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銀行和産業信用

關燈
遠低于社會最低限度之下的國家裡,銀行券占領了一般屬于國家紙币的地盤。

    如果銀行券在某些危機時期被強制通用,那麼,它本身便因此而成為國家紙币。

    一旦情況要求增加銀行券的發行,對銀行券發行的人為調節便立即失靈了。

    例如,在危機時期,信用崩潰了,許多私人資本家的信用貨币(即許多票據)變得不可靠了,由信用貨币在流通中所占的地盤必須由追加的流通手段來占領。

    法律失靈并被踐踏,猶如最近在美國的情況那樣;或者法律被廢除,像英國的皮爾銀行條例就是如此。

    銀行券被接受,而許多其他的票據被拒絕,這僅僅是建立在銀行信用比較牢固的基礎上的。

    如果銀行信用也同樣是動搖的,那就必須使銀行券強制通用,或者直接發行國家紙币。

    如果不采取這種措施,那就要像在最近的美國危機中那樣,建立私人流通手段。

    但是,這種辦法要對付由錯誤的銀行立法所加劇的貨币危機,是很少能奏效的。

     可兌銀行券(不可兌銀行券實際上不過是強制通用的國家紙币)也同票據一樣,不能超量發行。

    交易把它不再需要的銀行券歸還銀行,從而擺脫這些銀行券的幹擾。

    因為銀行券代替票據,所以,銀行券的發行也像票據流通一樣,服從于同一規律,在信用沒有發生動搖時,銀行券的發行随票據流通的擴大而擴大;但是,一旦票據流通在信用危機時急劇收縮,作為其信用在危機時仍不發生動搖的支付手段的銀行券,便同現金一起取代了票據。

     随着銀行制度的發展,一切閑置貨币湧入銀行,銀行信用便以下述方式取代商業信用:所有的票據越來越不是以它們在生産資本家之間流通的原有形式充當交付手段,而是以其轉化形式充當銀行券。

    現在,差額的抵消和清算在銀行中和銀行之間進行,技術的簡便擴大了可以抵消的範圍和大大縮小了用于清算所必要的現金。

     以前生産資本家自身為彌補他們簽發的票據的差額必須掌握的貨币,現在對他們就成為多餘的了。

    它作為存款流入銀行,銀行現在就可以用它來完成差額的清算。

    因此,生産者必須以貨币資本形式掌握的資本部分便減少了。

     因為銀行家用他自己的信用代替票據,所以他需要信用,但卻隻需自己很小一部分貨币形式的資本作為他支付能力的保證金。

    銀行這裡所做的事情是,以它自己為人熟知的信用代替不大為人所知的信用,從而大大提高信用貨币的流通能力。

    因此,銀行可以在地域上大得多的範圍内實行支付要求的抵消;而在因此使抵消能力在時間上增加數倍的程度上,銀行可以實行時間上的抵消。

    這樣,銀行便擴大了信用上層建築,其擴大的程度超過了局限于生産資本家之間的票據流通所達到的程度。

     但是,銀行通過票據貼現提供給生産資本家支配的資本,不能雙重地計算。

    銀行存款的最大部分屬于生産資本家階級;随着銀行制度的發展,他們把自己全部可以支配的貨币資本保存在銀行裡。

    像我們已經看到的,這種貨币資本形成票據流通的基礎。

    但是,它是這個階級的自有資本。

    通過票據貼現,并沒有新資本提供給這個階級本身。

    它隻不過是以一種貨币形式(銀行的支付約定,有時是現金)的資本代替另一種貨币形式(私人的支付約定)的資本,隻是在它恰恰代替被實現的商品資本的限度内,即在從發生上來考察這一貨币額的限度内,它才是貨币資本。

    從職能上來看,它則始終是貨币(支付手段或購買手段)。

     當然,銀行信用代替生産資本家的信用,也可以通過與銀行券發行的不同形式進行。

    例如,在實行發行壟斷的一些國家,私人銀行通過它&ldquo接受&rdquo生産資本家的票據,即通過自己簽字從而保證票據的支付能力,向生産資本家提供自己的銀行信用。

    因此,這種票據享有銀行信用的待遇。

    這也像它被這一銀行的銀行券所代替了一樣,提高了票據的流通能力。

    衆所周知,特别是國際商業交易的很大一部分,就是通過這種票據解決的。

    從根本上來說,這樣接受了的票據同私人銀行的銀行券之間,不存在任何差别。

     因此,正是在我們所使用的意義上的流通信用,是信用貨币的創造。

    因而,它使生産脫離既有現金額的限制而獨立存在。

    我們這裡所說的現金,是指有十足價值的金屬貨币,本位貨币,銀币或金币,此外加上社會必要的流通最低限額範圍内存在的強制通用的國家紙币和輔币。

     但是,流通信用本身既不造成貨币資本從一個生産資本家向另一個生産資本家的轉移,也不造成其他(非生産的)階級的貨币流歸資本家階級,由後者把它轉化為資本。

    因此,如果流通信用代替現金,那麼,我們就把那種其職能在于将貨币(不管采用怎樣的形式,即不管是現金或是信用貨币)由閑置貨币轉化為執行職能的貨币資本的信用,稱之為資本信用。

    之所以是資本信用,是因為這種轉移始終是向通過購買生産資本因素把貨币作為貨币資本使用的人的轉移。

     我們在上一章中已經看到,在資本主義生産過程的進行中,應當充作貨币資本的遊離的、貯藏的貨币是如何産生的。

    它有時是通過流通過程束縛起來的,有時是閑置的貨币額,是為補償固定資本而貯藏的貨币額,是為積累但還沒有達到足夠數量的貯藏的剩餘價值額。

    這裡必須做三件事:第一,各個貨币額必須集合起來,直到它們通過集中達到足以在生産上加以利用;第二,它們必須提供給适當的人支配;第三,它們必須在适當的時機提供支配。

     我們前面已經看到信用貨币如何從流通中産生。

    現在,我們要來讨論不執行職能的貨币。

    但是,貨币隻能執行貨币的職能,而且它隻能在流通中執行這種職能。

    因此,信用所能執行的職能,隻能是把不流通的貨币投入流通之中。

     但是,作為資本主義信用,它僅僅是為了取得更多的貨币才把貨币投入流通之中。

    它把貨币作為貨币資本投入流通,是為了使貨币轉化為生産資本。

    因此,它擴大了生産的規模,而這種擴大必須有先前的流通規模的擴大。

    流通規模的擴大無需新貨币的介入,隻需把原有的閑置貨币用于流通的目的。

     因此,這裡又産生了把閑置的貨币資本收集起來并把收集的貨币資本加以分配的經濟職能的需要。

     但是,信用在這裡帶有與流通信用不同的性質。

    流通信用使貨币執行支付手段的職能。

    而為一種被出賣的商品進行的支付,則提供了信用。

    在其他情況下必須出現于流通中的貨币節約了,因為它被信用貨币所代替。

    在這一數額上,在其他情況下必須存在的實際貨币成為多餘的了。

    另方面,并沒有新的資本提供給資本家支配。

    流通信用隻是賦予資本家的商品資本以貨币資本的形式。

     資本信用的情況就不同了,它隻不過是将其占有者不能作為資本利用的一個貨币額向可以将它作為資本利用的人的轉移。

    這是這一貨币額的天職。

    因為這一貨币額如果不作為資本加以利用,它的價值就不能保持和回流。

    但是,從社會的角度來看,為了使貨币能夠安全地貸出,貨币總是必須回流到債務人那裡。

    因此,這裡發生了既存貨币的轉移,而不是一般貨币的節約。

    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