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利潤率平均化的障礙及其克服
關燈
小
中
大
市場上進行劇烈競争的同類企業的利益關系,促使銀行進行使兩者達成諒解的嘗試。
這就為同種的利益共同體和兼并鋪平了道路。
這種銀行的幹預加快和促進了向産業集中方向的發展過程。
但是,銀行的幹預是通過不同的手段來實現這一點的。
競争的結果是事先就料到的。
因此,一方面,生産力有害的破壞和浪費現象被避免了;而另一方面,作為競争鬥争結果的最初的财産集中就不會發生了。
其他工廠的所有者沒有被剝奪。
這是沒有财産集中的生産集中或企業集中。
正像交易所裡發生的是沒有生産集中的純粹财産集中一樣,産業中現在所發生的是沒有财産集中的生産集中;這是下述事實的顯著表現:所有權職能同生産職能日益分離。
相反地,對于銀行來說,中介上述過程意味着:首先,它所貸出的資本有了更大的保證;其次,是進行有利可圖的交易即股票買賣和發行新股票等等的機會。
實際上,這些企業的聯合意味着它們利潤的提高。
這種被提高的利潤中的一部分,被銀行資本化和占有。
因此,銀行不僅作為信用機構,而且首先作為金融機構,對聯合過程有了利益關系。
增長的集中同時也成為自己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一些企業越大、越強和越是同種類型的,一個企業能夠通過在競争中擊敗其他企業而擴大自己的希望也就越小。
同時,低利潤率水平,對由于生産增加而使本來就被壓低的價格再進一步降低的擔心,阻止了一般出于技術上考慮也許是值得追求的擴大。
但是,在受壓抑的市場狀況下,生産擴大的好處是不可缺少的。
這裡的出路在于,通過以前被分開的企業的聯合即兼并,創造更大規模的企業。
為了能夠控制市場價格,壟斷聯合占全部生産的份額必須多大呢?關于這個問題,不可能有适合于一切生産部門的一般答案。
但是,如果我們回顧一下前面提到的競争者在景氣和不景氣時期的不同行為的話,便為尋求答案獲得了一個支點。
在景氣時,需求超過供給,産品價格原是盡可能高的;在這一時期,局外企業賣價高于而不是低于卡特爾的價格。
在供給超過需求的不景氣時期,情況就不同了。
這時,壟斷聯合是否控制了市場,必然會顯示出來。
隻有在它的生産對市場供應是絕對必要的時候,它才控制了市場。
隻有在它的價格被接受時,它才能賣得出去;這種價格之所以必須被接受,是因為卡特爾的供給恰恰是市場所必不可少的。
卡特爾可以按這種價格賣掉市場上所缺少的商品量。
但是,它這時必須大大縮減生産,達到不使市場負擔過重,而局外企業也能夠賣掉他們的全部産品。
這樣一種價格政策在以下兩種場合是極為可能的。
首先是在那些生産的縮減沒有招緻過于嚴重犧牲的生産部門裡,特别是在那些活勞動構成主要款項而不變資本的損耗不起太大作用的生産部門裡。
在采掘工業中,兩者的情況就是如此。
礦石和煤炭不損毀,活勞動起很大作用。
其次是在那些不景氣時期消費的縮減很小的生産部門裡。
然而,在上述兩種場合都不存在時,卡特爾要維持自己的銷路,就不得不對局外企業作出價格上的讓步。
于是,這樣的時刻便到來了:不再支配整個生産的卡特爾失去了對市場的控制,自由競争又重新發生。
因此,縮減生産從而提高被減少的産品的生産成本和降低利潤率的必然性,便抑制了反映對市場控制的維持蕭條期間的價格的趨勢。
不過,如果卡特爾僅僅滿足平均需求,并把滿足随周期而變化的需求留給局外企業,那麼,它能夠避免這種對生産的縮減。
但是,這隻有在下述場合才是可能的:首先,局外企業的生産不能超過景氣時期追加的需求所要求的水平(否則就會出現限制卡特爾銷售的危險);其次,這些局外企業按高于卡特爾的費用進行生産。
因為隻有這時,對卡特爾仍然有利可圖的價格構成才能把這些競争對手驅出市場,并保證卡特爾的銷售。
換句話說,由行情波動産生的全部負擔基本上轉嫁到局外企業身上。
卡特爾在高漲時期,實現了大量的超額利潤;在蕭條時期,實現了正常利潤,而競争者被排除了。
在這樣的條件下,不完全阻止局外企業的存在,是完全符合壟斷聯合的利益的,盡管壟斷聯合由于自己的優勢常常有力量這樣做。
但是,局外企業在不利條件下進行生産所必要的條件何時能夠出現呢?當壟斷聯合的規模和技術設備确保了它的這種優勢時,這些條件可能就已經出現。
但是,這種優勢往往是暫時的或者不夠強大。
而當有關的卡特爾支配了更有利的自然生産條件,從而在經濟壟斷之外又擁有自然壟斷時,情況就不同了。
例如,當卡特爾為自己保證了特别有利的煤礦和鐵礦或瀑布時就是這樣,而局外企業就處于不利條件之中。
這時,第一,局外企業擴大生産一般不能達到使卡特爾無法銷售自己産品的程度;第二,隻有在高度繁榮時期的高價格使局外企業能夠按較高的成本進行生産時,它們才能進行生産。
鋼鐵托拉斯的政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子。
公司能夠輕易地提高自己的生産。
但為了不緻在蕭條時期必須承擔生産過剩的重擔,它沒有這樣做。
&ldquo在生鐵工業中的聯合制大企業看來,有一個總是能找到銷路的生産基本額是值得追求的。
為了達到這一點,在需求活躍時期,它們允許非聯合制的、生産成本高的局外企業穩步地擴大生産,甚至還通過增加購買幫助它們。
現在,落後企業又由于提高價格變得有利可圖了,投機熱導緻了新的非聯合制企業的建立,簡言之,生産以同先前最低水平相比的較高生産成本進行擴大。
這一直持續到增加了的需求得到滿足而價格又下降時為止。
現在,在高度繁榮時期投入生産的高爐,就它們在生産成本高的條件下進行生産而言,它們作為賣者便從市場上消滅了,因為它們很快就不能獲得利潤。
隻有那些以最低生産成本進行生産的企業存留下來,因為它們的生産還能夠有些利潤;這些企業首先是托拉斯、大聯合企業和具有某種特别有利的&lsquo精密&rsquo高爐的企業。
因此,那些由于自己的巨大規模而能在不景氣時期也像景氣時期一樣獲得利潤并找到銷路的大企業,首先是公司,構成生産的基本額。
在景氣時期,局外企業競争的加強并不會使公司受到傷害,因為它能滿足增長了的需求本身;在需求減退時,它固然會更強烈地感受到生産過剩的切膚之痛,而這時首先遭到打擊的卻是局外企業。
&rdquo 例如,萊茵&mdash威斯特伐倫煤業辛迪加的情況就有些不同。
這裡,局外企業沒有多大意義。
1900年,在多特蒙德礦山管理局地區,辛迪加煤礦占總生産的份額為87%,非辛迪加煤礦的份額為13%。
因此,辛迪加控制了市場和價格。
這就是它甯可在1901年危機期間維持1900年高度繁榮時期的價格并縮減生産的原因。
結果,局外企業在1901年和1902年多少還能夠增加自己的開采量,而更重視維持高價格的辛迪加的開采量卻減少了。
但是,在生産的擴大不受自然壟斷的限制、從而生産能遠遠超過景氣時期追加的需求量而擴大以及這種擴大在成本相同甚至更低時也能進行的場合,壟斷聯合政策的形成必然不同。
當然,這時對市場的控制基本上取決于壟斷聯合是否控制了生産的絕大部分;否則,不景氣就會使卡特爾對它的參與者無益,或許會摧毀卡特爾。
因此,自然壟斷存在與否,對價格的形成和生産成本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因而也對壟斷聯合的存續以及對市場控制力量的大小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這也從根本上決定了壟斷聯合為了能夠統治市場而必須掌握的生産份額。
保持對市場控制的可靠程度可以是不同的。
在經濟壟斷可以通過自然壟斷成功地加以保證的場合,可靠程度更大。
同時,一經形成壟斷聯合,便會具有強大的優勢,因為它的巨大資本力量使它能夠把異常巨大的資金較長時間地固定下來。
生産原料的辛迪加的加強,主要是建立在它們對生産的自然條件壟斷的基礎上;此外,礦山法規也極大地促進了這些辛迪加的壟斷。
專利權的占有為壟斷聯合提供了作為經濟壟斷支柱的法律壟斷。
這裡,壟斷聯合由于自己較大的資本力量,也就能比單獨競争者更容易獲得新的專利,從而加強自己的壟斷地位。
自然的、法律的壟斷和純粹經濟的壟斷之間的中間階段,是對運輸手段的壟斷。
因此,托拉斯努力要獲得對陸路和水路運輸的控制。
運輸手段的國有化削弱了壟斷的穩定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企業和财産集中的緩慢化。
為建立一個新企業所必要的資本越大,銀行和壟斷聯合的聯系越緊密(因為如果沒有銀行的幫助或者甚至違反銀行的意志,大産業企業現在就幾乎沒有生存的能力),經濟壟斷本身也就越鞏固。
這就為同種的利益共同體和兼并鋪平了道路。
這種銀行的幹預加快和促進了向産業集中方向的發展過程。
但是,銀行的幹預是通過不同的手段來實現這一點的。
競争的結果是事先就料到的。
因此,一方面,生産力有害的破壞和浪費現象被避免了;而另一方面,作為競争鬥争結果的最初的财産集中就不會發生了。
其他工廠的所有者沒有被剝奪。
這是沒有财産集中的生産集中或企業集中。
正像交易所裡發生的是沒有生産集中的純粹财産集中一樣,産業中現在所發生的是沒有财産集中的生産集中;這是下述事實的顯著表現:所有權職能同生産職能日益分離。
相反地,對于銀行來說,中介上述過程意味着:首先,它所貸出的資本有了更大的保證;其次,是進行有利可圖的交易即股票買賣和發行新股票等等的機會。
實際上,這些企業的聯合意味着它們利潤的提高。
這種被提高的利潤中的一部分,被銀行資本化和占有。
因此,銀行不僅作為信用機構,而且首先作為金融機構,對聯合過程有了利益關系。
增長的集中同時也成為自己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一些企業越大、越強和越是同種類型的,一個企業能夠通過在競争中擊敗其他企業而擴大自己的希望也就越小。
同時,低利潤率水平,對由于生産增加而使本來就被壓低的價格再進一步降低的擔心,阻止了一般出于技術上考慮也許是值得追求的擴大。
但是,在受壓抑的市場狀況下,生産擴大的好處是不可缺少的。
這裡的出路在于,通過以前被分開的企業的聯合即兼并,創造更大規模的企業。
為了能夠控制市場價格,壟斷聯合占全部生産的份額必須多大呢?關于這個問題,不可能有适合于一切生産部門的一般答案。
但是,如果我們回顧一下前面提到的競争者在景氣和不景氣時期的不同行為的話,便為尋求答案獲得了一個支點。
在景氣時,需求超過供給,産品價格原是盡可能高的;在這一時期,局外企業賣價高于而不是低于卡特爾的價格。
在供給超過需求的不景氣時期,情況就不同了。
這時,壟斷聯合是否控制了市場,必然會顯示出來。
隻有在它的生産對市場供應是絕對必要的時候,它才控制了市場。
隻有在它的價格被接受時,它才能賣得出去;這種價格之所以必須被接受,是因為卡特爾的供給恰恰是市場所必不可少的。
卡特爾可以按這種價格賣掉市場上所缺少的商品量。
但是,它這時必須大大縮減生産,達到不使市場負擔過重,而局外企業也能夠賣掉他們的全部産品。
這樣一種價格政策在以下兩種場合是極為可能的。
首先是在那些生産的縮減沒有招緻過于嚴重犧牲的生産部門裡,特别是在那些活勞動構成主要款項而不變資本的損耗不起太大作用的生産部門裡。
在采掘工業中,兩者的情況就是如此。
礦石和煤炭不損毀,活勞動起很大作用。
其次是在那些不景氣時期消費的縮減很小的生産部門裡。
然而,在上述兩種場合都不存在時,卡特爾要維持自己的銷路,就不得不對局外企業作出價格上的讓步。
于是,這樣的時刻便到來了:不再支配整個生産的卡特爾失去了對市場的控制,自由競争又重新發生。
因此,縮減生産從而提高被減少的産品的生産成本和降低利潤率的必然性,便抑制了反映對市場控制的維持蕭條期間的價格的趨勢。
不過,如果卡特爾僅僅滿足平均需求,并把滿足随周期而變化的需求留給局外企業,那麼,它能夠避免這種對生産的縮減。
但是,這隻有在下述場合才是可能的:首先,局外企業的生産不能超過景氣時期追加的需求所要求的水平(否則就會出現限制卡特爾銷售的危險);其次,這些局外企業按高于卡特爾的費用進行生産。
因為隻有這時,對卡特爾仍然有利可圖的價格構成才能把這些競争對手驅出市場,并保證卡特爾的銷售。
換句話說,由行情波動産生的全部負擔基本上轉嫁到局外企業身上。
卡特爾在高漲時期,實現了大量的超額利潤;在蕭條時期,實現了正常利潤,而競争者被排除了。
在這樣的條件下,不完全阻止局外企業的存在,是完全符合壟斷聯合的利益的,盡管壟斷聯合由于自己的優勢常常有力量這樣做。
但是,局外企業在不利條件下進行生産所必要的條件何時能夠出現呢?當壟斷聯合的規模和技術設備确保了它的這種優勢時,這些條件可能就已經出現。
但是,這種優勢往往是暫時的或者不夠強大。
而當有關的卡特爾支配了更有利的自然生産條件,從而在經濟壟斷之外又擁有自然壟斷時,情況就不同了。
例如,當卡特爾為自己保證了特别有利的煤礦和鐵礦或瀑布時就是這樣,而局外企業就處于不利條件之中。
這時,第一,局外企業擴大生産一般不能達到使卡特爾無法銷售自己産品的程度;第二,隻有在高度繁榮時期的高價格使局外企業能夠按較高的成本進行生産時,它們才能進行生産。
鋼鐵托拉斯的政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子。
公司能夠輕易地提高自己的生産。
但為了不緻在蕭條時期必須承擔生産過剩的重擔,它沒有這樣做。
&ldquo在生鐵工業中的聯合制大企業看來,有一個總是能找到銷路的生産基本額是值得追求的。
為了達到這一點,在需求活躍時期,它們允許非聯合制的、生産成本高的局外企業穩步地擴大生産,甚至還通過增加購買幫助它們。
現在,落後企業又由于提高價格變得有利可圖了,投機熱導緻了新的非聯合制企業的建立,簡言之,生産以同先前最低水平相比的較高生産成本進行擴大。
這一直持續到增加了的需求得到滿足而價格又下降時為止。
現在,在高度繁榮時期投入生産的高爐,就它們在生産成本高的條件下進行生産而言,它們作為賣者便從市場上消滅了,因為它們很快就不能獲得利潤。
隻有那些以最低生産成本進行生産的企業存留下來,因為它們的生産還能夠有些利潤;這些企業首先是托拉斯、大聯合企業和具有某種特别有利的&lsquo精密&rsquo高爐的企業。
因此,那些由于自己的巨大規模而能在不景氣時期也像景氣時期一樣獲得利潤并找到銷路的大企業,首先是公司,構成生産的基本額。
在景氣時期,局外企業競争的加強并不會使公司受到傷害,因為它能滿足增長了的需求本身;在需求減退時,它固然會更強烈地感受到生産過剩的切膚之痛,而這時首先遭到打擊的卻是局外企業。
&rdquo 例如,萊茵&mdash威斯特伐倫煤業辛迪加的情況就有些不同。
這裡,局外企業沒有多大意義。
1900年,在多特蒙德礦山管理局地區,辛迪加煤礦占總生産的份額為87%,非辛迪加煤礦的份額為13%。
因此,辛迪加控制了市場和價格。
這就是它甯可在1901年危機期間維持1900年高度繁榮時期的價格并縮減生産的原因。
結果,局外企業在1901年和1902年多少還能夠增加自己的開采量,而更重視維持高價格的辛迪加的開采量卻減少了。
但是,在生産的擴大不受自然壟斷的限制、從而生産能遠遠超過景氣時期追加的需求量而擴大以及這種擴大在成本相同甚至更低時也能進行的場合,壟斷聯合政策的形成必然不同。
當然,這時對市場的控制基本上取決于壟斷聯合是否控制了生産的絕大部分;否則,不景氣就會使卡特爾對它的參與者無益,或許會摧毀卡特爾。
因此,自然壟斷存在與否,對價格的形成和生産成本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因而也對壟斷聯合的存續以及對市場控制力量的大小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這也從根本上決定了壟斷聯合為了能夠統治市場而必須掌握的生産份額。
保持對市場控制的可靠程度可以是不同的。
在經濟壟斷可以通過自然壟斷成功地加以保證的場合,可靠程度更大。
同時,一經形成壟斷聯合,便會具有強大的優勢,因為它的巨大資本力量使它能夠把異常巨大的資金較長時間地固定下來。
生産原料的辛迪加的加強,主要是建立在它們對生産的自然條件壟斷的基礎上;此外,礦山法規也極大地促進了這些辛迪加的壟斷。
專利權的占有為壟斷聯合提供了作為經濟壟斷支柱的法律壟斷。
這裡,壟斷聯合由于自己較大的資本力量,也就能比單獨競争者更容易獲得新的專利,從而加強自己的壟斷地位。
自然的、法律的壟斷和純粹經濟的壟斷之間的中間階段,是對運輸手段的壟斷。
因此,托拉斯努力要獲得對陸路和水路運輸的控制。
運輸手段的國有化削弱了壟斷的穩定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企業和财産集中的緩慢化。
為建立一個新企業所必要的資本越大,銀行和壟斷聯合的聯系越緊密(因為如果沒有銀行的幫助或者甚至違反銀行的意志,大産業企業現在就幾乎沒有生存的能力),經濟壟斷本身也就越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