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利息率

關燈
利息率的高低取決于資本信用的狀況。

    在每個一定的時間内,都有一定數量的貨币額供資本主義社會支配,它就是供給;另一方面,在同一個時間内,由于生産和流通的擴大而同樣産生了職能資本家對貨币資本的一定的需要。

    因此,這裡的問題在于:在每個時間内,都有兩個既定的量,它們作為需求和供給,彼此在貨币市場上相遇,決定&ldquo貨币的出借價格&rsquo即利息率。

    這種決定倒沒有什麼困難,困難隻是出現在對利息率的變化進行分析的場合。

     首先應該弄清:生産從而流通的擴大,意味着對貨币資本需求的增加。

    因此,在供給保持不變的情況下,需求的增加必将造成利息率的提高。

    但是,困難産生于這樣一種情況:供給也與需求的變化并且正是由于需求的變化而同時變化。

    如果我們考察形成供給的貨币量,那它便是由兩部分構成的:第一,既有的現金;第二,信用貨币。

    在分析流通信用時,我們看到:信用貨币是一個可變的因素,它同生産的擴大一起擴大。

    但是,這意味着對貨币資本需求的增加;而這種增加了的需求也找到增加了的供給,後者是通過由生産的擴大而增加的信用貨币産生的。

    因此,隻有當對貨币資本需求的變化比供給的變化更強烈時,利息率的變化才會出現;即是說,當對貨币資本需求的增長比信用貨币的增加更快時,利息率的提高才會出現。

    這種情況會在何時發生?首先,信用貨币的增加,要求作為用于信用貨币不斷兌現的準備金所必要的現金額的增加。

    其次,随着信用貨币的流通,為清償不能互相抵消的信用貨币的差額所必須保持的現金部分也增加了。

    同時,随着流通的擴大,信用貨币在其中隻能起很小作用的交易也增加了。

    為支付工人工資和解決日益增加的零售交易所必要的數額,大都由現金構成。

    因此,為借貸交易所提供的數額減少了,因為現金的一部分必須用于這些不同的職能。

    最後,一旦繁榮期結束,商品銷售停滞或減慢,信用貨币的增加便落後于提高了的生産和流通的需要。

     實際上,這意味着,為商品而發出的票據不再互相抵消,至少是票據的期限延長。

    但是,如果滿期的票據不互相抵消,那它們必須兌付現金。

    因此,信用貨币(即票據或代替它的銀行券)便不能按以前的規模執行貨币職能和完成商品流通。

    為了兌付票據,便産生了對現金的更大的需求。

    因此,實際執行職能的信用貨币減少了,而同時代替它的對現金的需求增加了。

    這種需求造成利息率的提高。

     因此,如果說利息率的絕對水平取決于資本信用的狀況,那麼,利息率的變化則首先取決于流通信用的狀況。

    對這種變化的詳細分析,屬于對産業的周期波動的叙述部分,因此,要聯系那一部分加以闡明。

     &ldquo利息率的變動(撇開較長時期内利息率的變動或不同國家利息率的差别不說;前者由一般利潤率的變動決定,後者由利潤率之間的差别和信用發展上的差别決定),取決于借貸資本的供給(假定其他一切條件,如信任的程度等等,是相同的),也就是說,取決于以貨币形式,即以硬币和銀行券形式貸出的資本的供給;這種資本和産業資本不同,後者是通過商業信用,以商品形式貸給再生産當事人自己的。

    &rdquo 我們的觀點與此不完全一緻。

    馬克思認為利息率的變動取決于以貨币即硬币和銀行券形式貸出的資本的供給。

    但是,這個問題仍然沒有解決:銀行券的量能夠有多大。

    這裡,明顯地浮現在馬克思眼前的是英國的情況。

    對于英國來說,皮爾銀行條例的法律規定作了回答。

    硬币和銀行券的總額,是由處于流通中的硬币額、銀行的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