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銀行和産業信用
關燈
小
中
大
此,資本信用在于貨币的轉移,貨币借此應由閑置貨币向執行職能的貨币資本轉化。
資本信用并不像流通信用那樣節約流通費用,而是在同樣的貨币基礎上擴大生産資本的職能。
這裡,資本信用的可能性是在貨币資本本身的流通條件中産生的,是由于貨币在資本的個别循環中周期性被閑置而産生的。
一些資本家不斷地把貨币存入銀行,銀行又把它提供給其他資本家支配。
在整個資本家階級看來,貨币并不是休閑的。
如果貨币在這裡凝結為貯藏貨币,那麼,信用會立即把它轉化為另一個流通過程中的能動的貨币資本。
因此,對于整個階級來說,應預付的貨币資本量減小了。
這種減小之所以發生,是因為流通的間歇使貨币能夠轉移,從而避免了貨币休閑為貯藏貨币。
于是,整個資本家階級隻需使貨币的較小部分執行貯藏貨币的職能,以便能夠對付流通的混亂和幹擾。
前面我們談到了借助信用貨币進行自己交易(例如購買生産資料)的生産資本家(産業資本家和商業資本家)。
現在,生産資本家成了貨币資本家和借貸資本家。
但是,他具有的這種性質僅僅是暫時的,即他等待向生産資本轉化的貨币資本正在閑置的時間。
正像他在某一時刻貸出一樣,他在另一時刻又從第二個生産資本家那裡借入。
借貸資本家的性質起初隻是暫時的,後來才随着銀行制度的發展成為他的特殊職能。
通過信用的中介,與沒有這種中介相比,現有貨币資本在更大的範圍内執行職能。
信用把閑置資本限制在為防止資本循環過程中的幹擾或無法預見的變動所必要的最小限度上。
因此,信用力圖為社會資本而消除在個别資本循環過程中某一定時間内的貨币資本的閑置。
同時,生産資本家存款的存入和取出,遵從于由生産資本流通的性質及其流通時期的長度而産生的一定規律。
經驗教會了銀行認識這種規律性,向銀行指明在正常時期不能降低于其下的存款的最低限額,使銀行能夠總是把相應數額提供給生産資本家使用。
支票同存款有直接的關系,而票據必然僅僅潛在地同存款發生關系。
支票同個人的存款相關,而票據則建立在階級存款的基礎上。
因為通過票據貼現提供給資本家階級支配的,首先是這個階級自己的存款,而在為滿期的票據進行支付的時候,從而為出賣了的商品進行實際回流的時候,它們總是又作為存款而複歸。
如果回流減少,票據的支付變小,那麼,資本家必須有追加資本可供使用。
于是,他們縮減了存款,從而也縮減了為他們的票據貼現的基金。
現在,銀行不得不出面支持。
它必須以它自己的信用來進行貼現。
但是,因為票據流通的基礎即存款減少了,它們的流動性減小了,所以銀行要不冒風險,便不能增加它自己的信用。
在這種情況下,回流的緩慢引起了對銀行信用需求的增加;而銀行信用不能擴大,所以引起對銀行資本(借貸資本)需求的增加。
這表現為利息率的提高。
執行信用貨币職能的票據的職能縮小了。
貨币必須代替票據。
貨币從銀行中取走,對貨币資本需求的增加在這裡變得很明顯。
因此,在這裡,出現了在票據流通保持不變或提高以及利息提高條件下的存款減少。
這裡已經很清楚,存款額是實際存在的現金額的許多倍。
硬币經曆了一系列的流通,同時也是信用貨币流通的基礎。
每一次這樣的現金或信用貨币的流通,都可以作為存款在銀行家那裡沉澱下來。
因此,存款額可以比現金額、比包括信用貨币在内的貨币流通次數所顯示出來的數額更大得多。
A把1000馬克存入銀行。
銀行把這1000馬克貸出給B。
B以此向C支付債務。
C又把這1000馬克存入銀行。
銀行重又把它貸放出去并重又把它作為存款接收進來,如此等等。
&ldquo存款&hellip&hellip起着雙重作用。
一方面,&hellip&hellip它們會作為生息資本貸放出去,因而不會留在銀行的保險櫃裡,而隻是作為存款人提供的貸款記在銀行的賬簿上。
另一方面,在存款人相互間提供的貸款由他們的存款支票互相平衡和互相抵消時,它們隻是作為賬面項目起作用;在這裡,無論存款存在同一銀行家那裡,由他在各賬戶之間進行抵消,或者存款存入不同的銀行裡,由各該銀行互相交換支票,而隻是支付差額,情況都完全是一樣的。
&rdquo 按照前面的叙述,首先,銀行作為支付交易的中介發揮作用,它通過支付的集中和消除地方差異擴大了支付交易。
其次,它使閑置的貨币資本向執行職能的貨币資本轉化,它收集、集中和分配貨币資本,從而把貨币資本壓縮到社會資本循環所必要的最低限度。
銀行接受的第三個職能是,收集所有其他階級貨币形式的收入,把它作為貨币資本提供給資本家階級支配。
因此,除了銀行管理的它們的自有貨币資本外,所有其他階級的閑置貨币都流歸資本家,作生産上的使用。
為了執行這種職能,銀行必須盡可能地收集和集中一切在其所有者手中閑置的貨币,然後把它們貸放給生産資本家。
銀行的主要手段,是向存款提供利息,以及為接受存款建立收集場所(分支機構)。
因此,這種所謂的分散化(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它純粹是地方的,而不是經濟的)植根于把閑置貨币轉移給生産資本家的銀行職能的本質之中。
銀行提供給産業資本家支配的貨币資本,可以由産業資本家按兩種方式用于擴大生産:貨币資本可以被要求轉化為流動資本或固定資本。
由于資本回流的方式不同,這種區别是重要的。
為購進流動資本所預付的貨币資本,按同樣的方式回流;即是說,它的價值在經過周轉期之後完全再生産出來并再轉化為貨币形式。
為轉化為固定資本的預付,情況就不伺了。
在這裡,貨币在漫長的一系列的周轉期内,僅僅逐漸地回流,在整個期間内是被固定的。
因此,資本回流的方式不同,決定了銀行的貨币被固定的方式和方法的不同。
銀行把它的資本投入資本主義企業,從而與這個企業的命運有了聯系。
銀行資本在企業中越是執行固定資本的職能,這種聯系也就越是固定。
同産業企業比較,對于商人,銀行要自由得多。
一般說來,在商人資本那裡,主要的問題僅僅是支付信用。
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商人資本和銀行資本之間關系的形成與銀行資本對産業資本的關系完全不同。
這一點我們後面将會看到。
按上述範圍包容他人貨币的銀行資本被提供給生産資本家支配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自己存款的透支,讓予空白賬面信用,以及往來賬戶。
它們的區别沒有原則意義。
重要的僅僅是,貨币實際使用的目的即是投于固定資本或是投于流動資本。
但是,另一方面,這種資本固定化也要求更大的銀行自有資本,以充當總是能夠提取存款的準備金和保證金。
因此,能行使真正提供信用職能的銀行,與純粹的儲蓄銀行相反,總是必須握有大量資本。
例如,在英國,存入的股份資本同債務的比例是非常小的。
&ldquo在經營有方的倫敦和郡銀行,1900年的這種比例是4.38∶100。
&rdqu
資本信用并不像流通信用那樣節約流通費用,而是在同樣的貨币基礎上擴大生産資本的職能。
這裡,資本信用的可能性是在貨币資本本身的流通條件中産生的,是由于貨币在資本的個别循環中周期性被閑置而産生的。
一些資本家不斷地把貨币存入銀行,銀行又把它提供給其他資本家支配。
在整個資本家階級看來,貨币并不是休閑的。
如果貨币在這裡凝結為貯藏貨币,那麼,信用會立即把它轉化為另一個流通過程中的能動的貨币資本。
因此,對于整個階級來說,應預付的貨币資本量減小了。
這種減小之所以發生,是因為流通的間歇使貨币能夠轉移,從而避免了貨币休閑為貯藏貨币。
于是,整個資本家階級隻需使貨币的較小部分執行貯藏貨币的職能,以便能夠對付流通的混亂和幹擾。
前面我們談到了借助信用貨币進行自己交易(例如購買生産資料)的生産資本家(産業資本家和商業資本家)。
現在,生産資本家成了貨币資本家和借貸資本家。
但是,他具有的這種性質僅僅是暫時的,即他等待向生産資本轉化的貨币資本正在閑置的時間。
正像他在某一時刻貸出一樣,他在另一時刻又從第二個生産資本家那裡借入。
借貸資本家的性質起初隻是暫時的,後來才随着銀行制度的發展成為他的特殊職能。
通過信用的中介,與沒有這種中介相比,現有貨币資本在更大的範圍内執行職能。
信用把閑置資本限制在為防止資本循環過程中的幹擾或無法預見的變動所必要的最小限度上。
因此,信用力圖為社會資本而消除在個别資本循環過程中某一定時間内的貨币資本的閑置。
同時,生産資本家存款的存入和取出,遵從于由生産資本流通的性質及其流通時期的長度而産生的一定規律。
經驗教會了銀行認識這種規律性,向銀行指明在正常時期不能降低于其下的存款的最低限額,使銀行能夠總是把相應數額提供給生産資本家使用。
支票同存款有直接的關系,而票據必然僅僅潛在地同存款發生關系。
支票同個人的存款相關,而票據則建立在階級存款的基礎上。
因為通過票據貼現提供給資本家階級支配的,首先是這個階級自己的存款,而在為滿期的票據進行支付的時候,從而為出賣了的商品進行實際回流的時候,它們總是又作為存款而複歸。
如果回流減少,票據的支付變小,那麼,資本家必須有追加資本可供使用。
于是,他們縮減了存款,從而也縮減了為他們的票據貼現的基金。
現在,銀行不得不出面支持。
它必須以它自己的信用來進行貼現。
但是,因為票據流通的基礎即存款減少了,它們的流動性減小了,所以銀行要不冒風險,便不能增加它自己的信用。
在這種情況下,回流的緩慢引起了對銀行信用需求的增加;而銀行信用不能擴大,所以引起對銀行資本(借貸資本)需求的增加。
這表現為利息率的提高。
執行信用貨币職能的票據的職能縮小了。
貨币必須代替票據。
貨币從銀行中取走,對貨币資本需求的增加在這裡變得很明顯。
因此,在這裡,出現了在票據流通保持不變或提高以及利息提高條件下的存款減少。
這裡已經很清楚,存款額是實際存在的現金額的許多倍。
硬币經曆了一系列的流通,同時也是信用貨币流通的基礎。
每一次這樣的現金或信用貨币的流通,都可以作為存款在銀行家那裡沉澱下來。
因此,存款額可以比現金額、比包括信用貨币在内的貨币流通次數所顯示出來的數額更大得多。
A把1000馬克存入銀行。
銀行把這1000馬克貸出給B。
B以此向C支付債務。
C又把這1000馬克存入銀行。
銀行重又把它貸放出去并重又把它作為存款接收進來,如此等等。
&ldquo存款&hellip&hellip起着雙重作用。
一方面,&hellip&hellip它們會作為生息資本貸放出去,因而不會留在銀行的保險櫃裡,而隻是作為存款人提供的貸款記在銀行的賬簿上。
另一方面,在存款人相互間提供的貸款由他們的存款支票互相平衡和互相抵消時,它們隻是作為賬面項目起作用;在這裡,無論存款存在同一銀行家那裡,由他在各賬戶之間進行抵消,或者存款存入不同的銀行裡,由各該銀行互相交換支票,而隻是支付差額,情況都完全是一樣的。
&rdquo 按照前面的叙述,首先,銀行作為支付交易的中介發揮作用,它通過支付的集中和消除地方差異擴大了支付交易。
其次,它使閑置的貨币資本向執行職能的貨币資本轉化,它收集、集中和分配貨币資本,從而把貨币資本壓縮到社會資本循環所必要的最低限度。
銀行接受的第三個職能是,收集所有其他階級貨币形式的收入,把它作為貨币資本提供給資本家階級支配。
因此,除了銀行管理的它們的自有貨币資本外,所有其他階級的閑置貨币都流歸資本家,作生産上的使用。
為了執行這種職能,銀行必須盡可能地收集和集中一切在其所有者手中閑置的貨币,然後把它們貸放給生産資本家。
銀行的主要手段,是向存款提供利息,以及為接受存款建立收集場所(分支機構)。
因此,這種所謂的分散化(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它純粹是地方的,而不是經濟的)植根于把閑置貨币轉移給生産資本家的銀行職能的本質之中。
銀行提供給産業資本家支配的貨币資本,可以由産業資本家按兩種方式用于擴大生産:貨币資本可以被要求轉化為流動資本或固定資本。
由于資本回流的方式不同,這種區别是重要的。
為購進流動資本所預付的貨币資本,按同樣的方式回流;即是說,它的價值在經過周轉期之後完全再生産出來并再轉化為貨币形式。
為轉化為固定資本的預付,情況就不伺了。
在這裡,貨币在漫長的一系列的周轉期内,僅僅逐漸地回流,在整個期間内是被固定的。
因此,資本回流的方式不同,決定了銀行的貨币被固定的方式和方法的不同。
銀行把它的資本投入資本主義企業,從而與這個企業的命運有了聯系。
銀行資本在企業中越是執行固定資本的職能,這種聯系也就越是固定。
同産業企業比較,對于商人,銀行要自由得多。
一般說來,在商人資本那裡,主要的問題僅僅是支付信用。
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商人資本和銀行資本之間關系的形成與銀行資本對産業資本的關系完全不同。
這一點我們後面将會看到。
按上述範圍包容他人貨币的銀行資本被提供給生産資本家支配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自己存款的透支,讓予空白賬面信用,以及往來賬戶。
它們的區别沒有原則意義。
重要的僅僅是,貨币實際使用的目的即是投于固定資本或是投于流動資本。
但是,另一方面,這種資本固定化也要求更大的銀行自有資本,以充當總是能夠提取存款的準備金和保證金。
因此,能行使真正提供信用職能的銀行,與純粹的儲蓄銀行相反,總是必須握有大量資本。
例如,在英國,存入的股份資本同債務的比例是非常小的。
&ldquo在經營有方的倫敦和郡銀行,1900年的這種比例是4.38∶100。
&r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