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銀行和産業信用
關燈
小
中
大
o另一方面,英國的儲蓄銀行的紅利水平,也從這種比例中得到說明。
在發展的初期,信用主要以票據為中介。
它是生産資本家(即産業資本家和商業資本家)互相提供的支付信用。
它的結果是信用貨币。
如果信用在銀行中集中起來,那麼,除了支付信用外,資本信用越來越顯著。
同時,從形式上來看,産業資本家互相提供的信用也可以發生變化。
産業資本家把他們以貨币形式占有的所有資本存入銀行。
他們是通過票據互相提供信用,或是他們互相提供自己的銀行信用證書,現在都沒有什麼差别。
因此,銀行信用可以代替票據信用,票據流通減少了。
銀行票據代替了産業票據和商業票據,但銀行票據又是以産業資本家對銀行的債務關系為基礎的。
從支付信用向資本信用的發展,在國際上也表現出來。
最初,英國(我們撇開初期資本主義時期荷蘭的資本主義同英國的資本主義相類似的地位不論)對購買英國産品的外國主要提供商業信用,而對自己的購買則大量以現金支付。
現在,情況不同了。
信用不僅僅和不首先是作為商業信用為貿易關系而提供,而是為投資而提供。
人們力圖通過資本信用支配外國的生産。
國際銀行家不是工業國(美國,德國),提供資本信用的首先是法國,其次是比利時和在17和18世紀就已經使英國資本主義金融化的荷蘭。
英國占中間地位。
這些國家的中央銀行的黃金運動的區别,也是由此而來。
英格蘭銀行的黃金運動曾一度是國際信用關系的指标,因為倫敦曆來就是唯一完全自由的黃金市場,因而黃金貿易在那裡集中起來。
完全自由的黃金運動,在法國受到黃金貼水政策的阻礙,在德國受到帝國銀行管理的一些影響的阻礙。
因為英國提供的信用還主要是商業信用,所以英國的黃金貯藏的運動首先取決于工商業的狀況和貿易收支的狀況。
擁有自己巨額的黃金貯藏和較小的商業債務的法蘭西銀行的舉措要自由得多。
在商業信用動搖時,幫助英格蘭銀行的是法蘭西銀行。
銀行信用對商業信用的這種相對獨立性是重要的,因為它對銀行家意味着某種優越性。
每一個商人和産業資本家都有到一定時點上必須履行的信用債務。
但是,對于這種履行,他自身現在卻得聽任他的銀行家的擺布。
銀行家通過限制他的信用有時可以使他不能實現這種履行。
隻要信用的主要部分是商業信用,銀行家基本上僅僅是票據商人,情況就不會是這樣。
這裡,毋甯說,銀行家本身取決于事業的進程,取決于票據的支付。
隻要還在進行以某種方式限制所要求的信用提供,銀行家就必須盡可能地避免這樣做,因為不然的話,他就可能破壞整個票據信用,從而造成他自己信用的高度緊張,直至過度緊張和崩潰。
現在,商業信用不再起這種作用,而是資本信用成為主要的事情,銀行對事态可以更好地進行控制和支配。
一旦信用的發展達到一定程度,對資本主義企業來說,利用信用就成為由于競争強制它接受的必然性。
因為對個别資本家來說,利用信用意味着他的個人利潤率的提高。
假定平均利潤率為30%,利息率為5%,那麼,100萬馬克的資本獲得30萬馬克的利潤(按資本家的計算,在這一利潤中,25萬馬克是作為企業利潤記賬,5萬馬克是作為他的資本利息記賬)。
如果這個資本家成功地借到第二個100萬馬克,那麼,他現在取得的利潤就是,60萬馬克減去他必須作為第二個100萬馬克的利息支付的5萬馬克,即55萬馬克。
他的企業利潤現在是50萬馬克。
如果仍按自有資本100萬馬克來計算,現在便得出企業利潤率為50%,而以前是25%。
如果更大的資本使他能夠同時通過生産的擴大更便宜地進行生産,那麼,他的利潤還會進一步提高。
如果其他資本家不能按同樣的程度利用信用,或者在更困難的條件下才能利用,享有優惠的資本家就能夠取得超額利潤。
如果市場狀況不利,利用信用的好處便以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
利用他人資本的資本家,可以在利用他人資本的範圍内,把自己産品的價格壓低到生産價格(成本價格加平均利潤)以下,直到K+Z(成本價格加利息),以緻使他能夠把他的全部商品低于生産價格出售,而不減少他的自有資本的利潤。
他僅僅犧牲了他人資本的企業利潤,并沒有犧牲自有資本的利潤。
因此,在不景氣時期,信用的利用在價格戰中便提供一種優勢,這種優勢随信用利用規模的擴大而擴大。
因此,對生産資本家來說,他們利用的自有資本不過是企業,借助他人資本遠遠超越自有資本的限界而擴大的基礎。
企業利潤通過信用的利用而提高,這對于個别資本家和他的自有資本都是如此。
它最初并不影響社會平均利潤率的水平。
但是,與此同時,利潤量自然是提高了,從而積累的速度加快了。
由于企業利潤的提高使生産規模擴大和勞動生産力提高,所以它首先向那些能夠最先或比别人更大規模地使用信用的資本家提供了超額利潤,而在進一步的發展進程中,通過大都同生産的擴大聯系在一起的資本構成提高的進展,使利潤率下降。
個别資本家企業利潤的提高,推動了越來越強的信用要求。
同時,由于所有的貨币資本都彙聚在銀行中,這種要求的可能性也增大了。
這種在産業中産生的趨勢,也必然反作用于銀行的信用提供方式。
追求信用的進一步加強,首先導緻對用于流動資本信用的要求,自有資本越來越大的部分被轉化為固定資本,而他人資本承擔流動資本的一個相當大的部分。
但是,生産規模越大,固定資本部分越大,信用被限制在流動資本上的感受就越顯著。
但是,如果也要求信用用于固定資本,那麼,信用提供的條件就從根本上發生了變化。
流動資本在經過一個周轉期間之後,再轉化為貨币資本;而固定資本卻要在一個漫長的時期中,随着它的逐漸損耗,才漸漸地再轉化為貨币。
因此,被轉化為固定資本的貨币資本,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内被束縛起來,必須長期預付。
但是,提供銀行支配的借貸資本,絕大部分必須随時能夠提取。
其中,能為了轉化為固定資本而貸放出去的,僅僅是很長時間停留在銀行手中的部分。
個别借貸資本做不到這一點。
但是,在整個借貸資本中,總是有一大部分停留在銀行手中;它的構成不斷發生變化,但一定的最小限額總還是保持得住的。
保持歸銀行支配的這一部分,也可以作為固定資本被貸放出去。
個别資本在純粹借貸資本形式上,是不适宜于固定投資的(因為這樣一來,它便不再是借貸資本,而成了産業資本的一部分,資本家也由借貸資本家變成了産業資本家);而這個經常歸銀行支配的最小限額,則适宜于固定的投資。
提供銀行支配的總資本越大,這個最小限額也就越大,進而也就越穩定。
因此,提供固定資本的銀行,總是必須已經達到一定的規模,這種規模必然随産業企業的擴張而擴大,而且還比後者更急劇地擴大。
同時,銀行不能隻參與一個企業,而是具有通過多方參與來分攤自己風險的趨勢。
實際情況也已經是這樣,因為隻有如此才會使這種預付的回流更有規律地進行。
但是,随着
在發展的初期,信用主要以票據為中介。
它是生産資本家(即産業資本家和商業資本家)互相提供的支付信用。
它的結果是信用貨币。
如果信用在銀行中集中起來,那麼,除了支付信用外,資本信用越來越顯著。
同時,從形式上來看,産業資本家互相提供的信用也可以發生變化。
産業資本家把他們以貨币形式占有的所有資本存入銀行。
他們是通過票據互相提供信用,或是他們互相提供自己的銀行信用證書,現在都沒有什麼差别。
因此,銀行信用可以代替票據信用,票據流通減少了。
銀行票據代替了産業票據和商業票據,但銀行票據又是以産業資本家對銀行的債務關系為基礎的。
從支付信用向資本信用的發展,在國際上也表現出來。
最初,英國(我們撇開初期資本主義時期荷蘭的資本主義同英國的資本主義相類似的地位不論)對購買英國産品的外國主要提供商業信用,而對自己的購買則大量以現金支付。
現在,情況不同了。
信用不僅僅和不首先是作為商業信用為貿易關系而提供,而是為投資而提供。
人們力圖通過資本信用支配外國的生産。
國際銀行家不是工業國(美國,德國),提供資本信用的首先是法國,其次是比利時和在17和18世紀就已經使英國資本主義金融化的荷蘭。
英國占中間地位。
這些國家的中央銀行的黃金運動的區别,也是由此而來。
英格蘭銀行的黃金運動曾一度是國際信用關系的指标,因為倫敦曆來就是唯一完全自由的黃金市場,因而黃金貿易在那裡集中起來。
完全自由的黃金運動,在法國受到黃金貼水政策的阻礙,在德國受到帝國銀行管理的一些影響的阻礙。
因為英國提供的信用還主要是商業信用,所以英國的黃金貯藏的運動首先取決于工商業的狀況和貿易收支的狀況。
擁有自己巨額的黃金貯藏和較小的商業債務的法蘭西銀行的舉措要自由得多。
在商業信用動搖時,幫助英格蘭銀行的是法蘭西銀行。
銀行信用對商業信用的這種相對獨立性是重要的,因為它對銀行家意味着某種優越性。
每一個商人和産業資本家都有到一定時點上必須履行的信用債務。
但是,對于這種履行,他自身現在卻得聽任他的銀行家的擺布。
銀行家通過限制他的信用有時可以使他不能實現這種履行。
隻要信用的主要部分是商業信用,銀行家基本上僅僅是票據商人,情況就不會是這樣。
這裡,毋甯說,銀行家本身取決于事業的進程,取決于票據的支付。
隻要還在進行以某種方式限制所要求的信用提供,銀行家就必須盡可能地避免這樣做,因為不然的話,他就可能破壞整個票據信用,從而造成他自己信用的高度緊張,直至過度緊張和崩潰。
現在,商業信用不再起這種作用,而是資本信用成為主要的事情,銀行對事态可以更好地進行控制和支配。
一旦信用的發展達到一定程度,對資本主義企業來說,利用信用就成為由于競争強制它接受的必然性。
因為對個别資本家來說,利用信用意味着他的個人利潤率的提高。
假定平均利潤率為30%,利息率為5%,那麼,100萬馬克的資本獲得30萬馬克的利潤(按資本家的計算,在這一利潤中,25萬馬克是作為企業利潤記賬,5萬馬克是作為他的資本利息記賬)。
如果這個資本家成功地借到第二個100萬馬克,那麼,他現在取得的利潤就是,60萬馬克減去他必須作為第二個100萬馬克的利息支付的5萬馬克,即55萬馬克。
他的企業利潤現在是50萬馬克。
如果仍按自有資本100萬馬克來計算,現在便得出企業利潤率為50%,而以前是25%。
如果更大的資本使他能夠同時通過生産的擴大更便宜地進行生産,那麼,他的利潤還會進一步提高。
如果其他資本家不能按同樣的程度利用信用,或者在更困難的條件下才能利用,享有優惠的資本家就能夠取得超額利潤。
如果市場狀況不利,利用信用的好處便以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
利用他人資本的資本家,可以在利用他人資本的範圍内,把自己産品的價格壓低到生産價格(成本價格加平均利潤)以下,直到K+Z(成本價格加利息),以緻使他能夠把他的全部商品低于生産價格出售,而不減少他的自有資本的利潤。
他僅僅犧牲了他人資本的企業利潤,并沒有犧牲自有資本的利潤。
因此,在不景氣時期,信用的利用在價格戰中便提供一種優勢,這種優勢随信用利用規模的擴大而擴大。
因此,對生産資本家來說,他們利用的自有資本不過是企業,借助他人資本遠遠超越自有資本的限界而擴大的基礎。
企業利潤通過信用的利用而提高,這對于個别資本家和他的自有資本都是如此。
它最初并不影響社會平均利潤率的水平。
但是,與此同時,利潤量自然是提高了,從而積累的速度加快了。
由于企業利潤的提高使生産規模擴大和勞動生産力提高,所以它首先向那些能夠最先或比别人更大規模地使用信用的資本家提供了超額利潤,而在進一步的發展進程中,通過大都同生産的擴大聯系在一起的資本構成提高的進展,使利潤率下降。
個别資本家企業利潤的提高,推動了越來越強的信用要求。
同時,由于所有的貨币資本都彙聚在銀行中,這種要求的可能性也增大了。
這種在産業中産生的趨勢,也必然反作用于銀行的信用提供方式。
追求信用的進一步加強,首先導緻對用于流動資本信用的要求,自有資本越來越大的部分被轉化為固定資本,而他人資本承擔流動資本的一個相當大的部分。
但是,生産規模越大,固定資本部分越大,信用被限制在流動資本上的感受就越顯著。
但是,如果也要求信用用于固定資本,那麼,信用提供的條件就從根本上發生了變化。
流動資本在經過一個周轉期間之後,再轉化為貨币資本;而固定資本卻要在一個漫長的時期中,随着它的逐漸損耗,才漸漸地再轉化為貨币。
因此,被轉化為固定資本的貨币資本,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内被束縛起來,必須長期預付。
但是,提供銀行支配的借貸資本,絕大部分必須随時能夠提取。
其中,能為了轉化為固定資本而貸放出去的,僅僅是很長時間停留在銀行手中的部分。
個别借貸資本做不到這一點。
但是,在整個借貸資本中,總是有一大部分停留在銀行手中;它的構成不斷發生變化,但一定的最小限額總還是保持得住的。
保持歸銀行支配的這一部分,也可以作為固定資本被貸放出去。
個别資本在純粹借貸資本形式上,是不适宜于固定投資的(因為這樣一來,它便不再是借貸資本,而成了産業資本的一部分,資本家也由借貸資本家變成了産業資本家);而這個經常歸銀行支配的最小限額,則适宜于固定的投資。
提供銀行支配的總資本越大,這個最小限額也就越大,進而也就越穩定。
因此,提供固定資本的銀行,總是必須已經達到一定的規模,這種規模必然随産業企業的擴張而擴大,而且還比後者更急劇地擴大。
同時,銀行不能隻參與一個企業,而是具有通過多方參與來分攤自己風險的趨勢。
實際情況也已經是這樣,因為隻有如此才會使這種預付的回流更有規律地進行。
但是,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