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資本主義的壟斷和商業

關燈
uo 市議員裡費博士說到上西裡西亞的批發商人:&ldquo我們這裡涉及的是批發商人先生們,即第一流的商人(策紮爾·沃爾海姆公司和弗裡德蘭德爾公司)。

    當然,他們有整整一大批第二流的商人相跟随,後者(可以坦率地說)直接依賴于前者。

    第二流的批發商人身後又有一流、二流和末流的商人。

    一個依賴另一個。

    第一流的批發商人即使不是按契約但也是自願地同協議(指上西裡西亞的煤炭協議)保持一緻。

    &rdquo 這裡應當簡要地指出,這兩個上西裡西亞的煤炭公司的獨立地位,是從它們在協議締結以前很久就已經掌握了同礦山的貿易中得到的。

    礦山大部分是私有的;兩個公司部分地從金融上參與了這些礦山的經營。

    它們不僅掌握了銷售組織,而且也掌握了礦山所有權的一個份額,或是直接地,或是作為債權人。

     在萊茵&mdash威斯特法倫,股份形式一開始就使礦山獨立于商業。

    在西部商業也不集中,可能是因為那裡無争議的銷售地區比較大,因而競争不激烈。

    更為重要的還應該是這一事實,即西部的礦山比起古老的上西裡西亞的礦山較為近代些。

    因此,在上西裡西亞,雖然商業保持不住,但兩個最強大的商業公司卻保持了它們的地位。

    它們恰恰變成了卡特爾的貿易組織(是實際上的,而不是形式上的,因為形式上卡特爾并不關心貿易,而是把銷售轉交于礦山)。

    它們成為這樣的組織,并非作為&ldquo商人&rdquo,而是由于它們的資本力量。

    因商業不那麼集中而不甚重要的西部商業,失去了自己的地位;批發商人也&ldquo或多或少地變成代理商&rdquo,就像礦山高級監察員瓦赫勒博士所說的那樣。

     商業從屬于辛迪加,也使後者更容易制止外國的競争。

    外國競争比國内生産更多地依賴于商業。

    例如,商人克勒克納(杜伊斯堡)說:&ldquo中介鑄鐵銷售的商業公司,當然必須承諾生鐵辛迪加的條件,他們有義務不輸入外國的鐵或把鐵引進到德國來。

    &rdquo 相反地,與卡特爾化産業的這種優勢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還沒有卡特爾化能力的産業中的小工廠主對資本雄厚的商人的依賴性;這種依賴性在因信用提供而加強的時候,變得特别嚴重。

     &ldquo從營業的角度看,許多小工廠主也完全處于商人的支配之下。

    遺憾的是,在我們的生産成品的産業中,有很多工廠主的資本力量太弱,不能真正自立,以緻為維持自己的企業,被迫以任何價格出賣他們的商品。

    然後,這些商品被商人買去,或者甚至被預付出去。

    這樣,在可預見的将來,商人就會控制小工廠主,繼而可以規定小工廠主的整個業務。

    &rdquo格施泰因先生談的是小鋼鐵工業,并且看出商人的抵抗是造成卡特爾化困難局面的一個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僅僅制造成品的産業的卡特爾化,并不能在價格利用方面給這種産業多大的利益:&ldquo如果制造成品的工廠主聯合起來,如果他們制定的價格給他們帶來為數不多的利益,那麼,很不幸,我們經常得到這樣的經驗:大工業有意識地對他們制造麻煩。

    他們自己所必要的商品在他們自己的工廠裡制造,他們這裡所計算的成本自然同那些按大工業卡特爾的價格購買他們原料的工廠主完全不同。

    正如我們所聽到的那樣,這種在自己企業内制造必要的商品的情況十分流行。

    經理富克斯先生昨天還告訴我,一些大的工廠,諸如波鴻、多特蒙德聯盟、柯尼希斯勞拉冶煉廠(車輛的确不屬于小冶鐵業,但卻屬于成品),現在正作為專門的車輛廠的競争者出現。

    當時我回答他說,這樣一來,不僅專門的車輛廠受到損害,而且小煉鐵企業、制造車輛零配件的工廠主也受到損害。

    因為大鋼鐵廠不僅制造成品車輛,而且制造所有有關配件:緩沖器、交叉接頭、離合器,總之,一切車輛配件。

    柯尼希斯勞拉冶煉廠為自己的車輛制造一切,從車輪到最後的部件(也許彈簧、螺絲和鉚釘除外)。

    多特蒙德聯盟也為自己的車輛工廠制造幾乎所有的部件,還制造其他小鐵制品,如用于鐵軌床的螺栓。

    &rdquo 但是,如果商業通過它對較小資本家的影響阻止卡特爾化,那麼,另一方面,它還試圖通過自己結成聯營來加強這種影響。

    格施泰因也舉了一些這方面的實例。

    比如,柏林的一些大五金商店就結成了對價格形成有強大影響的聯營。

    但澤的一些商店集體購買了一家商行,然後結成一個五金商人聯合會,即股份有限公司。

    設在美因茲的德國五金商人協會制定了關于購買商品的規定。

    協會成員應讓其供應者簽署一份保證書,&ldquo按照這份保證書,供應者不得在市場上進行銷售&rdquo。

    協會成員也負有義務,不得從向消費者直接出售産品的制造商那裡購貨。

    這在一些地方竟然發展到視國家鐵路為消費者,并試圖阻止制造商向國家鐵路直接供應各種商品的地步。

     下面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較大的資本如何輕易地造成依賴關系;這種依賴關系有時采取這樣的形式,即批發商靠犧牲産業資本家的利益來增加商業利潤,并把面臨的、也許隻是由于自己的投機才産生的風險轉嫁到産業資本家身上。

    相反,印刷紙的投機妨礙辛迪加穩定價格和使供求相适應的努力。

    一般的紙,尤其是新聞紙,不是投機的商品。

    根據從幾乎所有德國造紙廠所觀察到的情況來看,總是那些在紙價出現下降趨勢時不顧生産成本而賣空的批發商,在後來購買時以最不光彩的方式在價格上對訂貨中陷入窘境的造紙業者施加壓力。

    這種商人通過散布謠言,迫使那些居于山區、與紙張市場隔絕的造紙者以遠遠低于市場價格的價格出賣商品。

    這種情況過去發生過,現在更加盛行。

     &ldquo但是,相反地,當紙張市場上出現價格上升趨勢時,同一些批發商人又總是使出渾身解數和勸說術,迫使造紙業者訂立大批供貨合同或出售大量紙張,而他們自己卻沒有再銷售。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首先是印刷業者成為受害者,他們必須為商人的成功投機付出很高代價。

    其次,合乎規律地轉瞬即逝的高漲,也使造紙業者成為受害者,因為在出現市場價格下降運動之後,有關的商人就直接壓低價格;或者,在商人自己不能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