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于各種問題的一些意見
關燈
小
中
大
人100組(每組人數相等)。
第一種情況 實際工資(每組每年):1 一年後的情況 實際工資(每組每年):1.1 這種轉變可以通過幾種路線發生,這些不同的路線達到同樣的結果(以實物計算),雖然引起不同的貨币工資和價格的變動。
(1)如果投資部門中貨币工資支出沒有改變,貨币工資率就上升了66%左右,價格上升了50%。
(2)金融管理當局(他們的措施第四篇中将加以讨論)為了阻止物價的可能上漲,也許已經設法使投資适當地減少,以使投資部門中的就業量減少到必要的程度。
這時商品的價格不變,而貨币工資率已增高10%。
(3)消費部門首先發動,增加工資,吸收了8組工人去配備新機器;投資部門聽任他們這樣做,讓自己部門裡工人減少,并且提高其餘工人的工資,使它和消費部門中的工資一緻。
在這種情況下,貨币工資和物價都是不确定的;貨币工資比物價多增長10%。
第一種路線(根據我們假設機器都耐久這一點)包含着一種不合理的推論,就是,當機器的出産是零的時候,貨币工資一定上漲到無限大。
第二種路線需要金融管理當局具有不可能達到的高超的巧妙手腕和預見。
因此第三種路線是最容易想象的。
無論走哪一種路線,最後的局面是: 實際工資(每組每年):1.25 假設從最初感到勞動缺乏的時刻起就保持充分就業,全部過程所需時間的多少和轉變規模的大小沒有關系。
這決定于投資部門中一組工人需要多少時間來生産足夠的機器使他們能在消費部門中獲得就業。
第一種情況中的投資部門越大,轉變的規模就越大,進行的速度也越快。
注41b參閱凱恩斯:《貨币論》,第2卷,163頁。
其中提到的拉姆賽(FrankRamsay)在《經濟月刊》發表的一篇論文,所标的期數有錯誤。
應該是1928年12月的那一期。
注41c即使在這種時候也不容易給獨一無二的滿足狀态下一個定義,因為由一定人數的勞動隊伍完成的工作量在技術上沒有規定。
在同樣的技術條件下,如果消費對閑暇的比率不同,可能有不同的滿足。
注42在現階段我們假設,一種新方法比所有的舊方法都優越,不管工資水平怎樣。
注43産品方面的改變不在讨論範圍之内(參閱第七章&ldquo一些假設&rdquo一節)。
注44然而,必須指出,就一班工作制來說,縮短工作日就會降低一定設備的生産能力,而提高資本對勞動的比率(在一定的生産技術下)。
這一點在第十七章的&ldquo種種不同的偏向&rdquo一節中将加以讨論。
注45生産過程的時間範型沒有改變。
注46暫時我們假設,日益增長的生産力,不需要在生産程序的時間範型上有任何改變,就可以實現。
我們必須在讨論了如何量度資本的問題以後,才能對技術進步做比較一般性的研究。
注47同時在市場的專業化的空隙以及巨頭之間的空隙中,給&ldquo小人物&rdquo造成新的機會,可是這不能使競争活躍起來,因為小人物們覺得在巨頭們的價格政策的庇蔭下經營業務要比跟他們競争、惹起麻煩更為有利。
注48例如,西斯蒙第:《政治經濟學新原理》。
注49根據我們這種模式的基本假設,勞動隊伍的人數無論如何總夠保證經常的收益,就是說,任何大規模總生産的節約都不會單純地由于總産量在增加而引起每人産量的增加。
這個問題在第三十三章中有比較詳細的讨論。
注50例如,假設在這兩個經濟裡都是固定不變的情況,沒有利潤。
每個經濟裡雇用100組工人,每年生産100單位的商品和5套機器(具有特定的生産能力)。
現在使用中的機器共有消費部門裡的40套和投資部門裡的10套。
每年補充更換機器10%。
在乙經濟裡,消費部門雇用工人80組,投資部門雇用20組。
在甲經濟裡,消費部門雇用75組,投資部門雇用25組。
在乙經濟裡,投資部門賣給消費部門4套機器,代價是20單位的商品(這是投資部門工資支出)。
因此一套新機器的價值是5單位商品,并且(不管利息問題)全部設備50套機器按平均年齡計算的總價值是0.5×(50×5)=125。
在甲經濟裡,4套機器賣得商品25單位,全部設備機器的價值是0.5×(50×6.25)=156.25。
消費部門中每套機器産生的準租金(以商品計算)是乙經濟裡1/2單位,甲經濟裡5/8單位。
投資部門中,10套機器的準租金是1套,它在乙經濟裡值5單位商品,在甲經濟裡值6.25單位商品。
注51用哈羅德先生的《動态經濟學》一書的語言來說,就是國民收入增長的自然的、合理的和實際的速度都相等。
注52讀者必須注意本章以及以下幾章的論證很困難,其困難程度和重要性是不成比例的。
在兜了一個大圈子以後我們将回到一些實質上和前章相同的結論。
參閱本書&ldquo圖解&rdquo圖4,它說明這一節的論點。
注53如果A技術所需要的資本财貨的成本高是由于它們的使用壽命較長,那麼,在這個範圍内,A技術的較大的生産力表現于需要較少的勞動來維持一定數量的設備,以及相應地較少的每年折舊撥款來補充一定價值的資本财貨。
注54參閱錢珀瑙恩和康恩:《投資資本的價值》一文(本書附錄)。
注54a在下面的例證裡,為了清楚起見,我們假設幾種技術有很大的差别。
為了避免與作為生産設備成本中的一項成分的利潤有關系的各種複雜問題起見,我們不管流動資本,并假定設備在很短時期内就可以造好,而且具有無限長的獲利壽命。
雇用工人的人數:50 投資:100 當工資率是1的時候,增加投資25,雇用同量的勞動使用B(而不用C)技術,增加利潤5(投資的邊際收益等于利潤率,20%)。
由于使用C技術,添雇工人100名,在同樣數目的投資下,産品和工資支出都增加100(受雇的勞動的邊際收益等于實際工資)。
因此B和C兩種技術同樣可以獲利。
同樣地,在工資率1.1的時候,B和A兩種技術沒有差别。
B和C在工資率1的時候(或者A和B在工資率1.1的時候),雇用較少的勞動,在同樣數目的投資下,使得産量和工資支出相對地減少;較大的投資,用同樣數量的勞動,所增加的産量對資本增多的比率和利潤率相同(投資或者雇用勞動對企業家的邊際收益同投資和勞動對整個經濟的邊際産品之間的關系,以後将有讨論,參閱本書第二十一章)。
注55這是根據我們的模式中的假設而産生的結果。
在那種有一些商品(奢侈品)隻賣給食利者的場合,因為這些商品的價格的變動和工人購買的商品不同,對生産這些商品的企業家來說,以他們自己的産品計算的工資率不完全跟着實際工資率變動。
注56參閱魏克賽爾:《演講集》,第1卷,第177頁。
注57參閱本書注97例證中的數字。
注58這一點是柯亨女士向我指出的。
以下所講的是一段相當錯綜複雜但不很重要的分析。
注59這時候就有三種CB工資率。
當工資從低水平上升時,邊界&ldquo正常地&rdquo從C移到B。
然後&ldquo反常地&rdquo從B移到C。
然後又&ldquo正常地&rdquo從C移到B。
參閱本書圖解。
注60參閱本書第二十三章中&ldquo債券市場&rdquo這一節。
注60a在我們的數字的說明裡,當工資比率是1時: 利率隻要在20%以下,B比C可取;隻要在12%以下,A比C可取;隻要在8%以下A比B可取。
注61在我們的例證中,把50個工人從C技術提高到B技術,需要增加投資25(當工資率是1的時候),同時增加産品5(邊際收益為20%,等于當時的利潤率)。
把這50個工人從B技術提高到A技術,需要增加投資50,同時增加産品5(10%)。
從C提高到A,需要增加投資75,可以增加産品10(13.3%)。
注62這是由于我們假設沒有從利潤中支出的消費。
假如我們假設這部分利潤被消費掉,我們就能比較具有不同的工資率和相同的積累率的一些經濟,隻要各資本家的節儉在補償方法上是不同的。
參閱本書第二十六章中&ldquo黃金時代中食利者的消費&rdquo這一節。
注63參閱本書第九章中&ldquo穩定的條件&rdquo這一節。
注64除了在黃金時代的條件下,這種計算不能精确地做到。
因為,即使年初和年終所有的物品屬于同樣的具體規格,當積累對資本擁有量的比率在不斷變化的時候,構成現有設備的各項物品的年齡構成是不同的。
注65這是一個和整個經濟中兩個部門之間的劃分完全不同的概念,因為投資部門在生産補充設備,從事于這種工作的勞動是對商品産量的價值有貢獻,而不是對淨投資有貢獻。
注66在A經濟和B經濟中,雇用着同樣數量的勞動,商品的産量相等。
在A裡面淨投資是産量價值的20%,在B裡面是10%。
這時候在A裡面80個工人所生産的商品,和在B裡面90個工人所生産的商品,産量相同。
B經濟中商品的每人産量是A經濟中每人産量的8/9。
注67參閱本書第三章中&ldquo貨币和購買力&rdquo這一節。
注68參閱本書第八章第一節。
注69情況就像我們以前在數字例證中用工資率1.1所說明的那樣(參閱本書注54a)。
注70參閱本書第八章中&ldquo壟斷和實際工資&rdquo一節。
注71在技術不斷進步的情況下,這就意味着設備中較大一部分是最新式的。
注72我們不能做出任何關于全部資本财貨的概括,因為每一工人所用的資本(以實物計算)在各個經濟的兩個部門中是不同的,并且兩個部門相互間的比率在兩個經濟裡也不同。
注73參閱本書第十一章中&ldquo資本的數量&rdquo一節。
注74參閱本書第十一章中&ldquo資本的數量&rdquo一節。
注75這種情況有時候用這樣一種說法來表達,即,&ldquo勞動和資本之間代用的彈性&rdquo可能大于或小于一。
注76我們原來假設一個經濟是完全孤立的并且已經完全受資本主義的支配;如果放寬這種假設,我們也可以承認這一事實,就是,高速度的積累會通過吸引移民和從鄰近的非資本主義的農民人口中吸引工人的辦法,使就業量迅速增加。
同時高速度的積累能在企業家提供就業機會時提供新兵。
注77參閱本書第八章中&ldquo壟斷和實際工資&rdquo一節。
注78參閱本書第九章中&ldquo消費不足&rdquo一節。
注79對那些所謂不發達的或者落後的經濟,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在它們那裡,發展有效的使用人力的方法,比模仿缺乏勞動的&ldquo先進&rdquo經濟中所發展的耗費資本的技術,更為有利。
注80參閱第十章中&ldquo特殊的情況&rdquo一節。
注81如果不同技術之間的距離很大,并且兩種技術光譜内各級間的距離不同,那就需要用一種比較複雜的記号來表示,要用一些中間的字眼表示分級較細的技術光譜。
注82參閱本書第十九章中&ldquo利潤率&rdquo一節。
注83這不同于工人們不消費所有商品中的一個平均樣品時的那種實際工資率。
注84參閱本書第十一章&ldquo資本的數量&rdquo一節中的(4)以勞動時間計算的資本。
注85我們的分析中沒有談到自然資源方面的差别。
當然,這方面的差别在現實生活中可能是非常重要的。
注86或者輸入資本(參閱本書第三十五章中&ldquo殖民地投資&rdquo一節)。
注87參閱巴洛:《美元危機再臨》一文,見(1954年9月)《牛津經濟論文》第284頁。
注88參閱本書第九章中&ldquo技術進步的速度&rdquo一節。
注89當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在于設備的壽命的延長方面時(參閱本書注53),勞動的節省在于設備更新方面,并且要到新設備裝置了相當時期以後才會感覺到。
在這期間,如果一定的産量由機械化程度較高的技術生産出來時,并沒有勞動騰出來;甚至對勞動力的需求也許暫時會增加,因為一套新的A型設備也許比具有同樣能力的一套原來的B型設備需要更多的勞動來運行它。
注90參閱本書第八章&ldquo勞動的稀少&rdquo一節。
注91參閱本書第十章&ldquo利潤率和投資的成本&rdquo一節。
注92參閱本書第十一章&ldquo資本的數量&rdquo一節。
注93參閱本書第十二章中&ldquo各種比較&rdquo一節中&ldquo技術相同,工資不同&rdquo一段。
注94成本的利息的影響很小這一假設,對論證完全不重要。
當利息率的影響大得使可以比較的生産設備的成本不變時,利潤率降低的比例和每年利潤相同。
當利息率的影響大于這個程度時,生産設備的成本會減少,利潤率降低的比例小于每年利潤。
注95參閱本書第八章,第99頁。
注96參閱魏克賽爾:《價值、資本和地租》,第137頁。
注97本書第127頁上我們的數字例證所根據的特别假設,和我們現在的這些假設不同,可是那些數字還适用。
從C技術完全過渡到A技術,每一工人所需的資本的價值增長4.4倍;實際資本比率增長4倍。
工資增長10%,年利潤增長100%。
工資在産品中所得的部分從0.9左右降低到0.84左右。
實際資本比率在CB時期中增加一倍,在BA時期中又增加一倍。
每一工人所需的資本的價值在B技術時期中增長10%。
我們用那些數字,是為了可以清楚地說明問題,數字本身沒有意義。
它們恰巧顯示實際資本比率增長很大,而每一工人單位産量增加的百分比很小,因此利潤率有急劇的降低(從20%降到9%),同時工資的增長是10%。
注98本節隻供那些對于費思索的複雜分析有癖好的讀者參考。
注99這暗指長壽命的工廠設備。
因此,為了符合我們的特别假設,積累速度必須極低,以緻和改變資本擁有量的構成内容所需要的時間相對地來說,生産設備的壽命是短的。
注100參閱本書第七章&ldquo一些假設&rdquo一節。
注101參閱本書注41a。
注102參閱第十九章中&ldquo買方市場&rdquo一節。
注103由于降低&ldquo資本的邊際生産力&rdquo,而提高勞動的邊際生産力(參閱本書第三十章&ldquo生産要素&rdquo一節)。
注104參閱本書第八章&ldquo概述&rdquo一節。
注105貨币政策的影響,将在後面讨論(參閱第二十四章中&ldquo貨币政策&rdquo一節)。
注106我們假設沒有從利潤中支出的消費。
另一種解決困難的方法是由食利者增加消費對投資的比率。
注107參閱本書第八章&ldquo勞動的過剩&rdquo一節。
注108和以前一樣,我們假設,和實際工資下降的影響相比,假想利率增長的影響是微弱的。
注109參閱本書第十三章&ldquo解說&rdquo一節。
注110在我們的數字例證裡(本書注54a),C技術的利潤率在工資率等于1的時候是20%,在工資率等于1.1的時候是零;而A技術的利潤率,在工資率等于1的時候是15%,在工資率等于1.1的時候是9%。
如果使用機器的勞動的工資是1,而支配機器成本的工資是1.1,C技術的利潤率就會是18%,A技術的利潤率就會是13.6%。
注111參閱羅斯巴斯著:《美國工業的高效率&mdash&mdash和英國工業的比較研究》一文,見《經濟雜志》(1946年9月)。
注112參閱本書第九章&ldquo新發明的傳播&rdquo一節。
注113參閱本書第九章&ldquo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rdquo一節。
注114參閱本書第九章&ldquo技術進步的速度&rdquo一節。
注115參閱本書第九章&ldquo技術進步的速度&rdquo一節。
注116參閱本書第九章中&ldquo有偏向的技術進步&rdquo一節。
注117參閱本書第九章&ldquo技術進步的速度&rdquo一節。
注118BA技術時期所代表的那種準黃金時代(這時候實際資本比率上升而利潤率不變)可以作為一種特殊情況來看;它的特色是實際工資也不變。
注119更精确地說,如果a是勞動隊伍增長的比率,b是每人産量增長的比率,那麼,這種增長比率就是(1+a)(1+b)-1。
這樣,如果a=2%,b=3%;增長率就是5,06%。
注120參閱本書前言&ldquo編寫計劃&rdquo一節。
注121參閱凱恩斯:《通論》,第66頁。
注122一周的産量100時,每單位的費用是1。
産量110時,每單位産品的費用是1.1。
那麼,由于增加産量10單位的邊際費用是21,或者每單位2.1。
注123也難以确切地應用于城市交通或電力供應這種事業,因為人們對這種事業的需求可能是逐日地或逐周地變化的。
因此正常設備能力産量必須看作是能夠負荷的最高負荷。
注124關于借來資金的利息支出,等我們在簡化模式中談到食利者以後再加以考慮。
暫時不妨假設企業家們相互借貸(參閱第二十三章中&ldquo債券市場&rdquo一節),可是利息隻能看作是利潤的一部分。
注125參閱本書第九章中&ldquo新發明的傳播&rdquo一節。
注126參閱本書第十章中&ldquo特殊的情況&rdquo一節。
注127參閱克裡門斯:《價格差别和多種産品企業》一文,載《經濟研究評論》第xix卷(1),48(1951&mdash1952)。
注128參閱本書第十章中&ldquo利潤率和投資的成本&rdquo一節。
注129這産生了那種所謂&ldquo全部費用價格論&rdquo,因為企業家在經濟學家問他們怎樣規定價格時往往叙說他們怎樣計算主觀正常價格,作為答複。
參閱霍爾和希契合著:《價格理論和商業行為》一文,見《牛津研究報告》(1939年5月);以及康恩:《關于價格作用的牛津研究》一文,見《經濟雜志》(1952年3月)。
注130參閱馬歇爾:《政治經濟學原理》第七版,第375頁。
注131參閱凱恩斯:《通論》,第162頁。
注132參閱本書第二十四章&ldquo貨币政策&rdquo一節。
注133食利者的存在使情況更加複雜(參閱本書第二十七章中&ldquo蕭條&rdquo一節)。
注134參閱羅賓遜:《不完全競争經濟學》,第24頁。
注135參閱本書第八章&ldquo勞動過剩&rdquo一節。
注136參閱本書第五章&ldquo通貨膨脹的限度&rdquo一節。
注137參閱本書第九章&ldquo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rdquo一節。
注138參閱本書第八章&ldquo勞動的過剩&rdquo一節。
注139對這個問題,在讨論貨币制度的作用時做了進一步的研究(參閱第二十四章中&ldquo一種自動的系統&rdquo一節)。
注140我們以後會看到,我們的模式中加入食利者的時候,這一結論仍然不受影響。
注141參閱楊遜:《投資決定、商業循環和趨勢》一文,載《牛津經濟研究報告》1954年9月。
注142這可以通過貨币系統來發生作用、抑制投資(參閱第二十四章中&ldquo貨币政策&rdquo一節)。
注143投資部門的一個重要部分是建築工業,而用傳統方法來建築就不需要很多的設備,可是需要一批熟練技工的勞動力。
這使我們超出了我們所假設的那種簡單化的模式的範圍,在那種模式裡,所有的勞動都是一樣的。
技工的供給乃是一種限制在某些方面類似造船廠這種設備的實物投資率的障礙物。
工會構成市面突然興旺時補充人手的阻力;從企業家的觀點來說,補充人手需要一個訓練時期,這可以和需要有一個長的孕育時期的設備投資相比。
注144參閱卡爾多:《哈耶克教授和所謂錯綜複雜的影響》一文,見《經濟學報》(1942年11月)。
注145比方說,起初勞動的20%在投資部門裡就業,那裡的就業額增加25%。
因此總就業量增加(實際工資率下降)了5%。
注146起初勞動的80%在消費部門裡就業,20%在投資部門裡就業。
投資部門裡每增加25%,就需要消費部門裡也增加25%,結果就業增長的比率是80+20對100+25。
注147這決定于是否有這一假設,即:沒有從利潤中支出的消費。
這一假設如被放松,這個原則仍然适用(參閱第二十七章第一節)。
注148起初有80組工人在消費部門裡就業,20組在投資部門裡就業,這時候實際工資是每組等于1,生産商品100單位。
在高水平的平衡時,25組工人在投資部門裡就業,實際工資假定是95。
就是說,消費部門需要增加5組(在它的生産能力沒有大量增加以前)才能生産額外産量4.5單位。
這時,就業乘數等于2。
總就業量增長到110組,商品産量增加到104.5單位。
注149可是貨币的因素可能發生作用,來抑止初發的通貨膨脹(參閱本書第二十四章中&ldquo貨币政策&rdquo一節)。
注150這一結論,到我們把食利者引入我們的模式裡的時候,将加以修改。
注151和以前一樣,當消費部門裡雇用80組工人,投資部門裡雇用20組工人的時候,每組工資是1。
如果投資部門裡的就業減少到15組,同時實際工資上升到1.05,消費部門裡每組工人産量從1.25上升到1.26單位商品,那就會使消費部門裡的就業減少到75組。
這時總就業是90組,商品産量是94.5。
注152其他足以阻止産量降低的緩沖因素,例如食利者的消費和失業津貼,以後再加以考慮(參閱本書第二十七章中&ldquo市面暴跌&rdquo一節)。
注153參閱哈羅德:《商業循環學說論略》一文,《經濟學報》第267頁(1951年6月)。
注154不一定就應該有一種全面的淨投資收回,因為有些企業家在蕭條期中繼續進行投資,他們的投資也許足以勝過其餘的人的反投資。
注155或者至少在某些方面停止投資。
注156在我們的數字例證中,兩個部門裡就業分布的中間狀态是80對20的比率,而在最高限度時是85對25。
平均總就業對投資部門就業的比率是5,乘數是2。
注157或者,如果總産量繼續略有增長,不足以使現有的資本量和産量成比例地增長。
參閱本書注155。
注158參閱本書第二十六章中&ldquo消費和失業&rdquo一節。
注159參閱卡爾多:《經濟增長對周期波動的關系》一文,載《經濟學報》(1951年3月)。
注160參閱本書第十七章。
注161參閱本書第十一章&ldquo資本的數量&rdquo一節。
注162通貨膨脹限度怎樣通過貨币的作用而發生作用,将在以後讨論(參閱本書第二十四章&ldquo貨币政策&rdquo一節)。
注163參閱本書第八章&ldquo勞動的稀少&rdquo一節。
注164參閱前引卡爾多:《經濟增長對周期波動的關系》一文。
注165參閱本書第三章&ldquo貨币和購買力&rdquo一節。
注166實際上銀行也可以進行一部分企業家的活動,可是我們一定要假設各種職能是嚴格分開的。
注167實際上,準備金的設置以及管理準備金的一些規則,是中央銀行借以控制貨币制度的手段。
注168這一假設,在我們把食利者加入我們的模式時,可以放寬,參閱第二十六章&ldquo黃金時代中食利者的消費&rdquo一節。
注169這不是十分精确的。
平均來說,在任何一天工人們所有的鈔票約等于一周的工資總額的一半(或者略少或者略多,決定于他們在那一周的前幾天比在後幾天花錢多還是少)。
因此,在一年中,全部企業家所有的鈔票數量的增加,等于一年中鈔票流通額的增加減去年初和年終一周工資的差額的一半左右。
然而,和這筆增加相對的,有企業家們的資本财貨擁有量的相應的增加(在他們已經付清價款的東西以外)。
工人在周末領取工資,所以墊支一周的工作價值給他們的雇主。
到年終工資總額已日益增加時,全體工人墊支給全體企業家的工作價值大約已增加了年終和年初的一周工作的差額的一半。
他們對于這樣獲得資金供給的在制品沒有所有權,那是對企業家的資本的一種增量,這種增量恰好差不多可以抵消不屬于企業家所有的鈔票的增量。
注170參閱本書第五章&ldquo投資和節約儲蓄&rdquo一節。
注171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借貸一般地通過食利者的中間作用,可是發生作用的主要原則可以在我們的模型中表現出來,而無須食利者。
注172還有一種處置的辦法是在銀行存款,在下節中将讨論。
注173銀行也受貨币管理機關所規定的條例的限制。
注174在曆史上,銀行的存
第一種情況 實際工資(每組每年):1 一年後的情況 實際工資(每組每年):1.1 這種轉變可以通過幾種路線發生,這些不同的路線達到同樣的結果(以實物計算),雖然引起不同的貨币工資和價格的變動。
(1)如果投資部門中貨币工資支出沒有改變,貨币工資率就上升了66%左右,價格上升了50%。
(2)金融管理當局(他們的措施第四篇中将加以讨論)為了阻止物價的可能上漲,也許已經設法使投資适當地減少,以使投資部門中的就業量減少到必要的程度。
這時商品的價格不變,而貨币工資率已增高10%。
(3)消費部門首先發動,增加工資,吸收了8組工人去配備新機器;投資部門聽任他們這樣做,讓自己部門裡工人減少,并且提高其餘工人的工資,使它和消費部門中的工資一緻。
在這種情況下,貨币工資和物價都是不确定的;貨币工資比物價多增長10%。
第一種路線(根據我們假設機器都耐久這一點)包含着一種不合理的推論,就是,當機器的出産是零的時候,貨币工資一定上漲到無限大。
第二種路線需要金融管理當局具有不可能達到的高超的巧妙手腕和預見。
因此第三種路線是最容易想象的。
無論走哪一種路線,最後的局面是: 實際工資(每組每年):1.25 假設從最初感到勞動缺乏的時刻起就保持充分就業,全部過程所需時間的多少和轉變規模的大小沒有關系。
這決定于投資部門中一組工人需要多少時間來生産足夠的機器使他們能在消費部門中獲得就業。
第一種情況中的投資部門越大,轉變的規模就越大,進行的速度也越快。
注41b參閱凱恩斯:《貨币論》,第2卷,163頁。
其中提到的拉姆賽(FrankRamsay)在《經濟月刊》發表的一篇論文,所标的期數有錯誤。
應該是1928年12月的那一期。
注41c即使在這種時候也不容易給獨一無二的滿足狀态下一個定義,因為由一定人數的勞動隊伍完成的工作量在技術上沒有規定。
在同樣的技術條件下,如果消費對閑暇的比率不同,可能有不同的滿足。
注42在現階段我們假設,一種新方法比所有的舊方法都優越,不管工資水平怎樣。
注43産品方面的改變不在讨論範圍之内(參閱第七章&ldquo一些假設&rdquo一節)。
注44然而,必須指出,就一班工作制來說,縮短工作日就會降低一定設備的生産能力,而提高資本對勞動的比率(在一定的生産技術下)。
這一點在第十七章的&ldquo種種不同的偏向&rdquo一節中将加以讨論。
注45生産過程的時間範型沒有改變。
注46暫時我們假設,日益增長的生産力,不需要在生産程序的時間範型上有任何改變,就可以實現。
我們必須在讨論了如何量度資本的問題以後,才能對技術進步做比較一般性的研究。
注47同時在市場的專業化的空隙以及巨頭之間的空隙中,給&ldquo小人物&rdquo造成新的機會,可是這不能使競争活躍起來,因為小人物們覺得在巨頭們的價格政策的庇蔭下經營業務要比跟他們競争、惹起麻煩更為有利。
注48例如,西斯蒙第:《政治經濟學新原理》。
注49根據我們這種模式的基本假設,勞動隊伍的人數無論如何總夠保證經常的收益,就是說,任何大規模總生産的節約都不會單純地由于總産量在增加而引起每人産量的增加。
這個問題在第三十三章中有比較詳細的讨論。
注50例如,假設在這兩個經濟裡都是固定不變的情況,沒有利潤。
每個經濟裡雇用100組工人,每年生産100單位的商品和5套機器(具有特定的生産能力)。
現在使用中的機器共有消費部門裡的40套和投資部門裡的10套。
每年補充更換機器10%。
在乙經濟裡,消費部門雇用工人80組,投資部門雇用20組。
在甲經濟裡,消費部門雇用75組,投資部門雇用25組。
在乙經濟裡,投資部門賣給消費部門4套機器,代價是20單位的商品(這是投資部門工資支出)。
因此一套新機器的價值是5單位商品,并且(不管利息問題)全部設備50套機器按平均年齡計算的總價值是0.5×(50×5)=125。
在甲經濟裡,4套機器賣得商品25單位,全部設備機器的價值是0.5×(50×6.25)=156.25。
消費部門中每套機器産生的準租金(以商品計算)是乙經濟裡1/2單位,甲經濟裡5/8單位。
投資部門中,10套機器的準租金是1套,它在乙經濟裡值5單位商品,在甲經濟裡值6.25單位商品。
注51用哈羅德先生的《動态經濟學》一書的語言來說,就是國民收入增長的自然的、合理的和實際的速度都相等。
注52讀者必須注意本章以及以下幾章的論證很困難,其困難程度和重要性是不成比例的。
在兜了一個大圈子以後我們将回到一些實質上和前章相同的結論。
參閱本書&ldquo圖解&rdquo圖4,它說明這一節的論點。
注53如果A技術所需要的資本财貨的成本高是由于它們的使用壽命較長,那麼,在這個範圍内,A技術的較大的生産力表現于需要較少的勞動來維持一定數量的設備,以及相應地較少的每年折舊撥款來補充一定價值的資本财貨。
注54參閱錢珀瑙恩和康恩:《投資資本的價值》一文(本書附錄)。
注54a在下面的例證裡,為了清楚起見,我們假設幾種技術有很大的差别。
為了避免與作為生産設備成本中的一項成分的利潤有關系的各種複雜問題起見,我們不管流動資本,并假定設備在很短時期内就可以造好,而且具有無限長的獲利壽命。
雇用工人的人數:50 投資:100 當工資率是1的時候,增加投資25,雇用同量的勞動使用B(而不用C)技術,增加利潤5(投資的邊際收益等于利潤率,20%)。
由于使用C技術,添雇工人100名,在同樣數目的投資下,産品和工資支出都增加100(受雇的勞動的邊際收益等于實際工資)。
因此B和C兩種技術同樣可以獲利。
同樣地,在工資率1.1的時候,B和A兩種技術沒有差别。
B和C在工資率1的時候(或者A和B在工資率1.1的時候),雇用較少的勞動,在同樣數目的投資下,使得産量和工資支出相對地減少;較大的投資,用同樣數量的勞動,所增加的産量對資本增多的比率和利潤率相同(投資或者雇用勞動對企業家的邊際收益同投資和勞動對整個經濟的邊際産品之間的關系,以後将有讨論,參閱本書第二十一章)。
注55這是根據我們的模式中的假設而産生的結果。
在那種有一些商品(奢侈品)隻賣給食利者的場合,因為這些商品的價格的變動和工人購買的商品不同,對生産這些商品的企業家來說,以他們自己的産品計算的工資率不完全跟着實際工資率變動。
注56參閱魏克賽爾:《演講集》,第1卷,第177頁。
注57參閱本書注97例證中的數字。
注58這一點是柯亨女士向我指出的。
以下所講的是一段相當錯綜複雜但不很重要的分析。
注59這時候就有三種CB工資率。
當工資從低水平上升時,邊界&ldquo正常地&rdquo從C移到B。
然後&ldquo反常地&rdquo從B移到C。
然後又&ldquo正常地&rdquo從C移到B。
參閱本書圖解。
注60參閱本書第二十三章中&ldquo債券市場&rdquo這一節。
注60a在我們的數字的說明裡,當工資比率是1時: 利率隻要在20%以下,B比C可取;隻要在12%以下,A比C可取;隻要在8%以下A比B可取。
注61在我們的例證中,把50個工人從C技術提高到B技術,需要增加投資25(當工資率是1的時候),同時增加産品5(邊際收益為20%,等于當時的利潤率)。
把這50個工人從B技術提高到A技術,需要增加投資50,同時增加産品5(10%)。
從C提高到A,需要增加投資75,可以增加産品10(13.3%)。
注62這是由于我們假設沒有從利潤中支出的消費。
假如我們假設這部分利潤被消費掉,我們就能比較具有不同的工資率和相同的積累率的一些經濟,隻要各資本家的節儉在補償方法上是不同的。
參閱本書第二十六章中&ldquo黃金時代中食利者的消費&rdquo這一節。
注63參閱本書第九章中&ldquo穩定的條件&rdquo這一節。
注64除了在黃金時代的條件下,這種計算不能精确地做到。
因為,即使年初和年終所有的物品屬于同樣的具體規格,當積累對資本擁有量的比率在不斷變化的時候,構成現有設備的各項物品的年齡構成是不同的。
注65這是一個和整個經濟中兩個部門之間的劃分完全不同的概念,因為投資部門在生産補充設備,從事于這種工作的勞動是對商品産量的價值有貢獻,而不是對淨投資有貢獻。
注66在A經濟和B經濟中,雇用着同樣數量的勞動,商品的産量相等。
在A裡面淨投資是産量價值的20%,在B裡面是10%。
這時候在A裡面80個工人所生産的商品,和在B裡面90個工人所生産的商品,産量相同。
B經濟中商品的每人産量是A經濟中每人産量的8/9。
注67參閱本書第三章中&ldquo貨币和購買力&rdquo這一節。
注68參閱本書第八章第一節。
注69情況就像我們以前在數字例證中用工資率1.1所說明的那樣(參閱本書注54a)。
注70參閱本書第八章中&ldquo壟斷和實際工資&rdquo一節。
注71在技術不斷進步的情況下,這就意味着設備中較大一部分是最新式的。
注72我們不能做出任何關于全部資本财貨的概括,因為每一工人所用的資本(以實物計算)在各個經濟的兩個部門中是不同的,并且兩個部門相互間的比率在兩個經濟裡也不同。
注73參閱本書第十一章中&ldquo資本的數量&rdquo一節。
注74參閱本書第十一章中&ldquo資本的數量&rdquo一節。
注75這種情況有時候用這樣一種說法來表達,即,&ldquo勞動和資本之間代用的彈性&rdquo可能大于或小于一。
注76我們原來假設一個經濟是完全孤立的并且已經完全受資本主義的支配;如果放寬這種假設,我們也可以承認這一事實,就是,高速度的積累會通過吸引移民和從鄰近的非資本主義的農民人口中吸引工人的辦法,使就業量迅速增加。
同時高速度的積累能在企業家提供就業機會時提供新兵。
注77參閱本書第八章中&ldquo壟斷和實際工資&rdquo一節。
注78參閱本書第九章中&ldquo消費不足&rdquo一節。
注79對那些所謂不發達的或者落後的經濟,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在它們那裡,發展有效的使用人力的方法,比模仿缺乏勞動的&ldquo先進&rdquo經濟中所發展的耗費資本的技術,更為有利。
注80參閱第十章中&ldquo特殊的情況&rdquo一節。
注81如果不同技術之間的距離很大,并且兩種技術光譜内各級間的距離不同,那就需要用一種比較複雜的記号來表示,要用一些中間的字眼表示分級較細的技術光譜。
注82參閱本書第十九章中&ldquo利潤率&rdquo一節。
注83這不同于工人們不消費所有商品中的一個平均樣品時的那種實際工資率。
注84參閱本書第十一章&ldquo資本的數量&rdquo一節中的(4)以勞動時間計算的資本。
注85我們的分析中沒有談到自然資源方面的差别。
當然,這方面的差别在現實生活中可能是非常重要的。
注86或者輸入資本(參閱本書第三十五章中&ldquo殖民地投資&rdquo一節)。
注87參閱巴洛:《美元危機再臨》一文,見(1954年9月)《牛津經濟論文》第284頁。
注88參閱本書第九章中&ldquo技術進步的速度&rdquo一節。
注89當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在于設備的壽命的延長方面時(參閱本書注53),勞動的節省在于設備更新方面,并且要到新設備裝置了相當時期以後才會感覺到。
在這期間,如果一定的産量由機械化程度較高的技術生産出來時,并沒有勞動騰出來;甚至對勞動力的需求也許暫時會增加,因為一套新的A型設備也許比具有同樣能力的一套原來的B型設備需要更多的勞動來運行它。
注90參閱本書第八章&ldquo勞動的稀少&rdquo一節。
注91參閱本書第十章&ldquo利潤率和投資的成本&rdquo一節。
注92參閱本書第十一章&ldquo資本的數量&rdquo一節。
注93參閱本書第十二章中&ldquo各種比較&rdquo一節中&ldquo技術相同,工資不同&rdquo一段。
注94成本的利息的影響很小這一假設,對論證完全不重要。
當利息率的影響大得使可以比較的生産設備的成本不變時,利潤率降低的比例和每年利潤相同。
當利息率的影響大于這個程度時,生産設備的成本會減少,利潤率降低的比例小于每年利潤。
注95參閱本書第八章,第99頁。
注96參閱魏克賽爾:《價值、資本和地租》,第137頁。
注97本書第127頁上我們的數字例證所根據的特别假設,和我們現在的這些假設不同,可是那些數字還适用。
從C技術完全過渡到A技術,每一工人所需的資本的價值增長4.4倍;實際資本比率增長4倍。
工資增長10%,年利潤增長100%。
工資在産品中所得的部分從0.9左右降低到0.84左右。
實際資本比率在CB時期中增加一倍,在BA時期中又增加一倍。
每一工人所需的資本的價值在B技術時期中增長10%。
我們用那些數字,是為了可以清楚地說明問題,數字本身沒有意義。
它們恰巧顯示實際資本比率增長很大,而每一工人單位産量增加的百分比很小,因此利潤率有急劇的降低(從20%降到9%),同時工資的增長是10%。
注98本節隻供那些對于費思索的複雜分析有癖好的讀者參考。
注99這暗指長壽命的工廠設備。
因此,為了符合我們的特别假設,積累速度必須極低,以緻和改變資本擁有量的構成内容所需要的時間相對地來說,生産設備的壽命是短的。
注100參閱本書第七章&ldquo一些假設&rdquo一節。
注101參閱本書注41a。
注102參閱第十九章中&ldquo買方市場&rdquo一節。
注103由于降低&ldquo資本的邊際生産力&rdquo,而提高勞動的邊際生産力(參閱本書第三十章&ldquo生産要素&rdquo一節)。
注104參閱本書第八章&ldquo概述&rdquo一節。
注105貨币政策的影響,将在後面讨論(參閱第二十四章中&ldquo貨币政策&rdquo一節)。
注106我們假設沒有從利潤中支出的消費。
另一種解決困難的方法是由食利者增加消費對投資的比率。
注107參閱本書第八章&ldquo勞動的過剩&rdquo一節。
注108和以前一樣,我們假設,和實際工資下降的影響相比,假想利率增長的影響是微弱的。
注109參閱本書第十三章&ldquo解說&rdquo一節。
注110在我們的數字例證裡(本書注54a),C技術的利潤率在工資率等于1的時候是20%,在工資率等于1.1的時候是零;而A技術的利潤率,在工資率等于1的時候是15%,在工資率等于1.1的時候是9%。
如果使用機器的勞動的工資是1,而支配機器成本的工資是1.1,C技術的利潤率就會是18%,A技術的利潤率就會是13.6%。
注111參閱羅斯巴斯著:《美國工業的高效率&mdash&mdash和英國工業的比較研究》一文,見《經濟雜志》(1946年9月)。
注112參閱本書第九章&ldquo新發明的傳播&rdquo一節。
注113參閱本書第九章&ldquo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rdquo一節。
注114參閱本書第九章&ldquo技術進步的速度&rdquo一節。
注115參閱本書第九章&ldquo技術進步的速度&rdquo一節。
注116參閱本書第九章中&ldquo有偏向的技術進步&rdquo一節。
注117參閱本書第九章&ldquo技術進步的速度&rdquo一節。
注118BA技術時期所代表的那種準黃金時代(這時候實際資本比率上升而利潤率不變)可以作為一種特殊情況來看;它的特色是實際工資也不變。
注119更精确地說,如果a是勞動隊伍增長的比率,b是每人産量增長的比率,那麼,這種增長比率就是(1+a)(1+b)-1。
這樣,如果a=2%,b=3%;增長率就是5,06%。
注120參閱本書前言&ldquo編寫計劃&rdquo一節。
注121參閱凱恩斯:《通論》,第66頁。
注122一周的産量100時,每單位的費用是1。
産量110時,每單位産品的費用是1.1。
那麼,由于增加産量10單位的邊際費用是21,或者每單位2.1。
注123也難以确切地應用于城市交通或電力供應這種事業,因為人們對這種事業的需求可能是逐日地或逐周地變化的。
因此正常設備能力産量必須看作是能夠負荷的最高負荷。
注124關于借來資金的利息支出,等我們在簡化模式中談到食利者以後再加以考慮。
暫時不妨假設企業家們相互借貸(參閱第二十三章中&ldquo債券市場&rdquo一節),可是利息隻能看作是利潤的一部分。
注125參閱本書第九章中&ldquo新發明的傳播&rdquo一節。
注126參閱本書第十章中&ldquo特殊的情況&rdquo一節。
注127參閱克裡門斯:《價格差别和多種産品企業》一文,載《經濟研究評論》第xix卷(1),48(1951&mdash1952)。
注128參閱本書第十章中&ldquo利潤率和投資的成本&rdquo一節。
注129這産生了那種所謂&ldquo全部費用價格論&rdquo,因為企業家在經濟學家問他們怎樣規定價格時往往叙說他們怎樣計算主觀正常價格,作為答複。
參閱霍爾和希契合著:《價格理論和商業行為》一文,見《牛津研究報告》(1939年5月);以及康恩:《關于價格作用的牛津研究》一文,見《經濟雜志》(1952年3月)。
注130參閱馬歇爾:《政治經濟學原理》第七版,第375頁。
注131參閱凱恩斯:《通論》,第162頁。
注132參閱本書第二十四章&ldquo貨币政策&rdquo一節。
注133食利者的存在使情況更加複雜(參閱本書第二十七章中&ldquo蕭條&rdquo一節)。
注134參閱羅賓遜:《不完全競争經濟學》,第24頁。
注135參閱本書第八章&ldquo勞動過剩&rdquo一節。
注136參閱本書第五章&ldquo通貨膨脹的限度&rdquo一節。
注137參閱本書第九章&ldquo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rdquo一節。
注138參閱本書第八章&ldquo勞動的過剩&rdquo一節。
注139對這個問題,在讨論貨币制度的作用時做了進一步的研究(參閱第二十四章中&ldquo一種自動的系統&rdquo一節)。
注140我們以後會看到,我們的模式中加入食利者的時候,這一結論仍然不受影響。
注141參閱楊遜:《投資決定、商業循環和趨勢》一文,載《牛津經濟研究報告》1954年9月。
注142這可以通過貨币系統來發生作用、抑制投資(參閱第二十四章中&ldquo貨币政策&rdquo一節)。
注143投資部門的一個重要部分是建築工業,而用傳統方法來建築就不需要很多的設備,可是需要一批熟練技工的勞動力。
這使我們超出了我們所假設的那種簡單化的模式的範圍,在那種模式裡,所有的勞動都是一樣的。
技工的供給乃是一種限制在某些方面類似造船廠這種設備的實物投資率的障礙物。
工會構成市面突然興旺時補充人手的阻力;從企業家的觀點來說,補充人手需要一個訓練時期,這可以和需要有一個長的孕育時期的設備投資相比。
注144參閱卡爾多:《哈耶克教授和所謂錯綜複雜的影響》一文,見《經濟學報》(1942年11月)。
注145比方說,起初勞動的20%在投資部門裡就業,那裡的就業額增加25%。
因此總就業量增加(實際工資率下降)了5%。
注146起初勞動的80%在消費部門裡就業,20%在投資部門裡就業。
投資部門裡每增加25%,就需要消費部門裡也增加25%,結果就業增長的比率是80+20對100+25。
注147這決定于是否有這一假設,即:沒有從利潤中支出的消費。
這一假設如被放松,這個原則仍然适用(參閱第二十七章第一節)。
注148起初有80組工人在消費部門裡就業,20組在投資部門裡就業,這時候實際工資是每組等于1,生産商品100單位。
在高水平的平衡時,25組工人在投資部門裡就業,實際工資假定是95。
就是說,消費部門需要增加5組(在它的生産能力沒有大量增加以前)才能生産額外産量4.5單位。
這時,就業乘數等于2。
總就業量增長到110組,商品産量增加到104.5單位。
注149可是貨币的因素可能發生作用,來抑止初發的通貨膨脹(參閱本書第二十四章中&ldquo貨币政策&rdquo一節)。
注150這一結論,到我們把食利者引入我們的模式裡的時候,将加以修改。
注151和以前一樣,當消費部門裡雇用80組工人,投資部門裡雇用20組工人的時候,每組工資是1。
如果投資部門裡的就業減少到15組,同時實際工資上升到1.05,消費部門裡每組工人産量從1.25上升到1.26單位商品,那就會使消費部門裡的就業減少到75組。
這時總就業是90組,商品産量是94.5。
注152其他足以阻止産量降低的緩沖因素,例如食利者的消費和失業津貼,以後再加以考慮(參閱本書第二十七章中&ldquo市面暴跌&rdquo一節)。
注153參閱哈羅德:《商業循環學說論略》一文,《經濟學報》第267頁(1951年6月)。
注154不一定就應該有一種全面的淨投資收回,因為有些企業家在蕭條期中繼續進行投資,他們的投資也許足以勝過其餘的人的反投資。
注155或者至少在某些方面停止投資。
注156在我們的數字例證中,兩個部門裡就業分布的中間狀态是80對20的比率,而在最高限度時是85對25。
平均總就業對投資部門就業的比率是5,乘數是2。
注157或者,如果總産量繼續略有增長,不足以使現有的資本量和産量成比例地增長。
參閱本書注155。
注158參閱本書第二十六章中&ldquo消費和失業&rdquo一節。
注159參閱卡爾多:《經濟增長對周期波動的關系》一文,載《經濟學報》(1951年3月)。
注160參閱本書第十七章。
注161參閱本書第十一章&ldquo資本的數量&rdquo一節。
注162通貨膨脹限度怎樣通過貨币的作用而發生作用,将在以後讨論(參閱本書第二十四章&ldquo貨币政策&rdquo一節)。
注163參閱本書第八章&ldquo勞動的稀少&rdquo一節。
注164參閱前引卡爾多:《經濟增長對周期波動的關系》一文。
注165參閱本書第三章&ldquo貨币和購買力&rdquo一節。
注166實際上銀行也可以進行一部分企業家的活動,可是我們一定要假設各種職能是嚴格分開的。
注167實際上,準備金的設置以及管理準備金的一些規則,是中央銀行借以控制貨币制度的手段。
注168這一假設,在我們把食利者加入我們的模式時,可以放寬,參閱第二十六章&ldquo黃金時代中食利者的消費&rdquo一節。
注169這不是十分精确的。
平均來說,在任何一天工人們所有的鈔票約等于一周的工資總額的一半(或者略少或者略多,決定于他們在那一周的前幾天比在後幾天花錢多還是少)。
因此,在一年中,全部企業家所有的鈔票數量的增加,等于一年中鈔票流通額的增加減去年初和年終一周工資的差額的一半左右。
然而,和這筆增加相對的,有企業家們的資本财貨擁有量的相應的增加(在他們已經付清價款的東西以外)。
工人在周末領取工資,所以墊支一周的工作價值給他們的雇主。
到年終工資總額已日益增加時,全體工人墊支給全體企業家的工作價值大約已增加了年終和年初的一周工作的差額的一半。
他們對于這樣獲得資金供給的在制品沒有所有權,那是對企業家的資本的一種增量,這種增量恰好差不多可以抵消不屬于企業家所有的鈔票的增量。
注170參閱本書第五章&ldquo投資和節約儲蓄&rdquo一節。
注171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借貸一般地通過食利者的中間作用,可是發生作用的主要原則可以在我們的模型中表現出來,而無須食利者。
注172還有一種處置的辦法是在銀行存款,在下節中将讨論。
注173銀行也受貨币管理機關所規定的條例的限制。
注174在曆史上,銀行的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