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利潤率平均化的障礙及其克服

關燈
資本主義的生産旨在獲取利潤。

    獲得最大利潤是每個資本家的動機,也是他們在資本主義競争條件下必然産生出來的經濟行為的指導原則。

    每個資本家隻有在不斷跟上并且超過他的競争對手時,才能生存;而隻有在成功地把自己的利潤提高到平均水平以上,并由此而獲得超額利潤時,才能做到這一點。

     然而,刺激各個資本家去獲得最大利潤的主觀努力所達到的客觀結果,卻是為一切資本創造相同的平均利潤率的趨勢。

     要達到這種結果,必須通過争取投資領域的競争,通過資本不斷流向那些高于平均利潤率的領域和離開那些低于平均利潤率的領域。

    然而,資本的這種不停流動卻遇到了障礙,這種障礙随資本主義的發展而增加。

     勞動生産率的增長,技術的進步,表現為等量活勞動所推動的生産資料量的日益增加。

    在經濟上,這個過程反映為資本有機構成的增加,反映為總資本中不變資本額比可變資本額的增長。

    C∶V比例中的這一變化表現了從工場手工業和早期資本主義工廠到現代工廠的情景變化:前者是處于狹小的勞動空間和擁擠在幾台小機器周圍的工人:後者是在龐大的自動化機器後面的少量的、有時幾乎看不到的工人,而且他們似乎越來越少見了。

     但是,技術的發展同時也帶來了不變資本組成部分内部的變化。

    固定資本組成部分比流動資本組成部分增長更迅速。

    下列情況說明了這一點: &ldquo冶煉過程的技術進步,必然造成企業規模的日益擴大和資本積聚的日益加強。

    據呂爾曼(《50年來高爐生産的發展》,杜塞爾多夫1902年版)說,自1852年以來高爐的容積增長48倍,每個高爐的生産能力增長333倍,高爐容積每噸的生産能力增長7倍。

    1750年,西裡西亞14個燒木炭的高爐共生産12500噸生鐵;1799年,柯尼希許特爾的兩個燒焦炭的高爐的設計年産量為2000噸生鐵。

    1852年,厄切爾霍伊澤爾誇口它每日生産50000到60000普魯士磅。

    每個高爐每日生産的最新記錄是:德意志帝國礦業聯合公司(蒂森)達518噸;俄亥俄鋼鐵公司第三号爐達806噸。

    換句話說,美國每個高爐大約30小時的生産量與以前一個西裡西亞高爐一年的生産量相等,美國每個高爐36小時的産量相當于150年前14個個西裡西亞高爐每年的産量。

     然而,每個高爐的建設費用大大地提高了。

    上述的柯尼希許特爾高爐總造價估計達4萬塔勒。

    這使日産1噸的投資達2萬馬克左右。

    根據韋丁的計算,1887年,在每座高爐的建設費用差不多100萬馬克的條件下,日産1噸的投資額下降到5400和6000馬克之間。

    然而,最近由于使用許多新設備和徹底排除手工勞動,日産1噸的費用又上升到大約1萬馬克。

    這就是說,現在在魯爾區,建一座250噸的高爐要花費250萬馬克,而巨大的美國高爐的造價估計已經達到600萬馬克。

     除了在西格蘭德和上西裡西亞以外,德國現在幾乎沒有日産能力低于100噸的高爐。

    一個要新建的高爐最低年産量至少在3萬到4萬噸之間,但是,擁有多座高爐的企業具有很大優越性,因此出現各冶煉企業不斷增加高爐數量的努力。

    正像一般費用(管理、實驗室、工程師)一樣,必要的後備機器的費用(鼓風機、熱風爐)分攤在更多的産品上。

    然後,人們才能在多座高爐相結合的情況下,用一座高爐年年生産同一種生鐵。

    因此,首先,高爐從生産一種生鐵轉換為生産另一種生鐵的這一棘手問題就不再存在了。

    其次,使高爐的構造按所要生産的生鐵種類實行專門化成為可能。

    最後,隻有在高額生産指标和許多高爐的情況下,利用現代發明(合理地運送原料、鑄造機、攪拌機、高爐煤氣機)才能在經濟上成為合理的。

    &rdquo(海曼:《德國大鋼鐵工業中的混合工廠》第13頁以下) 拿一個使用機器同樣達到很高程度但由于技術條件不同而有機構成相當低的産業領域,與這個有機構成最高的領域相比較,是頗為有趣的。

    &ldquo制鞋業所需的資本量,可以舉一個日産量為600&mdash800雙鞋子(這些鞋子一半是縫的,一半是釘的)的工廠為例: 廠房10萬馬克 場地5萬馬克 蒸汽機(50馬力)2.1萬馬克 電力設備2萬馬克 制鞋機器和其他設備8萬馬克 楦子2.5萬馬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固定資本29.6萬馬克 如果我們假定流動(經營)資本一年周轉兩次,我們就會得到下列數字: 6個月的原料35萬馬克 6個月的工資10萬馬克 6個月的其他費用9萬馬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流動資本54萬馬克 因此,我們可以說,除了大約3萬馬克的固定資本外,還需要5萬馬克的流動資本,即是說,對這個雇用180到200個工人的工廠來說,需要大約8萬馬克的總資本。

    &rdquo(卡爾·雷埃:《德國制鞋大工業》,耶拿1908年版,第54頁) 相反地,&ldquo例如,一個按托馬斯法進行生産并具有3萬~4萬噸生産能力的大型聯合工廠,應在西部德國新建起來,并且必須購買礦山和土地。

    現在,它的總費用至少需要: 鐵礦山1000公頃1000萬馬克 魯爾區的6個煤田300萬馬克 包括煉焦廠在内的具有100萬噸開采量的煤礦1200萬馬克 高爐設備1000萬馬克 煉鋼和軋鋼廠1500萬馬克 鋼鐵廠的場地、鐵路支線、工人住房等500萬馬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總計5500萬馬克 此外,需要1萬個工人。

    在美國,對具有兩倍于這樣生産能力(日産2500噸)的鋼鐵廠來說,投資2000萬~3000萬美元,被認為是必要的。

    &rdquo相反,1852年,投在整個拿騷鋼鐵工業中的資本是123.5萬佛羅林。

    (海曼:《德國大鋼鐵工業中的混合工廠》第26頁) 然而,固定資本的這種巨大膨脹意味着:資本一旦投放出去,其轉移就變得日益困難了。

    流動資本在每一次周轉期間結束之後再轉化為貨币,以便能投入其他生産部門;而固定資本在一連串更長的周轉期間裡都被固定在生産過程中。

    它的價值逐漸地轉移到産品中去,逐漸地以貨币形式流回。

    總資本的周轉時間延長了。

    固定資本越大,它的數額越多,它在投資中的比重也就越大,占總資本的份額也就越大,不遭受巨大損失而實現其中包含的價值,并在以後把這一資本轉移到更為有利的領域中去,也就越困難。

    争奪投資場所的資本競争因此而發生變化。

    代替中世紀監護的古老的法律限制,阻礙資本自由轉移的新的經濟限制産生了。

    當然,這種限制隻涉及已經轉化為生産資本的資本,而不涉及新投資的資本。

    第二個限制在于,技術的發展同時擴大了生産規模;不變資本特别是固定資本的量的膨脹,要求一個絕對的越來越大的資本額,以便能夠相應地擴大生産或建立新的企業。

    由剩餘價值逐漸積累起來的數額,在長時期内不足以轉化為獨立的資本。

    由此可以想象,新資本的流入是不充足的或遲緩的。

    然而,資本的自由轉移是形成平均利潤率的一個條件。

    如果資本的流進流出不能暢通無阻地進行,這種平均化就會受到破壞。

    既然利潤平均化的趨勢首先是個别資本家對盡可能高的利潤的追求,那麼,這個阻礙也必須首先由個别資本家來消除。

    這是通過資本動員來實現的。

     創造資本結合,就足以使資本集中。

    但是,資本動員也同時擴大了能夠結合的資本的範圍,因為它使産業資本(包括固定資本在内)向貨币資本的不斷再轉化而最大限度地獨立起來,不受固定資本應執行職能的周轉期間之後實際回流的束縛。

    當然,這種再轉化在社會規模上是不可能的,而僅僅适用于一定數量的不斷換位的資本家。

    但是,這種向貨币的不斷再轉化的能力,賦予了資本以借貸資本的回收方式。

    借貸資本是這樣一種貨币資本,它在一段時間内被預付出去,然後作為增加了利息的貨币額收回。

    這樣,它使貨币額适合于産業投資領域;否則,這一貨币額就不能執行産業資本的職能。

     對所有者來說,這些貨币額必須在或長或短的時間内閑置起來,或者作為純粹的借貸資本暫時投放出去。

    這些貨币額不斷變換自己的構成,進行收縮和膨脹,但是一定數量暫時閑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