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證券交易所

關燈
一、交易所證券。

    投機 交易所是證券市場。

    我們這裡首先把證券理解為代表貨币額的完全一般的&ldquo有價證券&rdquo。

    它分為兩大類:第一大類是貨币憑證,它隻不過是債券,即表示作為它的發行基礎的貨币額的信用證券;其主要代表是票據。

    第二大類是那些不是代表貨币額而是代表貨币額的收益的證券。

    這些證券又分兩小類,即分為固定利息證券(國債券和公司債券)和股息證券即股票。

    我們已經知道,在資本主義社會裡,每一項有規律地(每年)重複獲得的收益被理解為資本的收入,它的量等于按一般利息率資本化的收益。

    因此,這些有價證券同樣代表貨币額。

    但是,同前一類的區别在于:在信用證券中,貨币額是第一性的;等量的貨币或價值實際被貸出,現在帶來利息。

    這種證券隻在一定時間内流通,當資本被收回時,它也就終結了。

    于是,票據就滿期了。

    票據不斷地流通,并不妨礙各個票據不斷地滿期,因而也不妨礙被貸出的資本回流到放款人手中。

    于是,放款人手中又握有貨币額,可以重新将它貸出。

    在這裡,票據滿期,從而資本不斷回流到它的所有者手中,是這一過程不斷更新的條件。

     第二類的情況就不同了。

    這裡,貨币最終地放出了。

    在國債券的情況下,貨币早已被非生産性地消費掉,即完全消失了。

    在産業證券的情況下,貨币通過購進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支出了,它充當了購買手段,它的價值現在以生産資本要素的形式而存在,貨币額在賣者手中,不再返回到它的出發點。

    股票已不可能代表這一貨币,因為這一貨币已經轉到商品賣者(生産資本要素的賣者)手中因而成了賣者的财産。

    但是,股票也完全不代表生産資本本身。

    因為,第一,股票占有者對生産資本的某一部分沒有要求權,而隻是對收益有要求權;第二,股票不像貨棧或倉庫的證券那樣代表某種具體的使用價值(如果股票真的是生産上執行職能的資本的一個部分,那就必然代表某種具體的使用價值了),而是隻給予一定貨币額的要求權。

    股票這樣做的意義,在于産業資本的&ldquo動員&rdquo。

    但是,這一貨币額不過是按當時的利息率資本化的收益。

    因此,收益即年收入在這裡是對證券估價的出發點,貨币額隻能按收益來計算。

     固定利息證券,就一定貨币額在一定時刻總是與固定收益相适應來說,與第一類相近。

    但是,它卻屬于第二類,因為它最初代表的貨币是最終地放出的,勿需回到出發點,因而它所表示的資本是虛拟的,它的量僅僅由收益來計算。

    固定利息證券同其他收益證券的區别表現在:如果撇開偶然的規定原因不論,那麼,前者的價格取決于利息率,而後者的價格取決于利息率和當時的收益水平。

    因此,前者的價格隻經受比較小的波動,而且這種波動是随着比較容易預見到的利息率的一般波動而逐漸發生的。

    相反地,在第二類中收益水平卻服從于不确定的、各種各樣的和不能預先估計到的變化,這種變化造成這種證券的強烈的價格波動。

    因此,這種證券便成為投機的主要對象。

     由上面的叙述已經得出結論,把交易所當作&ldquo資本市場&rdquo的一般說法,并沒有觸及交易所的本質。

     第一類證券是債務證券。

    它們絕大多數産生于流通活動,産生于沒有貨币介入的商品轉移,貨币在這裡隻執行支付手段的職能。

    它們作為信用貨币代替現金。

    它們在交易所的交易,僅僅意味着信用的提供由一個人手裡轉到另一個人手裡。

    但是,像我們已經知道的,信用貨币的流通是以實際貨币的流通為前提和補充的。

    因為這裡流通的信用貨币,不僅中介國内的支付交易,而且也中介國外的支付交易;因此,交易所不僅必須掌握國内的信用貨币,而且也必須掌握國外的信用貨币和硬币。

    所以,作為信用貨币交易的補充,外彙交易和貨币交易也以交易所為中心。

    随時可以支配的貨币資本彙流到這裡,尋求投資口,并在信用證券中找到了它。

    在這種活動中,交易所同真正的信用機構即銀行展開了競争。

    但是,這裡既有量的區别,也有質的區别。

    從量上來說,這裡不像在銀行中那樣,起着從極其多種多樣的小的來源處收集貨币的作用,而一開始就是大批彙集的資本尋求投資口。

    構成銀行的一個重要職能的貨币積聚,在這裡已經完成。

    從質上來說,區别在于:這裡的問題不是信用提供的不同方式。

    這裡隻提供為維持信用貨币的流通所必要的貨币。

    貨币大規模地投于頭等重要的票據。

    無論是在需求方面還是在供給方面,都是巨額,同供給和需求的積聚相對應。

    這裡形成借貸資本的市場價格,形成利息率。

    這是純利息,擺脫了任何風險酬金。

    這裡論及的是在這個惡劣的資本主義世界裡所可能有的最好的證券,它的善良比慈悲上帝的善良更加不容置疑。

    這種最純正的票據(當然,不是卑俗的使用價值意義上的純正,也不是寫在手工精制紙上的最佳票據)的利息,似乎是由對貨币資本的單純占有所産生的。

    貨币似乎根本沒有放出,因為它能通過經常可以進行的票據再轉讓而随時實現。

    在一切情況下,貨币都僅僅是暫時投下的,随時準備移作他用。

    安全可靠和滿期時間短,造成這種投資的利息低微。

    隻有那些常常是暫時可以支配的巨額資本才适合于這種投資。

    這種利息形成其他投資部門利息計算的出發點。

    這種利息的高低,也決定了自由浮動的貨币資本在不同的交易所場地的進出,這些貨币以經常變化的規模進入世界貨币的流通。

     在這裡,交易所形成大銀行和大資本家彼此之間貨币交易的市場。

    所涉及的票據都帶有一個第一流的銀行的簽字。

    國内和國外的銀行或其他大資本家,以這種帶來利息的和絕對安全可靠的使用方法,把流動的貨币投于這種票據。

    相反地,大的信用機構,當它接受的要求超過自己可以支配的資本時,也把這些票據帶到交易所來,以籌集必要的資金。

     這種交易所需要的貨币額有增有減,但總是以一定的最低限量存在着。

    用它來購買票據,當票據滿期時,貨币又被收回。

    由于貨币的這種不斷地向它的出發點的回歸,由于貨币的作為信用交易的簡單中介的職能,投于這第一類的交易所證券的貨币的流通,便立即同貨币向第二類的投資,例如股票的投資,區别開來。

    在後者的場合,貨币最終放出了,轉化為生産資本,移到商品賣者手裡。

    貨币不像在前者的場合那樣回歸到交易所。

    現在,資本化的利息證書代替貨币而存在。

    這裡,實際上是把貨币從貨币市場上抽走了。

     在票據市場上,交易所與銀行展開競争。

    銀行的發展,把一部分票據從交易所那裡取走了。

    産業資本家和作為支付信用的中介(這在交易所産生期是交易所的最重要的職能)的交易所之間的關系,絕大部分被銀行從交易所那裡奪走了。

    留給交易所的,僅僅是銀行本身之間的中介和中介國際支付與調節彙率的外彙交易。

    但是,即使在這裡,大部分交易也是直接由為此目的設立自己的外國支行的銀行來進行。

    銀行的發展對限制交易所的這部分交易起雙重的作用。

    首先,直接通過銀行把自己的日益增長的貨币以越來越大的規模投于票據,而不通過交易所的中介;其次,通過銀行的發展使票據信用部分地為其他信用形式所代替。

     票據是一個生産資本家(所謂生産資本家是指每一個取得利潤的資本家,因此也包括商人)向另一個生産資本家提供的代替支付的信用。

    接受票據的資本家把票據在銀行中貼現,銀行現在便因此而提供了信用。

    如果兩個資本家在銀行有存款或對他們敞開的銀行信用,那麼,他們就可以通過以銀行支票代替票據或銀行賬簿上的轉賬來調整他們的支付。

    票據已成為多餘的了。

    銀行賬簿中的交易代替了票據。

    這種交易同能夠繼續轉讓的票據相反,是根本不形諸于外的。

    由于銀行越來越多地調節自己顧客的支付,票據的交易便受到限制,票據的交易所市場也受到這種限制的影響。

    此外,在實行發券銀行壟斷的國家裡,發券銀行在外彙市場上占統治地位。

    這種地位如果發生動搖,并不對交易所有利,而僅僅對大銀行有利。

    在這個信用貨币交易的領域,除了外彙投機之外,沒有進行特殊的交易所活動的餘地。

    這裡,交易所不過是提供給信用貨币交易支配的貨币額的集中市場罷了。

     真正的交易所活動的領域,是利息證書或虛拟資本的市場。

    這裡,貨币投資首先是作為應轉化為生産資本的貨币資本而進行的。

    貨币通過購進利息證書而最終地放出,不再被收回。

    隻是每年所謀取的利息才流回交易所,因此與信用證券的貨币投資中的情況不同,在那裡,資本本身同樣是要收回的。

    相反地,為了利息證書的買賣,服務于交易所本身中的流通的額外貨币是必要的。

    這一貨币額比交易額要小。

    因為利息證書是貨币憑證,所以它們能直接相互抵消,常常隻需彌補少量差額就行了。

    為結清這些差額的特殊機構所要做的,實際上隻需以現金補齊差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