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危機的一般條件
關燈
小
中
大
是社會消費力既不是取決于絕對的生産力,也不是取決于絕對的消費力,而是取決于以對抗性的分配關系為基礎的消費力;這種分配關系,使社會上大多數人的消費縮小到隻能在相當狹小的界限以内變動的最低限度。
這個消費力還受到追求積累的欲望的限制,受到擴大資本和擴大剩餘價值生産規模的欲望的限制。
這是資本主義生産的規律,它是由生産方法本身的不斷革命,由不斷和這種革命聯系在一起的現有資本的貶值,由普遍的競争鬥争以及僅僅為了保存自身和避免滅亡而改進生産和擴大生産規模的必要性決定的。
因此,市場必須不斷擴大,以緻市場的聯系和調節這種聯系的條件,越來越采取一種不以生産者為轉移的自然規律的形式,越來越無法控制。
這個内部矛盾力圖用擴大生産的外部範圍的辦法求得解決。
但是,生産力越發展,它就越和消費關系的狹窄基礎發生沖突。
在這個充滿矛盾的基礎上,資本過剩和日益增加的人口過剩結合在一起是完全不矛盾的;因為二者在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所生産的剩餘價值的量雖然會增加,但是生産剩餘價值的條件和實現這個剩餘價值的條件之間的矛盾,正好因此而日益增長。
&rdquo 周期性的危機是資本主義所特有的,因此,它隻能由特殊的資本主義性質中引出。
一般地說,危機就是流通過程的阻礙。
它表現為大量的商品沒有銷路,商品價值(或商品的生産價格)不能實現為貨币。
因此,它隻能從商品流通的特殊的資本主義條件來說明,而不能由簡單商品流通的條件來說明。
商品流通的特殊的資本主義性質是:商品必須被作為資本的産品即作為商品資本來生産,并作為商品資本來實現。
因此,這種實現包含着僅僅是資本本身所特有的條件,這正是資本的增殖條件。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卷中,從單個資本和社會資本(它在這裡特别重要)的角度對這些增殖條件進行了分析,從而進行了除魁奈之外在政治經濟學中還未曾開始的嘗試工作。
如果說馬克思稱魁奈的《經濟表》是政治經濟學至今所提出的一切思想中最有天才的思想,那麼,馬克思自己對社會生産過程的分析肯定是對天才思想的最天才的叙述。
一般說來,《資本論》第二卷中如此被人忽視的分析,從所謂純粹經濟理性的觀點來看,是這個令人驚歎的著作中最光彩奪目的部分。
隻有回想一下馬克思分析的結果,才能達到對危機原因的認識。
社會再生産過程的平衡條件 我們扼要重述馬克思分析的最重要的結論如下: 在作這種考察時,我們首先假定資本主義生産的規模保持不變,即簡單再生産;同樣,撇開價值和價格的變動不論。
總産品,從而社會總生産,分成兩大部類: 1.生産資料,即具有必須進入或至少能夠進入生産消費形式的商品。
2.消費資料,即具有進入資本家階級和工人階級的個人消費形式的商品。
每一部類的資本都分成兩個組成部分:可變資本(v)和不變資本(c)。
後者又分為固定不變資本和流動不變資本。
代表生産上消費掉的不變資本的那部分價值c,是和生産上使用的不變資本的價值不一緻的。
固定資本僅僅把它的價值的一部分轉移到産品中去。
下面我們首先撇開固定資本不論。
總商品産品用下列公式來表示: Ⅰ.4000c+1000v+1000m=6000生産資料。
Ⅱ.2000c+500v+500m=3000消費資料。
總價值=9000,其中不包括繼續以實物形式執行職能的固定資本。
現在,如果我們研究簡單再生産基礎上(這裡全部剩餘價值都是非生産性地被消費掉)的各種必要的交換,并且先不考察作為交換媒介的貨币流通,那麼,我們一開始就會得出三大要點: 1.第Ⅱ部類中工人的工資500v和資本家的剩餘價值500m,必須用于消費資料。
但是它們的價值存在于價值1000的消費資料中,這些消費資料掌握在第Ⅱ部類的資本家手裡,補償預付的500v,并代表500m。
因此,第Ⅱ部類的工資和剩餘價值,将在第Ⅱ部類内部同第Ⅱ部類的産品進行交換。
這樣,就有(500v+500m)Ⅱ=1000以消費資料形式從總産品中消失。
2.第Ⅰ部類的1000v和1000m同樣必須用于消費資料,即用于第Ⅱ部類的産品。
因此,它們必須同第Ⅱ部類的其餘的、數量與它們相等的不變資本部分2000c相交換。
為此,第Ⅱ部類會得到數額相等的生産資料,得到體現第Ⅰ部類的1000v+1000m的價值的第Ⅰ部類的産品。
因此就有2000Ⅱc和(1000v+1000m)Ⅰ從計算中消失。
3.還剩下4000Ⅰc。
它們由生産資料構成,隻能用于第Ⅰ部類,以便補償該部類消費掉的不變資本。
因此,要通過第Ⅰ部類的各個資本家之間的互相交換來解決,就像(500v+500m)Ⅱ要通過第Ⅱ部類的工人和資本家之間的交換,或通過第Ⅱ部類的各個資本家之間的交換來解決一樣。
固定資本的補償起着一種特殊作用。
不變資本的價值部分由勞動資料轉移到勞動産品中去,這些勞動資料繼續作為生産資本的要素執行職能,而且是以它的舊的實物形式繼續執行職能。
隻是勞動資料的損耗,即它們在一定期間持續執行職能時逐漸損失的價值,才作為借助于勞動資料生産出來的商品的價值要素再現。
當等于固定資本損耗的那部分商品價值轉化成為貨币時,這種貨币是不會再轉化為生産資本的組成部分的,雖然它補償了生産資本的價值損失。
它在生産資本旁邊沉澱下來,保留它的貨币形式。
這種貨币沉澱反複發生,直到年數不等的再生産時期結束為止;在這個時期,不變資本的固定要素以其舊的實物形式在生産過程中繼續執行職能。
一旦這種固定資本要素如建築物、機器等等報廢,不能再在生産過程中執行職能,其價值就存在于身旁,全部由貨币來補償,即由貨币沉澱的總和,由固定資本逐漸轉移到它參與生産的商品中去的、已經通過商品出售而轉化為貨币形式的價值的總和來補償。
接着,這些貨币就用來對固定資本(或固定資本的要素,因為固定資本的不同要素有不同的壽命)進行實物補償,從而對生産資本的這個組成部分進行實際更新。
可見,這些貨币是不變資本價值的一部分即固定部分的貨币形式。
因此,這種貨币儲藏本身是資本主義再生産過程的一個要素,是在固定資本的壽命還沒有完結,從而還沒有把它的全部價值轉移到所生産的商品中去,還不必用實物補償之前,固定資本價值或它的個别要素的價值在貨币形式上的再生産和貯存。
隻有在這種貨币再轉化為固定資本的新的要素,以便補償它的壽命已經完結的要素的時候,它才失去貨币貯藏的形式,從而再能動地進入以流通為媒介的資本再生産過程。
但是,為使簡單再生産順利進行,每年消耗的固定資本部分必須等于每年應更新的固定資本部分。
讓我們來考察一下。
例如(1000v+1000m)Ⅰ和2000Ⅱc的交換。
在這2000c中,有200固定資本必須補償。
因此,必須完全轉化為流動不變資本的1800c,便與1800Ⅰ(v+m)相交換。
現在,第Ⅰ部類中剩下的具有固定資本實物形式的200,同樣必須被第Ⅱ部類所購買。
但是,隻有在第Ⅱ部類的資本家手裡有為購買第Ⅰ部類的固定資本200的貯藏貨币200時,它才能被購買。
因為200必須以第Ⅱ部類其他資本家的貨币來補償,并作為自己固定資本的磨損部分以貨
這個消費力還受到追求積累的欲望的限制,受到擴大資本和擴大剩餘價值生産規模的欲望的限制。
這是資本主義生産的規律,它是由生産方法本身的不斷革命,由不斷和這種革命聯系在一起的現有資本的貶值,由普遍的競争鬥争以及僅僅為了保存自身和避免滅亡而改進生産和擴大生産規模的必要性決定的。
因此,市場必須不斷擴大,以緻市場的聯系和調節這種聯系的條件,越來越采取一種不以生産者為轉移的自然規律的形式,越來越無法控制。
這個内部矛盾力圖用擴大生産的外部範圍的辦法求得解決。
但是,生産力越發展,它就越和消費關系的狹窄基礎發生沖突。
在這個充滿矛盾的基礎上,資本過剩和日益增加的人口過剩結合在一起是完全不矛盾的;因為二者在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所生産的剩餘價值的量雖然會增加,但是生産剩餘價值的條件和實現這個剩餘價值的條件之間的矛盾,正好因此而日益增長。
&rdquo 周期性的危機是資本主義所特有的,因此,它隻能由特殊的資本主義性質中引出。
一般地說,危機就是流通過程的阻礙。
它表現為大量的商品沒有銷路,商品價值(或商品的生産價格)不能實現為貨币。
因此,它隻能從商品流通的特殊的資本主義條件來說明,而不能由簡單商品流通的條件來說明。
商品流通的特殊的資本主義性質是:商品必須被作為資本的産品即作為商品資本來生産,并作為商品資本來實現。
因此,這種實現包含着僅僅是資本本身所特有的條件,這正是資本的增殖條件。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卷中,從單個資本和社會資本(它在這裡特别重要)的角度對這些增殖條件進行了分析,從而進行了除魁奈之外在政治經濟學中還未曾開始的嘗試工作。
如果說馬克思稱魁奈的《經濟表》是政治經濟學至今所提出的一切思想中最有天才的思想,那麼,馬克思自己對社會生産過程的分析肯定是對天才思想的最天才的叙述。
一般說來,《資本論》第二卷中如此被人忽視的分析,從所謂純粹經濟理性的觀點來看,是這個令人驚歎的著作中最光彩奪目的部分。
隻有回想一下馬克思分析的結果,才能達到對危機原因的認識。
社會再生産過程的平衡條件 我們扼要重述馬克思分析的最重要的結論如下: 在作這種考察時,我們首先假定資本主義生産的規模保持不變,即簡單再生産;同樣,撇開價值和價格的變動不論。
總産品,從而社會總生産,分成兩大部類: 1.生産資料,即具有必須進入或至少能夠進入生産消費形式的商品。
2.消費資料,即具有進入資本家階級和工人階級的個人消費形式的商品。
每一部類的資本都分成兩個組成部分:可變資本(v)和不變資本(c)。
後者又分為固定不變資本和流動不變資本。
代表生産上消費掉的不變資本的那部分價值c,是和生産上使用的不變資本的價值不一緻的。
固定資本僅僅把它的價值的一部分轉移到産品中去。
下面我們首先撇開固定資本不論。
總商品産品用下列公式來表示: Ⅰ.4000c+1000v+1000m=6000生産資料。
Ⅱ.2000c+500v+500m=3000消費資料。
總價值=9000,其中不包括繼續以實物形式執行職能的固定資本。
現在,如果我們研究簡單再生産基礎上(這裡全部剩餘價值都是非生産性地被消費掉)的各種必要的交換,并且先不考察作為交換媒介的貨币流通,那麼,我們一開始就會得出三大要點: 1.第Ⅱ部類中工人的工資500v和資本家的剩餘價值500m,必須用于消費資料。
但是它們的價值存在于價值1000的消費資料中,這些消費資料掌握在第Ⅱ部類的資本家手裡,補償預付的500v,并代表500m。
因此,第Ⅱ部類的工資和剩餘價值,将在第Ⅱ部類内部同第Ⅱ部類的産品進行交換。
這樣,就有(500v+500m)Ⅱ=1000以消費資料形式從總産品中消失。
2.第Ⅰ部類的1000v和1000m同樣必須用于消費資料,即用于第Ⅱ部類的産品。
因此,它們必須同第Ⅱ部類的其餘的、數量與它們相等的不變資本部分2000c相交換。
為此,第Ⅱ部類會得到數額相等的生産資料,得到體現第Ⅰ部類的1000v+1000m的價值的第Ⅰ部類的産品。
因此就有2000Ⅱc和(1000v+1000m)Ⅰ從計算中消失。
3.還剩下4000Ⅰc。
它們由生産資料構成,隻能用于第Ⅰ部類,以便補償該部類消費掉的不變資本。
因此,要通過第Ⅰ部類的各個資本家之間的互相交換來解決,就像(500v+500m)Ⅱ要通過第Ⅱ部類的工人和資本家之間的交換,或通過第Ⅱ部類的各個資本家之間的交換來解決一樣。
固定資本的補償起着一種特殊作用。
不變資本的價值部分由勞動資料轉移到勞動産品中去,這些勞動資料繼續作為生産資本的要素執行職能,而且是以它的舊的實物形式繼續執行職能。
隻是勞動資料的損耗,即它們在一定期間持續執行職能時逐漸損失的價值,才作為借助于勞動資料生産出來的商品的價值要素再現。
當等于固定資本損耗的那部分商品價值轉化成為貨币時,這種貨币是不會再轉化為生産資本的組成部分的,雖然它補償了生産資本的價值損失。
它在生産資本旁邊沉澱下來,保留它的貨币形式。
這種貨币沉澱反複發生,直到年數不等的再生産時期結束為止;在這個時期,不變資本的固定要素以其舊的實物形式在生産過程中繼續執行職能。
一旦這種固定資本要素如建築物、機器等等報廢,不能再在生産過程中執行職能,其價值就存在于身旁,全部由貨币來補償,即由貨币沉澱的總和,由固定資本逐漸轉移到它參與生産的商品中去的、已經通過商品出售而轉化為貨币形式的價值的總和來補償。
接着,這些貨币就用來對固定資本(或固定資本的要素,因為固定資本的不同要素有不同的壽命)進行實物補償,從而對生産資本的這個組成部分進行實際更新。
可見,這些貨币是不變資本價值的一部分即固定部分的貨币形式。
因此,這種貨币儲藏本身是資本主義再生産過程的一個要素,是在固定資本的壽命還沒有完結,從而還沒有把它的全部價值轉移到所生産的商品中去,還不必用實物補償之前,固定資本價值或它的個别要素的價值在貨币形式上的再生産和貯存。
隻有在這種貨币再轉化為固定資本的新的要素,以便補償它的壽命已經完結的要素的時候,它才失去貨币貯藏的形式,從而再能動地進入以流通為媒介的資本再生産過程。
但是,為使簡單再生産順利進行,每年消耗的固定資本部分必須等于每年應更新的固定資本部分。
讓我們來考察一下。
例如(1000v+1000m)Ⅰ和2000Ⅱc的交換。
在這2000c中,有200固定資本必須補償。
因此,必須完全轉化為流動不變資本的1800c,便與1800Ⅰ(v+m)相交換。
現在,第Ⅰ部類中剩下的具有固定資本實物形式的200,同樣必須被第Ⅱ部類所購買。
但是,隻有在第Ⅱ部類的資本家手裡有為購買第Ⅰ部類的固定資本200的貯藏貨币200時,它才能被購買。
因為200必須以第Ⅱ部類其他資本家的貨币來補償,并作為自己固定資本的磨損部分以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