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财的消費
關燈
小
中
大
第十六節消費一般
一、生産的及非生産的消費
沒有消費就不可能有生産。
為生産目的進行的消費,是生産的。
根據我們對生産的理解,凡是有用的消費都應稱之為生産的消費。
消費時實際消耗的對象當中存在嚴密的區别。
貨币&ldquo留在國内&rdquo這種日常的觀點是危險的、錯誤的觀點。
[21] 消費由自然、風氣和時髦等原因引起。
在這種情況下存在地理的、國民的差别。
時髦一般是否會改變國民财産的數量?[22] 二、生産與消費的平衡 沒有欲望的人常常想停止勞動。
因此,隻有與欲望的增長程度保持同一比例,生産方能經常增長。
在低級文化發展階段,由于衣食容易獲得,所以人們很懶,尤其是對比較高級的欲望,他們的感覺極其遲緩。
所以我們看到在中世紀的任何國家,要有很多的人專門從事生産以滿足最必需的不可或缺的各種需要。
愛爾蘭、新西班牙與英格蘭的比較。
随着滿足物質欲望的生産的增長,滿足精神欲望的生産亦将大為發展。
二者對生産的界限存在于土地拒絕生産更多的東西。
生産與消費的平衡的障礙&mdash&mdash特殊的及一般的生産危機。
分工越發展,它越頻繁,越危險。
有人這樣說:&ldquo因為産品經常隻能用産品來購買,所以販賣同時斷絕是絕不能想象的。
&rdquo這種論斷是由于論者忽略了下面的事情:(1)這種主張如把整個世界看成一大經濟體系,勉強算是真理,但是政治的界限往往嚴重妨害一國的過剩與别一國的匮乏之間的相互調劑;(2)即使全體生産者中的一半具有交換另一半人的産品的能力,但它還不是具有必然要去交換的意志。
在這種情況下,财産分配方面一發生急劇變化,就會帶來生産危機。
〔參考文獻〕馬爾薩斯:《政治經濟學原理》,第345、522頁。
馬爾薩斯和薩伊:《論當前商業蕭條的原因》(勞譯及解說),1821年。
(該書收集了馬爾薩斯的《政治經濟學原理》中的這一部分及薩伊緻馬爾薩斯書:《關于政治經濟學的若幹問題,特别是關于商業一般蕭條的原因》,倫敦,1821年。
)西斯蒙第:《論消費與生産的平衡問題》(見《百科全書雜志》第22期,1824年)。
和薩伊的論文(見《百科全書雜志》第23期,1824年)。
浦爾泰魯埃:《是否可能生産這樣多的東西,就能更多地消費呢?》,1834年。
三、戰争的經濟後果 雖然是戰争,但也未必都應視為非生産的消費。
在接近戰場的一切地方,隻要不緻荒廢,地租是會騰貴的,資本的利潤一般也會提高,因為戰時負債和戰争本身的破壞作用,将增加資本的消費。
但工資将會因上面兩個原因而下降。
不過如果戰争使多數人離開他們所從事的工作,又當别論。
在任何戰争中都能看到的最一般的現象之一,是貨币的交換價值的下落。
為什麼由于戰争工業比農業受的打擊更大,窮國比富國更多,以及古代和中世紀所受的打擊要比現代大呢? 四、國家之間消費品的交流 如果以前一直消費國産品的人,現在轉而消費外國産品了,則過去的國内産品的供給者确要蒙受損失;與此相反,由于對外國商品的供應必須支付其代價,生産這部分國内産品的人将會獲利。
再反過來看,如果停止消費外國商品而改用國産品,則産品的銷售得到擴大的國内生産者就将獲利,而供給作為輸入外國産品的代價的〔生産品的〕生産者則受到損失。
北美的各工業州與各農業州之間的關稅稅率的鬥争。
西班牙的加塔洛尼亞州與安達盧西亞州。
上述若幹根本原理非常适用于不在地主制下的情況。
過去人們過于誇大不在地主制經濟上的不利,現在不少國民經濟學家則又過于忽視其政治上不利的一面。
[23] 〔參考文獻〕赫爾曼關于财的消費問題的論述,可參見其《國民經濟的研究》,第8節。
摩爾根:《論不在地主制》,1825年。
五、浪費、吝啬、節約 浪費較之吝啬看起來并不是那樣可惡。
但是從經濟的觀點來看,浪費比吝啬更為有害。
大規模的浪費會長期提高商品的價格和利率。
在商品的生産與需求一緻時,浪費者一旦不能繼續消費,生産者就會遇到危機。
節約會趨向适當的貯藏、使用資本、生産資本等方面。
第一種情況還可以分為貨币的積蓄和直接消費品的貯存。
這些方面的效果。
但這些情況未必能帶來真正的國民财富。
屬于生産的消費的節約。
屬
為生産目的進行的消費,是生産的。
根據我們對生産的理解,凡是有用的消費都應稱之為生産的消費。
消費時實際消耗的對象當中存在嚴密的區别。
貨币&ldquo留在國内&rdquo這種日常的觀點是危險的、錯誤的觀點。
[21] 消費由自然、風氣和時髦等原因引起。
在這種情況下存在地理的、國民的差别。
時髦一般是否會改變國民财産的數量?[22] 二、生産與消費的平衡 沒有欲望的人常常想停止勞動。
因此,隻有與欲望的增長程度保持同一比例,生産方能經常增長。
在低級文化發展階段,由于衣食容易獲得,所以人們很懶,尤其是對比較高級的欲望,他們的感覺極其遲緩。
所以我們看到在中世紀的任何國家,要有很多的人專門從事生産以滿足最必需的不可或缺的各種需要。
愛爾蘭、新西班牙與英格蘭的比較。
随着滿足物質欲望的生産的增長,滿足精神欲望的生産亦将大為發展。
二者對生産的界限存在于土地拒絕生産更多的東西。
生産與消費的平衡的障礙&mdash&mdash特殊的及一般的生産危機。
分工越發展,它越頻繁,越危險。
有人這樣說:&ldquo因為産品經常隻能用産品來購買,所以販賣同時斷絕是絕不能想象的。
&rdquo這種論斷是由于論者忽略了下面的事情:(1)這種主張如把整個世界看成一大經濟體系,勉強算是真理,但是政治的界限往往嚴重妨害一國的過剩與别一國的匮乏之間的相互調劑;(2)即使全體生産者中的一半具有交換另一半人的産品的能力,但它還不是具有必然要去交換的意志。
在這種情況下,财産分配方面一發生急劇變化,就會帶來生産危機。
〔參考文獻〕馬爾薩斯:《政治經濟學原理》,第345、522頁。
馬爾薩斯和薩伊:《論當前商業蕭條的原因》(勞譯及解說),1821年。
(該書收集了馬爾薩斯的《政治經濟學原理》中的這一部分及薩伊緻馬爾薩斯書:《關于政治經濟學的若幹問題,特别是關于商業一般蕭條的原因》,倫敦,1821年。
)西斯蒙第:《論消費與生産的平衡問題》(見《百科全書雜志》第22期,1824年)。
和薩伊的論文(見《百科全書雜志》第23期,1824年)。
浦爾泰魯埃:《是否可能生産這樣多的東西,就能更多地消費呢?》,1834年。
三、戰争的經濟後果 雖然是戰争,但也未必都應視為非生産的消費。
在接近戰場的一切地方,隻要不緻荒廢,地租是會騰貴的,資本的利潤一般也會提高,因為戰時負債和戰争本身的破壞作用,将增加資本的消費。
但工資将會因上面兩個原因而下降。
不過如果戰争使多數人離開他們所從事的工作,又當别論。
在任何戰争中都能看到的最一般的現象之一,是貨币的交換價值的下落。
為什麼由于戰争工業比農業受的打擊更大,窮國比富國更多,以及古代和中世紀所受的打擊要比現代大呢? 四、國家之間消費品的交流 如果以前一直消費國産品的人,現在轉而消費外國産品了,則過去的國内産品的供給者确要蒙受損失;與此相反,由于對外國商品的供應必須支付其代價,生産這部分國内産品的人将會獲利。
再反過來看,如果停止消費外國商品而改用國産品,則産品的銷售得到擴大的國内生産者就将獲利,而供給作為輸入外國産品的代價的〔生産品的〕生産者則受到損失。
北美的各工業州與各農業州之間的關稅稅率的鬥争。
西班牙的加塔洛尼亞州與安達盧西亞州。
上述若幹根本原理非常适用于不在地主制下的情況。
過去人們過于誇大不在地主制經濟上的不利,現在不少國民經濟學家則又過于忽視其政治上不利的一面。
[23] 〔參考文獻〕赫爾曼關于财的消費問題的論述,可參見其《國民經濟的研究》,第8節。
摩爾根:《論不在地主制》,1825年。
五、浪費、吝啬、節約 浪費較之吝啬看起來并不是那樣可惡。
但是從經濟的觀點來看,浪費比吝啬更為有害。
大規模的浪費會長期提高商品的價格和利率。
在商品的生産與需求一緻時,浪費者一旦不能繼續消費,生産者就會遇到危機。
節約會趨向适當的貯藏、使用資本、生産資本等方面。
第一種情況還可以分為貨币的積蓄和直接消費品的貯存。
這些方面的效果。
但這些情況未必能帶來真正的國民财富。
屬于生産的消費的節約。
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