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利息率

關燈
在資本主義生産的基礎上,每個貨币額都具有執行資本職能的能力,即産生利潤。

    其條件是:它被提供給生産資本家。

    &ldquo假定年平均利潤率是20%。

    這時,一台價值100鎊的機器,在平均條件以及平均的智力水平和合乎目的的活動下當作資本使用,會提供20鎊的利潤。

    因此,一個擁有100鎊的人,手中就有使100鎊變成120鎊,或生産20鎊利潤的權力。

    他手中有100鎊可能的資本。

    如果這個人把這100鎊交給另一個人一年,讓後者把這100鎊實際當作資本來使用,他也就給了後者生産20鎊利潤即剩餘價值的權力。

    這個剩餘價值對後者來說什麼也不花費,他沒有為它支付任何等價物。

    如果後者在年終把比如說5鎊,即把所生産的利潤的一部分付給這100鎊的所有者,他就是用這5鎊來支付這100鎊的使用價值,來支付這100鎊的資本職能即生産20鎊利潤的職能的使用價值。

    他支付給所有者的那一部分利潤,叫做利息。

    因此,利息不外是一部分利潤的特别名稱,特别項目;執行職能的資本不能把這部分利潤裝進自己的腰包,而必須把它支付給資本的所有者。

     &ldquo很清楚,100鎊的所有權,使其所有者有權把利息,把用他的資本生産的利潤的一定部分,據為己有。

    如果他不把這100鎊交給另一個人,後者就不能生産利潤,也就根本不能用這100鎊來執行資本家的職能。

    &rdquo 由于貨币所有者出借他的貨币,這一貨币對于他來說便執行了資本即借貸資本的職能,因為這一貨币在經過一些時候之後就作為增加了貨币歸還給他。

    但是,資本隻有在生産過程中通過剝削勞動力,即占有無償勞動,才能增殖。

    因此,借貸資本家的貨币資本為在生産過程中保持自己并生産利潤,必須成為生産資本家的貨币資本。

    這一利潤現在被分割了,一部分作為利息歸還借貸資本家,另一部分留歸生産資本家。

    因為利息在正常情況下是利潤的一部分,所以利潤是利息的最高限界。

    這是利潤和利息之間的唯一關系。

    而利息卻不是利潤的某種固定部分。

    利息的高低取決于借貸資本的需求和供給。

    人們可以在貨币所有者和生産資本家統一的前提下,或者換句話說,在所有生産資本家同時握有必要的貨币資本的前提下,來設想資本主義社會和推論出它的基本原理。

    這樣,利息将不會産生。

    而如果沒有利潤的生産,資本主義生産便是不可想象的。

    兩者不如說是一碼事。

    利潤的生産是資本主義生産的條件和目的。

    利潤的生産,體現在剩餘産品中的剩餘價值的生産,是客觀決定的。

    利潤是直接由經濟關系,由資本關系,由生産資料同勞動的分離,以及由資本和雇傭勞動的對立而産生的。

    利潤量取決于工人階級利用觀有生産資料生産出來的新價值以及這種新價值在資本家階級和工人階級之間的分配,而後者又決定于勞動力的價值。

    我們這裡所涉及的是純粹客觀決定的因素。

     利息的情況就不同了。

    它來自對資本主義的本質、對生産資料同勞動的分離來說是偶然的事實:首先,不僅僅生産資本家占有貨币;其次,不是全部貨币資本在任何時候都必須進入個别資本的循環,而是它有時候處于閑置狀态。

    利潤的何種部分能為借貸資本家所占有,取決于生産資本家方面對這種貨币資本的需求關系的變化。

     但是,如果利息取決于需求和供給,那麼我們不禁要問:需求和供給又是由什麼決定的?一方面存在着暫時閑置而又力求增殖的貨币,另一方面則又存在着執行職能的資本家對貨币的需求,他們希望把作為貨币資本的貨币變為執行職能的資本。

    資本信用造成了這種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