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股份公司
關燈
小
中
大
命運。
由此已經可以看出,把股票價格看作是産業資本的相應部分是不适當的。
因此,&ldquo股份資本&rdquo總額,即資本化的收益證書的價格總額,無需同最初轉化為産業資本的貨币資本相一緻。
現在的問題是:這種差額是怎樣産生的,它的大小如何。
我們假定,一個産業企業擁有100萬馬克資本。
平均利潤率是15%,一般利息率是5%。
這個企業産生15萬馬克的利潤。
但是,這15萬馬克的數額作為年收入按5%資本化,将會有300萬馬克的價格。
當然,按5%,貨币資本也許隻想接受具有固定利息的更安全的證券。
但是,如果我們假定有一個高的風險酬金,比如說2%,還要考慮必須由企業利潤中承擔的對同股份公司相反的私人企業來說仍然可以節約下來的管理費用和董事的紅利等等,為此使可支配的利潤減少2萬馬克,那麼,便有13萬馬克可以分配,應給股東提供7%的利息。
于是,股票價格等于1857143馬克,按整數說就是190萬馬克。
但是,為了生産15萬馬克的利潤,隻需100萬馬克,90萬馬克被遊離了。
這90萬馬克是由帶來利潤的資本向帶來利息(帶來股息)的資本的轉化而産生的。
如果撇開由股份公司的形式産生的、使利潤減少的較高的管理費用不論,這90萬馬克就等于按15%資本化的收入與按7%資本化的收入之間的差額,即産生平均利潤的資本與産生平均利息的資本之間的差額。
這種差額表現為&ldquo創業利潤&rdquo,是僅僅由帶來利潤的資本向帶來利息的資本形式轉化而産生的利潤的源泉。
流行的觀點如此熱心地強調股份公司比私人企業的管理費用昂貴,但對由生産費用低廉的企業形式向生産費用昂貴的企業形式轉化條件下利潤由何産生這一值得注意的問題,既沒有看到,也沒有解釋,而是滿足于關于費用和風險的空話。
但是,創業和潤既不是欺詐,也不是補償或報酬,而是一種特殊的(suigeneris)經濟範疇。
就其将利息和企業主收入一般加以區分的經濟學家來說,他們把股息簡單地理解為利息加企業主收入,即理解為同個人企業的利潤一樣的東西。
很明顯,股份公司的特殊性在這裡沒有被認識到。
例如,洛貝爾圖斯說:&ldquo為了對術語有所理解,我這裡隻想指出,股票的股息中不僅包括利息,而且也包括企業利潤;而在貸款證券的利息率中,卻不包括企業利潤。
&rdquo因此,對創業利潤的說明是不可能的。
&ldquo&hellip&hellip股份企業的經營形式上的企業利潤,也歸于資本所有者(如果他把他的資本貸給個人企業家,那便隻得到通常的利息),而且也像利息一樣方便。
因此,對我們的資本家來說,股份企業也同樣具有真正的吸引力,可以設想,股份形式将日益占領工業領地。
所謂創業欺詐是真正事業的純粹泡沫和渣滓。
&rdquo除了道德的判斷以外,任何關于創業利潤不是欺詐而隻是使欺詐成為可能的解釋都被放棄了。
洛貝爾圖斯片面地理解事物,因而是錯誤的。
他說:&ldquo因此,以前的借貸資本在股份形式上便不再是借貸資本了,變成在它的所有者手上自行創造價值的東西,而且是在使他們在借貸資本家的神仙似的生活下差不多囊括了全部資本息金(洛貝爾圖斯把它理解為企業利潤加利息)的形式上。
&rdquo洛貝爾圖斯隻看到過程的内容,即由貨币資本向産業資本的轉化。
但是,他卻忽視了,轉化的形式在這裡是根本性的,因為貨币資本同時成為虛拟資本,從而為它的所有者保持了貨币資本形式。
如果我們現在考察虛拟資本的固有的流通形式,那我們就發現下述情況:股票(A)被發行,即為貨币(G)而出賣。
這一貨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g1)形成創業利潤,歸于創業者,例如發行銀行,從這一循環的流通中脫離出來。
另一部分(G1)轉化為生産資本,進入我們已經熟悉的産業資本的循環。
股票被出賣。
如果它們本身又要流通,那麼,為此作為流通手段的追加貨币(G2)便是必要的了。
A&mdashG2&mdashA這一流通,在一個特殊市場上即交易所,找到自己的活動場所。
于是,産生了下列流通圖式: 股票一經創造出來,便同它所代表的産業資本的實際循環無關了。
股票在它的流通中所經曆的事件和事故,并不使生産資本的循環直接受到影響。
股票和一般的虛拟資本證券的交易,要求新的貨币,即現金和諸如票據等信用貨币。
但是,票據以前是由商品價格補償的,而現在是由取決于收益的股票的&ldquo資本價值&rdquo補償的。
而收益又取決于股份公司制造的産品的實現,即取決于商品按它的價值或生産價格出賣。
因此,這種信用貨币隻是通過商品價值間接補償的。
還不僅如此。
支付往來的量在商業中是由商品價值決定的,而在股票交易中是由純收益中資本化的數額決定的。
另一方面,實際需要的貨币在這裡受到這種證券的互換性的很大限制。
我們現在考察創業利潤的公式(Gg)。
假定平均利潤等于p,股息等于d,企業收益等于E,如果我們還記得資本等于100倍的利息除以利息率,那麼,便産生如下公式: 如果股份公司的收益由于管理費用昂費而減少,可以用(E-n)代替第一個E。
我們看到,迄今為止的經濟學單純記述的企業家職能的分離,同時就是産業資本家向股東、向特種的貨币資本家轉化;此外,也存在着使股東越來越成為純粹的貨币資本家的趨勢。
這種趨勢由于股票在交易所始終可以出賣而完成。
我們對股份公司經濟學的觀點,超過馬克思的觀點而向前發展了。
馬克思在他的關于資本主義生産中信用的作用的天才概述(可惜,他沒有詳加論述)中,把股份公司的形成理解為信用制度的結果,并把它的作用描述如下: &ldquo1.生産規模驚人地擴大了,個别資本不可能建立的企業出現了。
同時,這種以前由政府經營的企業,成了公司的企業。
2.那種本身建立在社會生産方式的基礎上并以生産資料和勞動力的社會集中為前提的資本,在這裡直接取得了社會資本(即那些直接聯合起來的個人的資本)的形式,而與私人資本相對立,并且它的企業也表現為社會企業,而與私人企業相對立。
這是作為私人财産的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産方式本身範圍内的揚棄。
3.實際執行職能的資本家轉化為單純的經理,即别人的資本的管理人,而資本所有者則轉化為單純的所有者,即單純的貨币資本家。
因此,即使後者所得的股息包括利息和企業主收入,也就是包括全部利潤(因為經理的薪金隻是,或者應該隻是某種熟練勞動的工資,這種勞動的價格,同任何别種勞動的價格一樣,是在勞動市場上調節的),這全部利潤仍然隻是在利息的形式上,即作為資本所有權的報酬獲得的。
而這個資本所有權這樣一來現在就同現實再生産過程中的職能完全分離,正像這種職能在經理身上同資本所有權完全分離一樣。
因此,利潤(不再隻是利潤的一部分,即從借入者獲得的利潤中理所當然地引出來的利息)表現為對别人的剩餘勞動的單純占有,這種占有之所以産生,是因為生産資料已經轉化為資本,也就是生産資料已經和實際的生産者相分離,生産資料已經作為别人的财産,而與一切在生産中實際進行活動的個人(從經理一直到最後一個短工)相對立。
在股份公司内,職能已經同資本所有權相分離,因而勞動也已經完全同生産資料的所有權和剩餘勞動的所有權相分離。
資本主義生産極度發展的這個結果,是資本再轉化為生産者的财産所必需的過渡點,不過,這種财産不再是各個互相分離的生産者的私有财産,而是聯合起來的生産者的财産,即直接的社會财産。
另一方面,這是所有那些直到今天還和資本所有權結合在一起的再生産過程中的職能轉化為聯合起來的生産者的單純職能,轉化為社會職能的過渡點。
在我們作進一步闡述之前,我們還要指出一個經濟上重要的事實:因為利潤在這裡純粹采取利息的形式,所以那些僅僅提供利息的企業仍然可以存在;這是阻止一般利潤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因為這些不變資本比可變資本龐大得多的企業,不一定參加一般利潤率曲平均化。
&rdquo 馬克思這裡所考察的首先是股份公司的經濟政策的影響。
他還沒有把股息理解為特殊的經濟範疇,因此也沒有分析創業利潤至于最後對平均利潤率的形成和利潤率下降的影響所作的說明,很明顯,随着股份公司的推廣,股份公司的利潤也同私人企業的利潤完全一樣,必定參與一股利潤率的平均化。
此外,我們上面也已經看到,在正常情況下,股份公司的産品也同私人企業的産品一樣,服從于同樣的價格規律。
馬克思想到的是他那個時代的鐵路股份公司,他的說明在這方面也許部分地是正确的;之所以說是部分地,因為即使在那裡,創業利潤也已經事先取走了必然表現為鐵路價格的利潤的一部分。
二、股份公司的金融化。
股份公司和銀行 創建股份公司時,股份資本将這樣來計算:企業利潤足以為該資本分配股息,這種股息為各個股票所有者帶來自己所投資本的利息。
如果出現高漲或有其他能在後來分配較高股息的有利情況,股票市價便會提高。
假定某企業的股票在股息為6%時是100,那麼,在股息為9%時便提高到150。
因此,股息的不同便反映了各個企業在其後來的發展過程中的不同命運。
另一方面,對于股票的新的購買者來說,這種不同便由于市價的漲落而消失了。
在股份公司的生活過程中,實際執行職能的資本和(虛拟的)股份資本之間的差别可能進一步擴大。
如果企業産生的收益比平均
由此已經可以看出,把股票價格看作是産業資本的相應部分是不适當的。
因此,&ldquo股份資本&rdquo總額,即資本化的收益證書的價格總額,無需同最初轉化為産業資本的貨币資本相一緻。
現在的問題是:這種差額是怎樣産生的,它的大小如何。
我們假定,一個産業企業擁有100萬馬克資本。
平均利潤率是15%,一般利息率是5%。
這個企業産生15萬馬克的利潤。
但是,這15萬馬克的數額作為年收入按5%資本化,将會有300萬馬克的價格。
當然,按5%,貨币資本也許隻想接受具有固定利息的更安全的證券。
但是,如果我們假定有一個高的風險酬金,比如說2%,還要考慮必須由企業利潤中承擔的對同股份公司相反的私人企業來說仍然可以節約下來的管理費用和董事的紅利等等,為此使可支配的利潤減少2萬馬克,那麼,便有13萬馬克可以分配,應給股東提供7%的利息。
于是,股票價格等于1857143馬克,按整數說就是190萬馬克。
但是,為了生産15萬馬克的利潤,隻需100萬馬克,90萬馬克被遊離了。
這90萬馬克是由帶來利潤的資本向帶來利息(帶來股息)的資本的轉化而産生的。
如果撇開由股份公司的形式産生的、使利潤減少的較高的管理費用不論,這90萬馬克就等于按15%資本化的收入與按7%資本化的收入之間的差額,即産生平均利潤的資本與産生平均利息的資本之間的差額。
這種差額表現為&ldquo創業利潤&rdquo,是僅僅由帶來利潤的資本向帶來利息的資本形式轉化而産生的利潤的源泉。
流行的觀點如此熱心地強調股份公司比私人企業的管理費用昂貴,但對由生産費用低廉的企業形式向生産費用昂貴的企業形式轉化條件下利潤由何産生這一值得注意的問題,既沒有看到,也沒有解釋,而是滿足于關于費用和風險的空話。
但是,創業和潤既不是欺詐,也不是補償或報酬,而是一種特殊的(suigeneris)經濟範疇。
就其将利息和企業主收入一般加以區分的經濟學家來說,他們把股息簡單地理解為利息加企業主收入,即理解為同個人企業的利潤一樣的東西。
很明顯,股份公司的特殊性在這裡沒有被認識到。
例如,洛貝爾圖斯說:&ldquo為了對術語有所理解,我這裡隻想指出,股票的股息中不僅包括利息,而且也包括企業利潤;而在貸款證券的利息率中,卻不包括企業利潤。
&rdquo因此,對創業利潤的說明是不可能的。
&ldquo&hellip&hellip股份企業的經營形式上的企業利潤,也歸于資本所有者(如果他把他的資本貸給個人企業家,那便隻得到通常的利息),而且也像利息一樣方便。
因此,對我們的資本家來說,股份企業也同樣具有真正的吸引力,可以設想,股份形式将日益占領工業領地。
所謂創業欺詐是真正事業的純粹泡沫和渣滓。
&rdquo除了道德的判斷以外,任何關于創業利潤不是欺詐而隻是使欺詐成為可能的解釋都被放棄了。
洛貝爾圖斯片面地理解事物,因而是錯誤的。
他說:&ldquo因此,以前的借貸資本在股份形式上便不再是借貸資本了,變成在它的所有者手上自行創造價值的東西,而且是在使他們在借貸資本家的神仙似的生活下差不多囊括了全部資本息金(洛貝爾圖斯把它理解為企業利潤加利息)的形式上。
&rdquo洛貝爾圖斯隻看到過程的内容,即由貨币資本向産業資本的轉化。
但是,他卻忽視了,轉化的形式在這裡是根本性的,因為貨币資本同時成為虛拟資本,從而為它的所有者保持了貨币資本形式。
如果我們現在考察虛拟資本的固有的流通形式,那我們就發現下述情況:股票(A)被發行,即為貨币(G)而出賣。
這一貨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g1)形成創業利潤,歸于創業者,例如發行銀行,從這一循環的流通中脫離出來。
另一部分(G1)轉化為生産資本,進入我們已經熟悉的産業資本的循環。
股票被出賣。
如果它們本身又要流通,那麼,為此作為流通手段的追加貨币(G2)便是必要的了。
A&mdashG2&mdashA這一流通,在一個特殊市場上即交易所,找到自己的活動場所。
于是,産生了下列流通圖式: 股票一經創造出來,便同它所代表的産業資本的實際循環無關了。
股票在它的流通中所經曆的事件和事故,并不使生産資本的循環直接受到影響。
股票和一般的虛拟資本證券的交易,要求新的貨币,即現金和諸如票據等信用貨币。
但是,票據以前是由商品價格補償的,而現在是由取決于收益的股票的&ldquo資本價值&rdquo補償的。
而收益又取決于股份公司制造的産品的實現,即取決于商品按它的價值或生産價格出賣。
因此,這種信用貨币隻是通過商品價值間接補償的。
還不僅如此。
支付往來的量在商業中是由商品價值決定的,而在股票交易中是由純收益中資本化的數額決定的。
另一方面,實際需要的貨币在這裡受到這種證券的互換性的很大限制。
我們現在考察創業利潤的公式(Gg)。
假定平均利潤等于p,股息等于d,企業收益等于E,如果我們還記得資本等于100倍的利息除以利息率,那麼,便産生如下公式: 如果股份公司的收益由于管理費用昂費而減少,可以用(E-n)代替第一個E。
我們看到,迄今為止的經濟學單純記述的企業家職能的分離,同時就是産業資本家向股東、向特種的貨币資本家轉化;此外,也存在着使股東越來越成為純粹的貨币資本家的趨勢。
這種趨勢由于股票在交易所始終可以出賣而完成。
我們對股份公司經濟學的觀點,超過馬克思的觀點而向前發展了。
馬克思在他的關于資本主義生産中信用的作用的天才概述(可惜,他沒有詳加論述)中,把股份公司的形成理解為信用制度的結果,并把它的作用描述如下: &ldquo1.生産規模驚人地擴大了,個别資本不可能建立的企業出現了。
同時,這種以前由政府經營的企業,成了公司的企業。
2.那種本身建立在社會生産方式的基礎上并以生産資料和勞動力的社會集中為前提的資本,在這裡直接取得了社會資本(即那些直接聯合起來的個人的資本)的形式,而與私人資本相對立,并且它的企業也表現為社會企業,而與私人企業相對立。
這是作為私人财産的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産方式本身範圍内的揚棄。
3.實際執行職能的資本家轉化為單純的經理,即别人的資本的管理人,而資本所有者則轉化為單純的所有者,即單純的貨币資本家。
因此,即使後者所得的股息包括利息和企業主收入,也就是包括全部利潤(因為經理的薪金隻是,或者應該隻是某種熟練勞動的工資,這種勞動的價格,同任何别種勞動的價格一樣,是在勞動市場上調節的),這全部利潤仍然隻是在利息的形式上,即作為資本所有權的報酬獲得的。
而這個資本所有權這樣一來現在就同現實再生産過程中的職能完全分離,正像這種職能在經理身上同資本所有權完全分離一樣。
因此,利潤(不再隻是利潤的一部分,即從借入者獲得的利潤中理所當然地引出來的利息)表現為對别人的剩餘勞動的單純占有,這種占有之所以産生,是因為生産資料已經轉化為資本,也就是生産資料已經和實際的生産者相分離,生産資料已經作為别人的财産,而與一切在生産中實際進行活動的個人(從經理一直到最後一個短工)相對立。
在股份公司内,職能已經同資本所有權相分離,因而勞動也已經完全同生産資料的所有權和剩餘勞動的所有權相分離。
資本主義生産極度發展的這個結果,是資本再轉化為生産者的财産所必需的過渡點,不過,這種财産不再是各個互相分離的生産者的私有财産,而是聯合起來的生産者的财産,即直接的社會财産。
另一方面,這是所有那些直到今天還和資本所有權結合在一起的再生産過程中的職能轉化為聯合起來的生産者的單純職能,轉化為社會職能的過渡點。
在我們作進一步闡述之前,我們還要指出一個經濟上重要的事實:因為利潤在這裡純粹采取利息的形式,所以那些僅僅提供利息的企業仍然可以存在;這是阻止一般利潤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因為這些不變資本比可變資本龐大得多的企業,不一定參加一般利潤率曲平均化。
&rdquo 馬克思這裡所考察的首先是股份公司的經濟政策的影響。
他還沒有把股息理解為特殊的經濟範疇,因此也沒有分析創業利潤至于最後對平均利潤率的形成和利潤率下降的影響所作的說明,很明顯,随着股份公司的推廣,股份公司的利潤也同私人企業的利潤完全一樣,必定參與一股利潤率的平均化。
此外,我們上面也已經看到,在正常情況下,股份公司的産品也同私人企業的産品一樣,服從于同樣的價格規律。
馬克思想到的是他那個時代的鐵路股份公司,他的說明在這方面也許部分地是正确的;之所以說是部分地,因為即使在那裡,創業利潤也已經事先取走了必然表現為鐵路價格的利潤的一部分。
二、股份公司的金融化。
股份公司和銀行 創建股份公司時,股份資本将這樣來計算:企業利潤足以為該資本分配股息,這種股息為各個股票所有者帶來自己所投資本的利息。
如果出現高漲或有其他能在後來分配較高股息的有利情況,股票市價便會提高。
假定某企業的股票在股息為6%時是100,那麼,在股息為9%時便提高到150。
因此,股息的不同便反映了各個企業在其後來的發展過程中的不同命運。
另一方面,對于股票的新的購買者來說,這種不同便由于市價的漲落而消失了。
在股份公司的生活過程中,實際執行職能的資本和(虛拟的)股份資本之間的差别可能進一步擴大。
如果企業産生的收益比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