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之不朽感 哈茲裡特

關燈
想同切己的事情的時候,我們并不像完全退出這舞台。

    我們在旁人心中還占有地位,對他們生出影響,化作塵埃的隻是我們的身體;我們喜歡的思想還是受人歡迎,在世人眼中我們有同樣的地位,或者比生時更要出色。

    這樣子,就可以滿足我們自愛的要求,一個緊迫毫不放松的要求。

    而且若使我們知識的優長能夠使我們肉體死了,精神不死,那麼用我們的道德信仰,我們亦可達到對别人發生趣味,自己生活也可以有更高尚的境界,這樣子我們同時能做天使同人們的伴侶n。

     自然之聲是從墳墓之中出來; 他們昔日之火焰仍存在我們的灰燼之中。

     我們年紀一大,就明顯地感覺到時間的寶貴,真的,别的東西全沒有什麼重要。

    我們老是奇怪,已經有過的為什麼會變作沒有。

    我們知道許多東西總是一樣地絲毫不差:那為什麼我們會變老呢。

    這念頭叫我們加緊地抓着現在,使我們深感到我們看見的一切是空虛幻假。

    失丢了在初嘗生活同一切東西時候那種豐滿流暢的少年精神,什麼都是平凡無味&mdash&mdash世界變作一個粉飾的墳墓,外面是漂亮的,裡頭充滿了蠕蟲争食同一切的不潔。

    世界是一個女巫,拿假玩意兒來騙騙人。

    但是青年的老實、不疑的期望、無涯的欣歡全消散了:我們隻打算怎樣好好地走出世界,沒有碰什麼大麻煩或者大禍患。

    幻覺的燦爛丢了,就是那怡然自樂,對過去的快樂同已滅的希望的回憶也找不到。

    若使我們辦到能夠沒有受侮辱地走出生命行列,身體也無大損傷地逃出,在歸到大虛以前心境可以修養得同槁木死灰一樣地恬靜安甯&mdash&mdash這就是我們最大的希望。

    我們不在死時完全死,老早我們已經漸漸地腐朽了。

    機官随着機官,趣味随着趣味,一個個癖好繼續掉去。

    我們活時節,生就已由我們身上剝去,歲歲年年人不同,死不過是将從前的我們的最後剩下的殘碎擱在墓裡。

    我們這樣次第消磨下去,一直消到沒有,用不着什麼驚愕,因為在我們年富力強時期,我們最深的印象也不過暫時留在腦中,我們本是受細微環境支配的動物。

    我們一生中最好的時期中,所讀的書、看的事情、受的刺激對我們生下的影響是多麼少呀!試想讀本好傳奇(比方說,司各德o的書)的時候,我們當時感情的經驗如何:多麼壯麗,多麼有趣,多麼使人心碎!你一定猜這些情調可以常留不滅,或者将你的心化作同樣氣質腔調:我們念時節,好像天下沒有什麼事情能夠攪亂我們這心境,或者使我們感到麻煩&mdash&mdash但是一走到街第,玷污了腳的第一塊泥巴、被人騙去的第一個兩便士就夠使我們的情調由心中完全隐沒去,我們變作微末、麻煩的環境的戰利品了。

    p我們的心雖然向高尚卓越處飛翔,它卻總是和卑污的、可厭的以及微小的事情熟識。

    然而我們還是奇怪老人身體會衰弱,愛發牢騷&mdash&mdash少年人的青春會萎謝凋零。

    實在說起來,天上同人間這兩世界合起來,也不容易滿足我們過度的希望同驕傲。

     a 年輕人多半偏于理想,對于一切事情缺乏具體的了解,所以說&ldquo年輕人情感的抽象性&rdquo。

    &mdash&mdash譯者注 b 年輕人整天在希望裡做夢,雖然世上波濤洶湧,也能夠快樂地嬉笑過日,所以希望是我們的搖籃,使我們獲得片刻的安眠。

    譯者注 c 把生命比作一杯酒,我們一天一天過去,好像是一口一口細嘗着人生的滋味,及至真懂得人生味道的時候,杯已幹了,死的時期也到來了。

    譯者注 d 斯天,十八世紀的英國的小說家,著有TristramShandy等書,以诙諧多感著名。

    譯者注 e 神話中&ldquo時間之神&rdquo拿着一把鐮刀,表示許多東西随時消滅,好像給鐮刀刈去的一樣。

    譯者注 f 所謂生命的&ldquo特權&rdquo,就是生命所給我們的各種趣味同快樂。

    譯者注 g 指聖誕之夜禮拜堂裡的唱歌班。

    譯者注 h 大禮拜堂進去很深,光線多半不好,所以有陰郁沉雄的氣象。

    譯者注 i 把真真的人生縮小起來放在舞台上,豈不是同人生開玩笑?此句或可解作&ldquo悲劇裡面.命運故意和人們搗亂,冷酷地在旁嘲笑我們的孱弱無力&rdquo。

    譯者注 j 變戲法人能夠将東西忽然變丢了。

    譯者注 k 我們的身體本來是大自然給我們的,所以死去等于&ldquo将這筆債還給大自然&rdquo。

    譯者注 l 一個陰影畫得工巧的畫家。

    譯者注 m 我們的過去同我們的思想都是我們全人格的一部分;把這些寫下,也可以做我們的代表。

    譯者注 n 人雖然廁身在神仙之列,心卻仍流連于人間的禍福。

    譯者注 o 司各德,十九世紀英國浪漫派的小說大家,著作甚多,以寫曆史小說(偏于蘇格蘭及中古時代的)名于世。

    譯者注 p 讀者千萬不要誤會哈茲裡特是主張唯物史觀的,他在另一篇小品《思想與行為》裡曾主張意志萬能的學說。

    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