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商品交易所

關燈
己作這種保證而是期待後來時期的市場狀況的代理人,即為對自身保證的商人解除風險的投機家。

    因此,他們的盈利不是風險酬金,而隻是必然有相應的損失與之對立的差額利潤。

    正是投機盈利的這種性質造成如下結果:隻有在大量承受損失的外行參加時,職業投機才興旺發達。

    沒有&ldquo公衆&rdquo參加,投機就不會繁榮。

     積聚的進一步發展,使這種保證漸漸沒有必要了。

    如果商業企業達到一定規模,有利的機會和不利的機會就互相抵消。

    于是,大商号便作&ldquo自我保證&rdquo,放棄期貨市場。

    接踵而來的是,小投機者也必然漸漸地抽身,因為他們不得不越來越經常地付出代價。

    股份制度的發展和證券投機,也把他們從商品交易所中拉走。

    最後,辛迪加和托拉斯迅速地結束了它們所支配的商品的投機。

     如果要問,期貨交易對哪些階層是必要的?那便可以說,它對中等商人的必要性恐怕是最為迫切的。

    對生産者來說,在不如此就必須自己執行這種重要的商業職能的意義上,具有必要性。

    當進一步加工已經是按照大規模的和資本主義的方式進行的,而原料生産還十分分散的場合,情況就是這樣。

    這裡,交易所完成了産品的必要集中。

    例如,這種情況就适用于現代面粉制造業的發展時期。

    商品交易所完成這種集中,比最初批發商業必須發展時要迅速和猛烈。

    對于商業來說,特别是下述産品的期貨市場是符合理想的:它們的流通時間長,它們的生産分散于難以數清的生産場所的巨大範圍内,生産結果難以預料且不穩定,因而流通中的價格波動很大,以及沒有規律可循。

     一旦期貨交易建立起來,參加期貨交易對商人和生産者就越來越有必要,因為期貨市場成了價格形成的決定性因素。

    相反地,把期貨交易限于職業商人,便奪走了期貨交易的最重要的職能:通過把價格波動中所造成的損失轉嫁于投機,使保證具有可能性。

     因為投機家不想長久地保持投機對象,所以由此即可得出:每一個投機家常常既是買者又是賣者。

    賣空投機家,即一種商品的出賣者,為了保護自己,又成了這種商品的買者。

     但是,他是在不同的時間上作為買者和賣者的,并且利用了這一時間内的價格波動;而實際的商品交易的保證恰恰在于避開這種波動,因此,以同時賣的估價作為買的基礎,以同時買的估價作為賣的基礎。

     投機家首先利用了價格波動,這種價格波動不是由他造成的,而是由實際的商品交易造成的。

    這種價格波動,既可以由偶然的供求關系引起,也可以由商品生産費用變化這一更深刻的原因引起。

    投機的需求和供給本身又使這種價格水平發生變化,造成波動,而這種波動最後必然不斷抵消,這恰恰是因為每個投機家既是買者又是賣者。

    這當然不妨礙,一種投機方向,例如買,即買空投機,在一段時間内可以占壓倒優勢。

    隻要這種單方面的行為還繼續存在,價格就高于由單純的實際商品交易所産生的水平。

    因此,投機造成更頻繁的從而也更微弱的價格振蕩,這種價格振蕩從長遠看将互相抵消。

     期貨交易把整個交易集中于一個地點,使那裡的批發商對地方商人占上風,這些地方商人則漸漸消失。

    而在交易所所在地本身,它又給以前的外行跻身進來提供了可能,這些人現在同老商号進行競争。

    因此,期貨交易的新的開展,常常遇到老的職業商人的抵抗。

    期貨交易在達到一定程度時,它所需要的專門知識比老的職業商業要少。

    銀行資本的參與,使資本微薄的人也有可能參加進來。

    但是,集中在這裡也是在新的基礎上進行的。

    一般說來,人們有這樣一個印象:純粹投機和外行參與期貨市場,毋甯說在減弱。

     相反,廢除期貨交易意味着批發商地位的加強,這些批發商沒有這種保證也能過得去。

     期貨交易的危險之一,是&ldquo短期價格協定&rdquo的可能性。

    如果賣者在供貨日沒有提供商品,那麼,買者就有權在交易所由賣者承擔費用來購買這種商品。

    如果這種商品由于買者以前已經把可支配的儲備大量買進而不能滿足需求,于是便産生了取決于買者意志的極高的虛拟價格。

    這時,賣者就完全交由買者擺布了。

    商品儲備越小,&ldquo短期價格協定&rdquo也就越容易。

    如果期貨交易的供貨條件對商品質量提出高要求,這一點也可以人為地制造出來。

    相反地,壓低供貨質量是阻滞&ldquo短期價格協定&rdquo的一個手段。

    &ldquo短期價格協定&rdquo一般隻能在特殊情況下和短時間内發生,例如谷物儲備由于新的收獲尚未進行和舊的儲備已大部賣出的很小的時機。

    但是,異乎尋常的價格一般又使人們認為已經歸于消費的儲備在市場上出現。

    如果新的供給超過買者的吸收能力,&ldquo短期價格協定&rdquo便崩潰了。

    一般說來,即使是成功的&ldquo短期價格協定&rdquo,也隻不過意味着對局外的投機集團的剝奪,很少影響商品的現貨交易和實際價格。

     衆所周知,1896年6月22日的德國交易所法,部分地廢除了期貨交易,部分地使它難于進行。

    特别是自法院的判決也威脅着商法關于期貨交易的條款以來,谷物貿易被大大限制了。

    因此,&ldquo參與期貨交易的人越來越少,而且少到幾乎不能達到期貨交易的目的&rdquo。

    因而,現在連保證業務也變得十分困難了。

    結果如何?&ldquo由于與此相聯系的困難,現在已經有一些很大的公司認為,即使完全沒有期貨交易所的價格保證也能過得去。

    同時,他們憑借幾年來穩定的甚至提高的價格取得不小的利潤。

    但是,一般說來,穩定的公司認為這樣一種做法是十分危險的投機,甯可滿足于較小的但卻是可靠的利潤&hellip&hellip,在目前情況下,上述兩三個大的公司也把整個交易的越來越大的部分抓在自己手上,這是确定不移的事實。

    這裡,集中受到立法的鼓勵,正像銀行業中的集中通過這種方式日益發展一樣。

    但是,這種發展是否能真正長久地使那些贊美這一規律是一個巨大成就的人們喜歡,是頗值得懷疑的。

    對農場主來說,為了達到盡可能有利的價格,多方面的競争所提供的保證,無論如何要比最後由幾個大公司決定價格時要好得多。

    &rdquo &ldquo期貨出賣為地方商人提供了按有利條件抵押商品的可能性,所以他們對期貨交易就更有興趣了。

    因為這種商品已經按固定價格出賣,從而不再因價格跌落而喪失價值。

    因此,商人又重新獲得資本,再按有利的價格從生産者那裡接受一部分新的谷物。

    &rdquo 為生産資本家縮短流通時間以及通過投機減少風險,也可以對生産發生反作用。

    在期貨交易實行之前,主要是由局部生産者承擔風險。

    如果風險和商品(它現在同樣集中在交易所所在地)儲存的必要性消失了,那麼,單純的生産職能已經不夠了。

    局部生産者通過把自己的企業與第二個企業的聯合而成為完全的企業家。

    他可以更容易地做到這一點,因為他的流通資本和準備資本的一部分被遊離了。

    例如,羊毛梳理業者,由于他們以前承擔的風險現在轉嫁到期貨交易上,便成為多餘的了。

    他們自己現在成為毛紡業者,或者相反地,毛紡業者合并于羊毛梳理廠。

     期貨交易為生産者節約流通資本,第一是通過縮短他們的流通時間,第二是通過縮減抵禦價格波動的自我保證(準備金)。

    這加強了首先享有期貨市場好處的大企業的資本力量。

    這樣被遊離的資本變成為生産資本。

     在企業分工的條件下,不僅技術觀點是決定性的,而且商業觀點也是決定性的。

    一些局部過程,首先是從原料到半成品的加工過程,本身仍然不過是獨立化的過程,因為局部生産者同時執行一些重要的商業職能。

    他們從生産者或進口商那裡接受原料,與這些人一起分擔價格波動的風險。

    當工廠主通過期貨市場,在沒有這種中介也能避免風險的時候,這種獨立性便成為多餘的了。

    于是,他便把這種原料加工并入他自己的經營中。

    商業職能的喪失,使技術的獨立性成為多餘的了。

    這裡也出現了排擠中間商業的趨勢。

    的确,商品交易所一開始似乎還增加了商業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