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窗裡面
關燈
小
中
大
不懂&rdquo&mdash&mdash擊得粉碎。
由此看來,我不能不認為最近根本沒有必要特意到高等工業學校去。
說起來,那已是一兩年前的舊事了。
去年秋天,我礙于情面,無論如何得去某學校作一次演講,否則說不過去。
當我去了那裡時,忽然想起前年那件使我很後悔的事。
所以考慮到自己那時演講(62)題目有容易使年輕聽衆産生誤解的内容,便在走下講台時這麼說道: &ldquo我估計不會有大的誤解,不過,諸位要是對我今天的演講内容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歡迎到我家中來,我打算盡可能地解釋得使諸位感到滿意。
&rdquo 我的這番話會引起怎樣的反響,這是我當時很難預料得到的。
過了四五天後,真有三個青年到我書房裡來找我了,其中的兩個人先打電話來問過我方便不方便。
另一個人事先寫了封恭恭敬敬的信來,預約了會面的時間。
我很愉快地接待了這幾位青年,并詢問了他們的來意。
有一個人完全如我所料,是來就我的演講内容提出詢問的。
另兩個人卻是我始料未及的,他們是來就他們的朋友對家庭應該采取的方針問題,征求我意見。
也就是說,他們帶來了擺在他們眼前的具體問題&mdash&mdash怎樣把我的意見有效地應用于現實社會。
我主觀上認為,我是努力向他們三人談了我該說的話,作了我該作的說明。
我的看法事實上能使他們有多少獲益呢?我也說不出結果會如何。
但是我對此已感到滿足了。
這遠比隻反映&ldquo據說你的演講很不好懂&rdquo感到滿足了。
(這篇文章在報紙上刊出兩三天後,我收到高等工業學校的學生給我寄來的四五封信。
來信都是聽過我那次演講的人,他們都是作為一種反證&mdash&mdash否定我的文中談到的令我深感失望的事實&mdash&mdash給我寫來的。
所以來信都充盈着好意,根本沒有向我提出類似&ldquo為什麼要把某一個學生說的話立即斷為全體聽衆的意見&rdquo的責問。
因此我想在這裡作一公開的補充說明:我為自己的不明深感歉意,與此同時,我向親切地糾正了我的誤解的人們表示由衷的感謝。
) 三十五 我小時候經常到日本橋瓷器街的一家名叫伊勢本的書場去聽書。
在現在的三越所在地對面,那時老是挂着白天說書節目的廣告牌子,拐過這個街角,走不了二三十米遠,右側就有一個書場。
每到晚上,這個書場隻演曲藝、雜耍之類的節目,所以除了白天,我是不進這個書場的。
不過論次數,這倒是我去得最多的地方。
當然,我家當時不在高田的馬場下。
縱然頗得地利之便,可我怎麼會有那麼多的時間去聽書呢?至今想來仍不可思議。
這也許因為我是在回顧年代久遠的往事吧,我的印象中,這個書場簡直是一處陶冶來客高尚情操的地方。
演壇的右側圈出兩個類似商店賬桌圍欄的地方,圍欄裡邊設常年訂座。
然後是在演壇後面就是走廊,它前面還是庭園。
庭園裡的老梅樹斜向伸到井口木框的上方。
從廊道上可以給人以寥廓之感的太空正籠罩着空餘的地面。
向庭園的東面望去,可以看到一所像是離開正室的客廳。
坐在常年訂座席位的人們,是既有閑又有錢的人,所以無不穿戴着與其身份相應的講究服飾,從衣袖裡摸出小鑷子,不時悠閑、耐心地拔着鼻毛。
在這種晴朗的日子裡,我的心情宛如黃莺飛到了庭園的老梅樹上歌唱一樣。
幕間休息時,賣茶的人帶着盛點心的匣子來場内兜售,這是該書場的慣例。
匣子呈淺淺的長方體,擺得非常好,有人想拿,伸手就拿到。
點心的數目,我記得好像是一匣十個,吃的人自便,吃過後把該付的錢放在匣子裡,這是約定俗成的規矩。
我當時是以珍惜這種習俗的喜悅心情來看待它的,如今,無論到什麼遊樂場所,恐怕再也不可能體會到如此從容大度的氣氛了。
想到這一點,實在令人懷念不已。
我在這種典雅寂寥的氣氛中,聽各流各派的說書先生說着古老故事的書。
内容都是古色古香的。
其中有一位說書先生愛用一些奇妙的詞彙:&ldquo嘶托托克&rdquo、&ldquo濃濃&rdquo、&ldquo滋滋&rdquo。
據說他叫田邊南龍,原來是在某個說書場門口管鞋子的(63),他的嘶托托克口頭禅馳名遠近,但無一人能理解它的涵義。
看來他隻是把它們作為一種形容軍隊威風凜凜的形容詞來使用而已。
這位南龍早就去世了。
當時的其他一些人也大多去世了。
那裡後來怎樣了呢,我一無所知。
在那些當時給我的生活帶來快樂的人中,現在到底還有幾個人活在世上,我完全不得而知了。
然而在一次美音會(64)的年終會上,一看那節目單,隻見上面列有在吉原妓館街的幫閑、茶房等侍者的名字,其中有一個是我當時的朋友。
我到新富座劇場去,看到了這個人,還聽到了他的歌。
他的面貌和歌喉同昔日完全一樣,頗為吃驚。
他說起書來,也同從前一樣,沒有進步,也沒有退步。
我可怕地意識到自己和自己周圍的這種20世紀時代的急劇變化。
我面對他而坐,沉浸在一種默想裡,心中不斷地把他和我作着比較。
他年輕時名琴淩,曾因寶井馬琴的關系而在伊勢本做南龍的前場侍者。
三十六 我的長兄在未入大學之前的開成學校求學時患了肺病,以緻中途退學。
他的年齡同我相差很多,所以我們兩人之間,與其說是手足之情的關系,倒不如說是大人和小孩的關系給我留下的印象更深。
尤其是他對我生氣發火的時候,這種感覺強烈地刺激着我。
長兄有着白皙的膚色和挺拔的鼻梁,稱得上很俊。
不過他的臉相和神情生來就有些威嚴,一種不能随意親近的氣氛在咄咄逼人。
長兄上學的那個時期,地方舉薦人才入學的貢進生(65)制度還照舊存在。
一些不是當今的青年能夠想象的風氣在校内各處殘存着。
長兄曾告訴我,他收到過一個高年級學生寫來的情書,這是個男學生,年齡好像要比我長兄大得多。
長兄是在不時興這種習俗的東京長大的,不知他最後是如何處置這封情書的。
他曾告訴我,後來每次在學校的澡堂裡遇見那個學生時,一定會引起極不愉快的想法。
他從學校畢業後,一本正經到了極點,總是闆着面孔,所以父母對他也多少有點敬而遠之。
此外,也許是他有病的關系吧,時常臉色陰沉地閉門不出。
不久,他的脾氣有所緩和,人也自然而然地變得和藹了。
他總愛穿一身進口的豎條紋棉布服,系一條窄幅的男式腰帶,傍晚後出門。
他時常把畫滿了紫色六角形圖案的龜清(66)團扇之類的東西丢棄在飯廳裡。
光這樣還算好的呢,他居然坐到長火盆前,咿咿呀呀地吼叫,家裡的人也沒有什麼特别的反應。
我當然也不當回事。
在用假嗓子哼叫的同時,他又要劃拳了。
但是這項内容一定要有對手。
他雖然不是每晚都要劃拳,卻總是熱衷于此道,把笨拙的手擡起放下,怪模怪樣地忙得不亦樂乎。
劃拳的對手主要由我的三哥擔當。
我不過是神情嚴肅地在一旁觀看而已。
長兄後來終于死于肺病。
我記得他好像是明治二十年時死的。
等到葬儀、守靈都完事而進入最後料理階段時,有一個女子找上門來了。
三哥出去接待,女子便向三哥詢問道: &ldquo冷兄去世之前,沒有娶妻吧?&rdquo 長兄因為有病,一生沒娶。
&ldquo沒娶,直到最後,都是獨自一人生活。
&rdquo &ldquo聽您這麼說,我總算放心了。
像我這樣的人,不嫁人是活不下去的,實在不得已呀&hellip&hellip&rdquo 她獲悉我的這位長兄埋骨在什麼寺院後,就回去了。
她是特意從甲州趕來的。
我這時才第一次聽說,她早在柳橋當藝妓的時候,就同我的長兄有來往了。
我時常閃過這樣的念頭:去見見她,談談有關長兄的事情。
但是我想:一旦見面,想必她已成為老太婆,早已面目全非了吧。
我又想:她的心恐怕也同她的臉一樣布滿皺紋而幹透了吧。
如果真是這樣,她現在會晤我這個死者的弟弟,也許反而會使她悲不自勝呢。
三十七 我很想在這兒寫些紀念母親的東西,但是可惜,我對于母親的情況了解很少,母親沒有給我留下什麼過多的印象。
母親名千枝。
千枝這個詞至今仍是我最感親切的詞彙之一。
所以我有這樣的感覺&mdash&mdash千枝就是我母親的名字而決不是别的女人的名字。
幸好我也不曾遇到過除母親之外也叫千枝的女子。
母親是在我十三四歲的時候去世的,但是我現在即使順着記憶這條線走多遠,眼前隻會出現一個老婦人的形象。
母親是晚年生的我,所以我沒能得到留下她那光彩照人的形象的特權。
我印象中的母親,是老戴着一副大眼鏡在做針線活兒。
我記得那眼鏡是老式的,鐵制的鏡架,鏡片的直徑有兩寸以上。
母親戴着眼鏡,不時把下鄂低向領子盯着我看,我當時并不知道這是老花眼的特點,而隻認作那是母親的毛病。
想到她這副眼鏡的同時,總會聯想到那一直是母親背景的一兩米寬的隔扇。
我的眼前也會清晰地浮現出那挂着舊字畫中,還有&ldquo生死事大 無常迅速&rdquo字樣的拓片。
到了夏天,母親老是穿一身沒有花紋的藏青色薄羅衣,系一條狹窄的黑色緞帶。
說來很奇怪,一涉及我記憶中的母親形象,腦際就會浮現出她在盛夏時節的這身裝束。
要是撇開母親那沒有花紋的藏青薄羅衣和狹窄的黑色緞帶,那麼留下的隻有她的臉了。
母親曾經在廊檐的盡頭處同我哥哥下棋,她和他下棋的這一圖景,乃是她倆銘刻在我胸中唯一的紀念形象。
而在這一圖景中,她的形象也是穿着那身藏青薄羅衣,系着那條緞帶的。
我從來沒有去過母親的老家,所以長期以來,我是在不知母親由何處嫁過來的情況下長大的。
我卻沒有一點要主動打聽一下的好奇心理。
因此在這件事上,我隻是模模糊糊的。
不過,母親出生在四谷大番町這一點,我好像聽人說過,我記得曾經有人對我說過,母親的娘家是開當鋪的,倉庫就有好幾所。
但我到了今天這把年紀,一次也沒有去過那個叫大番町的地方,所以連這麼一點的細節也幾乎忘光了。
即使上面這些情況是事實,在我對母親的懷念情景中,也決不會出現什麼帶庫房的宅邸。
大概它們在那個時候就已經垮台了。
我還依稀記得有人說過我母親在嫁給我父親之前,曾在某諸侯府邸當過傭人。
不過我不知道那諸侯府邸在何處,她在那裡做傭人又做了多久。
而且,我連那是什麼性質的仆人也不明白。
對我來說,這情況宛如留下淡淡的香味而焚盡了的線香,是一種簡直無從确認的事實。
不過我曾經在庫房裡看到過,彩色版畫上畫的諸侯府邸女仆穿的禮服那樣華美圖案的和服。
用紅綢子作裡子的面料上,染滿了櫻花、梅花,許多地方有金線和銀線的刺繡,這也許是當時的女禮服吧。
但是母親穿着它又是什麼形象呢?不論我怎麼努力想象,都無法浮現在眼前。
我心目中的母親形象,首先就是那老戴着大花鏡的老婦人,其次是我曾看見的這件美麗的女禮服,後來被改制成了薄棉睡衣蓋在家中病人的身上。
三十八 我記得,當我在大學裡受教的一位西洋人教師離開日本時,我想贈物以作紀念,便去庫房取出那隻帶有粉紅色屜子的描金漆器的信件匣子,這件事距今也已相當久了。
當時拿着匣子去父親面前讨取的時候,我一點也不覺得什麼,如今提起筆來,不禁覺得這信件匣也同改成了薄棉睡衣的紅綢裡的女禮服一樣,凝聚着母親年輕時的風貌。
據說父親一生沒有給母親做過衣服。
難道母親的陪嫁很多,以至不需要父親給她做什麼衣服了?難道映在我心中的那件沒有花紋的藏青薄羅衣和那條窄緞帶,也是母親出嫁時放在衣櫥中帶來的?我真想再看到母親,親口把種種事情問個清楚。
我調皮、倔強,完全不像别的家庭中老生子那樣受到母親的溺愛。
不過全家就數母親最疼愛我,她的那種強烈的溫情感永遠充溢在我對母親的回憶中。
即使把個人的愛憎之情撇開想一想,母親也無疑是個典雅而親切的女人。
而且誰都能一眼看出,母親比父親聰明。
連言行乖戾的哥哥也隻敬畏母親。
&ldquo母親雖然什麼也不說,卻有一種可畏之處。
&rdquo 我以為,哥哥對母親下的這番評語,至今我還能從昏暗的内心深處準确無誤地拉出來,然而它不過是些稍縱即逝的記憶片段而已。
至于母親的其他情況,對我說來都等于是夢。
盡管我竭力搜羅母親那斷斷續續在我腦際的形象,但是母親的整體形象無論怎麼也浮現不出來。
而昔日那斷斷續續的印象,有一大半已經淡漠得無法準确地抓住。
有一次,我一個人跑到樓上睡午覺。
那時,我一睡午覺就被怪物所擾:我的拇指會越長越大,沒有終止的時候;或者,我仰望着的天花闆會慢慢地掉下來,壓在我胸前;我睜開眼,見眼前的環境同平時一模一樣,但是唯有身子部分被睡魔所擒,不論我怎麼掙紮,手和腳都無法動彈一下。
事後想想,我也常常搞不清楚那究竟是在夢裡還是并非夢裡。
而我這次獨自午睡,也被這類怪物魇住了。
我也不清楚自己是何時何地犯下了罪過,反正我花了一筆不小的、卻不屬于我所有的錢。
至于派什麼用處、怎麼花掉的等等,我也說不出名堂來。
不過像我這麼個孩子是無論如何還不清這筆債的,這就使我這個尚未見過世面的膽小孩子在午睡中十分痛苦。
我終于大聲呼喊樓下的母親了。
緊靠樓梯那挂有&ldquo生死事大 無常迅速&rdquo的拓片&mdash&mdash它總是同母親的大花鏡形影不離地出現在我的腦際。
母親聽見喊聲,立即跑上樓來。
她站在那裡望着我,我便把痛苦講了出來,央求母親替我想想辦法。
母親聽後微笑着安慰我:&ldquo你不用擔心啦。
不管多少,我替你還掉就是了。
&rdquo我聽了喜不自禁,于是安下心來,靜靜地入夢了。
這次發生的事究竟都是夢境呢,還是有一半是真的?我至今仍在懷疑。
但是不論怎麼說,我心裡隻認為:我實際上是向母親大聲呼救,而母親也确實出現了并說了安慰我的話。
我記得母親當時的穿着,正與我平時所看到的一樣,照舊是沒有花紋的藏青薄羅衣,外系那條黑色的窄緞帶。
三十九 今天是星期天,孩子們不上學,所以女仆也輕松了,比往常起得晚。
而我起床時,已過了七點十五分。
我洗漱之後,照例吃了烤面包、牛奶和半熟的雞蛋。
正想去廁所,卻見掏糞的來了,我便移步朝好久沒去的後院走去。
看到花匠在放東西的小屋裡清理物件,火在摞起的廢舊炭包下燒得正旺,周圍有三個女孩在烤火取暖,顯得非常快活。
她們引起了我的注意。
&ldquo這樣烤火,臉要被烤黑啦。
&rdquo 我這麼一說,年紀最小得女孩子答道:&ldquo沒關系!&rdquo 我的視線越過石牆,看見遠處屋瓦上的霜已融化,那瓦變濕了。
我望了望映在旭日下的閃亮色彩後,又折回屋裡。
一個親戚的孩子正在準備整理打掃後的書房,我打算等他整理完再進去,便把桌子搬到廊道上,那裡的陽光很好,我把身子靠在欄杆上,以手支頤地思索着,紋絲不動,讓靈魂自由地馳騁一番。
風不時地輕輕吹動着盆栽九花蘭的長葉子。
庭園的樹上不時傳來黃莺很不熟練的鳴啭。
天天坐在窗戶裡面的我,想着:&ldquo現在還是冬天,還是冬天&rdquo時,春天竟不知不覺地開始搖蕩我的心了。
我在這裡坐多久,冥思也不會結晶。
想提筆寫下來吧,又覺得要寫的東西無窮無盡,寫那個,還是寫這個?無所适從的時候,又湧起不管寫什麼也都是不成器的東西的懶散想法。
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過了一會兒,又滋生出以往寫的東西全是沒有意義的想法。
于是,為什麼寫那種東西呢的矛盾心理開始嘲弄起自己來了。
幸虧我的神經鎮靜。
駕着這種嘲弄向高處的冥思領域飄搖而去,是我最大的愉快。
我從雲層上俯視自己的笨拙,忍俊不禁,我不過是個睡在搖籃裡,在自己蔑視自己的氣氛中飄蕩的孩子。
我雜亂無章地寫着别人的事和我自己的事。
寫别人的事情時,我隻是注意盡可能不要給對方帶來什麼麻煩。
寫我自己的事情時,我反而能在比較自由的氣氛中呼吸。
不過即使如此我還是達不到脫俗的境界。
雖然我沒有以欺世盜名來自我炫耀的想法,但我終于沒有披露自己那些更卑劣、更醜惡、更有失體統的缺點。
有人曾經這麼說過:不論你如何順着聖奧古斯丁(67)的忏悔、盧梭(68)的忏悔、德·昆西(69)的忏悔去竭力探尋,真正的事實絕非人力所能講述得出來的。
何況我寫的東西還不是忏悔呢!我的罪孽&mdash&mdash要是可以稱之為罪孽的話&mdash&mdash大概就在于我光注意從明亮處表現吧。
這會給有的人帶來不快的感受,但是我自己正騎在這種不快上,環視着人類而微笑。
我也用同樣的視線縱觀迄今為止寫了那麼些無聊文章的自己,懷着自己仿佛成了别人似的感覺,臉上也現着微笑。
黃莺還在庭園裡不時鳴啭。
春風時常像有所醒悟似的搖曳着九花蘭的葉子。
貓歪着腦袋曬太陽,讓它那不知在何處被咬痛了的太陽穴沖着日光,暖洋洋地打瞌睡。
先前在庭園裡吵吵鬧鬧地放氣球玩的孩子們,這時一起去看電影了。
家中和心中都靜極極了,我在這樣的氣氛中打開玻璃窗戶,沐浴在靜谧的春光下,神不守舍地寫完此稿。
接下來,我打算在這廊道上曲肱而眠了。
(大正四年(70)一月十三日&mdash&mdash二月二十三日) &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 (1)亦稱&ldquo凝霜&rdquo,冬青科落葉小喬木。
(2)指1914年7月爆發的世界大戰。
同年8月,日本向德國宣戰。
(3)指1914年2月因增設陸軍師團一案被否決,衆議院宣告解散。
(4)指寶生新(1870&mdash1944),能樂師。
(5)狗名。
取特洛伊戰争中的勇将之名。
(6)山鹿素行(1622&mdash1685),江戶前期的儒學家、兵法家。
著有《聖教要錄》、《武教要錄》、《武家事紀》等。
(7)夏目漱石名作《我是貓》中寫的那隻貓的墓。
(8)吉永秀。
《漱石全集》收有作者在1914年11月12日給她的兩封信。
(9)日本第一所西式劇場,創辦于1908年,毀于關東大地震。
(10)創辦于1911年。
(11)O指太田達人,岩手縣人,第一高中畢業後進東京帝國大學物理系。
1913年後,在庫頁島任中學校長。
(12)大觀音是指東京市文京區蓬萊町光源寺内的觀音像。
(13)指當時的兵庫縣赤穗郡坂越村。
(14)指赤穗義士的事。
1703年1月,有47名武士為主人淺野長矩報仇,襲擊了江戶本所松坂町的吉良義央住宅。
這些武士又被稱為赤穗義士。
(15)當時的信資是三分錢。
(16)夏目漱石的兩個異母姐姐。
(17)當時日本習俗。
婦女出嫁後把牙齒染黑。
(18)指1914年11月25日所作的《我的個人主義》的演講。
(19)畔柳都太郎,是夏目漱石在第一高級中學任教時的同事。
(20)評論家高山樗牛(1871&mdash1902)死後,由姊崎嘲風、川臨風、畔柳芥舟等人在1903年12月發起成立的團體。
(21)當時日本的兩大财閥。
(22)當時日本的兩大财閥。
(23)指高田莊吉,是夏目漱石的二姐夫(同父異母的姐姐)。
(24)求友亭是一所高級飯店,坐落在舊牛區通寺町。
(25)原文是&ldquo誰之袖&rdquo。
此詞出于《古今集》一首名歌中的&ldquo不羨豔色隻憐香,何人翠袖拂梅花&rdquo。
寫不知誰的袖子拂掉了旅館門前的梅花花瓣,清香撲鼻。
(26)指榮之助(1858&mdash1887)。
(27)壽司,把米飯先用醋和鹽調味,然後再拌上或卷上魚肉、青菜或紫菜等而制成的食品,可音譯成&ldquo四喜飯&rdquo。
(28)其組組織結構和性質同勸業場相同。
(29)江戶時代,江戶城地圖畫上紅線表明紅線之内為江戶府内,紅線之外為江戶府外歸郡管轄的地方。
(30)這是歌舞伎劇目之一的《化緣簿》開篇第一句唱詞。
旅人要穿竹葉衣,是為了防止露水弄濕了身子。
(31)這是取材于江戶時代佐野的農民左衛門殺死吉原的妓女八橋的事件而改編的說書台本中的台詞。
(32)藩主酒井的宅邸。
(33)在台東區淺草,天保改革時,江戶市内的戲館集中在這一帶。
(34)東京都千代田區北部的地區名。
(35)即現在的隅田川。
(36)有明樓是名勝之一,在隅田公園的淺草一側。
(37)即澤村田之助,歌舞伎演員。
(38)即澤村讷升,歌舞伎演員。
(39)說唱曲藝淨琉璃的一種。
(40)這是吉原等冶遊處的習俗,嫖嫖客向相好的妓女贈送新的被褥,擺在門廳處。
(41)江戶時代,隻有管理行政的鄉紳家才可建造門廳。
(42)原文是&ldquo式台&rdquo。
指正門口迎送客人的地方,設有鋪闆,比正門口低下一級。
(43)這是江戶時代捕犯人用的三種武器。
(44)一種長柄燈籠,乘在馬上時可插在腰間。
(45)即現在的新宿區弁天町。
(46)在日語裡,&ldquo菊&rdquo同&ldquo喜久&rdquo發音相同。
(47)大冢楠緒(1875&mdash1910),日本小說家、詩人。
夏目漱石的朋友大冢保治的夫人。
(48)東京大學的前身。
1871年曾稱南校。
(49)一橋大學的前身,當時坐落在神田區一橋通町。
(50)古德裡奇(1793&mdash1860),美國作家,以筆名彼特·派列發表地理、曆史、傳記、科學等方面的少年兒童讀物。
所著《世界史》是明治時代的日本學生的普及讀物。
(51)夏目大一(1856&mdash1887) (52)即歌舞伎。
話劇則稱為新劇。
(53)1887年把878年創立的龍池會改為日本美術協會,此後,每年春秋兩季在上野公園舉辦展覽會。
(54)若沖,即伊藤若沖。
這裡提到的&ldquo若沖的畫&rdquo,是指他的《群雞圖》。
(55)夏目漱石在1896年當了鹽原昌之助的養子。
(56)指桑原喜市是夏目漱石在市谷小學時的好朋友。
(57)即江戶幕府的錢币鑄造所。
(58)太田南畝(1749&mdash1823),日本的曲藝師。
(59)太田南畝的别号。
(60)是太田南畝的随筆集,1817年刊行問世。
(61)即東京帝國大學。
夏目漱石自1903年4月起,在該校任教過四年。
(62)指1914年11月在學習院作的演講《我的個人主義》。
(63)來客進門時脫鞋。
(64)是田中正平博士創辦的演奏會,演奏的日本古典樂曲中吸收了西方音樂的優點。
(65)1870年,經地方諸藩選拔而送入大學的學生。
(66)龜清是台東區柳橋的有名飯館。
(67)聖奧古斯丁(354&mdash430),基督教神學家、哲學家,拉丁教父的主要代表。
主要著作有《忏悔錄》等。
(68)盧梭(1712&mdash1778),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
主要著作有《忏悔錄》等。
(69)德·昆西(1785&mdash1859),英國散文家、文學批評家。
1821年發表《一個英國鴉片服用者的自白》,以他的自身經驗和想象,描寫了主人公的心理和潛意識活動。
(70)即1915年。
由此看來,我不能不認為最近根本沒有必要特意到高等工業學校去。
說起來,那已是一兩年前的舊事了。
去年秋天,我礙于情面,無論如何得去某學校作一次演講,否則說不過去。
當我去了那裡時,忽然想起前年那件使我很後悔的事。
所以考慮到自己那時演講(62)題目有容易使年輕聽衆産生誤解的内容,便在走下講台時這麼說道: &ldquo我估計不會有大的誤解,不過,諸位要是對我今天的演講内容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歡迎到我家中來,我打算盡可能地解釋得使諸位感到滿意。
&rdquo 我的這番話會引起怎樣的反響,這是我當時很難預料得到的。
過了四五天後,真有三個青年到我書房裡來找我了,其中的兩個人先打電話來問過我方便不方便。
另一個人事先寫了封恭恭敬敬的信來,預約了會面的時間。
我很愉快地接待了這幾位青年,并詢問了他們的來意。
有一個人完全如我所料,是來就我的演講内容提出詢問的。
另兩個人卻是我始料未及的,他們是來就他們的朋友對家庭應該采取的方針問題,征求我意見。
也就是說,他們帶來了擺在他們眼前的具體問題&mdash&mdash怎樣把我的意見有效地應用于現實社會。
我主觀上認為,我是努力向他們三人談了我該說的話,作了我該作的說明。
我的看法事實上能使他們有多少獲益呢?我也說不出結果會如何。
但是我對此已感到滿足了。
這遠比隻反映&ldquo據說你的演講很不好懂&rdquo感到滿足了。
(這篇文章在報紙上刊出兩三天後,我收到高等工業學校的學生給我寄來的四五封信。
來信都是聽過我那次演講的人,他們都是作為一種反證&mdash&mdash否定我的文中談到的令我深感失望的事實&mdash&mdash給我寫來的。
所以來信都充盈着好意,根本沒有向我提出類似&ldquo為什麼要把某一個學生說的話立即斷為全體聽衆的意見&rdquo的責問。
因此我想在這裡作一公開的補充說明:我為自己的不明深感歉意,與此同時,我向親切地糾正了我的誤解的人們表示由衷的感謝。
) 三十五 我小時候經常到日本橋瓷器街的一家名叫伊勢本的書場去聽書。
在現在的三越所在地對面,那時老是挂着白天說書節目的廣告牌子,拐過這個街角,走不了二三十米遠,右側就有一個書場。
每到晚上,這個書場隻演曲藝、雜耍之類的節目,所以除了白天,我是不進這個書場的。
不過論次數,這倒是我去得最多的地方。
當然,我家當時不在高田的馬場下。
縱然頗得地利之便,可我怎麼會有那麼多的時間去聽書呢?至今想來仍不可思議。
這也許因為我是在回顧年代久遠的往事吧,我的印象中,這個書場簡直是一處陶冶來客高尚情操的地方。
演壇的右側圈出兩個類似商店賬桌圍欄的地方,圍欄裡邊設常年訂座。
然後是在演壇後面就是走廊,它前面還是庭園。
庭園裡的老梅樹斜向伸到井口木框的上方。
從廊道上可以給人以寥廓之感的太空正籠罩着空餘的地面。
向庭園的東面望去,可以看到一所像是離開正室的客廳。
坐在常年訂座席位的人們,是既有閑又有錢的人,所以無不穿戴着與其身份相應的講究服飾,從衣袖裡摸出小鑷子,不時悠閑、耐心地拔着鼻毛。
在這種晴朗的日子裡,我的心情宛如黃莺飛到了庭園的老梅樹上歌唱一樣。
幕間休息時,賣茶的人帶着盛點心的匣子來場内兜售,這是該書場的慣例。
匣子呈淺淺的長方體,擺得非常好,有人想拿,伸手就拿到。
點心的數目,我記得好像是一匣十個,吃的人自便,吃過後把該付的錢放在匣子裡,這是約定俗成的規矩。
我當時是以珍惜這種習俗的喜悅心情來看待它的,如今,無論到什麼遊樂場所,恐怕再也不可能體會到如此從容大度的氣氛了。
想到這一點,實在令人懷念不已。
我在這種典雅寂寥的氣氛中,聽各流各派的說書先生說着古老故事的書。
内容都是古色古香的。
其中有一位說書先生愛用一些奇妙的詞彙:&ldquo嘶托托克&rdquo、&ldquo濃濃&rdquo、&ldquo滋滋&rdquo。
據說他叫田邊南龍,原來是在某個說書場門口管鞋子的(63),他的嘶托托克口頭禅馳名遠近,但無一人能理解它的涵義。
看來他隻是把它們作為一種形容軍隊威風凜凜的形容詞來使用而已。
這位南龍早就去世了。
當時的其他一些人也大多去世了。
那裡後來怎樣了呢,我一無所知。
在那些當時給我的生活帶來快樂的人中,現在到底還有幾個人活在世上,我完全不得而知了。
然而在一次美音會(64)的年終會上,一看那節目單,隻見上面列有在吉原妓館街的幫閑、茶房等侍者的名字,其中有一個是我當時的朋友。
我到新富座劇場去,看到了這個人,還聽到了他的歌。
他的面貌和歌喉同昔日完全一樣,頗為吃驚。
他說起書來,也同從前一樣,沒有進步,也沒有退步。
我可怕地意識到自己和自己周圍的這種20世紀時代的急劇變化。
我面對他而坐,沉浸在一種默想裡,心中不斷地把他和我作着比較。
他年輕時名琴淩,曾因寶井馬琴的關系而在伊勢本做南龍的前場侍者。
三十六 我的長兄在未入大學之前的開成學校求學時患了肺病,以緻中途退學。
他的年齡同我相差很多,所以我們兩人之間,與其說是手足之情的關系,倒不如說是大人和小孩的關系給我留下的印象更深。
尤其是他對我生氣發火的時候,這種感覺強烈地刺激着我。
長兄有着白皙的膚色和挺拔的鼻梁,稱得上很俊。
不過他的臉相和神情生來就有些威嚴,一種不能随意親近的氣氛在咄咄逼人。
長兄上學的那個時期,地方舉薦人才入學的貢進生(65)制度還照舊存在。
一些不是當今的青年能夠想象的風氣在校内各處殘存着。
長兄曾告訴我,他收到過一個高年級學生寫來的情書,這是個男學生,年齡好像要比我長兄大得多。
長兄是在不時興這種習俗的東京長大的,不知他最後是如何處置這封情書的。
他曾告訴我,後來每次在學校的澡堂裡遇見那個學生時,一定會引起極不愉快的想法。
他從學校畢業後,一本正經到了極點,總是闆着面孔,所以父母對他也多少有點敬而遠之。
此外,也許是他有病的關系吧,時常臉色陰沉地閉門不出。
不久,他的脾氣有所緩和,人也自然而然地變得和藹了。
他總愛穿一身進口的豎條紋棉布服,系一條窄幅的男式腰帶,傍晚後出門。
他時常把畫滿了紫色六角形圖案的龜清(66)團扇之類的東西丢棄在飯廳裡。
光這樣還算好的呢,他居然坐到長火盆前,咿咿呀呀地吼叫,家裡的人也沒有什麼特别的反應。
我當然也不當回事。
在用假嗓子哼叫的同時,他又要劃拳了。
但是這項内容一定要有對手。
他雖然不是每晚都要劃拳,卻總是熱衷于此道,把笨拙的手擡起放下,怪模怪樣地忙得不亦樂乎。
劃拳的對手主要由我的三哥擔當。
我不過是神情嚴肅地在一旁觀看而已。
長兄後來終于死于肺病。
我記得他好像是明治二十年時死的。
等到葬儀、守靈都完事而進入最後料理階段時,有一個女子找上門來了。
三哥出去接待,女子便向三哥詢問道: &ldquo冷兄去世之前,沒有娶妻吧?&rdquo 長兄因為有病,一生沒娶。
&ldquo沒娶,直到最後,都是獨自一人生活。
&rdquo &ldquo聽您這麼說,我總算放心了。
像我這樣的人,不嫁人是活不下去的,實在不得已呀&hellip&hellip&rdquo 她獲悉我的這位長兄埋骨在什麼寺院後,就回去了。
她是特意從甲州趕來的。
我這時才第一次聽說,她早在柳橋當藝妓的時候,就同我的長兄有來往了。
我時常閃過這樣的念頭:去見見她,談談有關長兄的事情。
但是我想:一旦見面,想必她已成為老太婆,早已面目全非了吧。
我又想:她的心恐怕也同她的臉一樣布滿皺紋而幹透了吧。
如果真是這樣,她現在會晤我這個死者的弟弟,也許反而會使她悲不自勝呢。
三十七 我很想在這兒寫些紀念母親的東西,但是可惜,我對于母親的情況了解很少,母親沒有給我留下什麼過多的印象。
母親名千枝。
千枝這個詞至今仍是我最感親切的詞彙之一。
所以我有這樣的感覺&mdash&mdash千枝就是我母親的名字而決不是别的女人的名字。
幸好我也不曾遇到過除母親之外也叫千枝的女子。
母親是在我十三四歲的時候去世的,但是我現在即使順着記憶這條線走多遠,眼前隻會出現一個老婦人的形象。
母親是晚年生的我,所以我沒能得到留下她那光彩照人的形象的特權。
我印象中的母親,是老戴着一副大眼鏡在做針線活兒。
我記得那眼鏡是老式的,鐵制的鏡架,鏡片的直徑有兩寸以上。
母親戴着眼鏡,不時把下鄂低向領子盯着我看,我當時并不知道這是老花眼的特點,而隻認作那是母親的毛病。
想到她這副眼鏡的同時,總會聯想到那一直是母親背景的一兩米寬的隔扇。
我的眼前也會清晰地浮現出那挂着舊字畫中,還有&ldquo生死事大 無常迅速&rdquo字樣的拓片。
到了夏天,母親老是穿一身沒有花紋的藏青色薄羅衣,系一條狹窄的黑色緞帶。
說來很奇怪,一涉及我記憶中的母親形象,腦際就會浮現出她在盛夏時節的這身裝束。
要是撇開母親那沒有花紋的藏青薄羅衣和狹窄的黑色緞帶,那麼留下的隻有她的臉了。
母親曾經在廊檐的盡頭處同我哥哥下棋,她和他下棋的這一圖景,乃是她倆銘刻在我胸中唯一的紀念形象。
而在這一圖景中,她的形象也是穿着那身藏青薄羅衣,系着那條緞帶的。
我從來沒有去過母親的老家,所以長期以來,我是在不知母親由何處嫁過來的情況下長大的。
我卻沒有一點要主動打聽一下的好奇心理。
因此在這件事上,我隻是模模糊糊的。
不過,母親出生在四谷大番町這一點,我好像聽人說過,我記得曾經有人對我說過,母親的娘家是開當鋪的,倉庫就有好幾所。
但我到了今天這把年紀,一次也沒有去過那個叫大番町的地方,所以連這麼一點的細節也幾乎忘光了。
即使上面這些情況是事實,在我對母親的懷念情景中,也決不會出現什麼帶庫房的宅邸。
大概它們在那個時候就已經垮台了。
我還依稀記得有人說過我母親在嫁給我父親之前,曾在某諸侯府邸當過傭人。
不過我不知道那諸侯府邸在何處,她在那裡做傭人又做了多久。
而且,我連那是什麼性質的仆人也不明白。
對我來說,這情況宛如留下淡淡的香味而焚盡了的線香,是一種簡直無從确認的事實。
不過我曾經在庫房裡看到過,彩色版畫上畫的諸侯府邸女仆穿的禮服那樣華美圖案的和服。
用紅綢子作裡子的面料上,染滿了櫻花、梅花,許多地方有金線和銀線的刺繡,這也許是當時的女禮服吧。
但是母親穿着它又是什麼形象呢?不論我怎麼努力想象,都無法浮現在眼前。
我心目中的母親形象,首先就是那老戴着大花鏡的老婦人,其次是我曾看見的這件美麗的女禮服,後來被改制成了薄棉睡衣蓋在家中病人的身上。
三十八 我記得,當我在大學裡受教的一位西洋人教師離開日本時,我想贈物以作紀念,便去庫房取出那隻帶有粉紅色屜子的描金漆器的信件匣子,這件事距今也已相當久了。
當時拿着匣子去父親面前讨取的時候,我一點也不覺得什麼,如今提起筆來,不禁覺得這信件匣也同改成了薄棉睡衣的紅綢裡的女禮服一樣,凝聚着母親年輕時的風貌。
據說父親一生沒有給母親做過衣服。
難道母親的陪嫁很多,以至不需要父親給她做什麼衣服了?難道映在我心中的那件沒有花紋的藏青薄羅衣和那條窄緞帶,也是母親出嫁時放在衣櫥中帶來的?我真想再看到母親,親口把種種事情問個清楚。
我調皮、倔強,完全不像别的家庭中老生子那樣受到母親的溺愛。
不過全家就數母親最疼愛我,她的那種強烈的溫情感永遠充溢在我對母親的回憶中。
即使把個人的愛憎之情撇開想一想,母親也無疑是個典雅而親切的女人。
而且誰都能一眼看出,母親比父親聰明。
連言行乖戾的哥哥也隻敬畏母親。
&ldquo母親雖然什麼也不說,卻有一種可畏之處。
&rdquo 我以為,哥哥對母親下的這番評語,至今我還能從昏暗的内心深處準确無誤地拉出來,然而它不過是些稍縱即逝的記憶片段而已。
至于母親的其他情況,對我說來都等于是夢。
盡管我竭力搜羅母親那斷斷續續在我腦際的形象,但是母親的整體形象無論怎麼也浮現不出來。
而昔日那斷斷續續的印象,有一大半已經淡漠得無法準确地抓住。
有一次,我一個人跑到樓上睡午覺。
那時,我一睡午覺就被怪物所擾:我的拇指會越長越大,沒有終止的時候;或者,我仰望着的天花闆會慢慢地掉下來,壓在我胸前;我睜開眼,見眼前的環境同平時一模一樣,但是唯有身子部分被睡魔所擒,不論我怎麼掙紮,手和腳都無法動彈一下。
事後想想,我也常常搞不清楚那究竟是在夢裡還是并非夢裡。
而我這次獨自午睡,也被這類怪物魇住了。
我也不清楚自己是何時何地犯下了罪過,反正我花了一筆不小的、卻不屬于我所有的錢。
至于派什麼用處、怎麼花掉的等等,我也說不出名堂來。
不過像我這麼個孩子是無論如何還不清這筆債的,這就使我這個尚未見過世面的膽小孩子在午睡中十分痛苦。
我終于大聲呼喊樓下的母親了。
緊靠樓梯那挂有&ldquo生死事大 無常迅速&rdquo的拓片&mdash&mdash它總是同母親的大花鏡形影不離地出現在我的腦際。
母親聽見喊聲,立即跑上樓來。
她站在那裡望着我,我便把痛苦講了出來,央求母親替我想想辦法。
母親聽後微笑着安慰我:&ldquo你不用擔心啦。
不管多少,我替你還掉就是了。
&rdquo我聽了喜不自禁,于是安下心來,靜靜地入夢了。
這次發生的事究竟都是夢境呢,還是有一半是真的?我至今仍在懷疑。
但是不論怎麼說,我心裡隻認為:我實際上是向母親大聲呼救,而母親也确實出現了并說了安慰我的話。
我記得母親當時的穿着,正與我平時所看到的一樣,照舊是沒有花紋的藏青薄羅衣,外系那條黑色的窄緞帶。
三十九 今天是星期天,孩子們不上學,所以女仆也輕松了,比往常起得晚。
而我起床時,已過了七點十五分。
我洗漱之後,照例吃了烤面包、牛奶和半熟的雞蛋。
正想去廁所,卻見掏糞的來了,我便移步朝好久沒去的後院走去。
看到花匠在放東西的小屋裡清理物件,火在摞起的廢舊炭包下燒得正旺,周圍有三個女孩在烤火取暖,顯得非常快活。
她們引起了我的注意。
&ldquo這樣烤火,臉要被烤黑啦。
&rdquo 我這麼一說,年紀最小得女孩子答道:&ldquo沒關系!&rdquo 我的視線越過石牆,看見遠處屋瓦上的霜已融化,那瓦變濕了。
我望了望映在旭日下的閃亮色彩後,又折回屋裡。
一個親戚的孩子正在準備整理打掃後的書房,我打算等他整理完再進去,便把桌子搬到廊道上,那裡的陽光很好,我把身子靠在欄杆上,以手支頤地思索着,紋絲不動,讓靈魂自由地馳騁一番。
風不時地輕輕吹動着盆栽九花蘭的長葉子。
庭園的樹上不時傳來黃莺很不熟練的鳴啭。
天天坐在窗戶裡面的我,想着:&ldquo現在還是冬天,還是冬天&rdquo時,春天竟不知不覺地開始搖蕩我的心了。
我在這裡坐多久,冥思也不會結晶。
想提筆寫下來吧,又覺得要寫的東西無窮無盡,寫那個,還是寫這個?無所适從的時候,又湧起不管寫什麼也都是不成器的東西的懶散想法。
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過了一會兒,又滋生出以往寫的東西全是沒有意義的想法。
于是,為什麼寫那種東西呢的矛盾心理開始嘲弄起自己來了。
幸虧我的神經鎮靜。
駕着這種嘲弄向高處的冥思領域飄搖而去,是我最大的愉快。
我從雲層上俯視自己的笨拙,忍俊不禁,我不過是個睡在搖籃裡,在自己蔑視自己的氣氛中飄蕩的孩子。
我雜亂無章地寫着别人的事和我自己的事。
寫别人的事情時,我隻是注意盡可能不要給對方帶來什麼麻煩。
寫我自己的事情時,我反而能在比較自由的氣氛中呼吸。
不過即使如此我還是達不到脫俗的境界。
雖然我沒有以欺世盜名來自我炫耀的想法,但我終于沒有披露自己那些更卑劣、更醜惡、更有失體統的缺點。
有人曾經這麼說過:不論你如何順着聖奧古斯丁(67)的忏悔、盧梭(68)的忏悔、德·昆西(69)的忏悔去竭力探尋,真正的事實絕非人力所能講述得出來的。
何況我寫的東西還不是忏悔呢!我的罪孽&mdash&mdash要是可以稱之為罪孽的話&mdash&mdash大概就在于我光注意從明亮處表現吧。
這會給有的人帶來不快的感受,但是我自己正騎在這種不快上,環視着人類而微笑。
我也用同樣的視線縱觀迄今為止寫了那麼些無聊文章的自己,懷着自己仿佛成了别人似的感覺,臉上也現着微笑。
黃莺還在庭園裡不時鳴啭。
春風時常像有所醒悟似的搖曳着九花蘭的葉子。
貓歪着腦袋曬太陽,讓它那不知在何處被咬痛了的太陽穴沖着日光,暖洋洋地打瞌睡。
先前在庭園裡吵吵鬧鬧地放氣球玩的孩子們,這時一起去看電影了。
家中和心中都靜極極了,我在這樣的氣氛中打開玻璃窗戶,沐浴在靜谧的春光下,神不守舍地寫完此稿。
接下來,我打算在這廊道上曲肱而眠了。
(大正四年(70)一月十三日&mdash&mdash二月二十三日) &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 (1)亦稱&ldquo凝霜&rdquo,冬青科落葉小喬木。
(2)指1914年7月爆發的世界大戰。
同年8月,日本向德國宣戰。
(3)指1914年2月因增設陸軍師團一案被否決,衆議院宣告解散。
(4)指寶生新(1870&mdash1944),能樂師。
(5)狗名。
取特洛伊戰争中的勇将之名。
(6)山鹿素行(1622&mdash1685),江戶前期的儒學家、兵法家。
著有《聖教要錄》、《武教要錄》、《武家事紀》等。
(7)夏目漱石名作《我是貓》中寫的那隻貓的墓。
(8)吉永秀。
《漱石全集》收有作者在1914年11月12日給她的兩封信。
(9)日本第一所西式劇場,創辦于1908年,毀于關東大地震。
(10)創辦于1911年。
(11)O指太田達人,岩手縣人,第一高中畢業後進東京帝國大學物理系。
1913年後,在庫頁島任中學校長。
(12)大觀音是指東京市文京區蓬萊町光源寺内的觀音像。
(13)指當時的兵庫縣赤穗郡坂越村。
(14)指赤穗義士的事。
1703年1月,有47名武士為主人淺野長矩報仇,襲擊了江戶本所松坂町的吉良義央住宅。
這些武士又被稱為赤穗義士。
(15)當時的信資是三分錢。
(16)夏目漱石的兩個異母姐姐。
(17)當時日本習俗。
婦女出嫁後把牙齒染黑。
(18)指1914年11月25日所作的《我的個人主義》的演講。
(19)畔柳都太郎,是夏目漱石在第一高級中學任教時的同事。
(20)評論家高山樗牛(1871&mdash1902)死後,由姊崎嘲風、川臨風、畔柳芥舟等人在1903年12月發起成立的團體。
(21)當時日本的兩大财閥。
(22)當時日本的兩大财閥。
(23)指高田莊吉,是夏目漱石的二姐夫(同父異母的姐姐)。
(24)求友亭是一所高級飯店,坐落在舊牛區通寺町。
(25)原文是&ldquo誰之袖&rdquo。
此詞出于《古今集》一首名歌中的&ldquo不羨豔色隻憐香,何人翠袖拂梅花&rdquo。
寫不知誰的袖子拂掉了旅館門前的梅花花瓣,清香撲鼻。
(26)指榮之助(1858&mdash1887)。
(27)壽司,把米飯先用醋和鹽調味,然後再拌上或卷上魚肉、青菜或紫菜等而制成的食品,可音譯成&ldquo四喜飯&rdquo。
(28)其組組織結構和性質同勸業場相同。
(29)江戶時代,江戶城地圖畫上紅線表明紅線之内為江戶府内,紅線之外為江戶府外歸郡管轄的地方。
(30)這是歌舞伎劇目之一的《化緣簿》開篇第一句唱詞。
旅人要穿竹葉衣,是為了防止露水弄濕了身子。
(31)這是取材于江戶時代佐野的農民左衛門殺死吉原的妓女八橋的事件而改編的說書台本中的台詞。
(32)藩主酒井的宅邸。
(33)在台東區淺草,天保改革時,江戶市内的戲館集中在這一帶。
(34)東京都千代田區北部的地區名。
(35)即現在的隅田川。
(36)有明樓是名勝之一,在隅田公園的淺草一側。
(37)即澤村田之助,歌舞伎演員。
(38)即澤村讷升,歌舞伎演員。
(39)說唱曲藝淨琉璃的一種。
(40)這是吉原等冶遊處的習俗,嫖嫖客向相好的妓女贈送新的被褥,擺在門廳處。
(41)江戶時代,隻有管理行政的鄉紳家才可建造門廳。
(42)原文是&ldquo式台&rdquo。
指正門口迎送客人的地方,設有鋪闆,比正門口低下一級。
(43)這是江戶時代捕犯人用的三種武器。
(44)一種長柄燈籠,乘在馬上時可插在腰間。
(45)即現在的新宿區弁天町。
(46)在日語裡,&ldquo菊&rdquo同&ldquo喜久&rdquo發音相同。
(47)大冢楠緒(1875&mdash1910),日本小說家、詩人。
夏目漱石的朋友大冢保治的夫人。
(48)東京大學的前身。
1871年曾稱南校。
(49)一橋大學的前身,當時坐落在神田區一橋通町。
(50)古德裡奇(1793&mdash1860),美國作家,以筆名彼特·派列發表地理、曆史、傳記、科學等方面的少年兒童讀物。
所著《世界史》是明治時代的日本學生的普及讀物。
(51)夏目大一(1856&mdash1887) (52)即歌舞伎。
話劇則稱為新劇。
(53)1887年把878年創立的龍池會改為日本美術協會,此後,每年春秋兩季在上野公園舉辦展覽會。
(54)若沖,即伊藤若沖。
這裡提到的&ldquo若沖的畫&rdquo,是指他的《群雞圖》。
(55)夏目漱石在1896年當了鹽原昌之助的養子。
(56)指桑原喜市是夏目漱石在市谷小學時的好朋友。
(57)即江戶幕府的錢币鑄造所。
(58)太田南畝(1749&mdash1823),日本的曲藝師。
(59)太田南畝的别号。
(60)是太田南畝的随筆集,1817年刊行問世。
(61)即東京帝國大學。
夏目漱石自1903年4月起,在該校任教過四年。
(62)指1914年11月在學習院作的演講《我的個人主義》。
(63)來客進門時脫鞋。
(64)是田中正平博士創辦的演奏會,演奏的日本古典樂曲中吸收了西方音樂的優點。
(65)1870年,經地方諸藩選拔而送入大學的學生。
(66)龜清是台東區柳橋的有名飯館。
(67)聖奧古斯丁(354&mdash430),基督教神學家、哲學家,拉丁教父的主要代表。
主要著作有《忏悔錄》等。
(68)盧梭(1712&mdash1778),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
主要著作有《忏悔錄》等。
(69)德·昆西(1785&mdash1859),英國散文家、文學批評家。
1821年發表《一個英國鴉片服用者的自白》,以他的自身經驗和想象,描寫了主人公的心理和潛意識活動。
(70)即19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