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窗裡面
關燈
小
中
大
唬他:&ldquo不能放你走。
&rdquo 當時我的二哥和三哥還在南校(48)求學。
這南校的位置相當于現在的高等商業學校(49),由南校畢業後,就有入開成學校即今天的大學的資格了。
兩個哥哥一到晚上,便在門廳處擺好桐木桌子,預習第二天的功課。
當時的預習,同現在的學生們的做法可大不一樣,要把古德裡奇(50)所著的什麼《英國史》一節一節地讀過,并把書面朝下合在桌子上,口裡背誦方才讀過的章節。
這種預習完事後,會漸漸覺得很需要阿益了。
阿莊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出現在眼前。
我的大哥(51)情緒好的時候,也特意從裡面到門廳來。
于是大家在一起,開始逗弄阿益了。
&ldquo阿益你也給洋人送過信的吧?&rdquo &ldquo那是我的差事,不樂意也得幹,當然送過的。
&rdquo &ldquo阿益,你也能講英語嗎?&rdquo &ldquo要是會講英語,我也就不用幹那低三下四的差事了。
&rdquo &ldquo但是,你總得大聲喊叫什麼&lsquo有信&rsquo之類的話吧?&rdquo &ldquo這個嘛,用日語就行了。
外國人現在也懂日語。
&rdquo &ldquo哦嗬,那麼對方也說些什麼?&rdquo &ldquo當然說的。
那位叫什麼貝羅利的夫人就用日語向我打招呼:&lsquo太感謝您了。
&rsquo&rdquo 大家把阿益逗到這一步,都忍俊不禁了。
接着又重複地問道:&ldquo阿益那位夫人是怎麼說的?&rdquo想讓這令人發笑的話題經久不衰。
阿益最後也苦笑笑,不再重複那句&ldquo太感謝您了&rdquo。
于是有人提出:&ldquo阿益,那麼你講講&lsquo原野孤杉&rsquo吧。
&rdquo &ldquo我會講也不能這樣說講就講啊。
&rdquo &ldquo唔,那有什麼不行呢?你講講吧&hellip&hellip終于來到原野孤杉處&hellip&hellip&rdquo 阿益依然嘻嘻笑着,沒有講。
我終于沒能聽到阿益講的&ldquo原野孤杉&rdquo。
現在看來,那大概是什麼說書節目或言情故事中的一節吧。
我長大成人後,沒見阿益再到我家來過。
他大概是死了,如果還活着,總該有什麼消息的。
不過,即使死了,我也不知道他是什麼時候死的。
二十七 我對戲劇這玩意兒沒多大興趣,舊日劇(52)更不懂。
這大概是由于我不了解演藝在發展進化的曆史過程中所形成的一些程式,因此我對舞台演出上所展開的特定世界就缺乏共鳴的能力了。
但不僅如此。
我看舊劇時,感到最可怪的現象就是演員既自然又不自然地在台上晃晃悠悠地走步。
這是理所當然地引起我對那種坐不像坐、站不像站的不甯情緒。
但當舞台上出現孩子之類的角色,以高八度的嗓音道出令人憐憫的故事時,連我也會不知不覺的眼淚汪汪了。
于是我随即後悔不已:啊,我受騙了!我想,我怎麼會輕易落淚呢。
&ldquo不管怎麼說,想到是受騙而淌淚,我心裡很不快。
&rdquo我對某人這麼說。
對方是一位愛好戲劇的人,他提醒我:&ldquo那恐怕才是先生的正常面目吧。
而平時故作矜持,忍淚不彈,這不反而是你的矯情的表現嗎?&rdquo 對于他的話我不能接受,便從各個方面來論說,想使對方理解,就在這個過程中,話題不知不覺地轉移到繪畫方面去了。
這個漢子談到他非常喜愛、不久前作為參考品在美術協會(53)展出的皇室珍品&mdash&mdash若沖的畫(54),而他寫的有關評論文章将在某雜志上刊出。
我對那群雞的圖很不感興趣,所以兩個人這時又發生了性質與戲劇問題類似的争論。
&ldquo你根本沒有資格論畫。
&rdquo我終于很不客氣地申斥他了。
于是,這句話導緻他談了一番藝術一元論的觀點。
他的主張簡言之無非是這樣一種道理:一切藝術産生于同一源泉,所以一旦理解了其中的一種,其他當然能自通了。
在座者之中确有不少人同意他的觀點。
&ldquo那麼,會寫小說的人,柔道自然也會高明的啰?&rdquo我半開玩笑地說。
&ldquo柔道并不是藝術呀!&rdquo對方笑着答道。
藝術不是從平等觀起步發展的。
即使從那裡起步,進入差别觀之後才開花結實,所以,追本溯源的話,繪畫、雕刻和文章就根本不存在了。
既然如此,哪裡還有共同之處呢?即使有,也沒有現實意義,因為不可能找出彼此互通的具體東西。
這是我當時所持的論點,而這種論點也決不是全面的。
我本來有以進一步采集對方的論點,作出更周全的餘地。
然而,當時有一位在座者突然引用了我的論點駁難對方,我也覺得再說就過于啰嗦,就置之不理了。
不過這位代替我說話的人醉意頗濃,隻聽他不住地辨析着藝術是怎麼回事,文藝是怎麼回事,很不得要領,甚至措辭都帶着點醉态。
先前覺得事情頗有趣而為之解頤的人們,這時也終于默不作聲了。
&ldquo行,那就出去絕交吧,怎麼樣?&rdquo醉漢征求對方的意見,但是那位對手沒有動,于是事情就這麼不了了之。
這是今年元旦發生的事。
這醉漢後來還時常來我這,不過他絕口沒提那次吵架的事。
二十八 某人看到我家的貓,問我:&ldquo這貓是第幾代啦?&rdquo我脫口而出答道:&ldquo是第二代。
&rdquo後來一想,第二代已經過去了,這隻貓是第三代。
第一代那隻貓雖然沒有留下來,但從某種意義來說它是人所共知的了。
與之相反,第二代那隻貓竟是那麼短命,連主人都把它忘了。
不清楚它是由誰、從哪兒弄來的,但我現在還記得:當時它嬌小玲珑,可以抓起夾放在手掌上,而且還在手掌上爬來爬去。
不料有一天早晨,仆人拾掇床鋪時不慎把這隻可憐的小動物踩死了。
當時聽得&ldquo咕&mdash&mdash&rdquo的一聲呻吟,立即把它從被褥下拖出來,想方設法搶救,但是已經不濟事了。
過了一兩天,它終于死去。
打那以後來的才是現在這隻渾身烏黑的貓。
我對于這隻貓,談不上喜歡也談不上讨厭。
它也隻是在家中東遊西蕩,從來沒有要特意靠近我表現出親昵一番。
有一次,它鑽進廚房的廚子裡,因此掉進鍋裡。
這鍋裡盛滿了芝麻油,所以它全身像塗了一層發蠟,變得油亮油亮的。
它這油光光的身體睡在我的稿紙上,油滲到紙上,使我倒了大黴。
去年,在我病倒之前不久,它突然得了皮膚病,臉部到額頭的毫毛漸漸脫落。
它用爪子不住地撓,臉上的瘡痂簌簌地往下掉,露出鮮紅的肉。
一天吃飯時,我看到它這種難看的樣子不禁有些生氣。
&ldquo啊,這瘡痂飛落得到處都是,傳染給孩子可不行!趁早帶它去醫院治一治。
&rdquo 我雖然對仆人這麼說,心裡卻想:照這種情況看,恐怕難以治好。
我從前認識一個洋人,他從一位伯爵處得來條好狗,鐘愛異常,但是不知什麼原因,這狗患了這種皮膚病,他不忍心看着它受罪,就央求醫生把狗殺了。
這件事,到現在我還記得很清楚。
&ldquo用三氯甲烷什麼的把它藥死,反而能使它解脫痛苦。
&rdquo 這句話,我已經重複了三四次了,不料,貓的病情不曾被我言中,我自己卻一下子病倒了。
在這段時期裡,我始終沒機會看到它。
也許是因為我被自己的病所纏吧,已經顧不上想它的病怎樣怎樣了。
進入十月,我總算能起床了。
于是,我照例去看那隻黑貓。
說來真不可思議,它那又醜又紅的皮膚上已長出了和早先一樣的黑毛。
&ldquo啊,皮膚病好啦?&rdquo 因為病後無聊,我的眼睛常常注視着它。
随着我的身體漸漸康複,它身上的毛也日益變厚了。
完全恢複正常時,它比以前更胖了。
我試着把自己的患病過程同它的患病過程作了比較,總感到其中潛伏着某種因緣。
但我随即又覺得太荒唐,不禁微笑。
貓呢,它隻是&ldquo咪呦、咪呦&rdquo地叫,至于它是什麼心情我就根本無從得知了。
二十九 我是父母在進入暮年時生下來的所謂&ldquo老末&rdquo。
母親生我的時候曾說過,年紀這麼大了還懷孕,真是難為情之類的話,至今還有人常常提起。
看來不光是因為這層原因,反正在我出生後不久,我的雙親就把我送到鄉下老家去了。
我的記憶裡根本不存在這麼一個鄉下老家,但是長大成人後一打聽才知道,原來是靠買賣舊器具為生的貧困夫婦。
這夫婦把我和廢舊貨一起裝在小小的笸籮中,每晚在四谷大街的夜攤上擺出來。
有一天晚上,我的姐姐因事順便從夜攤路過時發現了我,她大概可憐我吧,把我揣在懷裡帶回家了。
據說當天夜晚我怎麼也睡不着,整整哭鬧了一夜,姐姐為此受到了父親的嚴厲訓斥。
我不知道我什麼時候從鄉下老家領回來的,但不久又被送到某人家當了養子(55)。
我記得這是我四歲時的事情。
我在那裡長到八九歲,開始懂事了。
這時養父養母發生了不尋常的糾紛,緻使我再次回到自己的家中。
從淺草搬家到牛込,我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回到了家中,我依舊把自己的雙親還像以前那樣當成祖父母。
照舊極其自然地稱他倆&ldquo爺爺、奶奶&rdquo。
他倆大概覺得一下子改正往日的習慣很别扭吧,所以聽我那麼稱呼也沒有什麼不愉快的表現。
我不像一般的老末那樣深得雙親的鐘愛。
這是多種原因造成的,比如因為我生性倔強,或者因為我長久遠離雙親。
至今我還有這樣的印象:父親對待我的态度可以說是苛刻的。
不過也不知為什麼,當時從淺草搬家到牛込的時候,我是非常高興的。
而我的這種喜悅之情表現的極為明顯,誰都能一眼看出來。
我那時真糊塗,一直把自己的親生父母當作了祖父母,空過了那麼久。
問我具體有多長時間,我可實在無法回答。
不過有天夜晚發生這樣一件事&mdash&mdash 我一個人在房間裡睡覺,聽得枕旁有人輕聲地叫我的名字。
我驚醒了,但見周圍一片漆黑,所以頗難判斷是誰蹲在我的枕邊。
我當時還是個孩子,便靜聽對方聽些什麼。
聽着聽着,我聽出對方是家中的女仆。
這女仆在黑暗裡對我耳語似地說道: &ldquo你心目中的爺爺奶奶,其實是你的親生父母啊。
先前,我曾聽得兩個人在私下裡議論說:很可能是因為這個關系在作祟,他才如此喜歡這們這個家庭啊,真是妙不可言呀!所以我偷偷來告訴你。
你千萬不要對别入講呀,明白嗎?&rdquo 當時,我隻答了句:&ldquo我決不對别人說。
&rdquo但我心裡感到高興極了。
不過這種喜悅并不是有人把事實真相告訴了我,而僅僅是由于女仆對我如此親熱的原因。
不可思議的是,我把這位使我感到異常喜悅的女仆的名字和面貌都忘卻了。
而我所記得的,就是她的那種親切勁兒。
三十 我在書房裡這麼坐着時,來客見我多半會問:&ldquo病已經完全好了嗎?&rdquo我屢次聽到這樣的詢問,又屢次不知如何回答好。
最後,我隻好反反複複這麼答:&ldquo唔,好歹還活着。
&rdquo這句話不啻成了我的變相寒暄用語了。
好歹還活着&mdash&mdash我有很長一段時間常常是把這句話挂在嘴邊。
不過每次使用這句話時,我的心緒總是那麼不甯,所以自己也不打算再這麼說了,但是除此而外也很難找到可以用來表明我的健康狀況的适當詞彙。
一天,T君光臨。
我和他談及此事,說道:既不能說好了,也不能說病沒好,不知該怎麼作答才好。
T君聽後,立即告訴我這麼答複: &ldquo那就别說病好了。
唔,說是常常犯。
就說:哦,舊病還在繼續。
&rdquo 聽到這繼續一詞,我感到獲益匪淺。
此後,我不再說什麼&ldquo好歹還活着&rdquo,而改說&ldquo病還在繼續&rdquo。
而碰到需對這&ldquo繼續&rdquo作一番注解時,是免不了把歐洲大亂扯在一起的。
&ldquo我同病魔的戰争,就好比德國人同聯盟軍的戰争。
今天我同你這樣相對而坐,這并不意味着天下太平了,所以得進入戰壕,密切監視病情的發展。
我的身體就好比是亂世,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發生什麼變亂了。
&rdquo 有人聽了我的說明後,感到很有趣而哈哈大笑。
有人則默不做聲,還有人顯出了憐憫的神情。
客人回去後,我又想到繼續之中的東西,恐怕不光是我的病情吧。
聽了我的舉例說明,覺得這是開玩笑而笑的人,不解其意而不做聲的人,被同情感所驅使而感到憐憫的人&mdash&mdash在這些人的内心深處,難道沒有什麼我不了解、連他們本人都沒意識到的繼續中的什麼嗎?要是這繼續的什麼一旦在震撼他們的心弦的巨大響聲下破裂,他們究竟會作何感想?他們的記憶早就不再向他們說什麼了吧,過去的主觀感覺早已消失殆盡了吧。
當這些不承認現在同從前、乃至同更遠的從前有着某些因果關系的人們最後陷于這樣的結果時,他們會作出怎樣的解釋呢?總而言之,我們不都是緊抱着自己在睡夢中制造出來的炸彈,無一例外地一邊談笑着一邊朝着遠處的葬身之地走去嗎?隻不過沒人知道抱的是什麼。
别人不知道,本人也不知道,所以還以為是幸福呢。
當我意識到自己的病情還在繼續,不禁聯想到歐洲大戰恐怕也是好幾世紀以前繼續下來的吧。
不過它從哪裡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又經過什麼曲折而前進等等問題,我就一竅不通了。
所以,看到那些不解&ldquo繼續&rdquo這詞的一般人,我反而羨慕不已。
三十一 我上小學的時候,同一個名叫阿喜(56)的朋友很要好。
阿喜當時住在中町的叔叔家裡,離我家相當遠,當然很難每天去見他。
一般說來,我不大去找他,而是在家裡等他。
我一直不去看阿喜,阿喜也不會計較,準會上門來看我。
來了之後,總是到借居在我家平房、以賣紙筆為生的阿松處落腳。
阿喜好像沒有父母。
不過我小時候一點也沒因此而感到奇怪,恐怕問都不曾問過呢。
所以阿喜為什麼要到阿松處落腳,我當然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直到很久以後我才聽說,阿喜的父親從前當過銀座(57)的什麼官吏,因有僞造錢币的嫌疑而入獄,後來死在獄中。
于是,他妻子把孩子阿喜送至婆家,自己改嫁,進了阿松的門。
因此阿喜時常來看親生母親,這也是理所當然的。
我本來什麼也不知道,聽到這一情況後也沒有特别的感情,當我同阿喜一起胡鬧的時候,從來沒有想到過他的這些境遇。
阿喜同我都很喜歡漢學,盡管不甚了了,卻時常對某一文章大發議論很感有興趣。
他常常說出一些艱深的漢籍名字,也不知道他是從哪兒聽來的還是查考來的,常常叫我為之吃驚。
有一天,他走進我的房間門廳裡側,從懷裡拿出兩卷書給我看。
看上去好像是抄本,而且是用漢字寫的。
我從阿喜手中接過書,漫不經心地反複翻看着。
老實說,那上面寫的什麼名堂,我是一點也不懂。
不過阿喜并沒有露骨地表現出&ldquo你懂嗎?&rdquo的神态。
&ldquo這是太田南畝(58)的手迹呀。
我的朋友想賣,我便拿來給你看看,你買不?&rdquo 我并不知道這太田南畝是何許人也。
&ldquo這太田南畝,究竟是誰呀?&rdquo &ldquo就是蜀山人(59),大名鼎鼎的蜀山人呀。
&rdquo 我不學無術,從來沒聽說過蜀山人這個名字。
不過聽阿喜這麼說,總覺得這書是什麼珍本。
&ldquo要價多少?&rdquo我問到。
&ldquo說是想賣五毛錢。
怎麼樣?&rdquo 我想了想,認定反正還還價準沒錯。
&ldquo要是兩毛五分,我可以買下來。
&rdquo &ldquo那就兩毛五吧,賣給你。
&rdquo 阿喜這麼說着,從我手中接過兩毛五分錢,又不住地大談這書的優點。
我因為不懂其中的奧妙,所以不覺得有什麼值得高興的。
使我感到很滿足的是,反正沒有吃虧。
當晚,我把這《南畝莠言》(60)&mdash&mdash我記得好像是這個書名&mdash&mdash放在桌子上後就去睡覺了。
三十二 第二天,阿喜又溜溜達達地來了。
&ldquo他說,你昨天買下那書的事&hellip&hellip&rdquo 阿喜說着,看着我的臉,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
我看了一眼桌上的書。
&ldquo是那書嗎,那書怎麼啦?&rdquo &ldquo不瞞你說,那邊的老頭知道此事後,怒不可遏。
求我無論如何把書要回來。
我已把書賣給你了,當然不願遵命,但又毫無辦法,隻好再來找你。
&rdquo &ldquo是來取書的嗎?&rdquo &ldquo談不上是什麼來取書,隻是你不在意的話,是不是把書還給我。
因為賣兩毛五,畢竟太賤了呀。
&rdquo 聽了這最後一句話,我開始清清楚楚地意識到:在我買到了便宜貨的滿足感裡朦朦胧胧地潛伏着不愉快的成分&mdash&mdash一種因行為不善而引起的不愉快。
我一方面為自己的狡狯而生氣,另一方面又對阿喜同意以兩毛五賣掉而生氣。
怎樣才能使這兩種憤怒同時平靜下來呢?我滿臉不愉快地沉默了一會兒。
對于我的這種心理狀态,我現在通過對童年時代的回憶來剖析,所以能夠較明确地描繪出來,但在當時,我是莫名其妙的。
我那時除了愁眉苦臉,不可能出現别的感覺,因此更不用說阿喜了。
毋庸置疑,他是決不可能理解的。
也許這是應該放在括号裡說的事。
我到了這般年紀的今日,還時常會有這種現象發生呢!因此總要被人誤解。
阿喜看看我的臉,說道:&ldquo兩毛五分錢,實在是太賤了呀。
&rdquo 我猛然拿起那放在桌上的書,伸到阿喜眼前。
&ldquo好吧,還給你。
&rdquo &ldquo實在對不起了。
因為這畢竟不是安公的東西,沒有辦法。
他把老頭子房裡的舊貨偷偷地賣掉,說是弄點零花錢。
&rdquo 我怒氣沖沖,什麼也沒回答。
阿喜從懷裡掏出兩毛五分錢放在我的面前,但我碰都不想碰。
&ldquo這錢我不想要了。
&rdquo &ldquo為什麼?&rdquo &ldquo不為什麼也不要了。
&rdquo &ldquo是嗎?你把書白白地還給對方,不是不值得嗎?既然把書給他了,兩毛五分錢就該收下。
&rdquo 我忍無可忍了。
&ldquo書是我的!一旦由我買下了,當然就是我的東西,這不是非常清楚的事嗎?&rdquo &ldquo這是當然的。
當然歸當然,但是那邊也實在難交代,所以&hellip&hellip&rdquo &ldquo所以我同意還給他呀!不過我不收書錢。
&rdquo &ldquo你别說這種莫名其妙的話,喏,請收下吧。
&rdquo &ldquo我奉送了。
書當然是我的,既然想要,我就奉送了。
既然奉送了,就把書拿去得了,這還不行嗎?&rdquo &ldquo是嗎?那就這麼辦啦。
&rdquo 阿喜終于光把書拿走了。
我白白地損失了兩毛五分的零花錢。
三十三 作為一個生活于世的人,我當然不能完全孤立地生存,有時會為了某些事情與人接觸。
對我這個不論怎麼甘于生活恬淡的人來說,要想擺脫那些季節性的問候、商談事情,甚至更複雜一些的交流,都是非常困難的。
我對于别人的言論和行為,為什麼非得毫不懷疑地接受、非得從正面來理解不可呢?要是我不留意自己這種生性單純的性格,大概常常會受莫名其妙的人物之騙的。
結果當然被愚弄、被奚落。
嚴重的時候,說不定自己當場承受令人難以忍受的侮辱。
于是,我一心認定别人是混迹江湖的騙子,一開始就不相信對方的話,警惕别上當,有時光從反面去玩味對方的潛台詞,并把它牢記在心,自己評價自己才夠得上是聰明人,能從這種地方找到樂土嗎?于是,我有時難免誤解别人。
更有甚者,我還不得不一開始就作好自己犯下了嚴重過錯的假設。
有時造成的必然結果是:如果不準備好一副厚臉皮以便侮辱無罪的他人,事情就很難辦。
要是在這兩種情況中選擇一種作為我應持的态度,我心裡便會産生另一種苦悶。
我不願意相信壞人,又想一點也不要傷着好人。
于是我既不認為出現在我眼前的人都是壞人,也不認為都是好人。
我的态度也隻能按對方的具體情況而作出不同的變化以求适應。
我想,誰都需要這種變化,而且誰都在付之行動的吧。
但是能否真正爐火純青地掌握得恰到好處,不偏不倚地走在完全吻合對方實際表現的線路上呢?我常常被這一大疑問纏得不能脫身。
先撇開我的偏執不論,我有過以往屢次受人愚弄的痛苦記憶,同時我也好像有過很多這樣的情況:故意不照表面現象來理解對方的言行,而是私下裡悄悄地作着有損對方品行、有辱對方人格的解釋。
我對待人的态度,首先來自我迄今為止的經驗積累。
其次取決于前後的關系和周圍的實際情形。
最後嘛,說來可能有點玄了,那就是上天賦予我的直感也起着相當的作用。
于是,或我被對方瞧不起,或者我也瞧不起對方,偶爾也有給對方恰如其分的&ldquo待遇&rdquo的時候。
我迄今為止的所謂經驗,貌似廣袤,其實是相當狹窄。
若把在社會的某一局部積累起來的經驗用到社會的另一個局部去,多數根本無法通用。
由于前後關聯和周圍情況本是千差萬别的,其應用範圍不僅受到限制,還必須對這種千差萬别認真考慮才行,不然毫無用處。
然而,思慮的時間和材料往往是得不到保證的。
因此,我時常是在不了解事實是否存在的情況下,以自己非常模糊的直感為主體來判斷别人的。
至于我的直感究竟可靠與否,我隻能這麼說,我往往得不到根據客觀事實來核準情況的機會。
我的疑慮始終像覆蓋着的霧霭,使我的心處在痛苦之中。
要是世上真有全知全能的神,我就要跪倒在這神的面前,求神賜給我明察秋毫的直覺,求神把我從這樣的苦悶中解脫出來。
要不,就求神能賜福給我&mdash&mdash讓那些同我這個不開化者接觸的人都變得玲珑剔透,使我能同他們氣質吻合地相處。
我覺得,自己現在是處在或者因愚昧而受人騙,或者因抱有很深的疑慮而容不得人的境地。
我感到非常不安、不清晰和不愉快。
人如果這樣生活一世,該是多麼不幸啊。
三十四 我在大學(61)任教時曾經教過的某文學研究者跑來對我說:&ldquo聽說先生最近在高等工業學校作過演講。
&rdquo我答道:&ldquo唔,做過的。
&rdquo他告訴我:&ldquo好像什麼都沒聽懂呢。
&rdquo 迄今為止,我從來沒在這方面替自己的演講操過什麼心,所以一聽對方的話,頗感意外。
&ldquo你怎麼知道的?&rdquo 對于我提的這個問題他作的說明是很簡單的。
不知是他的親戚還是朋友,反正是一個同他有關系的某家的青年吧,正是那所學校的學生。
這青年聽了我那天的演講,把聽了之後的效果告訴他說&ldquo一點兒也不懂&rdquo。
&ldquo你究竟演講了一些什麼内容啊?&rdquo 我當即把演講的大緻内容向他複述了一遍。
&ldquo好像沒有什麼特别難懂的内容嘛,你說是不是?怎麼會聽不懂呢?&rdquo &ldquo聽不懂,反正是聽不懂嘛。
&rdquo 他回答得這麼肯定,使我聽了感到不勝詫異。
不過,更強烈地震撼着我的,乃是&ldquo今後可以休矣&rdquo的後悔念頭。
說心裡話,這所學校曾屢次請我去演講,都被我拒絕了。
所以,當我最後接受邀請時,心裡是抱着這樣的希望:無論如何也要努力使前來聽演講的人們獲得一些相當的裨益才行。
我的希望被他簡簡單單的一句話&mdash&mdash&ldquo反正聽
&rdquo 當時我的二哥和三哥還在南校(48)求學。
這南校的位置相當于現在的高等商業學校(49),由南校畢業後,就有入開成學校即今天的大學的資格了。
兩個哥哥一到晚上,便在門廳處擺好桐木桌子,預習第二天的功課。
當時的預習,同現在的學生們的做法可大不一樣,要把古德裡奇(50)所著的什麼《英國史》一節一節地讀過,并把書面朝下合在桌子上,口裡背誦方才讀過的章節。
這種預習完事後,會漸漸覺得很需要阿益了。
阿莊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出現在眼前。
我的大哥(51)情緒好的時候,也特意從裡面到門廳來。
于是大家在一起,開始逗弄阿益了。
&ldquo阿益你也給洋人送過信的吧?&rdquo &ldquo那是我的差事,不樂意也得幹,當然送過的。
&rdquo &ldquo阿益,你也能講英語嗎?&rdquo &ldquo要是會講英語,我也就不用幹那低三下四的差事了。
&rdquo &ldquo但是,你總得大聲喊叫什麼&lsquo有信&rsquo之類的話吧?&rdquo &ldquo這個嘛,用日語就行了。
外國人現在也懂日語。
&rdquo &ldquo哦嗬,那麼對方也說些什麼?&rdquo &ldquo當然說的。
那位叫什麼貝羅利的夫人就用日語向我打招呼:&lsquo太感謝您了。
&rsquo&rdquo 大家把阿益逗到這一步,都忍俊不禁了。
接着又重複地問道:&ldquo阿益那位夫人是怎麼說的?&rdquo想讓這令人發笑的話題經久不衰。
阿益最後也苦笑笑,不再重複那句&ldquo太感謝您了&rdquo。
于是有人提出:&ldquo阿益,那麼你講講&lsquo原野孤杉&rsquo吧。
&rdquo &ldquo我會講也不能這樣說講就講啊。
&rdquo &ldquo唔,那有什麼不行呢?你講講吧&hellip&hellip終于來到原野孤杉處&hellip&hellip&rdquo 阿益依然嘻嘻笑着,沒有講。
我終于沒能聽到阿益講的&ldquo原野孤杉&rdquo。
現在看來,那大概是什麼說書節目或言情故事中的一節吧。
我長大成人後,沒見阿益再到我家來過。
他大概是死了,如果還活着,總該有什麼消息的。
不過,即使死了,我也不知道他是什麼時候死的。
二十七 我對戲劇這玩意兒沒多大興趣,舊日劇(52)更不懂。
這大概是由于我不了解演藝在發展進化的曆史過程中所形成的一些程式,因此我對舞台演出上所展開的特定世界就缺乏共鳴的能力了。
但不僅如此。
我看舊劇時,感到最可怪的現象就是演員既自然又不自然地在台上晃晃悠悠地走步。
這是理所當然地引起我對那種坐不像坐、站不像站的不甯情緒。
但當舞台上出現孩子之類的角色,以高八度的嗓音道出令人憐憫的故事時,連我也會不知不覺的眼淚汪汪了。
于是我随即後悔不已:啊,我受騙了!我想,我怎麼會輕易落淚呢。
&ldquo不管怎麼說,想到是受騙而淌淚,我心裡很不快。
&rdquo我對某人這麼說。
對方是一位愛好戲劇的人,他提醒我:&ldquo那恐怕才是先生的正常面目吧。
而平時故作矜持,忍淚不彈,這不反而是你的矯情的表現嗎?&rdquo 對于他的話我不能接受,便從各個方面來論說,想使對方理解,就在這個過程中,話題不知不覺地轉移到繪畫方面去了。
這個漢子談到他非常喜愛、不久前作為參考品在美術協會(53)展出的皇室珍品&mdash&mdash若沖的畫(54),而他寫的有關評論文章将在某雜志上刊出。
我對那群雞的圖很不感興趣,所以兩個人這時又發生了性質與戲劇問題類似的争論。
&ldquo你根本沒有資格論畫。
&rdquo我終于很不客氣地申斥他了。
于是,這句話導緻他談了一番藝術一元論的觀點。
他的主張簡言之無非是這樣一種道理:一切藝術産生于同一源泉,所以一旦理解了其中的一種,其他當然能自通了。
在座者之中确有不少人同意他的觀點。
&ldquo那麼,會寫小說的人,柔道自然也會高明的啰?&rdquo我半開玩笑地說。
&ldquo柔道并不是藝術呀!&rdquo對方笑着答道。
藝術不是從平等觀起步發展的。
即使從那裡起步,進入差别觀之後才開花結實,所以,追本溯源的話,繪畫、雕刻和文章就根本不存在了。
既然如此,哪裡還有共同之處呢?即使有,也沒有現實意義,因為不可能找出彼此互通的具體東西。
這是我當時所持的論點,而這種論點也決不是全面的。
我本來有以進一步采集對方的論點,作出更周全的餘地。
然而,當時有一位在座者突然引用了我的論點駁難對方,我也覺得再說就過于啰嗦,就置之不理了。
不過這位代替我說話的人醉意頗濃,隻聽他不住地辨析着藝術是怎麼回事,文藝是怎麼回事,很不得要領,甚至措辭都帶着點醉态。
先前覺得事情頗有趣而為之解頤的人們,這時也終于默不作聲了。
&ldquo行,那就出去絕交吧,怎麼樣?&rdquo醉漢征求對方的意見,但是那位對手沒有動,于是事情就這麼不了了之。
這是今年元旦發生的事。
這醉漢後來還時常來我這,不過他絕口沒提那次吵架的事。
二十八 某人看到我家的貓,問我:&ldquo這貓是第幾代啦?&rdquo我脫口而出答道:&ldquo是第二代。
&rdquo後來一想,第二代已經過去了,這隻貓是第三代。
第一代那隻貓雖然沒有留下來,但從某種意義來說它是人所共知的了。
與之相反,第二代那隻貓竟是那麼短命,連主人都把它忘了。
不清楚它是由誰、從哪兒弄來的,但我現在還記得:當時它嬌小玲珑,可以抓起夾放在手掌上,而且還在手掌上爬來爬去。
不料有一天早晨,仆人拾掇床鋪時不慎把這隻可憐的小動物踩死了。
當時聽得&ldquo咕&mdash&mdash&rdquo的一聲呻吟,立即把它從被褥下拖出來,想方設法搶救,但是已經不濟事了。
過了一兩天,它終于死去。
打那以後來的才是現在這隻渾身烏黑的貓。
我對于這隻貓,談不上喜歡也談不上讨厭。
它也隻是在家中東遊西蕩,從來沒有要特意靠近我表現出親昵一番。
有一次,它鑽進廚房的廚子裡,因此掉進鍋裡。
這鍋裡盛滿了芝麻油,所以它全身像塗了一層發蠟,變得油亮油亮的。
它這油光光的身體睡在我的稿紙上,油滲到紙上,使我倒了大黴。
去年,在我病倒之前不久,它突然得了皮膚病,臉部到額頭的毫毛漸漸脫落。
它用爪子不住地撓,臉上的瘡痂簌簌地往下掉,露出鮮紅的肉。
一天吃飯時,我看到它這種難看的樣子不禁有些生氣。
&ldquo啊,這瘡痂飛落得到處都是,傳染給孩子可不行!趁早帶它去醫院治一治。
&rdquo 我雖然對仆人這麼說,心裡卻想:照這種情況看,恐怕難以治好。
我從前認識一個洋人,他從一位伯爵處得來條好狗,鐘愛異常,但是不知什麼原因,這狗患了這種皮膚病,他不忍心看着它受罪,就央求醫生把狗殺了。
這件事,到現在我還記得很清楚。
&ldquo用三氯甲烷什麼的把它藥死,反而能使它解脫痛苦。
&rdquo 這句話,我已經重複了三四次了,不料,貓的病情不曾被我言中,我自己卻一下子病倒了。
在這段時期裡,我始終沒機會看到它。
也許是因為我被自己的病所纏吧,已經顧不上想它的病怎樣怎樣了。
進入十月,我總算能起床了。
于是,我照例去看那隻黑貓。
說來真不可思議,它那又醜又紅的皮膚上已長出了和早先一樣的黑毛。
&ldquo啊,皮膚病好啦?&rdquo 因為病後無聊,我的眼睛常常注視着它。
随着我的身體漸漸康複,它身上的毛也日益變厚了。
完全恢複正常時,它比以前更胖了。
我試着把自己的患病過程同它的患病過程作了比較,總感到其中潛伏着某種因緣。
但我随即又覺得太荒唐,不禁微笑。
貓呢,它隻是&ldquo咪呦、咪呦&rdquo地叫,至于它是什麼心情我就根本無從得知了。
二十九 我是父母在進入暮年時生下來的所謂&ldquo老末&rdquo。
母親生我的時候曾說過,年紀這麼大了還懷孕,真是難為情之類的話,至今還有人常常提起。
看來不光是因為這層原因,反正在我出生後不久,我的雙親就把我送到鄉下老家去了。
我的記憶裡根本不存在這麼一個鄉下老家,但是長大成人後一打聽才知道,原來是靠買賣舊器具為生的貧困夫婦。
這夫婦把我和廢舊貨一起裝在小小的笸籮中,每晚在四谷大街的夜攤上擺出來。
有一天晚上,我的姐姐因事順便從夜攤路過時發現了我,她大概可憐我吧,把我揣在懷裡帶回家了。
據說當天夜晚我怎麼也睡不着,整整哭鬧了一夜,姐姐為此受到了父親的嚴厲訓斥。
我不知道我什麼時候從鄉下老家領回來的,但不久又被送到某人家當了養子(55)。
我記得這是我四歲時的事情。
我在那裡長到八九歲,開始懂事了。
這時養父養母發生了不尋常的糾紛,緻使我再次回到自己的家中。
從淺草搬家到牛込,我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回到了家中,我依舊把自己的雙親還像以前那樣當成祖父母。
照舊極其自然地稱他倆&ldquo爺爺、奶奶&rdquo。
他倆大概覺得一下子改正往日的習慣很别扭吧,所以聽我那麼稱呼也沒有什麼不愉快的表現。
我不像一般的老末那樣深得雙親的鐘愛。
這是多種原因造成的,比如因為我生性倔強,或者因為我長久遠離雙親。
至今我還有這樣的印象:父親對待我的态度可以說是苛刻的。
不過也不知為什麼,當時從淺草搬家到牛込的時候,我是非常高興的。
而我的這種喜悅之情表現的極為明顯,誰都能一眼看出來。
我那時真糊塗,一直把自己的親生父母當作了祖父母,空過了那麼久。
問我具體有多長時間,我可實在無法回答。
不過有天夜晚發生這樣一件事&mdash&mdash 我一個人在房間裡睡覺,聽得枕旁有人輕聲地叫我的名字。
我驚醒了,但見周圍一片漆黑,所以頗難判斷是誰蹲在我的枕邊。
我當時還是個孩子,便靜聽對方聽些什麼。
聽着聽着,我聽出對方是家中的女仆。
這女仆在黑暗裡對我耳語似地說道: &ldquo你心目中的爺爺奶奶,其實是你的親生父母啊。
先前,我曾聽得兩個人在私下裡議論說:很可能是因為這個關系在作祟,他才如此喜歡這們這個家庭啊,真是妙不可言呀!所以我偷偷來告訴你。
你千萬不要對别入講呀,明白嗎?&rdquo 當時,我隻答了句:&ldquo我決不對别人說。
&rdquo但我心裡感到高興極了。
不過這種喜悅并不是有人把事實真相告訴了我,而僅僅是由于女仆對我如此親熱的原因。
不可思議的是,我把這位使我感到異常喜悅的女仆的名字和面貌都忘卻了。
而我所記得的,就是她的那種親切勁兒。
三十 我在書房裡這麼坐着時,來客見我多半會問:&ldquo病已經完全好了嗎?&rdquo我屢次聽到這樣的詢問,又屢次不知如何回答好。
最後,我隻好反反複複這麼答:&ldquo唔,好歹還活着。
&rdquo這句話不啻成了我的變相寒暄用語了。
好歹還活着&mdash&mdash我有很長一段時間常常是把這句話挂在嘴邊。
不過每次使用這句話時,我的心緒總是那麼不甯,所以自己也不打算再這麼說了,但是除此而外也很難找到可以用來表明我的健康狀況的适當詞彙。
一天,T君光臨。
我和他談及此事,說道:既不能說好了,也不能說病沒好,不知該怎麼作答才好。
T君聽後,立即告訴我這麼答複: &ldquo那就别說病好了。
唔,說是常常犯。
就說:哦,舊病還在繼續。
&rdquo 聽到這繼續一詞,我感到獲益匪淺。
此後,我不再說什麼&ldquo好歹還活着&rdquo,而改說&ldquo病還在繼續&rdquo。
而碰到需對這&ldquo繼續&rdquo作一番注解時,是免不了把歐洲大亂扯在一起的。
&ldquo我同病魔的戰争,就好比德國人同聯盟軍的戰争。
今天我同你這樣相對而坐,這并不意味着天下太平了,所以得進入戰壕,密切監視病情的發展。
我的身體就好比是亂世,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發生什麼變亂了。
&rdquo 有人聽了我的說明後,感到很有趣而哈哈大笑。
有人則默不做聲,還有人顯出了憐憫的神情。
客人回去後,我又想到繼續之中的東西,恐怕不光是我的病情吧。
聽了我的舉例說明,覺得這是開玩笑而笑的人,不解其意而不做聲的人,被同情感所驅使而感到憐憫的人&mdash&mdash在這些人的内心深處,難道沒有什麼我不了解、連他們本人都沒意識到的繼續中的什麼嗎?要是這繼續的什麼一旦在震撼他們的心弦的巨大響聲下破裂,他們究竟會作何感想?他們的記憶早就不再向他們說什麼了吧,過去的主觀感覺早已消失殆盡了吧。
當這些不承認現在同從前、乃至同更遠的從前有着某些因果關系的人們最後陷于這樣的結果時,他們會作出怎樣的解釋呢?總而言之,我們不都是緊抱着自己在睡夢中制造出來的炸彈,無一例外地一邊談笑着一邊朝着遠處的葬身之地走去嗎?隻不過沒人知道抱的是什麼。
别人不知道,本人也不知道,所以還以為是幸福呢。
當我意識到自己的病情還在繼續,不禁聯想到歐洲大戰恐怕也是好幾世紀以前繼續下來的吧。
不過它從哪裡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又經過什麼曲折而前進等等問題,我就一竅不通了。
所以,看到那些不解&ldquo繼續&rdquo這詞的一般人,我反而羨慕不已。
三十一 我上小學的時候,同一個名叫阿喜(56)的朋友很要好。
阿喜當時住在中町的叔叔家裡,離我家相當遠,當然很難每天去見他。
一般說來,我不大去找他,而是在家裡等他。
我一直不去看阿喜,阿喜也不會計較,準會上門來看我。
來了之後,總是到借居在我家平房、以賣紙筆為生的阿松處落腳。
阿喜好像沒有父母。
不過我小時候一點也沒因此而感到奇怪,恐怕問都不曾問過呢。
所以阿喜為什麼要到阿松處落腳,我當然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直到很久以後我才聽說,阿喜的父親從前當過銀座(57)的什麼官吏,因有僞造錢币的嫌疑而入獄,後來死在獄中。
于是,他妻子把孩子阿喜送至婆家,自己改嫁,進了阿松的門。
因此阿喜時常來看親生母親,這也是理所當然的。
我本來什麼也不知道,聽到這一情況後也沒有特别的感情,當我同阿喜一起胡鬧的時候,從來沒有想到過他的這些境遇。
阿喜同我都很喜歡漢學,盡管不甚了了,卻時常對某一文章大發議論很感有興趣。
他常常說出一些艱深的漢籍名字,也不知道他是從哪兒聽來的還是查考來的,常常叫我為之吃驚。
有一天,他走進我的房間門廳裡側,從懷裡拿出兩卷書給我看。
看上去好像是抄本,而且是用漢字寫的。
我從阿喜手中接過書,漫不經心地反複翻看着。
老實說,那上面寫的什麼名堂,我是一點也不懂。
不過阿喜并沒有露骨地表現出&ldquo你懂嗎?&rdquo的神态。
&ldquo這是太田南畝(58)的手迹呀。
我的朋友想賣,我便拿來給你看看,你買不?&rdquo 我并不知道這太田南畝是何許人也。
&ldquo這太田南畝,究竟是誰呀?&rdquo &ldquo就是蜀山人(59),大名鼎鼎的蜀山人呀。
&rdquo 我不學無術,從來沒聽說過蜀山人這個名字。
不過聽阿喜這麼說,總覺得這書是什麼珍本。
&ldquo要價多少?&rdquo我問到。
&ldquo說是想賣五毛錢。
怎麼樣?&rdquo 我想了想,認定反正還還價準沒錯。
&ldquo要是兩毛五分,我可以買下來。
&rdquo &ldquo那就兩毛五吧,賣給你。
&rdquo 阿喜這麼說着,從我手中接過兩毛五分錢,又不住地大談這書的優點。
我因為不懂其中的奧妙,所以不覺得有什麼值得高興的。
使我感到很滿足的是,反正沒有吃虧。
當晚,我把這《南畝莠言》(60)&mdash&mdash我記得好像是這個書名&mdash&mdash放在桌子上後就去睡覺了。
三十二 第二天,阿喜又溜溜達達地來了。
&ldquo他說,你昨天買下那書的事&hellip&hellip&rdquo 阿喜說着,看着我的臉,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
我看了一眼桌上的書。
&ldquo是那書嗎,那書怎麼啦?&rdquo &ldquo不瞞你說,那邊的老頭知道此事後,怒不可遏。
求我無論如何把書要回來。
我已把書賣給你了,當然不願遵命,但又毫無辦法,隻好再來找你。
&rdquo &ldquo是來取書的嗎?&rdquo &ldquo談不上是什麼來取書,隻是你不在意的話,是不是把書還給我。
因為賣兩毛五,畢竟太賤了呀。
&rdquo 聽了這最後一句話,我開始清清楚楚地意識到:在我買到了便宜貨的滿足感裡朦朦胧胧地潛伏着不愉快的成分&mdash&mdash一種因行為不善而引起的不愉快。
我一方面為自己的狡狯而生氣,另一方面又對阿喜同意以兩毛五賣掉而生氣。
怎樣才能使這兩種憤怒同時平靜下來呢?我滿臉不愉快地沉默了一會兒。
對于我的這種心理狀态,我現在通過對童年時代的回憶來剖析,所以能夠較明确地描繪出來,但在當時,我是莫名其妙的。
我那時除了愁眉苦臉,不可能出現别的感覺,因此更不用說阿喜了。
毋庸置疑,他是決不可能理解的。
也許這是應該放在括号裡說的事。
我到了這般年紀的今日,還時常會有這種現象發生呢!因此總要被人誤解。
阿喜看看我的臉,說道:&ldquo兩毛五分錢,實在是太賤了呀。
&rdquo 我猛然拿起那放在桌上的書,伸到阿喜眼前。
&ldquo好吧,還給你。
&rdquo &ldquo實在對不起了。
因為這畢竟不是安公的東西,沒有辦法。
他把老頭子房裡的舊貨偷偷地賣掉,說是弄點零花錢。
&rdquo 我怒氣沖沖,什麼也沒回答。
阿喜從懷裡掏出兩毛五分錢放在我的面前,但我碰都不想碰。
&ldquo這錢我不想要了。
&rdquo &ldquo為什麼?&rdquo &ldquo不為什麼也不要了。
&rdquo &ldquo是嗎?你把書白白地還給對方,不是不值得嗎?既然把書給他了,兩毛五分錢就該收下。
&rdquo 我忍無可忍了。
&ldquo書是我的!一旦由我買下了,當然就是我的東西,這不是非常清楚的事嗎?&rdquo &ldquo這是當然的。
當然歸當然,但是那邊也實在難交代,所以&hellip&hellip&rdquo &ldquo所以我同意還給他呀!不過我不收書錢。
&rdquo &ldquo你别說這種莫名其妙的話,喏,請收下吧。
&rdquo &ldquo我奉送了。
書當然是我的,既然想要,我就奉送了。
既然奉送了,就把書拿去得了,這還不行嗎?&rdquo &ldquo是嗎?那就這麼辦啦。
&rdquo 阿喜終于光把書拿走了。
我白白地損失了兩毛五分的零花錢。
三十三 作為一個生活于世的人,我當然不能完全孤立地生存,有時會為了某些事情與人接觸。
對我這個不論怎麼甘于生活恬淡的人來說,要想擺脫那些季節性的問候、商談事情,甚至更複雜一些的交流,都是非常困難的。
我對于别人的言論和行為,為什麼非得毫不懷疑地接受、非得從正面來理解不可呢?要是我不留意自己這種生性單純的性格,大概常常會受莫名其妙的人物之騙的。
結果當然被愚弄、被奚落。
嚴重的時候,說不定自己當場承受令人難以忍受的侮辱。
于是,我一心認定别人是混迹江湖的騙子,一開始就不相信對方的話,警惕别上當,有時光從反面去玩味對方的潛台詞,并把它牢記在心,自己評價自己才夠得上是聰明人,能從這種地方找到樂土嗎?于是,我有時難免誤解别人。
更有甚者,我還不得不一開始就作好自己犯下了嚴重過錯的假設。
有時造成的必然結果是:如果不準備好一副厚臉皮以便侮辱無罪的他人,事情就很難辦。
要是在這兩種情況中選擇一種作為我應持的态度,我心裡便會産生另一種苦悶。
我不願意相信壞人,又想一點也不要傷着好人。
于是我既不認為出現在我眼前的人都是壞人,也不認為都是好人。
我的态度也隻能按對方的具體情況而作出不同的變化以求适應。
我想,誰都需要這種變化,而且誰都在付之行動的吧。
但是能否真正爐火純青地掌握得恰到好處,不偏不倚地走在完全吻合對方實際表現的線路上呢?我常常被這一大疑問纏得不能脫身。
先撇開我的偏執不論,我有過以往屢次受人愚弄的痛苦記憶,同時我也好像有過很多這樣的情況:故意不照表面現象來理解對方的言行,而是私下裡悄悄地作着有損對方品行、有辱對方人格的解釋。
我對待人的态度,首先來自我迄今為止的經驗積累。
其次取決于前後的關系和周圍的實際情形。
最後嘛,說來可能有點玄了,那就是上天賦予我的直感也起着相當的作用。
于是,或我被對方瞧不起,或者我也瞧不起對方,偶爾也有給對方恰如其分的&ldquo待遇&rdquo的時候。
我迄今為止的所謂經驗,貌似廣袤,其實是相當狹窄。
若把在社會的某一局部積累起來的經驗用到社會的另一個局部去,多數根本無法通用。
由于前後關聯和周圍情況本是千差萬别的,其應用範圍不僅受到限制,還必須對這種千差萬别認真考慮才行,不然毫無用處。
然而,思慮的時間和材料往往是得不到保證的。
因此,我時常是在不了解事實是否存在的情況下,以自己非常模糊的直感為主體來判斷别人的。
至于我的直感究竟可靠與否,我隻能這麼說,我往往得不到根據客觀事實來核準情況的機會。
我的疑慮始終像覆蓋着的霧霭,使我的心處在痛苦之中。
要是世上真有全知全能的神,我就要跪倒在這神的面前,求神賜給我明察秋毫的直覺,求神把我從這樣的苦悶中解脫出來。
要不,就求神能賜福給我&mdash&mdash讓那些同我這個不開化者接觸的人都變得玲珑剔透,使我能同他們氣質吻合地相處。
我覺得,自己現在是處在或者因愚昧而受人騙,或者因抱有很深的疑慮而容不得人的境地。
我感到非常不安、不清晰和不愉快。
人如果這樣生活一世,該是多麼不幸啊。
三十四 我在大學(61)任教時曾經教過的某文學研究者跑來對我說:&ldquo聽說先生最近在高等工業學校作過演講。
&rdquo我答道:&ldquo唔,做過的。
&rdquo他告訴我:&ldquo好像什麼都沒聽懂呢。
&rdquo 迄今為止,我從來沒在這方面替自己的演講操過什麼心,所以一聽對方的話,頗感意外。
&ldquo你怎麼知道的?&rdquo 對于我提的這個問題他作的說明是很簡單的。
不知是他的親戚還是朋友,反正是一個同他有關系的某家的青年吧,正是那所學校的學生。
這青年聽了我那天的演講,把聽了之後的效果告訴他說&ldquo一點兒也不懂&rdquo。
&ldquo你究竟演講了一些什麼内容啊?&rdquo 我當即把演講的大緻内容向他複述了一遍。
&ldquo好像沒有什麼特别難懂的内容嘛,你說是不是?怎麼會聽不懂呢?&rdquo &ldquo聽不懂,反正是聽不懂嘛。
&rdquo 他回答得這麼肯定,使我聽了感到不勝詫異。
不過,更強烈地震撼着我的,乃是&ldquo今後可以休矣&rdquo的後悔念頭。
說心裡話,這所學校曾屢次請我去演講,都被我拒絕了。
所以,當我最後接受邀請時,心裡是抱着這樣的希望:無論如何也要努力使前來聽演講的人們獲得一些相當的裨益才行。
我的希望被他簡簡單單的一句話&mdash&mdash&ldquo反正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