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窗裡面

關燈
相同了。

     我讓他看我嘴上的胡子和鬓角。

    他也撫摩着自己的頭讓我看。

    我的鬓毛已經發白,他的頭也已經謝頂了。

     &ldquo人要去了庫頁島,大概也就走到頭了吧。

    &rdquo我揶揄地說。

    他聽後答道:&ldquo是啊。

    &rdquo接着談了各種各樣有關庫頁島那邊的情況,都是我前所未聞的事。

    不過,内容我現在已經全忘了,隻記得一點&mdash&mdash那裡的夏天真是好極了。

     我們闊别好幾年後的頭一次一起上街。

    他在禮服上套了一件寬袖的而顯得得輕飄飄的和服外衣。

    上了電車後,他一手抓着吊環,一手從衣袋裡掏出一包用手絹紮好的東西給我看。

    我便問:&ldquo是什麼呀?&rdquo他答道:&ldquo栗子餡包子。

    &rdquo這栗子餡包子是剛才在我家裡時作為點心招待他的。

    不知他是什麼時候包到手絹裡去的,不免有些吃驚。

     &ldquo你把那栗子餡包子帶出來了?&rdquo &ldquo好像是的吧。

    &rdquo 他的腔調仿佛在表示&ldquo真是少見多怪&rdquo,随即把這包子放回衣袋裡。

     當晚,我們去帝國劇場。

    我手中的兩張票上寫明由北邊的入口進場,但我搞錯了,竟往南邊的入口轉去。

    他便提醒我說:&ldquo不是那個入口。

    &rdquo我停步想了想,說:&ldquo真的。

    應該是在庫頁島那個方向才對呀。

    &rdquo便折回指定的入口。

     他一開始就說對帝國劇場很熟悉。

    但是吃過晚飯,要回到原來的座位上去時,他也像許多人一樣,把二樓和一樓的入口搞錯了,令我解頤。

     他常常從衣袋裡掏出金絲邊眼鏡,不時看看手中的說明書,又若無其事地照樣戴着那眼鏡望着遠處的舞台。

     &ldquo你這是老花鏡吧?戴着它能看清遠處?&rdquo &ldquo嗯,家&mdash&mdash普&mdash&mdash島&mdash&mdash&rdquo 我一點也不明白這&ldquo家普島&rdquo是什麼意思。

    他便告訴我:這是中國話,是&ldquo差&mdash&mdash不&mdash&mdash多&rdquo。

     我們當晚回去時,他在電車裡同我告别,然後徑自往又遠又冷的日本北部的邊緣地區去了。

     我每次想起他,就會想到他的名字&mdash&mdash達人。

    我覺得這個名字真是上帝特意替他起的,同時自然想到這位達人就在冰天雪地日本領土的最北端擔任着中學校長。

     十一 某夫人向我介紹一個女人。

     &ldquo她想請您看一看她寫的東西。

    &rdquo 聽夫人這句話,使我的腦海裡不禁想了許多事。

    迄今為止,曾有不少人到我這兒來,要我看看他們寫的東西。

    其中還不乏長篇,稿子足有一二寸厚。

    隻要時間允許,我是盡可能讀的。

    我的想法很單純,認為隻要讀過,也就完成受托的任務而心安理得了。

    不料對方往往接着就要我幫忙求報社、雜志社發表。

    看來,這些人中有不少人是以請人看看為手段達到獲得稿費的目的的。

    我便漸漸不願真心實意地去看陌生人寫的難讀的東西了。

     當然,同當老師的時候相比,我現在的時間無疑是有些彈性的。

    不過,我一着手自己的事,腦子裡就不大能顧及别的事了。

    連我憑着一股熱情而說定替人看的稿子,有時也無法兌現。

     我把我的想法如實地講給那位夫人聽。

    夫人充分理解我這番話的意思就回去了。

    被介紹來見我的女子走進我的會客室,坐在坐墊上的時候,是那位夫人走後沒多久。

    我的視線越過玻璃窗,望着馬上就要下起凄涼的冷雨的昏暗天空,對那女子說: &ldquo這事可不是社交。

    如果你我之間光談些好聽的,那就永遠不可能得到啟發,也不可能有所受益。

    你要是不下決心直言,一切就等于零。

    你隻有毫不掩飾地把一切向我公開,我才能看清你實際上站在何處、面向哪一方,屆時我才能指導你。

    也可以這麼說,我這種指導資格也是你給我的。

    因此,我若有所問,你肚子裡确有所答的話,那就決不允許沉默不語。

    你要是顧慮自己這樣答會被人笑話會丢醜,有失體統而惹人生氣,于是隻想把自己的原形抹得面目全非給對方看的話,我再怎麼急不可耐地要使你得到好處,也隻能是無的放矢。

    &rdquo &ldquo這是我向你提出的要求。

    當然,我也決不隐瞞我這方面的情況。

    赤誠相見之外,我沒有教你的途徑。

    所以,當我的考慮出現什麼漏洞,而這漏洞又被你識破的話,那就意味着我的弱點被你捏住了,那就一切宣告失敗。

    認為隻有求教者才有推心置腹的義務,顯然是錯誤的。

    教人者也應該以赤誠示人。

    雙方都要抛開社交的習氣,肝膽相照。

     所以,我此後讀了你的東西,也許會很不客氣地提出相當尖銳的批評,你可不能生氣。

    因為,我并不是為了要傷害你的情感才這麼做的。

    而你呢,若是有不理解的地方,請你隻管刨根問底地詢問。

    你是為了理解我的觀點而質詢,我決不會不高興。

    &rdquo &ldquo總而言之,我們這種做法是和那些以維持現狀為目的、以表面圓滑為主的社交根本不同的。

    你明白了嗎?&rdquo 女子表示&ldquo明白了&rdquo之後,回家去了。

     十二 有人找上門來要我題字寫詩,并且沒等我同意,就把詩箋和絹寄來了。

    起先,我不忍看來人因熱望落空而掃興,所以盡管我覺得我的字實在蹩腳,還是按對方要求寫了。

    但是後來我意識到,這樣的好意看來難以繼續下去,我便漸漸地不随便答應衆多的相求者了。

     我有時候甚至想:所有的人無非是為了天天丢醜而生于斯世的,所以把蹩腳的字送人的做法,隻要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想幹,也不是不能幹的。

    不過,不舒服時,很忙時,或者我不想幹這種應酬事的時候,依舊不斷地要我寫這寫那,實在讓我為難透了。

    我同這些人中的好多人都不認識,所以他們根本不考慮我把他們寄來的箋紙、絹再寄回去要耗費我多大工夫。

     其中有一個人特别叫我感到不快,他姓岩崎,住在播州的坂越(13)。

    我記得,此人在幾年前經常寫明信片來向我索要徘句,我每次都按他的要求寫了寄去。

    後來,他又寄給我一隻薄薄的方形小郵包。

    我連拆郵包都嫌麻煩,便原封未動地丢在書房裡。

    女仆打掃房間時,就把它夾在書與書之間了。

    這郵包也就這麼頗體面地不見蹤影了。

     在這小郵包寄到之前或之後,我收到過名古屋寄來的罐裝茶葉。

    而我一點也不明白這是誰、為了什麼寄給我的。

    我不客氣地把茶葉沏着喝了。

    沒過多久,這個坂越人來信催我把《富士登山圖》寄回去。

    我覺得自己根本沒有收到過他這樣的東西,也就不予理睬。

    然而,他再三再四地催我歸還《富士登山圖》,簡直沒完沒了,我終于懷疑他的神經是否正常了。

    &ldquo很可能是個瘋子。

    &rdquo我心裡這樣盤算,決定對他的催促置之不理。

     又過了兩三個月,我記得是在夏初季節。

    那天,我坐在雜亂不堪的書房裡,覺得憋悶得難受,便一個人慢慢地把東西整理整理。

    我在整理書籍時,把那些随手摞在一起的字典和參考書一本一本地分開,重新放好。

    想不到那個坂越人寄給我的小郵包在這時出現了。

    我看到眼前這件早已被我忘掉的東西時,也十分吃驚,趕緊解開來查看,隻見裡面是一張疊得很小的畫。

    看到它就是《富士登山圖》時,我又大吃一驚。

     郵包裡還附着一封信,信上的話是向我索求畫贊,還寫着&ldquo另寄茶葉為禮&rdquo。

    我見狀,越發吃驚了。

     其實那時候,我實在沒有寫什麼《富士登山圖》畫贊的勇氣。

    我的情緒離題字這一類事相距太遠,根本沒有思考如何寫好和此圖協調的徘句的時間。

    我感到膽怯,便寫了一封謙虛恭謹的信,為自己的怠慢深緻歉意,接着,感謝他寄送了茶葉。

    最後,我把《富士登山圖》包好,寄回給他。

     十三 我以為這事就此了結,從此便不再把坂越的人的事挂在心上。

    可是這回他又寄來了詩箋,這次是要我題寫有關義士(14)的詞章。

    我回信表示&ldquo改日寫好&rdquo,不料,後來一直無暇顧及,終于被擱置起來了,看來此人很會糾纏,他決不善罷甘休,開始了沒完沒了的催促。

    每星期或每兩星期準催一次,每次都是寫明信片,開頭總是那句&ldquo拜啟,謹請原諒&hellip&hellip&rdquo漸漸地,我看到他寄來的明信片就感到不快。

     與此同時,他的催促出現了我始所未料的奇妙特點。

    起初居然把這樣的話寫上了:不是給你寄過茶葉了嗎?對此,我沒有答理。

    他後來竟說:把那茶葉還給我。

    還茶葉倒是容易的,但我嫌麻煩,很想這樣回複他:你若是來東京取,我當即還你。

    可我覺得這樣寫信給他,似乎有損我的人格,便耐着性子隻好作罷了。

    對方見我沒有回音,催得更兇了,說什麼:不還茶葉也行,那茶葉作價一元,就把錢寄來好啦。

    這個人漸漸地惹我冒火了。

    最後,我終于克制不住自己,寫信對他說:茶葉已經泡茶喝了,詩箋也找不到了,今後你不必再徒勞寫明信片來了。

    我心裡為遭遇到這種事感到異常地惱火。

    因為我覺得這個坂越人竟把我逼到可怕的地步,使我不得不使用非紳士階層的語言講話。

    我想到自己不得不因為這種人去忍受品格和人格的堕落,這實在是太可悲了。

     但是這坂越人卻滿不在乎。

    他又寫明信片來,說道:茶葉已經喝了,詩箋也找不到了&hellip&hellip這種講法太那個了吧&hellip&hellip而開頭依然按老規矩寫着:拜啟,謹請原諒&hellip&hellip 這時候,我決心不再理他。

    不過,我的決心絲毫沒能改變他的态度。

    他照舊不停地催問,竟然說道:若能再替我寫一次,我當再寄上茶葉,怎麼樣?後來又說:看在義士的份上,也該寫一寫吧。

     我正納悶為什麼明信片有一陣不寄來了,他卻改寄信了。

    當然,信封是用區公所使用的那種極便宜的灰色貨,而且故意不貼郵票。

    他不在信封背面寫上自己的姓名就寄出來,因此,我曾兩度付出加倍的郵資。

    最後,我把他的姓名和住址告訴了郵差,讓郵差原封不動地把信退回去。

    也許是因為他因此而白白花了六分錢(15)吧,這才丢掉了催我的念頭。

     但是過了兩個月光景,快過年了,他給我寄來一枚普通的賀年片。

    這事倒叫我有點感動,便在詩箋上題了字後寄給他了。

    但他并不因此而感到滿足,竟不斷寫信來,說是&ldquo詩箋被折壞了,被弄髒了&rdquo,三番五次地求我重寫。

    現在,也就是今年正月初七初八,又寄來了求索信:&ldquo謹請原諒&hellip&hellip&rdquo 我有生以來還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人。

     十四 最近,我比較詳細地聽到從前有個竊賊潛入我家的事。

     那時,我的兩個姐姐(16),還沒有出嫁,所以論年代,大概是在我出生前後的那段時期吧。

    反正,當時正是流行&ldquo勤王&rdquo、&ldquo佐幕&rdquo這類叫得震天響的語言。

     一天夜裡,大姐半夜裡起來小便後去洗手。

    她開了便門,看見在狹窄的中院的一角,那株快要壓住院牆的古梅樹的根部突然一亮。

    姐姐根本無暇好好思量,立即關上了便門,門關上後,她站在那裡琢磨着方才出現在眼前的奇怪亮光。

     曾銘刻在我幼小心坎上的這位姐姐的面孔,一回憶,就總是立刻活生生地浮現在我眼前。

    不過,姐姐留給我的幻象已是出嫁染黑了牙齒(17)的形象,所以姐姐當時站在廊子上那副有所思慮的少女形象,我現在頗難通過想象描繪出來。

     寬寬的前額,顯得稍黑的皮膚,小巧卻輪廓分明的鼻子,大于一般人的雙眼皮大眼睛,外加阿澤這麼個優雅的名字&mdash&mdash我隻能把這些情況綜合在一起,想象着姐姐當時的形象。

     她站在那裡思考了一會兒,立刻想到莫非着火了?她不免擔憂起來。

    于是,她下決心又打開小小的便門向外張望,說時遲那時快,隻見一把光閃閃的出鞘刀從黑暗中嗖地朝方形的小門裡殺來。

    姐姐吓了一跳,身子向後退縮。

    據說就在這一瞬間,手提孔明燈的蒙面人,手持出鞘的刀,由便門進入裡面。

    聽說強盜有八名之多。

     他們脅迫我的父親,說并不是為了殺人而來的,隻要老老實實,不會加害,可是得借點錢作軍費。

    父親一口拒絕。

    但是強盜無論如何不答應,說:先前到路口上的小倉酒館去過了,說你這兒有,所以才來的。

    你隐瞞也無濟于事,我們就是不走。

    父親無奈隻好拿出幾個金币放在強盜面前。

    強盜大概是嫌數目太少吧,依然賴着不肯走。

    于是一直躺着的母親善意地提醒父親:&ldquo就把你錢包裡的錢給他們一了百了算了。

    &rdquo據說父親的錢包裡大概有五十兩。

    強盜走後父親大大發火申斥母親:&ldquo真是個多嘴多舌的女人。

    &rdquo 發生了這件事後,家中決定采取在柱子上挖個洞藏匿金銀的好辦法。

    但是後來家中既沒有什麼錢财可藏匿,身着黑色夜行服的強盜也沒有再來,所以我長大之後,根本不知道哪根柱子是挖了洞的。

     據說強盜離去時曾誇獎地說:&ldquo這家人家門戶真是嚴緊。

    &rdquo第二天之後,可以見到那個替強盜指點這家門戶嚴緊的小倉酒館的半兵衛頭上有好幾處傷。

    據說這是因為他每表示一次&ldquo沒有錢&rdquo,強盜就嚷着&ldquo不可能&rdquo而用刀尖往半兵衛頭上戳戳點點造成的。

    但是半兵衛始終堅持着不改口,說道:&ldquo我這裡實在沒錢。

    後面夏目家很有錢,你們上那兒去吧。

    &rdquo結果是他家一文錢也沒損失。

     這件事,我是從妻子那兒聽來的。

    妻子又是聽我哥哥閑聊時說的。

     十五 去年十一月,我在學習院演講(18)過之後,收到送來的一個寫有&ldquo薄酬&rdquo字樣的紙包。

    紙包外紮有送禮品才用的漂亮紙繩。

    我解開包一看,裡面是兩張五元的鈔票。

    我本想把這錢贈給我的熟人&mdash&mdash一位平生困頓的藝術家,便靜靜地盼他到來。

    但是這位藝術家到來之前,由于應該捐助的需要,我把這兩張鈔票花了。

     一言蔽之,這錢對我決不會是無用的。

    按世俗的看法,無不認為這錢我花得實實在在心安理得。

    但是,從我竟然想把它送人這一主觀思想來看,這錢上又不帶着足以使人心安理得值得珍視的東西。

    按我的心情坦率地說,這種謝禮倒是不接受更叫我感到暢快。

     在畔柳芥舟(19)君為樗牛(20)會的演講事宜而來的時候,我作為話題談了這件事,并談了一通理由。

     &ldquo那次我并不是去出賣勞力的。

    我誠心誠意地應命演講,對方也隻需以領情相報就行了。

    如果事先考慮到付酬,應該一始就來人或者以别的方法說清楚具體數目。

    &rdquo 這時K君顯出一副&ldquo不能同意&rdquo的神情,他回答說: &ldquo不過,該怎麼說呢?這十元錢并不意味着買了你的勞力,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向你緻謝的手段呀。

    不能這麼認為嗎?&rdquo &ldquo如果是物品,也可以斷然作此解釋。

    不幸的是這謝禮乃是日常買賣東西用的鈔票,所以,哪一種解釋都講得通的。

    &rdquo &ldquo既然都講得通,選擇一個善意的解釋不是挺好麼?&rdquo 我也覺得他說得挺有道理。

    但我卻回答: &ldquo你當然知道,我是靠稿費生活的,當然談不上什麼富裕。

    但我好歹靠它維持到如今。

    所以,凡是不屬于我職業範圍之内的事,我總是想盡可能地替人做點好事。

    對方若理解我的好意,那就等于給了我最高的報酬。

    可是我收了金錢什麼的,就會覺得那替人作點好事的可貴的餘地&mdash&mdash眼下,我的這種餘地已經非常狹窄&mdash&mdash受到了侵蝕。

    &rdquo K君聽後,還是顯出不能贊同的樣子。

    我也堅持地說: &ldquo要是去請岩崎(21)或三井(22)那樣的大富豪演講,事後是送十元錢去呢,還是登門緻謝一下就算完事呢?我想,恐怕不會送錢去的吧?&rdquo &ldquo嗯。

    &rdquoK君就說了這一個字,沒有明确的回答。

    我卻還有些言猶未盡: &ldquo也許是我過于自負了,盡管我同三井、岩崎家不能相比,但我自信,我肯定比普通學生有錢得多。

    &rdquo &ldquo這是當然啦。

    &rdquoK君表示首肯。

     &ldquo要是給岩崎和三井送十元錢的報酬是失禮的話,那麼,送十元錢的報酬給我也應該是失禮的吧?如這十元錢會給我的物質生活帶來巨大的裨益,那是應該從另外的意義上來看這個問題的,但我現在甚至要把它送給别人&mdash&mdash可見這十元錢對我眼下的經濟生活來說,幾乎沒有什麼明顯的影響。

    &rdquo &ldquo容我好好想想。

    &rdquoK君說過這話後,嘻嘻笑着回去了。

     十六 走下屋前的緩坡,是一條差不多一丈寬的小河,河上架着橋。

    在橋對岸的左側,有一家小小的理發鋪。

    我在這家鋪子隻理過一次發。

     理發鋪平時總挂着細白布的窗簾,從馬路上看不到玻璃窗裡面的情況,因此,在我踏進鋪子的堂屋坐在鏡子前的座位上之前,根本不知道理發鋪的老闆是什麼樣兒的。

     老闆見我走進鋪子,立即把手中的報紙一丢,和我打招呼。

    這時候,我簡直敢肯定:我是在什麼地方見過他的。

    所以,我等到他轉到我身後喀嚓喀嚓響起剪子聲開始理發的時候,便把話題引向這方面。

    果然不出所料,他曾在寺町的郵局旁開過鋪子,他那時同現在一樣,也是以經營理發店為生。

     &ldquo我曾受到高田(23)老爺的很多照應。

    &rdquo 我聽了大吃一驚,因為這個高田乃是我的姐夫。

     &ldquo哦?你認識高田?&rdquo &ldquo何止認識!他一直帶着誇贊的口氣&lsquo阿德、阿德&rsquo地叫我呢?&rdquo 像他這樣的手藝人,能有這樣的談吐,毋甯說是很知禮的了。

     &ldquo高田也去世了。

    &rdquo我這麼一說,他立刻大吃一驚地&ldquo啊&rdquo了一聲,接着說:&ldquo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老爺啊。

    太可惜了。

    他是什麼時候去世的?&rdquo &ldquo唔,也就是最近吧。

    到今天,整兩個星期。

    &rdquo 于是,他向我談起了種種有關我這位已故姐夫的往事。

    在結束的時候他說:&ldquo先生,想起來,日子也過得真快呀。

    我覺得這些都是昨天的事,想不到已經快三十年了。

    &rdquo &ldquo哦,那時候您住在求友亭(24)的胡同裡吧&hellip&hellip&rdquo&ldquo唔,是一所兩層樓的房子吧。

    &rdquo老闆補充道: &ldquo對,是兩層樓的房子。

    搬去住的時候,來祝賀的人多得數不清,熱鬧極了。

    你知道後來的情況嗎?我是指遷到行願寺之後的情況&hellip&hellip&rdquo聽了他的詢問,我也答不上來。

    因為這些陳年舊事實在隔得太久,我也忘了。

     &ldquo現在,那行願寺内大概有了很大的變化吧。

    我後來也沒再進去過,因為沒有什麼事要去辦。

    &rdquo &ldquo還談什麼變化不變化!喏,現在面目全非了,全是招妓的下處。

    &rdquo 我每次走過肴町,總看到通往行願寺那條路的拐角一家襪子鋪的小胡同口處,雜亂無章地挂着許多方形的檐燈。

    我沒有什麼興趣數共有多少盞燈,所以老闆說的那種情況,我是不曾留意過的。

     &ldquo怪不得,從路上就能看到什麼憐香館(25)一類的招牌哪。

    &rdquo &ldquo唔,有好多這樣的招牌哪。

    當然,想想是該大變啊。

    已經快三十年了嘛。

    先生你也一定知道,那個時候,寺裡隻有一處冶遊處,叫做&lsquo東家&rsquo。

    它恰好位于高田老爺家的正對面吧,那&lsquo東家&rsquo門口的燈籠就垂在眼前&hellip&hellip&rdquo 十七 說起這&ldquo東家&rdquo,我還記得很清楚。

    他同姐夫家門對門,所以兩家的關系就成了:每次出出進進的時候,一旦照面,總要互相寒暄的。

     當時,我的二哥(26)住在姐夫家,成天東遊西蕩。

    這位二哥是個浪蕩子,他有一個壞習氣&mdash&mdash經常把家中的字畫或刀劍之類的東西偷出去,仨瓜倆棗錢就賣掉。

    當時我并不清楚他為什麼跑到姐夫家來混日子,不過現在想來,也許他是幹了這類事而被趕出家門的。

    除了這個二哥外,那時還有一個叫阿莊的人,也無所事事地住在姐夫家,也是我的姨表兄。

     這些人總是聚集在一起,睡睡躺躺,坐在廊子上瞎聊,信口開河地亂說一氣。

    而對面藝妓館的竹格子窗戶裡時常會向他們發出&ldquo你們好&rdquo的招呼聲。

    他們像是一心等待着這句話似的,嚷嚷着什麼&ldquo請來一下,這兒有好東西&rdquo,招呼藝妓出來。

    藝妓在白天是大有富餘時間的,所以三次中總會有一次高高興興地應邀出來玩的。

     那時候我已經十七八歲了吧,以為這是和那些下流人打交道,即使我在場,我也不言不語地退避到一旁去。

    不過有一次事出偶然,我也曾同他們一起去藝妓館裡玩過紙牌。

    由于賭輸的人必須請客,我吃過不少别人買回來的壽司(27)和點心。

     大概過了一個星期吧,我的這位東遊西蕩的哥哥又帶着我去那藝妓館裡玩。

    這一次,恰巧那位阿莊也在場,于是談得非常起勁。

    這時候名叫小松的年輕藝妓看着我的臉,說道:&ldquo再來玩一次紙牌吧。

    &rdquo我穿着小倉布做的褲裙,一副拘謹的樣子,但懷裡一分錢也沒有。

     &ldquo不來,我沒有錢。

    &rdquo &ldquo沒關系,我有。

    &rdquo 她當時好像患着眼疾,隻見她說話時,總是用漂亮的襯衣袖子揉擦她那微微發紅的雙眼皮。

     後來,我在姐夫家聽說&ldquo阿作跟着一位體面的客人從良了&rdquo。

    姐夫家的人提起她時,總叫她&ldquo阿作、阿作&rdquo,而不稱&ldquo小松&rdquo。

    我聽到這一消息時,心裡想:恐怕再也遇不到阿作了。

     但是,在過了相當長的時候之後,有一次我同前面談到過的那位達人一起去芝地寺院内的勸工場(28)時,竟在那遇見了阿作。

    我這時已是一身學生裝束;她也變了,是一副貴婦人的模樣,身旁還有一位先生同行&hellip&hellip 理發鋪老闆說出的&ldquo東家&rdquo這一妓館的名稱,導緻我眼前立刻浮現出這些埋在我心中的舊事。

     &ldquo你知道當時住在那兒的那位阿作嗎?&rdquo我問老闆。

     &ldquo不光是知道。

    她還是我的侄女哪。

    &rdquo &ldquo是嗎?&rdquo 我大吃一驚。

     &ldquo那她現在在哪兒呀?&rdquo &ldquo老爺,阿作已經去世了。

    &rdquo &ldquo什麼時候的事?&rdquo &ldquo什麼時候?已經成了陳年舊事了。

    那年,她是二十三歲。

    &rdquo &ldquo哦!&rdquo &ldquo是死在海參崴的。

    她的丈夫是和領事館有關系的人,就和她丈夫一起去了。

    去了沒多久就死了。

    &rdquo 我回家後坐在玻璃窗戶裡,覺得現在隻剩自己和那個理發鋪老闆還沒有死了。

     十八 一位青年女子進了我的會客室後問道:&ldquo我周圍總是不能收拾得整整齊齊,真不知如何是好。

    您說該怎麼辦?&rdquo 我想到她現在客居在一位親戚家中,親戚家很小,又有孩子吵鬧,所以我回答得很幹脆: &ldquo我看你可以找一家清靜的人家租房住下。

    &rdquo &ldquo哦,不,我不是說房子的事,是我的腦子裡亂糟糟的,真傷腦筋。

    &rdquo 我意識到我誤解了她的話,但我仍不明白她的意思,便請她說得稍微具體一點。

     &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