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股份公司
關燈
小
中
大
這樣的股息政策而使股份資本和實際執行職能的資本之間的最初差額大大減小或完全消失)便可以把自己的價格壓低在生産價格K+d以下,達到等于K+Z(成本價格加利息)的價格;于是,仍然可以分配等于或稍低于平均利息的股息。
因此,股份公司的抵抗力量要大得多。
個人企業家努力實現平均利潤。
如果他産生的利潤少,他就會考慮抽回他的資本。
在股份公司中,這種努力絕沒有到如此程度,至少在領導機關中是如此,在所有者中間也是如此。
私人企業家必須從收益中承擔自己的生活費用。
如果他的利潤降低到一定界限之下,那他便失去了經營手段,因為他把他的資本的一部分用在自己的生計上。
于是,他便破産了。
股份公司的情況則不同。
它努力使股份資本獲得利息。
但是,一般說來,股份公司的活動隻要不帶來損失,股份公司就能繼續存在。
對股份公司米說,一般不存在為純收益而工作的強制;而對自己的資本減少的個人資本家來說,卻存在着直接導緻災難的強制。
這種強制也可能影響股東,迫使他出賣股票。
但是,這種出賣并不影響執行職能的資本。
如果純利潤沒有消失而隻是減少,那麼,股份公司也可以長期繼續存在。
如果純利潤降低到股息的平均率以下,股票價格便會下降。
新的股票購買者,也和老的股票所有者一樣,現在都按較小的資本計算收益。
股票的市場價格降低了。
但是,那種由于不再生産平均利潤而從産業資本家的角度來看已經不盈利的企業,對新的股票購買者卻是完全盈利的;如果企業完全停頓,老的股票所有者隻能遭受更為慘重的損失。
但是,即使經營不善帶來損失的股份公司,也還具有較大的抵抗能力。
在這種情況下,私人企業家往往失敗和不可避免地遭到破産,而股份公司卻可以比較容易地&ldquo改組&rdquo。
因為籌措資本的容易性,使股份公司有可能籌集為繼續經營和進行整頓所必要的資金額。
股東一般不得不同意。
實際上,股票價格反映了企業的這種狀況。
股東不得不同意将實際上的損失也在名義上反映出來。
股份資本被降低;這就是說,收益分配于較小的資本,以後就以這種較小的資本來計算。
或者,如果這裡收益全無,新資本便被籌集,它現在同較低估價的舊資本一起産生了足夠的收益。
順便指出,對于銀行來說,這種整理和改組有兩重意義:第一,作為帶來利潤的業務;第二,作為使這種公司依附于自己的機會。
資本所有權同資本職能的分離,對企業的經營也有影響。
對股份公司的管理者來說,所有者對盡可能大和盡可能快地牟取利潤的關心,在每一個資本家心靈中潛伏着的掠奪式經營的沖動,在達到一定程度時,便退居到經營所提出的純粹的技術要求之後了。
他們比私人企業家更為熱心地裝備企業,使陳舊的設備現代化,為征服新的領域進行競争,而不顧為滿足自己的需要使股東遭受的犧牲。
在管理他人資本時,表現出精明強幹、合情合理以及不作個人考慮的特點。
當這種政策通常也得到占統治地位的大股東的認可時,就更其如此。
這些大股東能夠容易地承受對自己利潤的暫時限制,而最後通過市價上漲和利潤提高,把早已出讓自己股票的小股東同樣必須作出的犧牲果實,也攫為己有。
股份公司對個人企業的優勢在于:在股份公司中,純粹經濟的條件和要求,也可以不顧有時同技術一經濟要求相矛盾的個人财産的條件而實現。
資本的積聚運動,經常伴随着作為新的獨立資本執行職能的資本部分的分離。
&ldquo在這方面,資本家家庭内部的分産起着重大作用。
&hellip&hellip所以,積累和伴随積累的積聚不僅分散在許多點上,而且執行職能的資本的增長還受到新資本的形成和舊資本的分裂的阻礙。
因此,積累一方面表現為生産資料和對勞動的支配權的不斷增長的積聚,另一方面,表現為許多單個資本的互相排斥。
&rdquo 随着股份制度的擴大,經濟的發展便擺脫了表現為股票的而不是股份公司的命運的财産運動的個人偶然性。
因此,企業的積聚可以比财産的集中更急劇地進行。
兩種運動有它們各自的規律。
但是,在兩者中都存在着積聚的傾向。
在财産運動中,積聚的傾向隻不過更加偶然地和很少強制地表現出來罷了,而且實際上也常常為偶然性所阻滞。
這種現象使一些人有借口去侈談财産通過股票而民主化。
産業的積聚運動同财産運動相分離是重要的,因為這樣一來,前者便擺脫了個人财産限制的束縛,而隻需依從技術經濟的規律。
這種并不同時是财産積聚的積聚,必須同通過财産運動并與财産運動一起同時進行的積聚和集中區别開來。
由于财産向股份财産的轉化,所有者也就成為權利較少的所有者。
他作為股票所有者,依賴于所有其他股票所有者的決議:他隻是整體的一員(即使并不總是從屬的一員)。
因此,随着股份制度的擴大,資本主義的所有制越來越成為這樣一種有限制的所有制,它隻給資本家一種簡單的剩餘價值的要求權,而不允許他對生産進程進行決定性的幹預。
但是,這種限制同時也使巨額股票所有者對少量股票所有者施行無限制的統治。
于是,極大數量的小資本家的所有制越來越受到限制,對生産的無限支配權被取消了,生産支配者的範圍日益狹小。
資本家們形成一個公司,在這個公司裡,他們大多數人對管理是不容置喙的。
對生産資本的實際支配權,落到那些實際上隻付出生産資本的一部分的人的手裡。
生産資料的占有者不再作為個人而存在,而是他們形成一個公司,從公司那裡,個人隻有對收益的相應部分的要求權。
四、發行活動 作為票據交易的中介,銀行以銀行信用代替商業信用。
作為由閑置貨币向貨币資本轉化的中介,銀行向生産資本家提供新的資本。
銀行的第三種職能,同樣是向生産資本家提供資本,但不是銀行把資本貸給生産資本家,而是通過銀行把貨币資本轉化為産業資本和虛拟資本以及這種轉化本身的實現。
一方面,這種發展日益造成這樣的結果:一切貨币彙流到銀行,并且隻有通過銀行的中介才能轉化為貨币資本。
另方面,由于銀行資本向産業資本的轉化,資本不再以貨币形式存在,從而不再是銀行資本的适當組成部分。
資本的動員,即資本向虛拟資本,以及向資本化的收益憑證的轉化,解決了這一矛盾。
因為随着這一轉化,這種憑證的市場也同時發展起來了,從而這種憑證随時都能轉化為貨币,都能成為銀行資本的組成部分。
這裡,銀行并不發生任何信用關系,也不實現任何利息。
銀行隻是把要向産業資本轉化的一定的貨币資本以虛拟資本的形式提供給市場。
在市場上,虛拟資本被出賣,銀行實現了由産業資本向虛拟資本的轉化中所産生的創業利潤。
因此,&ldquo發行信用&rdquo這個術語并不表示任何信用關系,而隻不過是指公衆認為銀行不會進行欺騙的多少有些根據的信任罷了。
銀行的動員資本的職能,是從銀行對社會的全部貨币的支配中産生的。
同時,這種職能是以銀行的巨額自有資本為條件的。
虛拟資本即債務證書,是一種特殊(suigeneris)商品,隻有通過出賣才再轉化為貨币。
為此,一定的流通時間是必要的;在這段時間内,銀行資本固定在這種商品上。
此外,出賣并不是随時都是可能的,而銀行債務卻始終必須以貨币形式履行。
因此,為了這種交易,銀行必須始終掌握它不負債務的資本即自有資本。
同時,随着産業企業的發展,這種交易的量也增長了,從而擴大銀行資本的必要性也增長了。
銀行勢力越強,把股息歸結為利息也就完成得越充分,創業利潤也就越是完全地歸銀行所有。
相反地,一些強大的和穩定的企業,在增加自己資本的時候,也能為自己企業保證一部分創業利潤。
于是,在公司和銀行之間便出現了一種為分配創業利潤而展開的鬥争,從而産生了銀行保證自己對企業的控制的一種新的動機。
創業利潤不僅僅是在真正意義上的創建時才達到的,不論是完全新建還是把現有私人企業轉化為股份公司都是一樣,這是不言而喻的。
經濟意義上的創業利潤,在現有股份公司每一次增加資本的時候,也同樣可以獲得,其前提條件是:它的收益大于單純的利息。
部分地看,表現為利息率下降的,僅僅是股息不斷地歸結為利息的結果,而創業利潤越來越表現為全部企業利潤的資本化。
這是一個以銀行及其與産業的聯系高度發展和虛拟資本市場即交易所的相應發展為前提的過程。
美國鐵路債券的利息,70年代是7%,現在是35%,這是因為,在7%中作為企業利潤所包括的一部分,現在被創業者資本化了。
這一點也是重要的,因為這意味着,創業利潤由于股票和債券的收益越來越歸結為利息而有提高的趨勢。
對這種創業利潤提高的趨勢發生反作用的是利潤率的下降。
可以認為,利潤率常常被中斷的下降(與此相對立的是把利潤提高得更多的反作用)的最終結果,并不能取消創業利潤提高的趨勢。
因此,創業利潤直到最近還是沿着提高的方向發展,而且在那些銀行和交易所的發展十分迅速和銀行對産業的影響已最後完成的國家裡表現得最顯著。
貨币資本家通過出借資本獲得利息,而發行股票的銀行什麼也不貸出,因此也不獲得利息。
相反地,股票所有者以股息形式獲得利息。
企業利潤流歸銀行,但不是作為每年的收入,而是作為資本化的收入,作為創業利潤。
企業利潤是連續的收入,但這種收入以創業利潤的形式一次付給銀行。
銀行把資本主義的财産分配當作永恒的和不變的東西,并把這種永恒性實現于創業利潤之中。
因此,它也一次永久地得到償付,沒有任何對廢除這種财産分配要求補償的權利。
它已經得到了自己的報酬。
因此,股份公司的抵抗力量要大得多。
個人企業家努力實現平均利潤。
如果他産生的利潤少,他就會考慮抽回他的資本。
在股份公司中,這種努力絕沒有到如此程度,至少在領導機關中是如此,在所有者中間也是如此。
私人企業家必須從收益中承擔自己的生活費用。
如果他的利潤降低到一定界限之下,那他便失去了經營手段,因為他把他的資本的一部分用在自己的生計上。
于是,他便破産了。
股份公司的情況則不同。
它努力使股份資本獲得利息。
但是,一般說來,股份公司的活動隻要不帶來損失,股份公司就能繼續存在。
對股份公司米說,一般不存在為純收益而工作的強制;而對自己的資本減少的個人資本家來說,卻存在着直接導緻災難的強制。
這種強制也可能影響股東,迫使他出賣股票。
但是,這種出賣并不影響執行職能的資本。
如果純利潤沒有消失而隻是減少,那麼,股份公司也可以長期繼續存在。
如果純利潤降低到股息的平均率以下,股票價格便會下降。
新的股票購買者,也和老的股票所有者一樣,現在都按較小的資本計算收益。
股票的市場價格降低了。
但是,那種由于不再生産平均利潤而從産業資本家的角度來看已經不盈利的企業,對新的股票購買者卻是完全盈利的;如果企業完全停頓,老的股票所有者隻能遭受更為慘重的損失。
但是,即使經營不善帶來損失的股份公司,也還具有較大的抵抗能力。
在這種情況下,私人企業家往往失敗和不可避免地遭到破産,而股份公司卻可以比較容易地&ldquo改組&rdquo。
因為籌措資本的容易性,使股份公司有可能籌集為繼續經營和進行整頓所必要的資金額。
股東一般不得不同意。
實際上,股票價格反映了企業的這種狀況。
股東不得不同意将實際上的損失也在名義上反映出來。
股份資本被降低;這就是說,收益分配于較小的資本,以後就以這種較小的資本來計算。
或者,如果這裡收益全無,新資本便被籌集,它現在同較低估價的舊資本一起産生了足夠的收益。
順便指出,對于銀行來說,這種整理和改組有兩重意義:第一,作為帶來利潤的業務;第二,作為使這種公司依附于自己的機會。
資本所有權同資本職能的分離,對企業的經營也有影響。
對股份公司的管理者來說,所有者對盡可能大和盡可能快地牟取利潤的關心,在每一個資本家心靈中潛伏着的掠奪式經營的沖動,在達到一定程度時,便退居到經營所提出的純粹的技術要求之後了。
他們比私人企業家更為熱心地裝備企業,使陳舊的設備現代化,為征服新的領域進行競争,而不顧為滿足自己的需要使股東遭受的犧牲。
在管理他人資本時,表現出精明強幹、合情合理以及不作個人考慮的特點。
當這種政策通常也得到占統治地位的大股東的認可時,就更其如此。
這些大股東能夠容易地承受對自己利潤的暫時限制,而最後通過市價上漲和利潤提高,把早已出讓自己股票的小股東同樣必須作出的犧牲果實,也攫為己有。
股份公司對個人企業的優勢在于:在股份公司中,純粹經濟的條件和要求,也可以不顧有時同技術一經濟要求相矛盾的個人财産的條件而實現。
資本的積聚運動,經常伴随着作為新的獨立資本執行職能的資本部分的分離。
&ldquo在這方面,資本家家庭内部的分産起着重大作用。
&hellip&hellip所以,積累和伴随積累的積聚不僅分散在許多點上,而且執行職能的資本的增長還受到新資本的形成和舊資本的分裂的阻礙。
因此,積累一方面表現為生産資料和對勞動的支配權的不斷增長的積聚,另一方面,表現為許多單個資本的互相排斥。
&rdquo 随着股份制度的擴大,經濟的發展便擺脫了表現為股票的而不是股份公司的命運的财産運動的個人偶然性。
因此,企業的積聚可以比财産的集中更急劇地進行。
兩種運動有它們各自的規律。
但是,在兩者中都存在着積聚的傾向。
在财産運動中,積聚的傾向隻不過更加偶然地和很少強制地表現出來罷了,而且實際上也常常為偶然性所阻滞。
這種現象使一些人有借口去侈談财産通過股票而民主化。
産業的積聚運動同财産運動相分離是重要的,因為這樣一來,前者便擺脫了個人财産限制的束縛,而隻需依從技術經濟的規律。
這種并不同時是财産積聚的積聚,必須同通過财産運動并與财産運動一起同時進行的積聚和集中區别開來。
由于财産向股份财産的轉化,所有者也就成為權利較少的所有者。
他作為股票所有者,依賴于所有其他股票所有者的決議:他隻是整體的一員(即使并不總是從屬的一員)。
因此,随着股份制度的擴大,資本主義的所有制越來越成為這樣一種有限制的所有制,它隻給資本家一種簡單的剩餘價值的要求權,而不允許他對生産進程進行決定性的幹預。
但是,這種限制同時也使巨額股票所有者對少量股票所有者施行無限制的統治。
于是,極大數量的小資本家的所有制越來越受到限制,對生産的無限支配權被取消了,生産支配者的範圍日益狹小。
資本家們形成一個公司,在這個公司裡,他們大多數人對管理是不容置喙的。
對生産資本的實際支配權,落到那些實際上隻付出生産資本的一部分的人的手裡。
生産資料的占有者不再作為個人而存在,而是他們形成一個公司,從公司那裡,個人隻有對收益的相應部分的要求權。
四、發行活動 作為票據交易的中介,銀行以銀行信用代替商業信用。
作為由閑置貨币向貨币資本轉化的中介,銀行向生産資本家提供新的資本。
銀行的第三種職能,同樣是向生産資本家提供資本,但不是銀行把資本貸給生産資本家,而是通過銀行把貨币資本轉化為産業資本和虛拟資本以及這種轉化本身的實現。
一方面,這種發展日益造成這樣的結果:一切貨币彙流到銀行,并且隻有通過銀行的中介才能轉化為貨币資本。
另方面,由于銀行資本向産業資本的轉化,資本不再以貨币形式存在,從而不再是銀行資本的适當組成部分。
資本的動員,即資本向虛拟資本,以及向資本化的收益憑證的轉化,解決了這一矛盾。
因為随着這一轉化,這種憑證的市場也同時發展起來了,從而這種憑證随時都能轉化為貨币,都能成為銀行資本的組成部分。
這裡,銀行并不發生任何信用關系,也不實現任何利息。
銀行隻是把要向産業資本轉化的一定的貨币資本以虛拟資本的形式提供給市場。
在市場上,虛拟資本被出賣,銀行實現了由産業資本向虛拟資本的轉化中所産生的創業利潤。
因此,&ldquo發行信用&rdquo這個術語并不表示任何信用關系,而隻不過是指公衆認為銀行不會進行欺騙的多少有些根據的信任罷了。
銀行的動員資本的職能,是從銀行對社會的全部貨币的支配中産生的。
同時,這種職能是以銀行的巨額自有資本為條件的。
虛拟資本即債務證書,是一種特殊(suigeneris)商品,隻有通過出賣才再轉化為貨币。
為此,一定的流通時間是必要的;在這段時間内,銀行資本固定在這種商品上。
此外,出賣并不是随時都是可能的,而銀行債務卻始終必須以貨币形式履行。
因此,為了這種交易,銀行必須始終掌握它不負債務的資本即自有資本。
同時,随着産業企業的發展,這種交易的量也增長了,從而擴大銀行資本的必要性也增長了。
銀行勢力越強,把股息歸結為利息也就完成得越充分,創業利潤也就越是完全地歸銀行所有。
相反地,一些強大的和穩定的企業,在增加自己資本的時候,也能為自己企業保證一部分創業利潤。
于是,在公司和銀行之間便出現了一種為分配創業利潤而展開的鬥争,從而産生了銀行保證自己對企業的控制的一種新的動機。
創業利潤不僅僅是在真正意義上的創建時才達到的,不論是完全新建還是把現有私人企業轉化為股份公司都是一樣,這是不言而喻的。
經濟意義上的創業利潤,在現有股份公司每一次增加資本的時候,也同樣可以獲得,其前提條件是:它的收益大于單純的利息。
部分地看,表現為利息率下降的,僅僅是股息不斷地歸結為利息的結果,而創業利潤越來越表現為全部企業利潤的資本化。
這是一個以銀行及其與産業的聯系高度發展和虛拟資本市場即交易所的相應發展為前提的過程。
美國鐵路債券的利息,70年代是7%,現在是35%,這是因為,在7%中作為企業利潤所包括的一部分,現在被創業者資本化了。
這一點也是重要的,因為這意味着,創業利潤由于股票和債券的收益越來越歸結為利息而有提高的趨勢。
對這種創業利潤提高的趨勢發生反作用的是利潤率的下降。
可以認為,利潤率常常被中斷的下降(與此相對立的是把利潤提高得更多的反作用)的最終結果,并不能取消創業利潤提高的趨勢。
因此,創業利潤直到最近還是沿着提高的方向發展,而且在那些銀行和交易所的發展十分迅速和銀行對産業的影響已最後完成的國家裡表現得最顯著。
貨币資本家通過出借資本獲得利息,而發行股票的銀行什麼也不貸出,因此也不獲得利息。
相反地,股票所有者以股息形式獲得利息。
企業利潤流歸銀行,但不是作為每年的收入,而是作為資本化的收入,作為創業利潤。
企業利潤是連續的收入,但這種收入以創業利潤的形式一次付給銀行。
銀行把資本主義的财産分配當作永恒的和不變的東西,并把這種永恒性實現于創業利潤之中。
因此,它也一次永久地得到償付,沒有任何對廢除這種财産分配要求補償的權利。
它已經得到了自己的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