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銀行和産業信用

關燈
這種信用提供的出現,銀行相對于産業的地位也發生了變化。

    隻要銀行僅僅是中介支付交易,那它真正關心的也僅僅是企業的暫時狀況和企業的暫時的支付能力。

    銀行對經過這種檢驗确認是好的票據進行兌現,對商品發放貸款,把根據市場目前狀況以正常價格出賣的股票作為抵押貸款。

    因此,銀行的真正用武之地,與其說是産業資本,不如說是商業資本;此外,還滿足交易所的要求。

    銀行對産業的關系,與其說關涉生産過程,不如說關涉産業資本家向批發商的出賣。

    當銀行轉到為産業資本家提供生産資本時,情況就不同了。

    這時,銀行的興趣不再局限于企業的暫時狀況和市場的暫時狀況,而毋甯說更關注于企業的長遠命運和未來的市場狀況。

    由暫時的利害關系變為長遠的利害關系;信用越大,特别是轉化為固定資本的比重越大,這種利害關系也就越大和越持久。

     但是,與此同時,銀行對企業的影響也增大了。

     隻要信用還僅僅是暫時的,從而隻要企業還僅僅從銀行獲得對它的流動資本的信用,解除這種關系也還比較容易。

    在經過周轉期間之後,企業可以償還信用,尋求其他的信用提供者。

    如果固定資本的一部分也被提供信用,情況就不再是這樣了。

    這時,債務隻有經過比較長的時間之後才能解除。

    企業仍為銀行所約束。

    而在這方面,銀行常常占優勢。

    銀行總是握有流動的、随時準備執行職能形式的資本,即貨币資本。

    但是,企業卻有賴于商品的再轉化。

    如果流通過程受到阻滞或銷售價格降低,那麼,追加資本就是必要的了,而追加資本必須通過信用籌集。

    因為,随着信用制度的發展,每個企業的資本量被限制在最小限額,所以任何突然出現的要求增加流動資金的緊急情況,都要求信用業務。

    對企業來說,信用被拒絕可能意味着破産。

    支配貨币資本,使銀行對把自己的資本作為生産資本和商品資本固定下來的企業占優勢。

    此外,銀行資本的優勢,使銀行相對獨立于個别的交易;而對企業來說,也許一切都取決于這種交易。

    相反地,在一些情況下,銀行可能嚴重地受某一企業的約束,以至于它的命運同企業緊密地交織在一起,不得不順應企業的一切要求。

    一般說來,決定債務關系内部經濟依賴性的,始終是資本力量的優勢,特别是提供自由支配的貨币資本的擴大。

     對産業關系的變化,加強了一切已經由銀行業的技術中産生的導緻集中的趨勢。

    這裡,考察這些趨勢,也必須區分銀行的三種職能,它們表現為支付信用(從而票據交易)、資本信用和發行業務(這裡必須先提出它)。

     對于票據交易來說,決定性的因素首先是國際關系的擴大。

    票據交易要求多分支的國際關系網。

    其次,在這裡,外國票據較長的流通時間,使有時固定較大的資金成為必要。

    第三,通過票據的抵消進行的清算,在這裡也不均衡,因此,外彙交易要求一個大的和有效率的組織。

    &ldquo重要的問題在于,僅僅由對産業的繁榮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意義的一定銀行業務的技術中,已經産生了銀行業集中的趨勢。

    由工業生産中産生的票據,即主要用于支付原料和産品的外國票據和國内票據,要求建立一個十分廣泛的多分支的銀行業的組織,以便能夠調整大規模的,特别是同外國的票據交易,而同時也能夠檢驗個别票據的确實性;即是說,要求建立具有許多對外關系和國内分支機構的大銀行。

    當然,票據對産業的服務,主要是為進行支付和創建支付信用。

    提供這種信用的機構,還沒有因此而獲得自覺地和有計劃地幹預接受信用的産業的可能性;在這裡,銀行和産業之間的關系,并沒有超出對信用接受者的可靠性的必要檢驗和貼現利潤的範圍。

    &rdquo 為了有利地經營外國票據業務,套彙也必須與之緊密地結合起來。

    為此,一方面需要廣泛的聯系,另方面需要大量的流動資金。

    因為套彙活動要獲得利潤,總是必須十分迅速地和大規模地進行。

    這種套彙交易的&ldquo基礎是:例如,在對巴黎票據的需求(在倫敦)大于供給以及票據市價相應提高的日子裡,在法國有存款或信用的商号便開具巴黎的票據,利用這種行情。

    而在巴黎的有關商号也期待着倫敦市場上同樣有利的機會,再把這一金額送回英國。

    &rdquo 資本信用的服務表現為往來賬戶的日益重要的意義。

    &ldquo它對銀行同産業的關系的意義,出自下述三種原因:(1)它通過自己對企業平穩擴大的決定性意義,造成對信用提供者的依賴。

    (2)産業的銀行信用的業務性質,與上述信用業務相比,對銀行業的組織發生更多的影響,隻有它才影響銀行集中&hellip&hellip,對産業的特種關系&hellip&hellip要求新的原則,要求銀行管理者的不同的産業知識。

    (3)最後,産業的往來賬戶業務,是銀行和産業的全部交易的樞紐;創業和發行活動,直接參與生産企業以及作為監事會成員參與産業企業的領導,在很多情況下都與銀行信用有着密切的因果關系。

    &rdquo同時,往來賬戶是&ldquo銀行判斷和監督産業企業的有效手段;合乎規律的交易意味着良好的經營狀态&rdquo。

    通過這種合乎規律的關系,銀行同時也取得關于這個企業的精确知識;這種知識在其他方面,例如在交易所交易方面,對銀行可能是有好處的。

    另方面,過度信用提供的危險,要求對産業企業進行更嚴密的監督;其首要前提條件是,企業僅僅同一個銀行打交道。

     因此,如果作為信用中介的銀行随産業的擴大要求銀行資本的進一步集中,那麼,它的作為發行機構的職能也同樣要求盡可能大地集中。

    這裡,在盈利最多的業務方面,大銀行的直接優勢首先發生最顯著的作用。

    大銀行經營更多、更大和更有利的業務。

    銀行越大,銀行發行的安全性也就越大。

    它可以把發行額的大部分分派給它自己的顧客。

    但是,銀行這時必須能夠有把握地籌措相關的越來越大的金額。

    為此,它需要大量的自有資本和對市場的巨大影響。

     大銀行可以選擇适當的銷售時機,可以通過自己的巨額資本籌備交易所,也可以在以後控制股票市價的發展,從而保護企業的信用。

    對銀行發行力的要求,随産業的發展變得越來越大。

    資本的動員隻承認生産擴大的一個條件,即技術的适用性。

    同時,它還為企業的擴大消除了對自己生産剩餘的依賴性,使帶有突然加強的資本要求的急劇的、在景氣時期常常可以說是飛躍的擴大成為可能。

    它隻能從資本大量集中的地方即從銀行獲得這種資本,又必須委托銀行在不動搖貨币市場的條件下籌措這種資本。

    銀行隻有在它支出的資本又迅速回流的時候,或交易僅僅在賬面上進行的時候,才能做到這一點。

    而隻要股票由銀行自己的顧客所接受,這些顧客為此向銀行支付貨币,交易在賬面上進行的情況就越多。

    顧客從銀行存款中取出貨币,從而減少了負債。

     因此,由銀行經營本身的技術中産生了一些趨勢,這些趨勢促使銀行集中,正像産業集中造成銀行集中一樣;但是,産業集中是銀行集中的最初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