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證券交易所
關燈
小
中
大
的資金也小了,從而對提供投機支配的資本的利息的影響也不那麼強了。
但是,因為大部分投機常常是用借來的資本進行的,這種資本的利息對投機的繼續進行有決定性的影響,所以期貨市場一般具有使投機更為經常地繼續進行的趨勢。
這種更大的經常性又帶來這樣的結果:供求關系的變動減小,從而市價波動的振幅減小。
同時,在交易規模比較大的情況下,即使波動小得多,也足以促使投機家開展自己的活動。
下述情況也沿同一方向發生作用:期貨交易使證券能夠為投機目的而出賣,從而能夠比在現貨市場上更好地抵制供給的片面增加。
期貨交易使下述情況成為可能:隻是後來才滿期的資本在以前按事先确定的市價投資,或隻是後來才需要的資本事先按照有利的情況籌集。
此外,還有上面已經提到的期貨交易通過信用提供和交易締約的容易性所造成的市場擴大。
期貨交易比現貨市場更有吸收能力。
因此,它使發行業務變得容易了,因為發行機構能夠逐漸地和不招緻市價低落地讓渡自己的存貨。
期貨交易對套利職能,對不同的交易所所在地的市價差别的平均化的職能,也是現成的形式。
投機要求為自己的目的而提供支配的證券的一定存貨。
如果某種證券絕大部分掌握在&ldquo牢固&rdquo之手,即它作為投資證券長期脫離市場,那它對于投機是不适當的。
同樣,其總額很小的證券,也不是投機的适當對象。
在這種情況下,小的買賣也可以對市價水平發生極強的影響,使少數資本家能夠通過購買全部&ldquo現貨&rdquo而把壟斷價格強加于他們的投機對手。
投機正是以一個大的和不大容易加以支配的市場為前提的。
壟斷就是投機的滅亡。
像我們已經看到的,信用交易也總是同投機交易聯系在一起的。
誠然,在投機中,購進的證券的市場價值總額是不成問題的,而成問題的僅僅是可能發生的市價變動的大小。
在證券抵押的情況下,其數額達到足以補償市價變化時,信用提供者可以提供信用。
如果某種波動比較小的證券的市價是110,那麼,投機家可以随時通過抵押證券獲得90,因而自己隻需預付20。
這種信用提供的形式是最普通的方式,通過這種方式,交易所經紀人、銀行家和銀行使他們的顧客有可能參與交易所交易。
抽回信用或使信用發生困難,是把這些顧客&ldquo從他們的交易中抛開&rdquo,使他們的投機的繼續進行成為不可能、強迫他們按任何價格出賣自己的證券以及通過這樣的突然供給使市價暴跌的慣用手段,同時也是信用提供者按照便宜的價格買進這些證券的手段。
這裡,信用提供也是剝奪小債務人的手段。
對于真正的大投機,信用提供則作了不同的調節。
這裡,投機家們通過延期交割的途徑籌集必要的貨币,從形式上來看,延期交割是買賣交易。
如果買空投機家想超過這一期的最後期限保持自己的證券到下一期(因為他希望在這期間證券價格繼續上漲),那麼,他就把這些證券出賣給某個貨币資本家,并在下一期把它們再買回來。
對貨币提供者來說,賣價和買價的差别中包含着他的貨币的利息。
但是,這僅僅是名義上的;實際上,貨币提供者在這一定時期不過是簡單地接受證券并代替投機家。
他與投機家的區别在于:他不承擔風險,也不指望獲得投機盈利,而是在這一時期投下他的貨币并為此而實現利息。
但是,作出這種預付的形式在這裡有重要意義。
因為信用交易在這裡采取了買的形式,所以證券的所有權在這期間便轉移到信用提供者手裡。
這就使他能夠在這期間随心所欲地利用證券。
一旦問題涉及産業股票,這就會成為重要的。
銀行關心的可能是:在總會召開之際,通過大量的股票占有,保證自己對會議決議的決定性影響。
銀行通過延期交割可以暫時地占有股票,從而支配股份公司。
由于銀行通過壓低延期交割貼費率使延期交割易于進行,銀行也就容易從投機領域獲得這些證券。
這時,銀行也常常排除一定時期内對一定證券的延期交割的競争而互相支持。
因此,股票似乎赢得了雙重職能。
它一方面充當投機的對象和投機的差額利潤的基礎,同時也服務于銀行在股份公司中取得支配性的影響和在總會中貫徹自己意志的努力,而這裡也不必長久地把自己的貨币固定在相應的股票上。
在其他情況不變的條件下,交易所投機的大小,基本上取決于提供投機家支配的貨币的多少。
因為證券被交易的次數多少(每一次這種交易都帶來差額利潤),同現有證券的數量自然無關。
由此便産生了銀行對交易所投機的影響。
銀行通過信用的提供或拒絕,可以對投機規模産生很大的影響。
信用的最大需要,是通過延期交割産生的。
巨額的浮動資本大都投于這種交易之中。
這種投資對日貸款的利息率的形成、對貼現率(在貨币休閑較小的時期)以及對黃金的運動發生影響。
因此,銀行可以通過限制信用提供,直接影響利息水平。
這之所以是可能的,因為信用提供的不同規模在這裡取決于銀行的意願。
這裡涉及的是純粹的金融交易,即使能廢除它,也不會對國民經濟的運行産生決定性的影響。
對商業資本家和産業資本家的信用提供,情況就不同了。
在這裡,突然地和過分地抽回信用,必然導緻崩潰和極其嚴重的危機。
随着銀行制度的發展,有價證券交易的結構也發生了變化。
起初,銀行家隻不過是為顧客辦理交易的經紀人罷了。
但是,銀行的資本力量和它對股票市價的利害關系越是增長,它也就越是轉到自己的交易中去。
現在,大部分交易不再在交易所進行,而是銀行将自己的顧客提出的不同要求互相抵消,隻是那些不能抵消的數額才在交易所辦理,或由銀行用自己的股票加以補償。
因此,銀行帶到交易所進行買賣的數額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銀行的意願。
銀行影響市價發展的手段就在于此。
于是,銀行不再是證券交易的單純中介,而是經營自己的交易了。
&ldquo銀行交易現在實際上不再是代理交易,它已經成為自己的交易。
&rdquo 同時,大銀行從交易所奪走了一部分職能,自己變成證券市場;留給交易所的隻是銀行中沒有抵消的殘餘數額。
&ldquo大銀行自身體現了某種供求量,這種供求量以前僅僅是由大交易所代表的。
&rdquo 随着銀行集中的發展,大銀行對交易所的勢力有了極大的增長,特别是在廣大公衆參與交易所投機變得較小的時期。
&ldquo交易所的事态如何發展,現在确實不必談交易所的趨勢,而甯可談大銀行的趨勢,因為大銀行越來越把交易所變成為自己的附屬工具,按照自己的意願左右它的運動。
去年春天,對一家大銀行的議論紛紛的不景氣的預測,對當時的市價暴跌給予外部的推動,其實它的内部具有更深刻的原因。
同樣,在這一周,相反地倒是大銀行方面的振奮和加以抑制的努力,這使交易所的氣氛為之大變,過去一向隻注意不利因素的交易所,現在也為有利因素所感染了。
&rdquo 除了對市價發展的強大影響之外,銀行也通過它與産業的日益增加的聯系準确了解各個企業的情況,預測收益以及有時也能按照自己的願望影響收益的水平。
所有這些因素,使銀行有可能在自己的投機中以更大的安全性開展活動。
當然,交易所意義的減退,是同大銀行的這種發展聯系在一起的。
在交易所中,資本主義所有制在其純粹的形式上表現為收益證書;剝削關系,對剩餘勞動的占有,令人不解地轉化為收益證書。
所有制不再表現某種一定的生産關系,而是成為似乎同某種活動完全無關的收益憑證。
所有制脫離開任何對生産、對使用價值的關系。
任何财産的價值似乎都是由收益的價值決定的,是一種純粹量的關系。
數就是一切,物什麼也不是。
隻有數才是現實的東西,而因為現實的東西不是數,所以相互聯系就比畢達哥拉斯派的信念更為神秘了。
一切财産都是資本;非财産,債務,像任何國債所證明的那樣,同樣也是資本。
一切資本都相等,都體現在在交易所上下波動的印刷紙片上。
實際的價值形成,是一個完全脫離所有者的領域并以極其神秘的方式決定他們的财産的過程。
财産的大小似乎同勞動沒有什麼關系;勞動和資本收益的直接聯系,在利潤率中已經被掩蓋,在利息率中則完全被掩蓋。
一切資本向帶來虛拟資本形式的生息資本的表面轉化,完全抹殺了對聯系的任何認識。
把不斷變動并且實際上能脫離直接的生産過程而變動的利息同勞動聯系起來,似乎是荒謬的。
利息表現為資本财産本身的結果,表現為具有生産力天賦的資本的果實。
利息是變動的和不确定的,&ldquo财産價值&rdquo(一個荒誕的範疇)随利息而變動。
這種價值也像未來一樣,顯現為神秘的和不确定的。
似乎是單純的時間過程産生利潤,龐巴維克就是根據這種假象創立了他的資本利息理論。
但是,因為大部分投機常常是用借來的資本進行的,這種資本的利息對投機的繼續進行有決定性的影響,所以期貨市場一般具有使投機更為經常地繼續進行的趨勢。
這種更大的經常性又帶來這樣的結果:供求關系的變動減小,從而市價波動的振幅減小。
同時,在交易規模比較大的情況下,即使波動小得多,也足以促使投機家開展自己的活動。
下述情況也沿同一方向發生作用:期貨交易使證券能夠為投機目的而出賣,從而能夠比在現貨市場上更好地抵制供給的片面增加。
期貨交易使下述情況成為可能:隻是後來才滿期的資本在以前按事先确定的市價投資,或隻是後來才需要的資本事先按照有利的情況籌集。
此外,還有上面已經提到的期貨交易通過信用提供和交易締約的容易性所造成的市場擴大。
期貨交易比現貨市場更有吸收能力。
因此,它使發行業務變得容易了,因為發行機構能夠逐漸地和不招緻市價低落地讓渡自己的存貨。
期貨交易對套利職能,對不同的交易所所在地的市價差别的平均化的職能,也是現成的形式。
投機要求為自己的目的而提供支配的證券的一定存貨。
如果某種證券絕大部分掌握在&ldquo牢固&rdquo之手,即它作為投資證券長期脫離市場,那它對于投機是不适當的。
同樣,其總額很小的證券,也不是投機的适當對象。
在這種情況下,小的買賣也可以對市價水平發生極強的影響,使少數資本家能夠通過購買全部&ldquo現貨&rdquo而把壟斷價格強加于他們的投機對手。
投機正是以一個大的和不大容易加以支配的市場為前提的。
壟斷就是投機的滅亡。
像我們已經看到的,信用交易也總是同投機交易聯系在一起的。
誠然,在投機中,購進的證券的市場價值總額是不成問題的,而成問題的僅僅是可能發生的市價變動的大小。
在證券抵押的情況下,其數額達到足以補償市價變化時,信用提供者可以提供信用。
如果某種波動比較小的證券的市價是110,那麼,投機家可以随時通過抵押證券獲得90,因而自己隻需預付20。
這種信用提供的形式是最普通的方式,通過這種方式,交易所經紀人、銀行家和銀行使他們的顧客有可能參與交易所交易。
抽回信用或使信用發生困難,是把這些顧客&ldquo從他們的交易中抛開&rdquo,使他們的投機的繼續進行成為不可能、強迫他們按任何價格出賣自己的證券以及通過這樣的突然供給使市價暴跌的慣用手段,同時也是信用提供者按照便宜的價格買進這些證券的手段。
這裡,信用提供也是剝奪小債務人的手段。
對于真正的大投機,信用提供則作了不同的調節。
這裡,投機家們通過延期交割的途徑籌集必要的貨币,從形式上來看,延期交割是買賣交易。
如果買空投機家想超過這一期的最後期限保持自己的證券到下一期(因為他希望在這期間證券價格繼續上漲),那麼,他就把這些證券出賣給某個貨币資本家,并在下一期把它們再買回來。
對貨币提供者來說,賣價和買價的差别中包含着他的貨币的利息。
但是,這僅僅是名義上的;實際上,貨币提供者在這一定時期不過是簡單地接受證券并代替投機家。
他與投機家的區别在于:他不承擔風險,也不指望獲得投機盈利,而是在這一時期投下他的貨币并為此而實現利息。
但是,作出這種預付的形式在這裡有重要意義。
因為信用交易在這裡采取了買的形式,所以證券的所有權在這期間便轉移到信用提供者手裡。
這就使他能夠在這期間随心所欲地利用證券。
一旦問題涉及産業股票,這就會成為重要的。
銀行關心的可能是:在總會召開之際,通過大量的股票占有,保證自己對會議決議的決定性影響。
銀行通過延期交割可以暫時地占有股票,從而支配股份公司。
由于銀行通過壓低延期交割貼費率使延期交割易于進行,銀行也就容易從投機領域獲得這些證券。
這時,銀行也常常排除一定時期内對一定證券的延期交割的競争而互相支持。
因此,股票似乎赢得了雙重職能。
它一方面充當投機的對象和投機的差額利潤的基礎,同時也服務于銀行在股份公司中取得支配性的影響和在總會中貫徹自己意志的努力,而這裡也不必長久地把自己的貨币固定在相應的股票上。
在其他情況不變的條件下,交易所投機的大小,基本上取決于提供投機家支配的貨币的多少。
因為證券被交易的次數多少(每一次這種交易都帶來差額利潤),同現有證券的數量自然無關。
由此便産生了銀行對交易所投機的影響。
銀行通過信用的提供或拒絕,可以對投機規模産生很大的影響。
信用的最大需要,是通過延期交割産生的。
巨額的浮動資本大都投于這種交易之中。
這種投資對日貸款的利息率的形成、對貼現率(在貨币休閑較小的時期)以及對黃金的運動發生影響。
因此,銀行可以通過限制信用提供,直接影響利息水平。
這之所以是可能的,因為信用提供的不同規模在這裡取決于銀行的意願。
這裡涉及的是純粹的金融交易,即使能廢除它,也不會對國民經濟的運行産生決定性的影響。
對商業資本家和産業資本家的信用提供,情況就不同了。
在這裡,突然地和過分地抽回信用,必然導緻崩潰和極其嚴重的危機。
随着銀行制度的發展,有價證券交易的結構也發生了變化。
起初,銀行家隻不過是為顧客辦理交易的經紀人罷了。
但是,銀行的資本力量和它對股票市價的利害關系越是增長,它也就越是轉到自己的交易中去。
現在,大部分交易不再在交易所進行,而是銀行将自己的顧客提出的不同要求互相抵消,隻是那些不能抵消的數額才在交易所辦理,或由銀行用自己的股票加以補償。
因此,銀行帶到交易所進行買賣的數額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銀行的意願。
銀行影響市價發展的手段就在于此。
于是,銀行不再是證券交易的單純中介,而是經營自己的交易了。
&ldquo銀行交易現在實際上不再是代理交易,它已經成為自己的交易。
&rdquo 同時,大銀行從交易所奪走了一部分職能,自己變成證券市場;留給交易所的隻是銀行中沒有抵消的殘餘數額。
&ldquo大銀行自身體現了某種供求量,這種供求量以前僅僅是由大交易所代表的。
&rdquo 随着銀行集中的發展,大銀行對交易所的勢力有了極大的增長,特别是在廣大公衆參與交易所投機變得較小的時期。
&ldquo交易所的事态如何發展,現在确實不必談交易所的趨勢,而甯可談大銀行的趨勢,因為大銀行越來越把交易所變成為自己的附屬工具,按照自己的意願左右它的運動。
去年春天,對一家大銀行的議論紛紛的不景氣的預測,對當時的市價暴跌給予外部的推動,其實它的内部具有更深刻的原因。
同樣,在這一周,相反地倒是大銀行方面的振奮和加以抑制的努力,這使交易所的氣氛為之大變,過去一向隻注意不利因素的交易所,現在也為有利因素所感染了。
&rdquo 除了對市價發展的強大影響之外,銀行也通過它與産業的日益增加的聯系準确了解各個企業的情況,預測收益以及有時也能按照自己的願望影響收益的水平。
所有這些因素,使銀行有可能在自己的投機中以更大的安全性開展活動。
當然,交易所意義的減退,是同大銀行的這種發展聯系在一起的。
在交易所中,資本主義所有制在其純粹的形式上表現為收益證書;剝削關系,對剩餘勞動的占有,令人不解地轉化為收益證書。
所有制不再表現某種一定的生産關系,而是成為似乎同某種活動完全無關的收益憑證。
所有制脫離開任何對生産、對使用價值的關系。
任何财産的價值似乎都是由收益的價值決定的,是一種純粹量的關系。
數就是一切,物什麼也不是。
隻有數才是現實的東西,而因為現實的東西不是數,所以相互聯系就比畢達哥拉斯派的信念更為神秘了。
一切财産都是資本;非财産,債務,像任何國債所證明的那樣,同樣也是資本。
一切資本都相等,都體現在在交易所上下波動的印刷紙片上。
實際的價值形成,是一個完全脫離所有者的領域并以極其神秘的方式決定他們的财産的過程。
财産的大小似乎同勞動沒有什麼關系;勞動和資本收益的直接聯系,在利潤率中已經被掩蓋,在利息率中則完全被掩蓋。
一切資本向帶來虛拟資本形式的生息資本的表面轉化,完全抹殺了對聯系的任何認識。
把不斷變動并且實際上能脫離直接的生産過程而變動的利息同勞動聯系起來,似乎是荒謬的。
利息表現為資本财産本身的結果,表現為具有生産力天賦的資本的果實。
利息是變動的和不确定的,&ldquo财産價值&rdquo(一個荒誕的範疇)随利息而變動。
這種價值也像未來一樣,顯現為神秘的和不确定的。
似乎是單純的時間過程産生利潤,龐巴維克就是根據這種假象創立了他的資本利息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