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利潤率平均化的障礙及其克服
關燈
小
中
大
行資本如何通過股份制度來擴大産業信用,如何受創業利潤的前景所引導,對金融化産生越來越大的利益。
但是,在其他情況相同的條件下,創業利潤依賴于利潤水平。
因此,銀行資本對利潤水平有直接的利益關系。
但是,随着銀行的積聚,銀行作為信用提供者和金融機構參與的産業企業的範圍也同時擴大了。
享有技術或經濟優勢的産業企業,有希望在競争戰勝利之後,保持住市場,擴大自己的銷售,以及在排擠對手之後較長時期地獲得超額利潤(這一超額利潤綽綽有餘地補償了競争戰的損失)。
但是,銀行的考慮不同。
這個企業的勝利就是其他企業的失敗,而銀行對後者同樣有利益關系。
這些其他企業曾占用大量信用,被借貸的資本現在遇到了危險。
競争本身給所有的企業帶來損失。
在這一時期,銀行不得不削減自己的信用,放棄有利可圖的金融業務。
一個企業的勝利絕不可能補償銀行的這些損失。
這樣一個強大的企業是一個對手,銀行從這一對手身上不能獲取很多。
隻要進行競争的工廠是銀行的顧客,銀行從它們的競争中所能期待的就隻不過是損失。
因此,銀行對排除它所參與的那些工廠之間的競争所作的努力是絕對的。
但是,每個銀行也都對盡可能高的利潤有利益關系。
在其他情況相同的條件下,在一個産業部門内的競争被完全排除時,這種利潤又達到頂點。
這就是銀行力求建立壟斷的原因。
在這種情況下,銀行資本和産業資本消除競争的趨勢是一緻的。
同時,銀行資本也獲得了實現這一目的的越來越大的力量,即使違背了個别憑借自己特别有利的設備有時還甯願進行競争的企業的意志。
因此,如果在沒有銀行資本參與而自由競争還繼續存在的經濟發展階段上便排除了競争,産業資本應該為此而感謝銀行資本的支持。
除了這些限制競争的一般趨勢之外,由産業周期的一定階段中産生的趨勢也在發揮作用。
首先應該指出,在蕭條時期,增加利潤的動機特别強烈。
在繁榮時期,需求超過供給。
這一點從下述事實中已經可以看出:在這一時期,産品在它生産出來以前很久就被銷售出去。
應當順便指出,在這一時期,需求往往具有投機的性質。
人們在預期價格還将繼續上漲時進行購買。
限制消費需求的價格上漲,相反地卻刺激了投機需求。
但是,如果需求超過供給,市場價格就由那些在最差條件下進行生産的企業所決定。
那些在較好的條件下進行生産的企業實現了超額利潤。
即使沒有締結協定,企業家們也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
相反地,在蕭條時期,每個人都力求靠自己拯救還可以拯救的東西,每個人都無情地進行反對其他人的活動。
&ldquo在競争中一時處于劣勢的一方,同時就是這樣一方,在這一方中,個人不顧自己那群競争者,而且常常直接反對這群競争者而行動,并且正因為如此,使人可以感覺出一個競争者對其他競争者的依賴,而處于優勢的一方,則或多或少地始終作為一個團結的統一體來同對方相抗衡。
如果對這種商品來說,需求超過了供給,那麼,在一定限度内,一個買者就會比另一個買者出更高的價錢,這樣就使這種商品對全體買者來說都昂貴起來,提高到市場價值以上;另一方面,賣者卻會共同努力,力圖按照高昂的市場價格來出售。
相反,如果供給超過了需求,那麼,一個人開始廉價抛售,其他人不得不跟着幹,而買者卻會共同努力,力圖把市場價格壓到盡量低于市場價值。
隻有各方通過共同行動比沒有共同行動可以得到更多好處,他們才會關心共同行動。
隻要自己這一方變成劣勢的一方,而每個人都力圖找到最好的出路,共同行動就會停止。
其次,隻要一個人用較便宜的費用進行生産,用低于現有市場價格或市場價值出售商品的辦法,能售出更多的商品,在市場上奪取一個更大的地盤,他就會這樣去做,并且開始起這樣的作用,即逐漸迫使别人也采用更便宜的生産方法,把社會必要勞動減少到新的更低的标準。
如果一方占了優勢,每一個屬于這一方的人就都會得到好處;好像他們實現了一種共同的壟斷一樣。
如果一方處于劣勢,每個人就企圖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取得優勢(例如用更少的生産費用來進行生産),或者至少也要盡量擺脫這種劣勢;這時,他就根本不顧他周圍的人了,盡管他的做法,不僅影響他自己,而且也影響到他所有的同夥。
&rdquo 于是,便出現一個矛盾:當最沒必要限制競争的時候(因為協定僅僅認可現存狀态),即在繁榮時期,限制競争最容易達到。
相反,在蕭條時期,當限制競争最必不可少時,締結協定卻最困難。
這種情況說明,為什麼卡特爾在繁榮時期或至少在蕭條時期被克服之後更容易形成,而在蕭條時期(特别是在它沒有緊密組織起來的時候)卻常常崩潰。
壟斷聯合對市場的控制在景氣時期比在蕭條時期要有效得多,這一點也是很清楚的。
除了造成利潤率及其平均水平長期下降并且隻有通過消除其原因即競争才能加以克服的趨勢外,還有一個産業部門的利潤率由于另一個産業部門的利潤上升而造成的下降。
如果說前者是由長期發生作用的原因産生的,那麼,後者則是由産業周期的條件産生的。
如果說前者最終出現于所有發達的資本主義生産部門,那麼,後者卻僅僅影響一定的生産部門。
最後,如果說前者是由一個産業部門内的競争引起的,那麼,後者則産生于一個為另一個提供原料的諸産業部門的關系之中。
在繁榮時期,生産擴張了。
在資本比較小、生産擴張能在較短時間裡和在許多方面進行的地方,這種擴張最迅速。
在某種程度上,生産的迅速提高抑制了價格的上漲。
大部分制造成品的産業中的情形就是如此。
相反地,在采掘工業中,生産卻不可能如此迅速地擴張。
打好一口新的礦井,安裝新的高爐,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在繁榮的最初階段,需求的增長由更集約地使用原有生産能力而得到滿足。
但是,在高度繁榮時期,制造成品的工業的需求比采掘工業的生産增長得更迅速。
因此,原料價格比那些成品的價格上升得更迅速。
所以,采掘工業的利潤率是以犧牲加工工業而提高的,而加工工業在利用景氣時期方面,可能還要受到原料短缺的阻礙。
在蕭條時期,情況卻相反。
在供給原料的一些部門中,資本的外流和生産的縮減比在生産成品的領域中更困難,虧損也更大。
因此,在供給原料的一些部門中,利潤率在一個很長時期内仍然低于平均水平;這一因素有助于使加工工業的利潤率恢複到正常水平,而原料生産部門中的蕭條卻更持久、更嚴重。
在1874~1878年之間,美國的鋼鐵工業的危機表明:在自由競争條件下,這種蕭條的情況會是多麼嚴重和持久。
在1873年以後,費拉德爾非亞的生鐵價格從42.75美元最後下降到1878年的17.36美元。
在産業周期過程中,價格的巨大波動也可以通過下列數字來說明(這裡應該指出的是,一般來說,這一時期的生鐵生産成本是下跌的): 貝氏煉鋼爐用的一号赤鐵礦石的價格,從1890年的6美元逐年下降到1895年的2.90美元。
1894年,貝氏煉鋼爐用的鐵礦石的售價為2.25美元,而非貝氏煉鋼爐用的鐵礦石的售價為1.85美元。
後來,出現了鋼鐵工業的一個短暫的高漲時期&hellip&hellip上述鐵礦石的價格立即分别地上升為4美元、3.25美元和2.40美元。
在匹茲堡,貝氏爐用的生鐵按美元計價為:1887年為2.37,1897年為10.13,1902年為20.67,1904年為13.76。
英國最好的生鐵,1888年為10.86,1895年為11.30,1900年為20.13,1903年為13.02。
列維為經濟周期下降時期的原料和制成品生鐵的價格關系的形成提供了下列具有啟發性的&ldquo圖表: 年份2240磅貝氏爐生鐵的價格(美元)2240磅萊克優質礦石的價格(美元)2000磅焦炭的價格(美元)4122磅礦石加2423磅焦炭的價格(美元)生鐵價格與礦石加焦炭費用之間的差額(美元) 189018.87256.002.083313.565.31 189115.95004.751.875011.014.94 189214.366674.501.808310.473.90 189312.86924.001.47929.153.72 189411.37752.751.05836.345.04 189512.71672.901.32506.945.78 189612.14004.001.87509.632.51
但是,在其他情況相同的條件下,創業利潤依賴于利潤水平。
因此,銀行資本對利潤水平有直接的利益關系。
但是,随着銀行的積聚,銀行作為信用提供者和金融機構參與的産業企業的範圍也同時擴大了。
享有技術或經濟優勢的産業企業,有希望在競争戰勝利之後,保持住市場,擴大自己的銷售,以及在排擠對手之後較長時期地獲得超額利潤(這一超額利潤綽綽有餘地補償了競争戰的損失)。
但是,銀行的考慮不同。
這個企業的勝利就是其他企業的失敗,而銀行對後者同樣有利益關系。
這些其他企業曾占用大量信用,被借貸的資本現在遇到了危險。
競争本身給所有的企業帶來損失。
在這一時期,銀行不得不削減自己的信用,放棄有利可圖的金融業務。
一個企業的勝利絕不可能補償銀行的這些損失。
這樣一個強大的企業是一個對手,銀行從這一對手身上不能獲取很多。
隻要進行競争的工廠是銀行的顧客,銀行從它們的競争中所能期待的就隻不過是損失。
因此,銀行對排除它所參與的那些工廠之間的競争所作的努力是絕對的。
但是,每個銀行也都對盡可能高的利潤有利益關系。
在其他情況相同的條件下,在一個産業部門内的競争被完全排除時,這種利潤又達到頂點。
這就是銀行力求建立壟斷的原因。
在這種情況下,銀行資本和産業資本消除競争的趨勢是一緻的。
同時,銀行資本也獲得了實現這一目的的越來越大的力量,即使違背了個别憑借自己特别有利的設備有時還甯願進行競争的企業的意志。
因此,如果在沒有銀行資本參與而自由競争還繼續存在的經濟發展階段上便排除了競争,産業資本應該為此而感謝銀行資本的支持。
除了這些限制競争的一般趨勢之外,由産業周期的一定階段中産生的趨勢也在發揮作用。
首先應該指出,在蕭條時期,增加利潤的動機特别強烈。
在繁榮時期,需求超過供給。
這一點從下述事實中已經可以看出:在這一時期,産品在它生産出來以前很久就被銷售出去。
應當順便指出,在這一時期,需求往往具有投機的性質。
人們在預期價格還将繼續上漲時進行購買。
限制消費需求的價格上漲,相反地卻刺激了投機需求。
但是,如果需求超過供給,市場價格就由那些在最差條件下進行生産的企業所決定。
那些在較好的條件下進行生産的企業實現了超額利潤。
即使沒有締結協定,企業家們也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
相反地,在蕭條時期,每個人都力求靠自己拯救還可以拯救的東西,每個人都無情地進行反對其他人的活動。
&ldquo在競争中一時處于劣勢的一方,同時就是這樣一方,在這一方中,個人不顧自己那群競争者,而且常常直接反對這群競争者而行動,并且正因為如此,使人可以感覺出一個競争者對其他競争者的依賴,而處于優勢的一方,則或多或少地始終作為一個團結的統一體來同對方相抗衡。
如果對這種商品來說,需求超過了供給,那麼,在一定限度内,一個買者就會比另一個買者出更高的價錢,這樣就使這種商品對全體買者來說都昂貴起來,提高到市場價值以上;另一方面,賣者卻會共同努力,力圖按照高昂的市場價格來出售。
相反,如果供給超過了需求,那麼,一個人開始廉價抛售,其他人不得不跟着幹,而買者卻會共同努力,力圖把市場價格壓到盡量低于市場價值。
隻有各方通過共同行動比沒有共同行動可以得到更多好處,他們才會關心共同行動。
隻要自己這一方變成劣勢的一方,而每個人都力圖找到最好的出路,共同行動就會停止。
其次,隻要一個人用較便宜的費用進行生産,用低于現有市場價格或市場價值出售商品的辦法,能售出更多的商品,在市場上奪取一個更大的地盤,他就會這樣去做,并且開始起這樣的作用,即逐漸迫使别人也采用更便宜的生産方法,把社會必要勞動減少到新的更低的标準。
如果一方占了優勢,每一個屬于這一方的人就都會得到好處;好像他們實現了一種共同的壟斷一樣。
如果一方處于劣勢,每個人就企圖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取得優勢(例如用更少的生産費用來進行生産),或者至少也要盡量擺脫這種劣勢;這時,他就根本不顧他周圍的人了,盡管他的做法,不僅影響他自己,而且也影響到他所有的同夥。
&rdquo 于是,便出現一個矛盾:當最沒必要限制競争的時候(因為協定僅僅認可現存狀态),即在繁榮時期,限制競争最容易達到。
相反,在蕭條時期,當限制競争最必不可少時,締結協定卻最困難。
這種情況說明,為什麼卡特爾在繁榮時期或至少在蕭條時期被克服之後更容易形成,而在蕭條時期(特别是在它沒有緊密組織起來的時候)卻常常崩潰。
壟斷聯合對市場的控制在景氣時期比在蕭條時期要有效得多,這一點也是很清楚的。
除了造成利潤率及其平均水平長期下降并且隻有通過消除其原因即競争才能加以克服的趨勢外,還有一個産業部門的利潤率由于另一個産業部門的利潤上升而造成的下降。
如果說前者是由長期發生作用的原因産生的,那麼,後者則是由産業周期的條件産生的。
如果說前者最終出現于所有發達的資本主義生産部門,那麼,後者卻僅僅影響一定的生産部門。
最後,如果說前者是由一個産業部門内的競争引起的,那麼,後者則産生于一個為另一個提供原料的諸産業部門的關系之中。
在繁榮時期,生産擴張了。
在資本比較小、生産擴張能在較短時間裡和在許多方面進行的地方,這種擴張最迅速。
在某種程度上,生産的迅速提高抑制了價格的上漲。
大部分制造成品的産業中的情形就是如此。
相反地,在采掘工業中,生産卻不可能如此迅速地擴張。
打好一口新的礦井,安裝新的高爐,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在繁榮的最初階段,需求的增長由更集約地使用原有生産能力而得到滿足。
但是,在高度繁榮時期,制造成品的工業的需求比采掘工業的生産增長得更迅速。
因此,原料價格比那些成品的價格上升得更迅速。
所以,采掘工業的利潤率是以犧牲加工工業而提高的,而加工工業在利用景氣時期方面,可能還要受到原料短缺的阻礙。
在蕭條時期,情況卻相反。
在供給原料的一些部門中,資本的外流和生産的縮減比在生産成品的領域中更困難,虧損也更大。
因此,在供給原料的一些部門中,利潤率在一個很長時期内仍然低于平均水平;這一因素有助于使加工工業的利潤率恢複到正常水平,而原料生産部門中的蕭條卻更持久、更嚴重。
在1874~1878年之間,美國的鋼鐵工業的危機表明:在自由競争條件下,這種蕭條的情況會是多麼嚴重和持久。
在1873年以後,費拉德爾非亞的生鐵價格從42.75美元最後下降到1878年的17.36美元。
在産業周期過程中,價格的巨大波動也可以通過下列數字來說明(這裡應該指出的是,一般來說,這一時期的生鐵生産成本是下跌的): 貝氏煉鋼爐用的一号赤鐵礦石的價格,從1890年的6美元逐年下降到1895年的2.90美元。
1894年,貝氏煉鋼爐用的鐵礦石的售價為2.25美元,而非貝氏煉鋼爐用的鐵礦石的售價為1.85美元。
後來,出現了鋼鐵工業的一個短暫的高漲時期&hellip&hellip上述鐵礦石的價格立即分别地上升為4美元、3.25美元和2.40美元。
在匹茲堡,貝氏爐用的生鐵按美元計價為:1887年為2.37,1897年為10.13,1902年為20.67,1904年為13.76。
英國最好的生鐵,1888年為10.86,1895年為11.30,1900年為20.13,1903年為13.02。
列維為經濟周期下降時期的原料和制成品生鐵的價格關系的形成提供了下列具有啟發性的&ldquo圖表: 年份2240磅貝氏爐生鐵的價格(美元)2240磅萊克優質礦石的價格(美元)2000磅焦炭的價格(美元)4122磅礦石加2423磅焦炭的價格(美元)生鐵價格與礦石加焦炭費用之間的差額(美元) 189018.87256.002.083313.565.31 189115.95004.751.875011.014.94 189214.366674.501.808310.473.90 189312.86924.001.47929.153.72 189411.37752.751.05836.345.04 189512.71672.901.32506.945.78 189612.14004.001.87509.63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