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利潤率平均化的障礙及其克服
關燈
小
中
大
貨币額總是存在的。
這些貨币額可以轉化為産業資本,從而被固定下來。
這種貨币額的不斷變換,在股票所有權的不斷變換中表現出來。
當然,向産業資本的轉化,僅僅發生一次,并且是徹底完成的。
閑置資本最終轉化為貨币資本,貨币資本又轉化為生産資本。
由這種閑置的貨币基金中彙流而成的新的貨币額,執行股票購買手段的職能,現在僅僅充當股票交易的流通手段。
但是,這些新的貨币額盡力為最初轉化為産業資本的貨币的所有者收回他們的貨币。
這些貨币在此期間為他們執行資本職能之後,現在又可以被他們用于其他目的。
應該附帶說明,随着股票市價的提高,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ceterisparibus),股票交易所必要的貨币必須增加,這時比原來轉化為産業資本的更多的貨币可以進入流通。
這裡應該注意,股票市價通常要比由貨币轉化而來的産業資本的價值高。
當然,資本的動員同生産過程無關。
它僅僅涉及所有權,僅僅創造執行職能的資本主義所有權的轉移形式,即作為資本、作為産生利潤的貨币額的資本的轉移形式。
既然資本的動員不牽涉生産,那麼,這種轉移實際上隻不過是對利潤的所有權證書的轉移。
資本家關心的僅僅是利潤。
至于利潤是從哪個領域裡生産出來,對他是無關緊要的。
資本家不為生産商品,而是為從商品中謀取利潤。
因此,在其他情況不變的條件下,如果一張股票同另一張股票帶來相同的利潤,那麼,它們也就一樣。
因此,每一種股票的價值都是根據它帶來的利潤進行估價的。
購買股票的資本家,用同任何其他資本家同樣的貨币額,購買了同樣大小的利潤份額。
因此,對個人來說,資本的動員為每個個别資本家實現了利潤率的平等。
但是,這也僅僅對個人才是這樣,因為對他來說,在他購買股票時,實際存在的不平等被消除了。
事實上,這種不平等依然存在,就像它的平均化趨勢依然存在一樣。
實際上,資本的動員并不影響資本的利潤率平均化的實際運動。
資本家追求盡可能大的利潤的努力依然如故。
這種利潤現在表現為更大的股息和更加提高的股票市場價格。
這樣,便為新投的資本指明了道路。
所獲得利潤的水平,從前是個别企業的經營秘密,現在卻或多或少地在股息水平上适當表現出來,從而易于為尋求投資場所的資本決定應轉向哪些生産部門。
例如,如果在具有10億資本的鋼鐵工業中獲得2億利潤,而在具有同量資本的另一工業中隻獲得1億利潤,那麼,在假定5%的資本化的條件下,鋼鐵股票的市場價格就是40億,而另一種股票的市場價格就是20億。
因此,對個别所有者來說,差别就消失了。
但是,這并不妨礙新的資本在鋼鐵工業中尋求投資,在那裡它能獲得平均水平以上的利潤。
正是股份制度使資本流入這些部門變得容易了。
正像我們已經指出的,這不僅因為由資本量所産生的障礙因此而比較容易被克服,而且還因為這個部門的超額利潤的資本化約定了特别高的創業利潤,刺激銀行參與這個生産部門。
在這裡,利潤率的差别表現為創業利潤的不同水平;這種利潤率的差别,由于新積累的剩餘價值量流到那些具有最高創業利潤的領域而平均化了。
同樣,資本的動員也不影響那些阻礙利潤率平均化的困難。
相反地,與資本的動員同時發展的資本結合,消除了由新投的資本量中産生的限制。
随着資本主義社會财富的增長,由于貨币額的集結,企業的規模不再是企業經營的障礙。
因此,隻有使新的資本進入那些利潤率高于平均水平的領域,利潤率的平均化才日益成為可能,而要從那些有大量固定資本的生産部門移出資本卻是極其困難的。
這裡,資本的減少隻能通過舊設備的逐漸磨損或通過在破産情況下的資本的消滅而實現。
同時,随着生産規模的擴大,還産生了另一個困難。
在高度發展的資本主義領域中,新建企業必須從一開始就有一個巨大的規模,它的建立會立刻大大增加這個領域的生産。
技術的規則不允許那種也許是市場的吸收能力所要求的生産提高的漸進性。
生産的顯著增加綽綽有餘地抵償了對利潤率的影響。
如果說利潤率以前高于平均水平,那麼,它現在卻降到平均水平以下。
因此,利潤率平均化趨勢的障礙就出現了,這些障礙随着資本主義的發展而增加。
這些障礙按資本的構成,特别是按固定資本在總資本中所占份額的大小,對不同領域發生不同強度的影響。
在資本主義生産最發達的領域中,即在重工業中,這種影響最強。
這裡,固定資本起着極大的作用,資本一經投入,流出便十分困難。
那麼,上述因素對這些領域中的利潤率産生什麼影響呢?下述論證是可以想象的:在這些産業中,極大的創辦資本是必要的,而占有如此巨大的創辦資本的人是有限的,因此,在這些領域中,競争較小,利潤較高。
這種論證忽略了,這隻是在資本還是執行個别資本職能的時期才是正确的。
資本結合的可能性輕易地克服了這種障礙。
資本量大并不是籌措它的障礙。
相反地,通過資本流出實現平均化在這裡幾乎被排除了,消滅資本在這裡也同樣十分困難。
這些發達的産業同時也是這樣的産業,在這些産業中,競争極為迅速地淘汰了小企業,或這種小企業根本就不存在(如在許多電力工業部門中)。
不僅大企業占統治地位,而且這些資本強大的企業也彼此越來越勢均力敵,因為那些給它們中的某些企業提供競争優勢的技術的和經濟的差别越來越小。
這裡不是強者和弱者之間的鬥争&mdash&mdash在這種鬥争中,弱者被摧毀,從而該領域中的資本過剩被消除&mdash&mdash而是勢均力敵者之間的鬥争,這種鬥争長期不能決定勝負,鬥争各方都遭到同樣的犧牲。
所有這些企業都不得不努力堅持鬥争,否則,滲透到每個個别企業中的全部巨大資本便發生貶值。
因此,通過消滅資本來減輕該領域的負擔是極其困難的。
同時,在這裡,每一個新的企業由于它從一開始就必須具有很大的生産能力,所以對供給産生很大影響。
正是在這些領域,很容易形成利潤率較長時間地處于平均水平以下的情況。
平均利潤率越低,這種情況就越危險。
随着伴同資本主義生産發展的利潤率的降低,生産在其中還有利可圖的餘地越來越窄。
如果現在利潤率隻有20%,而從前曾一度是40%,那麼,由價格産生的細微壓力就已經足以使利潤完全消失,使資本主義生産的目的落空。
因此,正是這些擁有自己大量固定資本的産業,對競争和由此而造成的利潤率下降越來越敏感;而同時,對它們來說,改變已經作出的資本配置也越來越困難。
因此,正是在這些産業中,可以很容易産生低于平均水平的利潤率。
這種利潤率隻有通過停止新資本流入和通過随人口而增長的消費逐漸提高,才能漸漸地平均化。
這種趨勢還可以由下述事實而加強:新的資本(股份資本)從一開始就能以低于平均水平的利潤來計算。
另一方面,低于平均水平的利潤率,在那些個别資本仍然占優勢和資本的需要量相對較小的領域中,占統治地位。
那些在發達的領域中不再有競争能力、而其較小的量不允許其所有者把它們當作帶來利息或股息的資本來投資的資本,便湧向這裡。
它們是些零售商業和小規模的資本主義生産(在這裡競争激烈,其舊資本不斷毀滅并立即又為新資本所代替)的領域。
在這些領域中,充滿了總有一隻腳踩在無産階級中的分子,對他們來說,破産是經常的現象;其中隻有很少一些人才漸漸發展成大資本家。
這些生産部門以極不相同的形式,日益陷入對大資本的間接隸屬之中。
除了這些生産部門的充斥之外,還有另一個使這裡的利潤率降低的情況。
到處都在進行争奪銷路的殘酷競争,而為了打赢這場競争,不惜耗費巨額開支以加速周轉和擴大銷路。
進行大量的廣告宣傳和派出大批推銷員。
十個推銷員為了每一個顧客而相争。
所有這些都需要貨币,而貨币又使這些領域中的資本膨脹。
但是,由于貨币不被生産性地使用,因而也就不增加利潤,而利潤率由于現在必須以這種增大的資本來計算而下降了。
因此,我們看到,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兩極上,利潤率下降到平均水平以下的趨勢是怎樣由完全不同的原因産生出來。
在資本力量足夠強大的地方,這種趨勢現在又喚起克服自己的相反趨勢。
這種相反的趨勢最終導緻自由競争的消除,從而導緻長期形成利潤率不平均的趨勢,直至最後這種不平均本身由于生産領域分離的消除而消除。
在産業資本内部,恰恰是在它的發達的領域中所産生的趨勢,受到銀行資本利益的促進。
我們已經看到,産業的積聚同時造成了銀行的積聚,而銀行的積聚還由于銀行業務自身的發展條件而加強。
我們還看到,銀
這些貨币額可以轉化為産業資本,從而被固定下來。
這種貨币額的不斷變換,在股票所有權的不斷變換中表現出來。
當然,向産業資本的轉化,僅僅發生一次,并且是徹底完成的。
閑置資本最終轉化為貨币資本,貨币資本又轉化為生産資本。
由這種閑置的貨币基金中彙流而成的新的貨币額,執行股票購買手段的職能,現在僅僅充當股票交易的流通手段。
但是,這些新的貨币額盡力為最初轉化為産業資本的貨币的所有者收回他們的貨币。
這些貨币在此期間為他們執行資本職能之後,現在又可以被他們用于其他目的。
應該附帶說明,随着股票市價的提高,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ceterisparibus),股票交易所必要的貨币必須增加,這時比原來轉化為産業資本的更多的貨币可以進入流通。
這裡應該注意,股票市價通常要比由貨币轉化而來的産業資本的價值高。
當然,資本的動員同生産過程無關。
它僅僅涉及所有權,僅僅創造執行職能的資本主義所有權的轉移形式,即作為資本、作為産生利潤的貨币額的資本的轉移形式。
既然資本的動員不牽涉生産,那麼,這種轉移實際上隻不過是對利潤的所有權證書的轉移。
資本家關心的僅僅是利潤。
至于利潤是從哪個領域裡生産出來,對他是無關緊要的。
資本家不為生産商品,而是為從商品中謀取利潤。
因此,在其他情況不變的條件下,如果一張股票同另一張股票帶來相同的利潤,那麼,它們也就一樣。
因此,每一種股票的價值都是根據它帶來的利潤進行估價的。
購買股票的資本家,用同任何其他資本家同樣的貨币額,購買了同樣大小的利潤份額。
因此,對個人來說,資本的動員為每個個别資本家實現了利潤率的平等。
但是,這也僅僅對個人才是這樣,因為對他來說,在他購買股票時,實際存在的不平等被消除了。
事實上,這種不平等依然存在,就像它的平均化趨勢依然存在一樣。
實際上,資本的動員并不影響資本的利潤率平均化的實際運動。
資本家追求盡可能大的利潤的努力依然如故。
這種利潤現在表現為更大的股息和更加提高的股票市場價格。
這樣,便為新投的資本指明了道路。
所獲得利潤的水平,從前是個别企業的經營秘密,現在卻或多或少地在股息水平上适當表現出來,從而易于為尋求投資場所的資本決定應轉向哪些生産部門。
例如,如果在具有10億資本的鋼鐵工業中獲得2億利潤,而在具有同量資本的另一工業中隻獲得1億利潤,那麼,在假定5%的資本化的條件下,鋼鐵股票的市場價格就是40億,而另一種股票的市場價格就是20億。
因此,對個别所有者來說,差别就消失了。
但是,這并不妨礙新的資本在鋼鐵工業中尋求投資,在那裡它能獲得平均水平以上的利潤。
正是股份制度使資本流入這些部門變得容易了。
正像我們已經指出的,這不僅因為由資本量所産生的障礙因此而比較容易被克服,而且還因為這個部門的超額利潤的資本化約定了特别高的創業利潤,刺激銀行參與這個生産部門。
在這裡,利潤率的差别表現為創業利潤的不同水平;這種利潤率的差别,由于新積累的剩餘價值量流到那些具有最高創業利潤的領域而平均化了。
同樣,資本的動員也不影響那些阻礙利潤率平均化的困難。
相反地,與資本的動員同時發展的資本結合,消除了由新投的資本量中産生的限制。
随着資本主義社會财富的增長,由于貨币額的集結,企業的規模不再是企業經營的障礙。
因此,隻有使新的資本進入那些利潤率高于平均水平的領域,利潤率的平均化才日益成為可能,而要從那些有大量固定資本的生産部門移出資本卻是極其困難的。
這裡,資本的減少隻能通過舊設備的逐漸磨損或通過在破産情況下的資本的消滅而實現。
同時,随着生産規模的擴大,還産生了另一個困難。
在高度發展的資本主義領域中,新建企業必須從一開始就有一個巨大的規模,它的建立會立刻大大增加這個領域的生産。
技術的規則不允許那種也許是市場的吸收能力所要求的生産提高的漸進性。
生産的顯著增加綽綽有餘地抵償了對利潤率的影響。
如果說利潤率以前高于平均水平,那麼,它現在卻降到平均水平以下。
因此,利潤率平均化趨勢的障礙就出現了,這些障礙随着資本主義的發展而增加。
這些障礙按資本的構成,特别是按固定資本在總資本中所占份額的大小,對不同領域發生不同強度的影響。
在資本主義生産最發達的領域中,即在重工業中,這種影響最強。
這裡,固定資本起着極大的作用,資本一經投入,流出便十分困難。
那麼,上述因素對這些領域中的利潤率産生什麼影響呢?下述論證是可以想象的:在這些産業中,極大的創辦資本是必要的,而占有如此巨大的創辦資本的人是有限的,因此,在這些領域中,競争較小,利潤較高。
這種論證忽略了,這隻是在資本還是執行個别資本職能的時期才是正确的。
資本結合的可能性輕易地克服了這種障礙。
資本量大并不是籌措它的障礙。
相反地,通過資本流出實現平均化在這裡幾乎被排除了,消滅資本在這裡也同樣十分困難。
這些發達的産業同時也是這樣的産業,在這些産業中,競争極為迅速地淘汰了小企業,或這種小企業根本就不存在(如在許多電力工業部門中)。
不僅大企業占統治地位,而且這些資本強大的企業也彼此越來越勢均力敵,因為那些給它們中的某些企業提供競争優勢的技術的和經濟的差别越來越小。
這裡不是強者和弱者之間的鬥争&mdash&mdash在這種鬥争中,弱者被摧毀,從而該領域中的資本過剩被消除&mdash&mdash而是勢均力敵者之間的鬥争,這種鬥争長期不能決定勝負,鬥争各方都遭到同樣的犧牲。
所有這些企業都不得不努力堅持鬥争,否則,滲透到每個個别企業中的全部巨大資本便發生貶值。
因此,通過消滅資本來減輕該領域的負擔是極其困難的。
同時,在這裡,每一個新的企業由于它從一開始就必須具有很大的生産能力,所以對供給産生很大影響。
正是在這些領域,很容易形成利潤率較長時間地處于平均水平以下的情況。
平均利潤率越低,這種情況就越危險。
随着伴同資本主義生産發展的利潤率的降低,生産在其中還有利可圖的餘地越來越窄。
如果現在利潤率隻有20%,而從前曾一度是40%,那麼,由價格産生的細微壓力就已經足以使利潤完全消失,使資本主義生産的目的落空。
因此,正是這些擁有自己大量固定資本的産業,對競争和由此而造成的利潤率下降越來越敏感;而同時,對它們來說,改變已經作出的資本配置也越來越困難。
因此,正是在這些産業中,可以很容易産生低于平均水平的利潤率。
這種利潤率隻有通過停止新資本流入和通過随人口而增長的消費逐漸提高,才能漸漸地平均化。
這種趨勢還可以由下述事實而加強:新的資本(股份資本)從一開始就能以低于平均水平的利潤來計算。
另一方面,低于平均水平的利潤率,在那些個别資本仍然占優勢和資本的需要量相對較小的領域中,占統治地位。
那些在發達的領域中不再有競争能力、而其較小的量不允許其所有者把它們當作帶來利息或股息的資本來投資的資本,便湧向這裡。
它們是些零售商業和小規模的資本主義生産(在這裡競争激烈,其舊資本不斷毀滅并立即又為新資本所代替)的領域。
在這些領域中,充滿了總有一隻腳踩在無産階級中的分子,對他們來說,破産是經常的現象;其中隻有很少一些人才漸漸發展成大資本家。
這些生産部門以極不相同的形式,日益陷入對大資本的間接隸屬之中。
除了這些生産部門的充斥之外,還有另一個使這裡的利潤率降低的情況。
到處都在進行争奪銷路的殘酷競争,而為了打赢這場競争,不惜耗費巨額開支以加速周轉和擴大銷路。
進行大量的廣告宣傳和派出大批推銷員。
十個推銷員為了每一個顧客而相争。
所有這些都需要貨币,而貨币又使這些領域中的資本膨脹。
但是,由于貨币不被生産性地使用,因而也就不增加利潤,而利潤率由于現在必須以這種增大的資本來計算而下降了。
因此,我們看到,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兩極上,利潤率下降到平均水平以下的趨勢是怎樣由完全不同的原因産生出來。
在資本力量足夠強大的地方,這種趨勢現在又喚起克服自己的相反趨勢。
這種相反的趨勢最終導緻自由競争的消除,從而導緻長期形成利潤率不平均的趨勢,直至最後這種不平均本身由于生産領域分離的消除而消除。
在産業資本内部,恰恰是在它的發達的領域中所産生的趨勢,受到銀行資本利益的促進。
我們已經看到,産業的積聚同時造成了銀行的積聚,而銀行的積聚還由于銀行業務自身的發展條件而加強。
我們還看到,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