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證券交易所

關燈
但是,就絕對額來說,特别是在投機盛行時期,為交易所的目的所需要的流通手段是可觀的,因為恰恰是在亢奮的投機時期,投機大都是沿着單一的方向進行的,因此需要結清的差額顯著增大了。

     現在産生了交易所活動的方式及其職能的問題。

    我們已經看到,在票據市場上,交易所的活動與銀行的活動是相一緻的。

    同樣,為投資的目的購買有價證券,并不是交易所特有的職能。

    像在交易所中那樣,有價證券也可以在銀行中購買,而且實際上數量也越來越大。

    交易所的特有活動毋甯說是投機。

     投機首先表現為買賣。

    但這不是商品的購買,而是利息證書的購買。

    生産資本家為了實現自己的利潤,必須把他的商品資本轉化為貨币,即賣掉他的商品。

    如果另一個資本從他那裡把出賣的職能取走,那麼,産業資本家就必須把他的利潤的一部分轉讓給這另一個資本家。

     商品中所包含的整個利潤,隻有在出賣給消費者的時候才最終實現。

    商品同時也由生産者手中移到消費者手中。

    從地點的移動來考慮(隻要想想房屋的出賣就行了)并把商業同運輸混淆起來,自然是毫無意義的。

    買賣中所涉及的不是地點的變化,而是經濟過程,是所有權的轉移。

    在一切内涵不豐富的過程中,也涉及場所的變化。

    但是,誰能在劇場的尋求中看出戲劇欣賞的本質? 商品最後歸之于消費,因而從市場上消失。

    而利息證書按其性質來說是永恒的。

    它絕不在商品那樣的意義上脫離開流通。

    它即使為了投資的目的暫時從市場上抽走,但還可以随時回到市場上去,實際上是在或長或短的時間之後和以或大或小的數量回到市場上去。

    但是,對于投機本身來說,利息證書離開市場從而離開流通,既不是目的也不是結果。

    在交易所,真正的投機證券是經常處于流通之中的。

    這是往返運動,是循環,而不是前進的運動。

     商品買賣是一個社會必然的過程。

    在資本主義經濟中,社會生活條件通過它而實現。

    它是這個社會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

    投機絕非同樣是這種條件。

    它不關涉企業,既不關涉經營也不關涉其産品。

    對于既經建立起來的企業來說,占有的更替和不斷地流通都沒有影響。

    生産及其收益不受收益憑證轉手的影響。

    收益的價值也同樣不因股票價格的變化而變化。

    相反地,在其他情況不變的條件下(caeterisparibus),收益的價值決定股票的價格變化。

    因此,這種利息憑證的買賣是一種純粹的經濟現象,一種私有财産分配的純粹轉移,對利潤的生産或實現沒有任何影響(像在商品出賣中一樣)。

    因此,投機的輸赢僅僅産生于當時對利息證書估價的差别。

    它們不是利潤,不是剩餘價值的份額,而僅僅産生于由企業落入股票占有者手中的剩餘價值份額的估價的波動中。

    像我們将會看到的,這種波動完全不一定是由實際實現的利潤的變化中産生的。

    這是純粹的差額利潤。

    資本家階級本身不付任何等價物地占有無産階級勞動的一部分,因而獲得自己的利潤;而投機家僅僅是互相争利。

    一人所失就是他人所得。

    這是花别人的錢辦的事(Lesaffaires,c'estl'argentdesautres)。

     投機在于對價格變化的利用,但不是對商品價格變化的利用。

    同生産資本家相反,投機家對價格高低如何是漠不關心的。

    對他來說,問題不在于商品價格。

    他不考慮商品價格,而隻考慮他的利息證書的價格。

    利息證書的價格取決于利潤量。

    利潤量在價格保持不變、下降或提高時,可以提高或降低。

    因為對利潤有決定意義的不是所生産的商品的絕對價格水平,而是它的成本價格對它的出售價格的比率。

    但是,對投機家來說,利潤提高或是降低也還不是根本性的,對他至關重要的僅僅是變動和對這種變動的預見。

    他的利益既與生産資本家完全不同,也與向往盡可能穩定的和盡可能不斷提高的收益的貨币資本家完全不同。

    商品價格的提高,隻在它是利潤提高的指數時,才對投機有影響。

    必須加以預見或根據利潤變化決定投機。

    但是,企業所生産的利潤,是不考慮投機而分配的。

    利潤分配于生産資本的所有者或利潤證書的所有者。

    但是,投機家本身完全不是從利潤的提高中抽取自己的盈利的,他同樣可以通過利潤的下降而獲利。

    他一般不考慮利潤的提高,而隻考慮由于利潤的提高或降低所引起的利潤證書的價格變化。

    他保有的不是指望獲得高額利潤的利潤證書(這是向企業投資的資本家所幹的),而是試圖通過他的利潤證書的買賣而獲利。

    但是,他的獲利不在于以某種方式參與利潤(他甚至在利潤下降時也可能獲利),而是在于參與價格的變化,即他在一個既定的時刻,可以比以前的賣更便宜地買,或比以前的買更昂貴地賣。

    如果所有的投機參加者都沿着同樣的方向行事,因而大家都同時較高或較低地估價利潤證書,那麼,就根本不可能産生投機盈利。

    它的産生僅僅是由于對立估價的形成,其中隻有一方才可能是正确的。

    買者和賣者之間在一定時刻對利潤證書估價的差别,形成一方的投機盈利和另一方的投機虧損。

    這裡,一方的盈利就是他方的虧損,與生産資本家的利潤完全相反。

    因為資本家階級的利潤并不是工人階級的虧損,工人階級在常的資本主義關系下不能獲得比自己的勞動力價格更多的東西。

     現在應該研究一下投機在其業務中所考慮的一些因素。

    投機的主要對象不是固定利息的證券。

    這裡,價格的變化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即利潤的水平和利息率的水平。

    誠然,一般說來,利潤在理論上是由平均利潤率決定的。

    但是,平均利潤率隻不過是一系列無數個别利潤的表現,這些個别利潤的大小可能完全背離平均水平。

    但是,産業利潤的水平是局外人完全不能了解的。

    除了剩餘價值量和預付資本量這些利潤率的一般決定原因之外,市場價格的變動和企業家利用行情的個人手腕的全部偶然性,在這裡起決定性的作用。

    隻有商品的市場價格才從外部表現出來。

    市場價格對成本價格的比率這一決定性因素,仍然是從外部無從了解的,常常是企業家本身在周轉期結束之後通過準确的計算才能知道。

    撇開實際利潤量不論,一系列或多或少的任意的因素,也起着影響實際對利息證書進行分配的收益的作用。

    這些因素是:折舊和董事紅利的水平,準備金的配備等等。

    這些因素同時也給企業的管理機關以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任意确定收益水平從而影響證券市價的力量。

    然而,在任何情況下,決定價格的并在實踐中有決定意義的第一個因素,是大量投機家根本無法測定的。

    在經常遇到的價格差别很小和利潤由于利潤的資本化所發生的變化在市價上所造成的振動很大的條件下,一般的、多多少少是表面的企業知識,是很少有所作為的,相反地,通曉企業的知識,使那些行家裡手有很大的安全性以及差不多沒有風險地利用自己的知識達到投機盈利的能力。

     第二個價格決定的原因即利息率的情況就不同了。

    我們已經看到,為了使投機活動成為可能,必須有對進行預測的市價狀況看法上的分歧。

    這種分歧是由未來利潤的不确實性産生的。

    相反地,利息率與商品的市場價格相類似,在每個一定的時刻都是一個既定的量,因而是所有投機家都同樣地知道的。

    即使利息率發生變化,但至少在它的發展方向上是可以大體近似地預先确定的。

    當然,這裡撇開了帶來直接影響貨币需要的戰争或革命的爆發、世界性的災難等非常事件的突然的和多多少少急劇的騷動。

    此外,利息率的變化對市價影響的強度減退了。

    在蕭條時刻,利息率一般較低;投機不振;信任程度下降,即使利息率低,産業證券的市價水平也還是低。

    相反地,在高漲和投機活躍時期,高利息率則由于期待市價利益的提高而受到抑制。

    因此,如果說利息率及其狀況是一個比利潤的預測更安全可靠的因素,那麼,利潤的狀況卻從根本上規定了投機的方向和決定了投機的強度。

    所以,投機家們應該考慮的正是這個不安全的和不可測定的因素。

    換句話說,某種安全可靠的預見是投機不可能做到的,它在自己的活動中隻能暗中摸索。

    交易所投機具有賭博的性質。

    但是,對于行家裡手來說,這種賭博成為有把握的(acoupsûr)賭博。

     在市價中,也像在所有價格中一樣,除了真正的價格決定原因之外,還可以區分出在供求關系的變化中表現出來的偶然的價格決定原因。

    對于投機來說,重要的隻是價格變動,而不是這種變動的原因。

    因此,這些原因對它自然是無關緊要的。

    另方面,投機的本質在于,以自己經常變化的情緒和期待(由自己的不确實性中必然産生的一種變化)本身造成不斷變化的供求關系,後者又影響價格的變化。

    但是,在這一領域,每次價格的變化又推動了新的投機、新的交易和地位的變化,從而推動了供求的新變化。

    因此,投機通過它所掌握的證券創造了随時準備加以吸收的市場,從而為其他範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