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卡特爾和托拉斯

關燈
,這種卡特爾化才實行起來。

    另一方面,卡特爾化同時也使生産更加簡單化。

     因此,壟斷的利益共同體的協定内容的發展,可以多少有些簡單化和圖式化的描述如下;當然,這裡也可能有某一發展階段被超越了。

    首先,作為最松散的形式和準備的,似乎是&ldquo條件卡特爾&rdquo(按格龍策爾的話說)。

    其次,出現的是對價格的共同調節;但是,為了能夠保持價格,也必須對供給作相應規定。

    因此,要使價格調節不是不經常的和暫時的,價格調節就要求對生産進行規定。

    但是,要使逃避協定成為不可能的事情,最可靠的防止措施就是把銷售不留歸個别企業,而是由各企業的一個共同機構即銷售部進行。

    這樣,企業便喪失了其商業的獨立性,喪失了與自己顧客的直接關系。

    如果利潤不歸于實際生産它的企業,而是按照預先規定的方案在所有參加者之間進行分配,遵守協定也就得到保證。

    同樣,原材料的購買也可以共同進行。

    最後,對個别企業的技術獨立性的幹預也可能發生。

    設備差的企業可能被停産,一些由于自己的技術裝備或者自己對銷售場所的有利位置而特别适合于生産某種産品的企業,被安排專門生産這些産品。

    所有這些都能通過締結協定即在利益共同體中進行。

    但是,這種利益共同體同兼并的區别僅僅在于,它的組織不夠靈活。

    因此,提出卡特爾和托拉斯是互相排斥的對立物的問題,是錯誤的。

    企業的獨立性即使在卡特爾形式中也可以受到很大限制,以緻同托拉斯的區别也消失了。

    問題毋甯說是,獨立性的限制提供了什麼好處。

    就對獨立性的限制提供了好處這一點來說,托拉斯一開始就占有了這些好處;而對卡特爾來說,則取決于它賴以建立的協定的性質和作用。

     壟斷聯合是經濟統治組織,因為它與國家統治組織相類似。

    這樣,卡特爾、辛迪加和托拉斯的關系,類似于同盟國家、聯邦國家和統一國家的關系。

    那種和托拉斯相比而把卡特爾贊美為&ldquo民主的&rdquo說法,如果被用于昔日德國同盟上,就顯得十分可笑了。

     在規定價格方面,托拉斯優于卡特爾。

    在規定價格時,卡特爾不得不從以最昂貴的費用進行生産的工廠的生産價格出發;而對托拉斯來說,隻存在一個統一的生産價格,在這個生産價格中,設備好的和設備差的企業的費用平均化了。

    托拉斯能夠規定使生産量盡可能大的價格,交易量大對單個商品利潤額小作了補償。

    而且,托拉斯能夠比卡特爾更為容易地使盈利較少的企業停産。

    當生産縮減時,托拉斯能夠使這種縮減僅僅限于以最昂貴的費用進行生産的企業,從而降低生産成本;反之,當生産擴大時,它能夠使技術最完善的企業的生産增加。

    通常,卡特爾必須在它的成員企業中公平地分配增加了的生産。

    因此,卡特爾的價格規定便為技術裝備較好的企業提供了超額利潤。

    這種超額利潤不能通過競争而平均化,因為卡特爾排除了競争;于是,這種超額利潤似乎具有了級差地租的性質。

    但是,同地租的區别在于:最差的工廠絕不像最差的土地那樣是滿足市場需要所必需的。

    如果這種最差工廠的生産被轉移到設備較好的工廠,它們就會倒閉。

    但是,因為卡特爾價格首先得到維持,所以生産的擴大對以較低費用進行生産的工廠來說,就意味着獲得超額利潤。

    因此,較高費用的工廠的生産被替換,也就成為有利可圖的了。

    但是,這時&ldquo級差地租&rdquo就消失了,隻存在高額的卡特爾利潤。

     正是在生産原料的卡特爾中,生産成本間的差别是重要的,因為在這裡,地租(礦山地租)的高水平對生産價格起決定性的作用。

    因此,一方面是盈利較少(這個詞的特殊意思是:産生的地租較小)的企業被停産的趨勢最強,另一方面又出現維持高價格的趨勢,而這又意味着生産縮減的相對加強。

    自然壟斷也同時使這種趨勢的實現成為可能。

    原材料的高價格也反過來影響價格,從而影響加工工業的生産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