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資本主義的壟斷和商業
關燈
小
中
大
産業的資本主義聯合,也通過商業對流通及其中介發生反作用。
我們這裡把商業看作一種特殊的經濟範疇,從而把它與稱量、分割的職能以及運輸的職能分離開來進行考察。
商品生産使商品的全面變位成為必要,而這種變位要通過買賣來實現。
如果買賣成為某一資本的獨立職能,那麼,這種資本就是商業資本。
顯然,由于這些活動的獨立化(否則它們必須由生産者自己來進行),商業活動沒有成為創造價值的活動,商人也沒有成為生産者。
不過,商業的獨立化造成買賣的集中、保存和維持費用的節省等等。
因此,商業意味着流通費用的減少,從而意味着非生産費用的減少。
但是,為了能進行交易,一定量的貨币是必要的,它們必須轉化為商品。
在資本主義社會裡,每一貨币額都帶有資本的性質。
如果商業的職能獨立化,那麼,投于商業的貨币必定變為資本,從而産生利潤。
但是,很顯然,這種利潤并不是通過商業、通過為賣而買的簡單過程産生的,而僅僅是在那裡被占有。
利潤量是由資本量決定的,因為在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裡,等量資本帶來等量利潤。
但是,這種利潤本身是對生産中創造的利潤的扣除。
産業資本家必須從原初屬于他們的利潤中,拿出一部分讓予商業資本家,這一部分要足以把商業所必要的資本真正提供于商業。
在商品生産普遍化以前,即資本主義發展以前,商業就存在了。
因此,它像高利貸資本和貨币經營資本一樣,比産業資本更古老。
它本身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出發點。
它聚斂了社會的貨币财富的最大部分。
通過始終是建立資本主義依賴關系的重要手段的信用(常常處于商品信用的形式),商業使古老的手工業生産依賴于自己,一方面創造了最初的資本主義家庭工業,另一方面創造了最初的工場手工業。
産業資本的發展消除了這種生産對商業的依賴,并把商業孤立起來,使之脫離生産,從而使兩者獨立化。
商業自身的發展取決于兩個因素。
一方面,它取決于商業的技術條件本身。
商業先是收集和集中各個生産場所的産品,最後把它們出賣給最終的消費者。
這些消費者居住越是分散,銷售最後也必然越加分散,這不僅在數量上,而且也在時間上和地點上。
最後銷售的性質依賴于最終購買者的收入情況和他們居住地點的集中情況,而這兩種因素又取決于一定國家的社會發展和社會結構。
恰恰在商業技術方面,大企業對小企業的優勢是很明顯的。
買賣的費用和簿記遠不是與交易的價值額一起增長的。
因此,存在着集中的趨勢。
但是,另一方面,商業越接近于消費者,則銷售在時間上和地點上就越分散,這是商業的特性。
因此,按照與消費者的接近程度,企業規模是有一定界限的。
這些界限有很大的彈性,随一個國家的發展程度而擴大,但總還是制約着各種不同的營業規模。
在每一個接近消費的階段上,建立更大規模企業的趨勢都在為自己開辟道路,隻是力量和速度不同。
在地點上分散的必然性由建立同一個大商店的分店而得到克服。
另一方面,人口在城市的集中使零售商業集中于大的百貨商店。
但這隻是集中的初期階段。
商業技術的需要把百貨商店自身聯結為大的購買組織,這種組織收容了一大批百貨商店,并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對它們實行金融統治。
而另一方面,大百貨商店的巨大的金融需要又迫使它們與銀行結成密切的關系。
但是,随着集中過程的進行,在零售商業中也同時出現消除自己獨立性的趨勢,因為消費資料工業的生産者自己接管他們産品的銷售。
在托拉斯完全排除獨立商人的地方,這種發展進行得最快,例如美國煙草托拉斯就是這樣。
另一方面,這種集中運動也遇到了阻滞它的障礙。
開辦一個小規模的商業企業是容易的,越小越容易;特别是,這裡信用提供的路子比較寬,因為所涉及的僅僅是商品資本的信用;而在這種信用提供來自生産者方面時(它是生産者在争取銷售市場的鬥争中的一個競争手段),就尤其如此。
在這些小的企業裡,低的利潤率占統治地位,使這些商人成為他們僅僅為其推銷産品的資本家的代理人。
不存在排擠他們的強烈的經濟利益。
但是,除了這些在直接賣給最終消費者的産品中(從而在零售商業中)起作用的技術因素外,在産業資本家本身之間以及産業資本家同批發商人之間的商品交易中,産業關系的反作用也起一種主要作用。
這裡,産業的集中反作用于商業的發展,迫使商業适應它。
産業企業越是集中,它們的産量越大,進行這些産品交易的商人所必需的資本力量也就越大。
此外,産業企業的數目随集中的增長變少,一般說來,商人越是變得多餘,巨大的集中的生産場所無需獨立商人的介入而彼此直接聯系就表現得更為簡單。
因此,産業的集中不僅引起商業的集中,而且也使它變得多餘。
交易次數少了,因為每次交易額大了;在這種情況下,獨立資本家的介入日益被排除。
處于商業中的資本的一部分也成為多餘的了,可以從流通領域退出。
投入商業的資本,首先等于年社會産品除以商業資本的周轉次數,再乘以年社會産品到達最終消費者之間經曆的中間階段數。
但是,這種資本僅僅是在計算上才這樣大,商業資本的最大部分僅僅由信用構成。
商業資本僅用于商品流通。
但是,我們已經看到,商品流通大部分無需借助現實的貨币也能進行。
這是生産資本家彼此提供和抵消的相互間的信用。
實際的商業資本非常少,商人僅僅由這種資本中獲取利潤。
産業資本家的利潤取決于他的全部資本,不管這種資本是自有資本還是借入資本,都完全一樣,因為它是生産資本。
商人的利潤僅僅依賴于實際運用的資本,因為它不是生産資本,而僅僅執行貨币資本和商品資本的職能。
這裡,信用不僅意味着财産的分離,從而利潤的分割,而且也意味着資本的絕對減小,從而落歸商人階級的、由産業資本家支付給他們的利潤的減少。
這裡,信用正像紙币一樣,直接減少流通費用。
但是,商業利潤是生産中創造的全部剩餘價值的一部分。
如在其他情況不變的條件下,歸于商業資本的部分越大,歸于産業資本的份額就越小。
所以,在産業資本和商業資本之間存在利益的對立。
由這些對立的利益中産生了鬥争,這種鬥争
我們這裡把商業看作一種特殊的經濟範疇,從而把它與稱量、分割的職能以及運輸的職能分離開來進行考察。
商品生産使商品的全面變位成為必要,而這種變位要通過買賣來實現。
如果買賣成為某一資本的獨立職能,那麼,這種資本就是商業資本。
顯然,由于這些活動的獨立化(否則它們必須由生産者自己來進行),商業活動沒有成為創造價值的活動,商人也沒有成為生産者。
不過,商業的獨立化造成買賣的集中、保存和維持費用的節省等等。
因此,商業意味着流通費用的減少,從而意味着非生産費用的減少。
但是,為了能進行交易,一定量的貨币是必要的,它們必須轉化為商品。
在資本主義社會裡,每一貨币額都帶有資本的性質。
如果商業的職能獨立化,那麼,投于商業的貨币必定變為資本,從而産生利潤。
但是,很顯然,這種利潤并不是通過商業、通過為賣而買的簡單過程産生的,而僅僅是在那裡被占有。
利潤量是由資本量決定的,因為在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裡,等量資本帶來等量利潤。
但是,這種利潤本身是對生産中創造的利潤的扣除。
産業資本家必須從原初屬于他們的利潤中,拿出一部分讓予商業資本家,這一部分要足以把商業所必要的資本真正提供于商業。
在商品生産普遍化以前,即資本主義發展以前,商業就存在了。
因此,它像高利貸資本和貨币經營資本一樣,比産業資本更古老。
它本身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出發點。
它聚斂了社會的貨币财富的最大部分。
通過始終是建立資本主義依賴關系的重要手段的信用(常常處于商品信用的形式),商業使古老的手工業生産依賴于自己,一方面創造了最初的資本主義家庭工業,另一方面創造了最初的工場手工業。
産業資本的發展消除了這種生産對商業的依賴,并把商業孤立起來,使之脫離生産,從而使兩者獨立化。
商業自身的發展取決于兩個因素。
一方面,它取決于商業的技術條件本身。
商業先是收集和集中各個生産場所的産品,最後把它們出賣給最終的消費者。
這些消費者居住越是分散,銷售最後也必然越加分散,這不僅在數量上,而且也在時間上和地點上。
最後銷售的性質依賴于最終購買者的收入情況和他們居住地點的集中情況,而這兩種因素又取決于一定國家的社會發展和社會結構。
恰恰在商業技術方面,大企業對小企業的優勢是很明顯的。
買賣的費用和簿記遠不是與交易的價值額一起增長的。
因此,存在着集中的趨勢。
但是,另一方面,商業越接近于消費者,則銷售在時間上和地點上就越分散,這是商業的特性。
因此,按照與消費者的接近程度,企業規模是有一定界限的。
這些界限有很大的彈性,随一個國家的發展程度而擴大,但總還是制約着各種不同的營業規模。
在每一個接近消費的階段上,建立更大規模企業的趨勢都在為自己開辟道路,隻是力量和速度不同。
在地點上分散的必然性由建立同一個大商店的分店而得到克服。
另一方面,人口在城市的集中使零售商業集中于大的百貨商店。
但這隻是集中的初期階段。
商業技術的需要把百貨商店自身聯結為大的購買組織,這種組織收容了一大批百貨商店,并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對它們實行金融統治。
而另一方面,大百貨商店的巨大的金融需要又迫使它們與銀行結成密切的關系。
但是,随着集中過程的進行,在零售商業中也同時出現消除自己獨立性的趨勢,因為消費資料工業的生産者自己接管他們産品的銷售。
在托拉斯完全排除獨立商人的地方,這種發展進行得最快,例如美國煙草托拉斯就是這樣。
另一方面,這種集中運動也遇到了阻滞它的障礙。
開辦一個小規模的商業企業是容易的,越小越容易;特别是,這裡信用提供的路子比較寬,因為所涉及的僅僅是商品資本的信用;而在這種信用提供來自生産者方面時(它是生産者在争取銷售市場的鬥争中的一個競争手段),就尤其如此。
在這些小的企業裡,低的利潤率占統治地位,使這些商人成為他們僅僅為其推銷産品的資本家的代理人。
不存在排擠他們的強烈的經濟利益。
但是,除了這些在直接賣給最終消費者的産品中(從而在零售商業中)起作用的技術因素外,在産業資本家本身之間以及産業資本家同批發商人之間的商品交易中,産業關系的反作用也起一種主要作用。
這裡,産業的集中反作用于商業的發展,迫使商業适應它。
産業企業越是集中,它們的産量越大,進行這些産品交易的商人所必需的資本力量也就越大。
此外,産業企業的數目随集中的增長變少,一般說來,商人越是變得多餘,巨大的集中的生産場所無需獨立商人的介入而彼此直接聯系就表現得更為簡單。
因此,産業的集中不僅引起商業的集中,而且也使它變得多餘。
交易次數少了,因為每次交易額大了;在這種情況下,獨立資本家的介入日益被排除。
處于商業中的資本的一部分也成為多餘的了,可以從流通領域退出。
投入商業的資本,首先等于年社會産品除以商業資本的周轉次數,再乘以年社會産品到達最終消費者之間經曆的中間階段數。
但是,這種資本僅僅是在計算上才這樣大,商業資本的最大部分僅僅由信用構成。
商業資本僅用于商品流通。
但是,我們已經看到,商品流通大部分無需借助現實的貨币也能進行。
這是生産資本家彼此提供和抵消的相互間的信用。
實際的商業資本非常少,商人僅僅由這種資本中獲取利潤。
産業資本家的利潤取決于他的全部資本,不管這種資本是自有資本還是借入資本,都完全一樣,因為它是生産資本。
商人的利潤僅僅依賴于實際運用的資本,因為它不是生産資本,而僅僅執行貨币資本和商品資本的職能。
這裡,信用不僅意味着财産的分離,從而利潤的分割,而且也意味着資本的絕對減小,從而落歸商人階級的、由産業資本家支付給他們的利潤的減少。
這裡,信用正像紙币一樣,直接減少流通費用。
但是,商業利潤是生産中創造的全部剩餘價值的一部分。
如在其他情況不變的條件下,歸于商業資本的部分越大,歸于産業資本的份額就越小。
所以,在産業資本和商業資本之間存在利益的對立。
由這些對立的利益中産生了鬥争,這種鬥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