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個人主義
關燈
小
中
大
這身禮服了。
因為除此之外沒有可穿的西裝,實在沒法子,也隻好如此。
你們猜我穿那身禮服去了哪裡?那時候和現在不同,找工作還是很容易的。
使你感到,不論你面向哪個方向,好像大門都朝你開着。
總而言之,因為到處都缺人的緣故。
即使像我這樣的人,高等學校和高等師範幾乎同時采用我,同我聯系。
我對替我向高等學校斡旋的前輩同學給予半承諾的同時,對于高等師範那邊也周旋得恰到好處,所以事情就出現了奇妙的情況。
本來因為我年輕,辦事不牢靠,考慮不周倒是難免的,想不到自己被它所累,想起來似乎是沒辦法的事,結果弄得我很不夠面子。
我被我的前輩同學在高等學校執教多年的教授叫了去,他譴責我說,你一方面跟我說要到這裡來,又和高等師範那邊随便打招呼,你腳踩兩隻船,讓我這介紹人傷透腦筋了。
我因為年輕,肝火特别旺,心想,幹脆兩邊都不去總行了吧?于是辦了不應聘手續。
這樣一來,有一天接到當時的高等學校校長,現在的京都理科大學校長久原先生的通知,讓我到他們學校去一下,跑去一看,高等學校校長嘉納治五郎在那裡。
嘉納校長和給我介紹工作的我那前輩同學當場商量好,對我的忠告是:不必顧慮這裡如何如何,去高等師範好吧。
我當然不能說不願意,所以就答應下來了。
但心裡卻不能不想,這實在是一件麻煩事。
想起來都覺得本來是很不應該的事,因為我對高等師範的職位并不覺得多麼向往。
我第一次見到嘉納校長的時候,我就對他說,像你一樣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成為學生的模範,我是很難做到,因而逡巡不前。
嘉納先生是傑出人物,他說,既然你這麼坦率,我就更加希望你到我們那裡去工作了。
看起來他堅持己見。
因此還沒有成熟的我,盡管沒有貪而無厭打算身兼兩校,但最後還是由于有關人士過分操心,我終于去了高等師範。
可是我根本還沒有取得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資格就以為多麼神氣,所以我覺得很拘束,感到誠惶誠恐。
嘉納先生甚至說,你這人誠實得過了頭可就實在不妙了,狡猾一些也許好點。
但是我即使想狡猾些也無奈做不到。
打開窗戶說亮話,那時的我活像個給菜館或點心鋪打雜的。
一年之後,我終于去了鄉村中學。
那是伊預地方位于松山的一所中學。
你們一聽松山中學就要笑,但是,你們大家大概都讀過我寫的《少爺》吧?《少爺》裡有個外号叫&ldquo紅襯衫&rdquo的人,那時候常常有人問我,寫的到底是誰呀?要說寫的是誰的事,我要說,當時那個中學隻有我一個文學士,如果把《少爺》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找出現實中确實存在的人,那麼紅襯衫就肯定是我了,所以,就我來說那是應該實在感激不盡的。
我在松山也不過隻呆了一年。
我要走的時候,某知事出面挽留,因為我和那個将要去的單位有約在先,我不得不婉言辭謝而告别了那裡。
于是在熊本的高等學校站定腳跟。
我就是從中學到高中,再從高中到大學,按這個順序取得教學經驗的,所差的隻是沒有教過小學和女子中學而已。
我在熊本呆的時間很長。
教育部征詢我是否有意去英國留學,那是我到了熊本之後很久的事了。
當時我想拒絕留學。
因為我想,像我這樣的人,沒有任何目的,隻是說去過外國,對于國家并沒有什麼用處。
然而掌握教育部明确意圖的副院長說,你說的這些,部裡對你未必沒有考慮,你沒必要對自己再做評價,反正按命令行事豈不很好?他這麼一說,我也覺得沒有堅持不去的理由,也就遵照命令去了英國。
果然不出所料,到了那裡簡直什麼事也沒有。
為了說清楚這件事,必須把直到這一時期為止的我這個人說個明白才行。
這一部分就構成我今天講演的一部分内容,希望大家按照我這個說明來聽。
我在大學學的是英國文學。
也許有人問,這個英國文學是什麼東西呀?我專門幹了這麼多年,它究竟是什麼,迄今為止我仍然朦朦胧胧。
那時,一個名叫傑克遜的老師,這位老師讓我在他面前讀詩或者讀文章,我作文時把冠詞漏掉因而遭到訓斥,或者發音有誤也惹得他大發脾氣。
考試時竟出這類題目:華茲華斯(3)是哪年生人哪年去世?莎士比亞的版本有幾種?或者按年代為序把司各特的作品列出來,等等。
即使像你們這樣的年輕人也能想象到,這究竟是不是英國文學?暫且把英國文學放在一邊,首先是什麼才算文學還沒有弄明白,照這樣學下去根本就無法弄懂。
既然如此,自學是不是能行呢?說起來就像俗話所說的瞎子窺籬笆孔一樣勞而無功。
進了圖書館也是四顧茫然,無從下手。
這不僅是自己力量不足,而我以為這方面的書也不足。
總而言之,學了三年始終也不懂文學。
所以說,我煩悶的根源也在于此。
與其說我是以馬馬虎虎的态度走上社會,終于當了老師,倒不如說我被打扮成了一名教師更合适。
僥幸的是雖然說話怪腔怪調,但總算對付過去了,每天倒是平安無事,但心裡空虛自是難免的。
既然空虛,也許下定決心就能好,但某些不愉快的難以言喻的冷漠東西,潛藏于各處,讓人實在受不了。
另一方面也是我對當一個教師毫無興趣。
自己缺乏教育工作者的素質這一點,我早就知道,單單在課堂上教英語,就讓我感到麻煩的厲害。
我始終以半立半坐的姿态工作,心裡光想着,一旦有機會我就飛往我本來行當的領地。
但是屬于本來行當的領地,好像有又好像沒有,不論面朝哪個方向,都無法下決心飛到那裡去。
我知道,既然生在這個世上就必須幹點什麼,但是幹什麼好呢?卻是一點主意也沒有。
我像封閉在霧裡的孤獨人一般,呆立于原地不敢動彈。
心裡想,與其希望從哪個方面射來一束日光,倒不如自己用聚光燈哪怕照出一條光也能靠它看清前方。
然而不幸的是,無論朝哪個方向望去,無不模糊一片。
也可以說四顧茫然。
那情緒,就好像被裝在口袋裡無法掙脫一樣。
萬分着急,總想手裡哪怕有一隻錐子,我也會紮破一個地方。
不幸的是這錐子别人不會給,自己也找不到,隻是心裡不斷地思考,終日過着心情陰郁的生活。
我懷着如此這般的不安心情終于大學畢了業,并帶着同樣的惴惴不安去了松山,又從這裡遷到熊本,随後把同樣的不安像疊衣服一樣疊起來收在内心深處而遠涉重洋去了外國。
但是,一旦去了外國留學,新的自覺精神必然會使自己或多或少地意識到應負的責任。
于是我就盡可能作最大的努力,為了作出某些成績而努力了。
但不論讀什麼書,自己照舊不能從口袋裡鑽出來。
沖破這個口袋的錐子找遍了倫敦也沒有找到。
我在公寓的一間屋子裡開始思考了。
覺得這實在無聊。
我意識到無論讀多少書也不能果腹的時候,就死了這分心。
與此同時,連我也照舊不明白為什麼要讀書了。
從這時候我開始醒悟了,文學究竟是什麼,除了基本靠自己的力量創造出它的概念之外,沒有救自己的道路。
好不容易才發覺,直到現在為止,完全是他人本位,像無根的浮萍一樣,漂漂搖搖,終究不行。
我這裡說的&ldquo他人本位&rdquo,就是請别人喝自己造的酒,然後聽他的品評,以這個品評所定的是非為是非地模仿他人。
因為簡而言之全是混帳話,也許以為誰也不會把那樣模仿别人認為奇怪,事實決不是那樣。
最近流行的柏格森(4)也好,歐肯(5)也好,西方人動不動就提他們,日本人也就盲從,跟着起哄。
況且那個年代隻要說這是西洋人說的,那就不管什麼一律盲從,還自以為神氣得很。
所以,随随便便排列起用楷體字母寫的人名(6),向别人大肆吹噓而洋洋自得的人比比皆是,實在無聊之至。
我這不是罵人,實際情況就是這樣。
比如讀了西洋人甲評論西洋人乙的作品時,不管評論得對與不對,也不想想自己是否消化,便鹦鹉學舌般地随便傳揚。
總而言之,說他囫囵吞棗也好,說那是知識機械也可,反正不是有血有肉的東西,而是把别人的話當作自己的意見重複一遍,毫無生氣,也毫無新意。
然而時代就是那樣的時代,大家對此依舊給以誇獎。
但是盡管受到人們的誇獎,畢竟是借别人的衣服把自己打扮起來的,雖然神氣一陣子,卻難免心虛,忐忑不安。
因為毫不費事拔下孔雀翎插在自己身上虛張聲勢,到後來終于意識到,再不去掉浮華而力求真摯,自己的心将無法放下來。
比如,即使西洋人說這是很好的詩,韻調極佳,那隻是西洋人的見解,即使對我不無參考價值。
我如果不這麼想,那也沒有必要重複别人的話。
我是一個獨立的日本人,絕對不是英國人的奴婢,這是作為國民一分子必備的素質。
單從世界互通重視道義這一點來說,我也堅持我的意見,決不讓步。
不過,我的專業是英國文學。
地道的評論家說的話和我的觀點發生矛盾時,一般情況下我甘居下風。
然而也不能不考慮這樣的矛盾從哪裡産生的。
比如,風格、人情、習慣一直上溯到國民性,肯定都是矛盾的原因。
一般學者往往把它和文學、科學混同起來,以為甲國國民中意的東西一定會得到乙國國民的贊賞,錯誤地認為包括了這樣的必然性。
必須指出,這是錯誤的。
即使不可能融合這個矛盾,但還是能夠說明的。
于是,即使僅僅這個說明,也足以給日本文壇投下一道光明。
那時我就是這樣領悟的。
我這話
因為除此之外沒有可穿的西裝,實在沒法子,也隻好如此。
你們猜我穿那身禮服去了哪裡?那時候和現在不同,找工作還是很容易的。
使你感到,不論你面向哪個方向,好像大門都朝你開着。
總而言之,因為到處都缺人的緣故。
即使像我這樣的人,高等學校和高等師範幾乎同時采用我,同我聯系。
我對替我向高等學校斡旋的前輩同學給予半承諾的同時,對于高等師範那邊也周旋得恰到好處,所以事情就出現了奇妙的情況。
本來因為我年輕,辦事不牢靠,考慮不周倒是難免的,想不到自己被它所累,想起來似乎是沒辦法的事,結果弄得我很不夠面子。
我被我的前輩同學在高等學校執教多年的教授叫了去,他譴責我說,你一方面跟我說要到這裡來,又和高等師範那邊随便打招呼,你腳踩兩隻船,讓我這介紹人傷透腦筋了。
我因為年輕,肝火特别旺,心想,幹脆兩邊都不去總行了吧?于是辦了不應聘手續。
這樣一來,有一天接到當時的高等學校校長,現在的京都理科大學校長久原先生的通知,讓我到他們學校去一下,跑去一看,高等學校校長嘉納治五郎在那裡。
嘉納校長和給我介紹工作的我那前輩同學當場商量好,對我的忠告是:不必顧慮這裡如何如何,去高等師範好吧。
我當然不能說不願意,所以就答應下來了。
但心裡卻不能不想,這實在是一件麻煩事。
想起來都覺得本來是很不應該的事,因為我對高等師範的職位并不覺得多麼向往。
我第一次見到嘉納校長的時候,我就對他說,像你一樣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成為學生的模範,我是很難做到,因而逡巡不前。
嘉納先生是傑出人物,他說,既然你這麼坦率,我就更加希望你到我們那裡去工作了。
看起來他堅持己見。
因此還沒有成熟的我,盡管沒有貪而無厭打算身兼兩校,但最後還是由于有關人士過分操心,我終于去了高等師範。
可是我根本還沒有取得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資格就以為多麼神氣,所以我覺得很拘束,感到誠惶誠恐。
嘉納先生甚至說,你這人誠實得過了頭可就實在不妙了,狡猾一些也許好點。
但是我即使想狡猾些也無奈做不到。
打開窗戶說亮話,那時的我活像個給菜館或點心鋪打雜的。
一年之後,我終于去了鄉村中學。
那是伊預地方位于松山的一所中學。
你們一聽松山中學就要笑,但是,你們大家大概都讀過我寫的《少爺》吧?《少爺》裡有個外号叫&ldquo紅襯衫&rdquo的人,那時候常常有人問我,寫的到底是誰呀?要說寫的是誰的事,我要說,當時那個中學隻有我一個文學士,如果把《少爺》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找出現實中确實存在的人,那麼紅襯衫就肯定是我了,所以,就我來說那是應該實在感激不盡的。
我在松山也不過隻呆了一年。
我要走的時候,某知事出面挽留,因為我和那個将要去的單位有約在先,我不得不婉言辭謝而告别了那裡。
于是在熊本的高等學校站定腳跟。
我就是從中學到高中,再從高中到大學,按這個順序取得教學經驗的,所差的隻是沒有教過小學和女子中學而已。
我在熊本呆的時間很長。
教育部征詢我是否有意去英國留學,那是我到了熊本之後很久的事了。
當時我想拒絕留學。
因為我想,像我這樣的人,沒有任何目的,隻是說去過外國,對于國家并沒有什麼用處。
然而掌握教育部明确意圖的副院長說,你說的這些,部裡對你未必沒有考慮,你沒必要對自己再做評價,反正按命令行事豈不很好?他這麼一說,我也覺得沒有堅持不去的理由,也就遵照命令去了英國。
果然不出所料,到了那裡簡直什麼事也沒有。
為了說清楚這件事,必須把直到這一時期為止的我這個人說個明白才行。
這一部分就構成我今天講演的一部分内容,希望大家按照我這個說明來聽。
我在大學學的是英國文學。
也許有人問,這個英國文學是什麼東西呀?我專門幹了這麼多年,它究竟是什麼,迄今為止我仍然朦朦胧胧。
那時,一個名叫傑克遜的老師,這位老師讓我在他面前讀詩或者讀文章,我作文時把冠詞漏掉因而遭到訓斥,或者發音有誤也惹得他大發脾氣。
考試時竟出這類題目:華茲華斯(3)是哪年生人哪年去世?莎士比亞的版本有幾種?或者按年代為序把司各特的作品列出來,等等。
即使像你們這樣的年輕人也能想象到,這究竟是不是英國文學?暫且把英國文學放在一邊,首先是什麼才算文學還沒有弄明白,照這樣學下去根本就無法弄懂。
既然如此,自學是不是能行呢?說起來就像俗話所說的瞎子窺籬笆孔一樣勞而無功。
進了圖書館也是四顧茫然,無從下手。
這不僅是自己力量不足,而我以為這方面的書也不足。
總而言之,學了三年始終也不懂文學。
所以說,我煩悶的根源也在于此。
與其說我是以馬馬虎虎的态度走上社會,終于當了老師,倒不如說我被打扮成了一名教師更合适。
僥幸的是雖然說話怪腔怪調,但總算對付過去了,每天倒是平安無事,但心裡空虛自是難免的。
既然空虛,也許下定決心就能好,但某些不愉快的難以言喻的冷漠東西,潛藏于各處,讓人實在受不了。
另一方面也是我對當一個教師毫無興趣。
自己缺乏教育工作者的素質這一點,我早就知道,單單在課堂上教英語,就讓我感到麻煩的厲害。
我始終以半立半坐的姿态工作,心裡光想着,一旦有機會我就飛往我本來行當的領地。
但是屬于本來行當的領地,好像有又好像沒有,不論面朝哪個方向,都無法下決心飛到那裡去。
我知道,既然生在這個世上就必須幹點什麼,但是幹什麼好呢?卻是一點主意也沒有。
我像封閉在霧裡的孤獨人一般,呆立于原地不敢動彈。
心裡想,與其希望從哪個方面射來一束日光,倒不如自己用聚光燈哪怕照出一條光也能靠它看清前方。
然而不幸的是,無論朝哪個方向望去,無不模糊一片。
也可以說四顧茫然。
那情緒,就好像被裝在口袋裡無法掙脫一樣。
萬分着急,總想手裡哪怕有一隻錐子,我也會紮破一個地方。
不幸的是這錐子别人不會給,自己也找不到,隻是心裡不斷地思考,終日過着心情陰郁的生活。
我懷着如此這般的不安心情終于大學畢了業,并帶着同樣的惴惴不安去了松山,又從這裡遷到熊本,随後把同樣的不安像疊衣服一樣疊起來收在内心深處而遠涉重洋去了外國。
但是,一旦去了外國留學,新的自覺精神必然會使自己或多或少地意識到應負的責任。
于是我就盡可能作最大的努力,為了作出某些成績而努力了。
但不論讀什麼書,自己照舊不能從口袋裡鑽出來。
沖破這個口袋的錐子找遍了倫敦也沒有找到。
我在公寓的一間屋子裡開始思考了。
覺得這實在無聊。
我意識到無論讀多少書也不能果腹的時候,就死了這分心。
與此同時,連我也照舊不明白為什麼要讀書了。
從這時候我開始醒悟了,文學究竟是什麼,除了基本靠自己的力量創造出它的概念之外,沒有救自己的道路。
好不容易才發覺,直到現在為止,完全是他人本位,像無根的浮萍一樣,漂漂搖搖,終究不行。
我這裡說的&ldquo他人本位&rdquo,就是請别人喝自己造的酒,然後聽他的品評,以這個品評所定的是非為是非地模仿他人。
因為簡而言之全是混帳話,也許以為誰也不會把那樣模仿别人認為奇怪,事實決不是那樣。
最近流行的柏格森(4)也好,歐肯(5)也好,西方人動不動就提他們,日本人也就盲從,跟着起哄。
況且那個年代隻要說這是西洋人說的,那就不管什麼一律盲從,還自以為神氣得很。
所以,随随便便排列起用楷體字母寫的人名(6),向别人大肆吹噓而洋洋自得的人比比皆是,實在無聊之至。
我這不是罵人,實際情況就是這樣。
比如讀了西洋人甲評論西洋人乙的作品時,不管評論得對與不對,也不想想自己是否消化,便鹦鹉學舌般地随便傳揚。
總而言之,說他囫囵吞棗也好,說那是知識機械也可,反正不是有血有肉的東西,而是把别人的話當作自己的意見重複一遍,毫無生氣,也毫無新意。
然而時代就是那樣的時代,大家對此依舊給以誇獎。
但是盡管受到人們的誇獎,畢竟是借别人的衣服把自己打扮起來的,雖然神氣一陣子,卻難免心虛,忐忑不安。
因為毫不費事拔下孔雀翎插在自己身上虛張聲勢,到後來終于意識到,再不去掉浮華而力求真摯,自己的心将無法放下來。
比如,即使西洋人說這是很好的詩,韻調極佳,那隻是西洋人的見解,即使對我不無參考價值。
我如果不這麼想,那也沒有必要重複别人的話。
我是一個獨立的日本人,絕對不是英國人的奴婢,這是作為國民一分子必備的素質。
單從世界互通重視道義這一點來說,我也堅持我的意見,決不讓步。
不過,我的專業是英國文學。
地道的評論家說的話和我的觀點發生矛盾時,一般情況下我甘居下風。
然而也不能不考慮這樣的矛盾從哪裡産生的。
比如,風格、人情、習慣一直上溯到國民性,肯定都是矛盾的原因。
一般學者往往把它和文學、科學混同起來,以為甲國國民中意的東西一定會得到乙國國民的贊賞,錯誤地認為包括了這樣的必然性。
必須指出,這是錯誤的。
即使不可能融合這個矛盾,但還是能夠說明的。
于是,即使僅僅這個說明,也足以給日本文壇投下一道光明。
那時我就是這樣領悟的。
我這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