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證券交易所
關燈
小
中
大
資本家提供了把他們的虛拟資本轉化為實際資本的可能性,從而創造了虛拟資本交易的市場并因此而創造了虛拟資本投資的不斷變換以及虛拟資本向貨币資本不斷再轉化的可能性。
但是,投機的不安全性也造成另一種現象,即大投機家影響投機方向和&ldquo攜帶&rdquo小投機家的可能性。
因為投機家什麼也不知道(常常一般情況都不知道,而無論如何,詳細情況是什麼也不知道的),所以他追随市場的征兆、氣氛和一般潮流。
但是,這種氣氛可以由大投機家們所制造,實際上也是由他們制造的。
此外,他們也有或多或少的理由被認為是懂行的。
他們的投機為小投機家們所仿效。
他們通過大量購買來穩定市場。
由于他們需求的增加使價格上漲,從而提高了市價水平。
如果運動繼續進行,需求便由于所有那些以為是跟随大投機家進行投機的人的購買而提高,價格進一步提高了,雖然大投機家已經不再參與。
這些大投機家現在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圖逐漸實現自己的盈利,或長短不等地保持提高了的市價水平。
這裡,對更大資本的支配直接産生了市場上的優勢,因為市場方向本身是由這些資本的使用方式決定的。
在生産領域中,較大資本的有利條件在于較低廉的生産,因而在于價格的降低;而在這裡,價格的變化卻是直接由資本的影響引起的。
證券批發商即銀行,可以利用這種情況迫使投機沿一定的方向進行。
銀行給自己的大量顧客以買賣一定有價證券的暗示,從而達到通常銀行所預知的供求關系的變化。
這也像每一個投機方向的預知一樣,為銀行帶來了利潤。
這種同路人、局外人和公衆的重要性,在這裡也顯示出來了。
對于職業投機來說,盈虧可以互相抵消。
但是,廣大公衆僅僅追随大投機家指示的方向,即使在大投機家已經帶着自己實現了的盈利退出了,卻仍然保持着這種方向。
他們是一些天真的人,以為他們分享高漲的果實的時刻現在到來了。
其實,他們是必須承擔損失的人,在經濟周期的每一次轉變中,或者僅僅在交易所氣氛的每一次轉變中,都必須支付差額。
把差額裝進口袋,構成投機的&ldquo生産活動&rdquo。
投機是非生産性的,帶有賭博的性質,而且在輿論中受到這樣完全正确的評價。
但是,所有這一切絲毫也不否認投機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基礎上或至少在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定階段上的必然性。
一般說來,把一切在資本主義社會裡是必然性的東西冒充為生産性的,是一種辯護的手法。
相反地,由于生産的無政府狀态,由于生産資料的所有者和使用者之間的對抗,資本主義生産在其分配方式中,從一開始就包含着巨額的支出和耗費(這不意味着财富的增加,在有組織的社會中要加以廢除)。
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資本主義生産是非生産性的。
投機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必然性,并不證明它的生産性,而隻是證明這種社會組織的錯誤。
但是,投機對執行交易所的職能是必要的。
現在應該詳細考察這種職能。
二、交易所的職能 交易所的職能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發生了變化。
在它的初期階段,交易所服務于不同貨币種類和票據的交易。
為此,隻需收集投于這種票據中的遊離的貨币資本。
後來,它成為虛拟資本的市場。
虛拟資本首先随國家信用的發展而發展。
交易所成為國債市場。
但是,隻有産業資本向虛拟資本的轉化,從而股份公司越來越強有力地向産業滲透,才發生變革的影響。
因此,一方面,提供交易所支配的材料急劇地和無限地擴大;另方面,交易所作為随時準備吸收的市場的存在,是産業資本向虛拟資本轉化和股息歸結為利息的前提。
随着這種虛拟資本市場的産生,出現了投機的可能性。
另方面,為了使這種市場成為随時可以吸收的市場,從而為貨币資本本身提供不斷轉化為虛拟資本和由虛拟資本再轉化為貨币資本的可能性,投機是必要的。
因為通過買賣可以實現差額利潤,于是便提供了對買賣的不斷刺激,從而保證了一個随時準備吸收的市場的經常存在。
交易所的根本職能在于,為貨币資本投資創造這種市場。
因此,資本作為貨币資本投資的可能性才能大規模地産生。
為了使資本能夠執行貨币資本的職能,第一,資本必須産生一個經常的收入(利息);第二,老本本身必須回流,如不是實際回流,則可以随時通過出賣利息要求權而回流。
隻有交易所才有可能動員資本。
這種動員在法律上不過是所有權的轉移,同時也是所有權的二重化。
實際生産資料所有權由個人轉歸一個法人公司,這個公司雖由這些個人的總和構成,但其中的個人本身卻根本不再有這些财産的所有權了。
個人毋甯說隻有收益的要求權。
他的所有權以前意味着對生産資料的實際的和無限的支配權,從而意味着對生産的管理權。
但它現在已經轉化為一種單純的收益證書,生産的支配權已經從他那裡被奪走了。
而從經濟上來看,動員就是資本家把他所投的資本随時以貨币形式抽回和轉移到其他領域的可能性。
資本有機構成越高,生産資本在它的物質要素上的投資的實際變化就越不可能引起這種變動。
利潤率平均化的趨勢,越來越受到下述情況的抵制:其主要組成部分是固定資本的生産資本,越來越不可能從一個生産部門中抽回。
這種平均化的實際運動,主要通過新積累的剩餘價值向利潤較高的投資領域投資和停止向利潤率較低的投資領域的新投資,隻是緩慢地、逐漸地和近似地進行。
同利潤率相反,利息率在每個既定的時刻都是相等的和一般的。
一切資本的相等(對個人資本家們來說,這不是價值額相等,而是等量價值的收益相等),隻是在利息率的一般性和相等中,才找到自己的适當表現。
資本家對使用價值、對他的資本的當時的具體投資領域的漠不關心,即資本無非是産生剩餘價值的價值、僅僅從這種量的關系上來考察和僅僅是利潤證書這一事實,在收益(利潤)實際不同的條件下,導緻對等量資本價值的不同估價。
假定有價值為100的兩筆資本,其中一筆資本産生10%的利潤,另一筆資本産生5%的利潤,那麼,前者的估價就是後者的二倍。
一方面,個人資本所産生的利潤的差别,由于個人資本家力求為自己的資本謀取盡可能高的利潤,導緻資本在投資領域的競争,從而導緻利潤率(以及以前的剩餘價值率)平均化的趨勢和一般平均利潤率的形成;另方面,由于個人利潤率的這種不相等不斷地重新産生和經常引起資本移動,對個人資本家來說,這種不相等又通過他的資本按照以利息率資本化的收益進行估價而不斷地被克服。
為了使這種估價成為實際的,使資本家作為資本家真正平等以及使一切帶來利潤的東西的等同最終實現,這種資本也必須随時能夠按照這種估價标準來實現,而且能夠以社會通用的形式,即作為貨币來實現。
然後,利潤率對每個個别資本家的相等才能實現。
這種實現同時也是實際關系的颠倒。
資本不再表現為一定的量,這個量也不再是利潤量的決定因素。
相反地,利潤固定地表現為一定的量,從而決定資本量。
這種決定在創建股份公司時實現,使謀取創業利潤成為可能,并決定創業利潤的高低。
實際關系被颠倒地表現出來。
奇怪的是,那些以交易所成員的眼光看待經濟關系的經濟學家,卻相反地把實際關系的描述當作颠倒黑白! 因此,一切資本的相等實現于資本按其收益進行估價之中。
但是,這樣估價的資本,正是在交易所,在資本化的利息證書即虛拟資本的市場上得以實現,并因此而成為現實的。
如果說資本主義的内在規律,它的使社會中存在的一切價值作為資本服務于資本家階級和使每項資本都獲得等量收益的要求,推動了資本的動員并因此而推動了資本作為單純帶來利息的資本進行估價,那麼,交易所便執行了使這種動員成為可能的職能,因為它提供了資本轉移的場所和創建了這種轉移的機制。
資本的動員越來越把資本主義财産轉化為收益憑證,從而使資本主義生産過程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脫離資本主義财産運動而獨立存在。
在交易所進行的這種收益證書的交易,意味着财産的運動。
但是,這種财産的轉移可以不依賴和不影響生産的運動而進行。
财産的運動現在是獨立的,不再由生産過程所決定。
以前的财産運動同時意味着資本主義企業家職能的轉移,另一方面,企業家職能的變換決定财産的變換,而現在情況就不同了。
以前,财産分配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生産結果的變化,财産分配是産業競争的結果。
現在,除了這些繼續發生作用的原因之外,還出現了其他原因。
這些其他原因來自利息證書流通的機制并可以引起财産運動,這些财産運動對生産仍然沒有任何影響,正像它們沒有生産關系的變化而産生一樣。
在商品流通中,使用價值的轉移和财産轉移是同時進行的。
在簡單商品生産中,使用價值的轉移表現為本質的東西,表現為财産轉移過程的動機;而财産轉移僅僅表現為
但是,投機的不安全性也造成另一種現象,即大投機家影響投機方向和&ldquo攜帶&rdquo小投機家的可能性。
因為投機家什麼也不知道(常常一般情況都不知道,而無論如何,詳細情況是什麼也不知道的),所以他追随市場的征兆、氣氛和一般潮流。
但是,這種氣氛可以由大投機家們所制造,實際上也是由他們制造的。
此外,他們也有或多或少的理由被認為是懂行的。
他們的投機為小投機家們所仿效。
他們通過大量購買來穩定市場。
由于他們需求的增加使價格上漲,從而提高了市價水平。
如果運動繼續進行,需求便由于所有那些以為是跟随大投機家進行投機的人的購買而提高,價格進一步提高了,雖然大投機家已經不再參與。
這些大投機家現在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圖逐漸實現自己的盈利,或長短不等地保持提高了的市價水平。
這裡,對更大資本的支配直接産生了市場上的優勢,因為市場方向本身是由這些資本的使用方式決定的。
在生産領域中,較大資本的有利條件在于較低廉的生産,因而在于價格的降低;而在這裡,價格的變化卻是直接由資本的影響引起的。
證券批發商即銀行,可以利用這種情況迫使投機沿一定的方向進行。
銀行給自己的大量顧客以買賣一定有價證券的暗示,從而達到通常銀行所預知的供求關系的變化。
這也像每一個投機方向的預知一樣,為銀行帶來了利潤。
這種同路人、局外人和公衆的重要性,在這裡也顯示出來了。
對于職業投機來說,盈虧可以互相抵消。
但是,廣大公衆僅僅追随大投機家指示的方向,即使在大投機家已經帶着自己實現了的盈利退出了,卻仍然保持着這種方向。
他們是一些天真的人,以為他們分享高漲的果實的時刻現在到來了。
其實,他們是必須承擔損失的人,在經濟周期的每一次轉變中,或者僅僅在交易所氣氛的每一次轉變中,都必須支付差額。
把差額裝進口袋,構成投機的&ldquo生産活動&rdquo。
投機是非生産性的,帶有賭博的性質,而且在輿論中受到這樣完全正确的評價。
但是,所有這一切絲毫也不否認投機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基礎上或至少在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定階段上的必然性。
一般說來,把一切在資本主義社會裡是必然性的東西冒充為生産性的,是一種辯護的手法。
相反地,由于生産的無政府狀态,由于生産資料的所有者和使用者之間的對抗,資本主義生産在其分配方式中,從一開始就包含着巨額的支出和耗費(這不意味着财富的增加,在有組織的社會中要加以廢除)。
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資本主義生産是非生産性的。
投機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必然性,并不證明它的生産性,而隻是證明這種社會組織的錯誤。
但是,投機對執行交易所的職能是必要的。
現在應該詳細考察這種職能。
二、交易所的職能 交易所的職能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發生了變化。
在它的初期階段,交易所服務于不同貨币種類和票據的交易。
為此,隻需收集投于這種票據中的遊離的貨币資本。
後來,它成為虛拟資本的市場。
虛拟資本首先随國家信用的發展而發展。
交易所成為國債市場。
但是,隻有産業資本向虛拟資本的轉化,從而股份公司越來越強有力地向産業滲透,才發生變革的影響。
因此,一方面,提供交易所支配的材料急劇地和無限地擴大;另方面,交易所作為随時準備吸收的市場的存在,是産業資本向虛拟資本轉化和股息歸結為利息的前提。
随着這種虛拟資本市場的産生,出現了投機的可能性。
另方面,為了使這種市場成為随時可以吸收的市場,從而為貨币資本本身提供不斷轉化為虛拟資本和由虛拟資本再轉化為貨币資本的可能性,投機是必要的。
因為通過買賣可以實現差額利潤,于是便提供了對買賣的不斷刺激,從而保證了一個随時準備吸收的市場的經常存在。
交易所的根本職能在于,為貨币資本投資創造這種市場。
因此,資本作為貨币資本投資的可能性才能大規模地産生。
為了使資本能夠執行貨币資本的職能,第一,資本必須産生一個經常的收入(利息);第二,老本本身必須回流,如不是實際回流,則可以随時通過出賣利息要求權而回流。
隻有交易所才有可能動員資本。
這種動員在法律上不過是所有權的轉移,同時也是所有權的二重化。
實際生産資料所有權由個人轉歸一個法人公司,這個公司雖由這些個人的總和構成,但其中的個人本身卻根本不再有這些财産的所有權了。
個人毋甯說隻有收益的要求權。
他的所有權以前意味着對生産資料的實際的和無限的支配權,從而意味着對生産的管理權。
但它現在已經轉化為一種單純的收益證書,生産的支配權已經從他那裡被奪走了。
而從經濟上來看,動員就是資本家把他所投的資本随時以貨币形式抽回和轉移到其他領域的可能性。
資本有機構成越高,生産資本在它的物質要素上的投資的實際變化就越不可能引起這種變動。
利潤率平均化的趨勢,越來越受到下述情況的抵制:其主要組成部分是固定資本的生産資本,越來越不可能從一個生産部門中抽回。
這種平均化的實際運動,主要通過新積累的剩餘價值向利潤較高的投資領域投資和停止向利潤率較低的投資領域的新投資,隻是緩慢地、逐漸地和近似地進行。
同利潤率相反,利息率在每個既定的時刻都是相等的和一般的。
一切資本的相等(對個人資本家們來說,這不是價值額相等,而是等量價值的收益相等),隻是在利息率的一般性和相等中,才找到自己的适當表現。
資本家對使用價值、對他的資本的當時的具體投資領域的漠不關心,即資本無非是産生剩餘價值的價值、僅僅從這種量的關系上來考察和僅僅是利潤證書這一事實,在收益(利潤)實際不同的條件下,導緻對等量資本價值的不同估價。
假定有價值為100的兩筆資本,其中一筆資本産生10%的利潤,另一筆資本産生5%的利潤,那麼,前者的估價就是後者的二倍。
一方面,個人資本所産生的利潤的差别,由于個人資本家力求為自己的資本謀取盡可能高的利潤,導緻資本在投資領域的競争,從而導緻利潤率(以及以前的剩餘價值率)平均化的趨勢和一般平均利潤率的形成;另方面,由于個人利潤率的這種不相等不斷地重新産生和經常引起資本移動,對個人資本家來說,這種不相等又通過他的資本按照以利息率資本化的收益進行估價而不斷地被克服。
為了使這種估價成為實際的,使資本家作為資本家真正平等以及使一切帶來利潤的東西的等同最終實現,這種資本也必須随時能夠按照這種估價标準來實現,而且能夠以社會通用的形式,即作為貨币來實現。
然後,利潤率對每個個别資本家的相等才能實現。
這種實現同時也是實際關系的颠倒。
資本不再表現為一定的量,這個量也不再是利潤量的決定因素。
相反地,利潤固定地表現為一定的量,從而決定資本量。
這種決定在創建股份公司時實現,使謀取創業利潤成為可能,并決定創業利潤的高低。
實際關系被颠倒地表現出來。
奇怪的是,那些以交易所成員的眼光看待經濟關系的經濟學家,卻相反地把實際關系的描述當作颠倒黑白! 因此,一切資本的相等實現于資本按其收益進行估價之中。
但是,這樣估價的資本,正是在交易所,在資本化的利息證書即虛拟資本的市場上得以實現,并因此而成為現實的。
如果說資本主義的内在規律,它的使社會中存在的一切價值作為資本服務于資本家階級和使每項資本都獲得等量收益的要求,推動了資本的動員并因此而推動了資本作為單純帶來利息的資本進行估價,那麼,交易所便執行了使這種動員成為可能的職能,因為它提供了資本轉移的場所和創建了這種轉移的機制。
資本的動員越來越把資本主義财産轉化為收益憑證,從而使資本主義生産過程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脫離資本主義财産運動而獨立存在。
在交易所進行的這種收益證書的交易,意味着财産的運動。
但是,這種财産的轉移可以不依賴和不影響生産的運動而進行。
财産的運動現在是獨立的,不再由生産過程所決定。
以前的财産運動同時意味着資本主義企業家職能的轉移,另一方面,企業家職能的變換決定财産的變換,而現在情況就不同了。
以前,财産分配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生産結果的變化,财産分配是産業競争的結果。
現在,除了這些繼續發生作用的原因之外,還出現了其他原因。
這些其他原因來自利息證書流通的機制并可以引起财産運動,這些财産運動對生産仍然沒有任何影響,正像它們沒有生産關系的變化而産生一樣。
在商品流通中,使用價值的轉移和财産轉移是同時進行的。
在簡單商品生産中,使用價值的轉移表現為本質的東西,表現為财産轉移過程的動機;而财産轉移僅僅表現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