币資本減少,這意味着抗幹擾因素的喪失。
于是,這就成為産生危機的一個原因。
另一方面可以确定,這種相對生産過剩的必然性并不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社會基礎上的,而是建立在再生産過程的性質的基礎上的(隻要資本主義社會裡表現為固定資本的生産因素達到較大的規模)。
這種由技術的自然狀況必然産生的&ldquo生産過剩&rdquo,實際上是單純的儲備的形式,它本身也是一個有調節的、滿足需要的經濟所固有的,不能同危機期間的普遍生産過剩混為一談。
可是,在資本主義社會内部,這種生産過剩有時也形成加劇危機的因素。
資本主義積累過程的平衡條件 在資本積累是其生存條件的資本主義社會裡,簡單再生産實際上并不存在。
當然,這并不排除在産業循環的過程中,某年的再生産不僅保持不變,而且甚至縮小規模。
如果說簡單再生産已經要求有一定的複雜的比例關系,那麼,在積累過程能夠不受幹擾地進行時,這些比例關系會變得更加複雜。
馬克思提出如下圖式: Ⅰ.生産資料的生産:4000c+1000v+1000m=6000 Ⅱ.消費資料的生産:1500c+750v+750m=3000 社會産品總價值=9000 假定第Ⅰ部類把自己剩餘價值的一半(=500)積累起來,把另一半作為收入消費掉。
于是,我們便有了如下交換:第Ⅰ部類以作為收入開支的1000v+500m與第Ⅱ部類的1500c相交換。
這樣,第Ⅱ部類便補償了自己的不變資本,并向第Ⅰ部類提供了它應消費的消費資料。
這種交換與我們在簡單再生産條件下所遇到的交換完全相同。
在有機構成不變的條件下,在第Ⅰ部類裡的要留下來并轉化為資本的500m中,必須有400轉化為不變資本,100轉化為可變資本。
這500以生産資料的形式存在,而且其中的400必須以為增大第Ⅰ部類的不變資本所必要的生産資料的形式而存在。
因此,第Ⅰ部類便把這400歸入自己的不變資本。
剩下的100m必須轉化為可變資本即生活資料。
因此,它必須從第Ⅱ部類中購買。
由于這100m以生産資料的形式存在,所以第Ⅱ部類必須利用它們來擴大自己的不變資本。
于是,第Ⅰ部類就有了一筆資本:4400c+1100v=5500。
現在,第Ⅱ部類的不變資本是1600c。
為了使這些不變資本發揮作用,還必須以貨币形式追加50v,以購買新的勞動力;于是,它的可變資本便從750增加到800。
第Ⅱ部類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增加總額的這150,由自己的剩餘價值來承擔。
因此,在第Ⅱ部類的750m中,隻剩下600m作為這個部類資本家的消費基金。
他們的年産品現在劃分如下: Ⅱ.1600c+800v+600m(消費基金)=3000 我們現在得出下列圖式: Ⅰ.4400c+1100v+500消費基金=6000 Ⅱ.1600c+800v+600消費基金=3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總計=9000 同上面所舉數字一樣,其中,資本是: Ⅰ.4400c+1100v(貨币)=55007900 Ⅱ.1600c+800v(貨币)=2400 而開始生産時的資本是: Ⅰ.4000c+1000v=50007250 Ⅱ.1500c+750v=2250 這裡,我們看到一系列新的複雜條件。
首先,在第Ⅰ部類中,應該積累起來的500
即是說,在前幾年中把自己固定資本的磨損部分以貨币形式貯藏起來的資本家,在這一年要對自己的固定資本以實物(innatura)來更新。
他們用200貨币購買第Ⅰ部類的剩餘額200(v+m)。
第Ⅰ部類的資本家用另外的200貨币購買第Ⅱ部類其他資本家的消費資料剩餘額,後者又把對他們來說意味着自己固定資本的磨損部分的貨币儲存起來。
這樣,第Ⅱ部類中在這一年對自己固定資本以實物形式更新的那部分資本家,便提供了第Ⅱ部類其他資本家能夠用以把自己的磨損部分貨币化并作為貨币保持的貨币。
因此,我們必須假定,消耗的固定資本和應當更新的固定資本之間的比例保持不變。
此外,還必須假定,消耗的(從而應當更新的)固定資本和以舊的實物形式繼續發揮作用的固定資本之間的比例也保持不變。
因為如果消耗的固定資本增加到300,那麼,流動資本就會減少。
Ⅱc現在有較少的流動資本,生産就不能以同樣的規模繼續進行。
此外,如果固定資本增加到300,而第Ⅱ部類隻花費200貨币用于以實物對資本進行更新,那麼,第Ⅰ部類的固定資本就有100賣不出去了。
因此,隻要每年消耗的固定資本和繼續執行職能的固定資本的比例發生變化(實際上情況也總是如此),那麼,在完全維持固定資本不變的情況下,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生産的比例失調仍然可能發生。
正像剛才所看到的,要使簡單再生産成為可能,必須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
Ⅰ(v+m)必須等于Ⅱc。
由于資本主義社會的無政府狀态,這種比例的實現總是受到幹擾,為了使生産持續不斷地進行,一定程度的生産過剩總是必要的,以便随時準備應付突然出現的需要以及需要的不斷變動。
但是,進行周轉的資本價值的回流中的一定幹擾和不規則性經常發生。
為了克服這種不規則性,資本家一方面必須掌握商品儲備,另一方面還必須經常掌握貨币儲備,以便總是能夠相應地支配這些商品儲備和排除幹擾。
排除幹擾需要追加貨币即準備貨币資本。
這種資本必須保持貨币形式,因為恰恰可能是商品資本的周轉受到幹擾,而資本家必須得到商品,并要在一個較早的時間内得到。
但是,價值隻有在貨币形式上才具有一般等價物的形式,才能随時向任何其他商品轉化。
這裡,貨币的必然性也是從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無政府狀态中産生的。
&ldquo再生産的資本主義形式一旦廢除,問題就歸結如下:壽命已經完結因而要用實物補償的那部分固定資本(這裡是指在消費資料生産中執行職能的固定資本)數量的大小,是逐年不同的。
如果在某一年數量很大(像人一樣,超過平均死亡率),那在下一年就一定會很小。
假定其他條件不變,消費資料年生産所需的原料、半成品和輔助材料的數量不會因此減少;因此,生産資料的生産總額在一個場合必須增加,在另一個場合必須減少。
這種情況,隻有用不斷的相對的生産過剩來補救;一方面要生産出超過直接需要的一定量固定資本;另一方面,特别是原料等等的儲備也要超過每年的直接需要(這一點特别适用于生活資料)。
這種生産過剩等于社會對它本身的再生産所必需的各種物質資料的控制。
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内部,這種生産過剩卻是無政府狀态的一個要素&rdquo。
在資本主義社會裡,在一定的限度之内,這種相對生産過剩也必然經常發生,并表現于為排除幹擾而經常存在的商品儲備。
另一方面,與此相應的是歸産業資本家支配的貨币資本儲備,這種儲備使他們有可能在出現幹擾時,從商品儲備中置備為繼續進行自己的生産所必需的因素。
所有資本家為對付暫時的幹擾,即使在正常時期也必須掌握的這種準備貨币資本,不能同那種商品滞銷時所必要的準備貨币資本混為一談。
在繁榮時期,一方面是生産急劇擴大,另一方面是以前的準備貨币資本向生産資本轉化。
準備貨币資本減少,這意味着抗幹擾因素的喪失。
于是,這就成為産生危機的一個原因。
另一方面可以确定,這種相對生産過剩的必然性并不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社會基礎上的,而是建立在再生産過程的性質的基礎上的(隻要資本主義社會裡表現為固定資本的生産因素達到較大的規模)。
這種由技術的自然狀況必然産生的&ldquo生産過剩&rdquo,實際上是單純的儲備的形式,它本身也是一個有調節的、滿足需要的經濟所固有的,不能同危機期間的普遍生産過剩混為一談。
可是,在資本主義社會内部,這種生産過剩有時也形成加劇危機的因素。
資本主義積累過程的平衡條件 在資本積累是其生存條件的資本主義社會裡,簡單再生産實際上并不存在。
當然,這并不排除在産業循環的過程中,某年的再生産不僅保持不變,而且甚至縮小規模。
如果說簡單再生産已經要求有一定的複雜的比例關系,那麼,在積累過程能夠不受幹擾地進行時,這些比例關系會變得更加複雜。
馬克思提出如下圖式: Ⅰ.生産資料的生産:4000c+1000v+1000m=6000 Ⅱ.消費資料的生産:1500c+750v+750m=3000 社會産品總價值=9000 假定第Ⅰ部類把自己剩餘價值的一半(=500)積累起來,把另一半作為收入消費掉。
于是,我們便有了如下交換:第Ⅰ部類以作為收入開支的1000v+500m與第Ⅱ部類的1500c相交換。
這樣,第Ⅱ部類便補償了自己的不變資本,并向第Ⅰ部類提供了它應消費的消費資料。
這種交換與我們在簡單再生産條件下所遇到的交換完全相同。
在有機構成不變的條件下,在第Ⅰ部類裡的要留下來并轉化為資本的500m中,必須有400轉化為不變資本,100轉化為可變資本。
這500以生産資料的形式存在,而且其中的400必須以為增大第Ⅰ部類的不變資本所必要的生産資料的形式而存在。
因此,第Ⅰ部類便把這400歸入自己的不變資本。
剩下的100m必須轉化為可變資本即生活資料。
因此,它必須從第Ⅱ部類中購買。
由于這100m以生産資料的形式存在,所以第Ⅱ部類必須利用它們來擴大自己的不變資本。
于是,第Ⅰ部類就有了一筆資本:4400c+1100v=5500。
現在,第Ⅱ部類的不變資本是1600c。
為了使這些不變資本發揮作用,還必須以貨币形式追加50v,以購買新的勞動力;于是,它的可變資本便從750增加到800。
第Ⅱ部類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增加總額的這150,由自己的剩餘價值來承擔。
因此,在第Ⅱ部類的750m中,隻剩下600m作為這個部類資本家的消費基金。
他們的年産品現在劃分如下: Ⅱ.1600c+800v+600m(消費基金)=3000 我們現在得出下列圖式: Ⅰ.4400c+1100v+500消費基金=6000 Ⅱ.1600c+800v+600消費基金=3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總計=9000 同上面所舉數字一樣,其中,資本是: Ⅰ.4400c+1100v(貨币)=55007900 Ⅱ.1600c+800v(貨币)=2400 而開始生産時的資本是: Ⅰ.4000c+1000v=50007250 Ⅱ.1500c+750v=2250 這裡,我們看到一系列新的複雜條件。
首先,在第Ⅰ部類中,應該積累起來的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