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于各種問題的一些意見

關燈
款業務先于鈔票發行。

    這是從商品(黃金)到作為一種交換媒介的債務投資的進化過程的一部分。

    參閱本書第三章&ldquo貨币和财産&rdquo一節。

     注175實際上銀行不輕易持有不定期的債券,因為恐怕損失資本,可是我們為了保持簡單明了而不妨害主要意義,繼續假設隻有一種債券。

     注176通過支票和貯藏鈔票的交易都不包括在内,以便看清楚貨币作為交換媒介和貨币作為債務投資對象的區别。

    在現實生活中,這些現象使這種區别顯得模糊。

     注177利率影響積累的速度,因而也影響交易額,所以銀行能通過它們對利率的影響,間接地影響鈔票流通額。

     注178參閱本章中&ldquo鈔票流通&rdquo一節。

     注179在我們的簡化模式裡,這也代表墊支。

     注180實際上存款也起這個作用。

     注181貨币管理機關是全國性的,它主要關心的是國際交易方面的問題,因此而引起的貨币政策方面的一些極其重要的問題,我們也略而不談。

    (參閱本書第二十九章&ldquo資金供給&rdquo一節) 注182參閱本書第三章&ldquo貨币和購買力&rdquo一節。

     注183在這種情況下,用短期借款買進債券是有利的,結果會使短期利率上漲得高于長期利率。

     注184參閱本書第二十三章&ldquo債券市場&rdquo一節。

     注185這主要是因為貨币制度是全國性的,它的作用的一大部分是針對有關币制的對外關系(彙率)。

    問題的這一方面,在我們的統一的資本主義經濟這種模式中沒法說明(參閱本書第三十六章中&ldquo外彙&rdquo一節)。

     注186這不像任何實際的貨币制度,可是它産生的效果和貨币管理當局為了保持貨币總數量不變而規定的政策的效果相同。

     注187參閱本書第二十三章&ldquo債券市場&rdquo一節。

     注188當我們談到從利潤中支出的消費時,這一定理就必須修改,但不是完全改變。

     注189這是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币通論》中主要論點之一。

     注190參閱本書第八章&ldquo概述&rdquo一節。

     注191食利者的節約儲蓄中一大部分是準備以後動用的&mdash&mdash結婚後,為了子女的教育,養老,等等。

    動用過去的儲蓄的家庭,共支出超過收入的數目,靠售出債務投資來供給(個别地或者通過保險公司售出),這吸收當時正在進行的儲蓄的一部分。

    就我們現在的分析來說,有關系的是全部食利者作為一個整體的淨儲蓄。

     在任何一周中,有些工人也在節約儲蓄,同時有些工人在動用過去的儲蓄,為了應付喪葬費等。

    我們簡化了我們的分析,不管這種現象,隻假設工資一周一周地完全用掉。

     如果有些工人階級家庭在一生中有了淨儲蓄,在這個範圍内,他們成為食利者家庭。

    有些食利者家庭總是在浪費他們的财産,逐步地走進工人階級的行列。

    這種階級的轉變具有極大的社會重要性,在這種轉變很普通的經濟裡,它影響整個心理的和政治的氣氛。

    我們為了簡單明了起見,在我們的模式中排斥了這一切,可是從一種分析研究的觀點來說(有别于政治的觀點而言),把它包括在内,對論證不會有多大的區别。

     注192參閱本書注28a中的數字例證。

     注193參閱本書第一章&ldquo專門職業的所得&rdquo一節。

     注194參閱杜森柏裡:《收入、節約和消費者行為的理論》。

    為了另一種解釋,參閱摩狄裡阿尼和布倫堡合著:《效用分析和消費函數》一文,見《凱恩斯學派的經濟學》。

     注195參閱馬歇爾:《政治經濟學原理》(第七版)第533頁;以及格拉夫著:《哈羅德先生論長期艱苦節約》一文,載《經濟學報》(1950年2月)。

    食利者的節儉行為的改變對被消費掉的利潤的比例的影響,在數量上不會有重大的關系。

    如果利潤的百分之六十被交給食利者作為利息、股利和企業家的私人收入,并且一開始就消費掉食利者收入的百分之九十,那麼,把節約的比率減低一半,就會把消費掉的利潤的比例從百分之五十四降加到百分之五十七。

     注196食利者分得的一份利潤從百分之六十減少到百分之五十時,食利者收入的百分之十被節省了,被消費掉的利潤從百分之五十四減低到百分之四十五。

    如果同時節約的比率減低一半,被消費掉的利潤的比例就會從百分之五十四減少到百分之四十七點五。

     注197由于這個原因,物價上漲的預期會使債券的利率比沒有這種預期時高(參閱本書第二十八章&ldquo物價和資金供給&rdquo一節)。

     注198參閱本書注191。

     注198a例如,當下列的年度比率發生時: 增長比率是每年3%,利潤率是15%。

    從利潤中支出的消費是總收入的48%,淨利潤的80%。

     注199參閱本書第八章&ldquo利潤和積累&rdquo一節。

     注200參閱本書注212。

     注201參閱本書第五章&ldquo投資的種類&rdquo一節。

     注202參閱本書第二十五章中&ldquo節儉和利率&rdquo一節。

     注203這是《通論》中的一種思想,已經由許多著作家詳細闡述,特别是哈羅德和漢森。

     注204參閱本書第二十五章中&ldquo節儉和利率&rdquo一節。

     注205參閱杜森柏裡:《收入、節約和消費者行為的理論》。

     注206可是我們将看到食利者收入的存在意味着日益降低的工資對資金供給有非常不利的影響。

     注207參閱本書第十五章&ldquo隐藏的失業&rdquo一節。

     注208有一個時候資本家反對&ldquo失業津貼&rdquo,認為它違背嚴格的資本主義經營方式,可是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的經驗使他們體會到失業津貼是一種有益的緩沖,可以緩和需求的降落,同時又能防範政治風潮。

     注209凱恩斯:《勸說集》第168頁。

     注210可以參閱下面&ldquo消費者的投資&rdquo一節。

     注211參閱本書注143。

     注212&ldquo你們在奢侈品上用錢決不會對窮人沒有好處。

    不但如此,你們把錢用在奢侈品上,比把錢給他們,對他們更有益;因為,你們花錢買東西,使他們勤奮努力,而把錢給他們,使他們遊手好閑。

    &rdquo鮑士威爾:《約翰遜傳》第3卷,第298頁(及第132頁)。

     注213參閱本書注8。

     注214這種混淆在大戰期中的&ldquo儲蓄運動&rdquo裡表現得很清楚。

    公衆有一種印象,認為需要用儲蓄來&ldquo償付戰争的費用&rdquo。

    一個受人尊重的政府在尋找支付手段方面沒有困難,在一種嚴密的貨币制度下,政府能使它借款的利率大緻符合它的願望。

    儲蓄運動的目的是誘導公衆節制消費,從而緩和需求對民用物品的有限供應的膨脹性的壓力。

     注215參閱本書第二十六章&ldquo日益增加的節儉&rdquo一節。

     注216參閱本書第三章&ldquo貨币和财産&rdquo一節和第二十三章&ldquo債券市場&rdquo一節。

     注217參閱康恩:《漫談靈活性偏好》一文,《曼徹斯特學派》(1954年9月)。

     注218參閱本書第五章&ldquo總投資和淨投資&rdquo一節。

     注219凱恩斯否定這一點(《通論》第142頁),可是他的論證非常含糊。

     注220參閱本書第二十四章&ldquo資金供給和積累&rdquo一節。

     注221《國富論》,第六章。

     注222在某些情況下,也許用種種技術,使特定的勞動力量可能從較小的土地上取得較大的總産量(土地的邊際産品是負數)。

    人們想要取得對土地的權利,既是為了産品也是為了權利本身,如果當時的規章要求土地所有人必須表現出一種耕種這塊土地的模樣,而勞動的供給有限,他可以把勞動分散地用在較大的但是不能産生最高産量的面積上。

    而且,空地由于孳生莠草、野兔、老虎等,也許會減低鄰近耕地的生産力,以緻需要一些費用僅僅為了把土地的邊際産品保持在零點。

     注223可以用這樣的說法來表達,就是,任何一種資本财貨的邊際産品,當它的每畝數量提高到接近一定程度時,就會突然降到零。

     注224在一年中這個工人生産他需要的無論什麼資本财貨。

    牧羊人用樹枝做成一根牧羊杖。

    參閱羅伯遜:《工資的不平》一章,《經濟問題鱗爪》,第46頁。

     注225土地的邊際産品乘以特定的勞動力量所占用的面積(這等于勞動的平均産品和邊際産品的差額乘以使用的人數),有時候叫作那塊土地的&ldquo真正經濟地租&rdquo。

    可是我們将照通常的意義來使用地租這個名詞,作為土地的租賃價格。

     注226這是應用尤拉定理。

    參閱魏克賽爾:《演講集》,第1卷,第127頁。

     注227參閱下章&ldquo邊際産品&rdquo一節。

     注228沒有邏輯上必然的理由,為什麼利率應該是正數而不是負數。

    如果富有的家庭特别多,它們的産品超過它們要消費或者能方便地在自己的土地上投資或貯藏的數量,可是它們要把消費能力留到将來,那麼,就會産生一種将來的物品對現在的物品的貼水和負利息。

     然而,實際上在這種類型的社會裡,婚喪大事中鋪張浪費的習尚,通常會産生足夠的對貸款的需求,使得利率總是正數,而且過高。

     注229我們假設地租是用所出産的實物支付的。

    另一種制度是以工抵租,就是,一部分土地的地租是由佃戶在另一部分土地上無償地工作來抵付的。

    這種原則在這裡适用。

    留給佃農的勞動時間僅夠他們維持最低生活。

     注230當然,實際上這是一種很空泛的觀念&mdash&mdash一個人&ldquo活&rdquo得好壞的程度可以有差别&mdash&mdash可是這裡我們隻想說明大概的原則,并且把例子弄得比事實更尖刻一些,可以看得比較清楚。

     注231這種類似不是偶然的,因為短期中固定的設備供給類似那永遠固定的土地供給(這是準租金這個名詞的來源&mdash&mdash總利潤被看作一種由于設備的稀少性而産生的租金)。

     注232我們知道,邊際産品乘以各種要素的數目可以說明全部産品。

    資金在這種意義上不是一種生産要素,它本身沒有邊際産物,雖然在假設的條件下,為了維持勞動隊伍的存在,資金是必要的(參閱本書第三十章&ldquo投資的邊際産品&rdquo一節)。

     注233假想的利息在這種情況下保持在非常高的水平。

    可是這主要地是一種使農民永遠負債的手段。

    實際上被榨取的利息不能超過最低生活費和地租的差額。

     注234論證中加入農民,更加複雜,但實質不變。

    農民供給大部分經營管理、一部分工作和一部分資金。

    他們的收入是利潤和假想工資的混合物。

     注235同樣的原則适用于連續不斷有作物收成的場合,可是在那裡工資的上漲需要一筆對在制品的投資,大緻等于生産期中工資支出的增加數目的一半,而在每年隻有一次收成的場合,墊支的增加一定等于一年工資支出的增加。

     注236&ldquo工資基金學說&rdquo往往被認為是一種謬論,可是在這種形式下似乎是無可指摘的。

     注237參閱本書第十章&ldquo利潤率和投資的成本&rdquo一節。

     注238在那些使我們可以解釋勞動的邊際産品的嚴格的假設下,我們就能詳細說明發生這種情況的一些條件。

    當一塊特定的土地上就業增加時,如果勞動的邊際産品以和就業增長的同一比例下降,則總利息就不變,因為每人工資已經以同樣的比例降低,并且因此每人利息也已經以同樣的比例降低。

    既然工資支出和總利息不變,總地租的增長等于産品的全部增量(這種情況有時候可以用這樣的說法來表達,就是,土地和勞動之間的代用彈性等于一)。

    如果勞動的邊際産品減少的比例大于就業增加的比例(代用彈性小于一),總利息會減少,地租的增長會超過産物的增加。

    既然,根據假設,以産品計算的資本不變,資本的利率和總利息是成比例的。

     注239就是,不産生任何技術剩餘的土地。

     注240并且可能沒有。

     注241參考1945年糧食缺乏時期的德國農民:&ldquo因為我已經給我的壞房子弄到一條地毯,我想不出再有什麼我要買的東西了。

    &rdquo 注242土地方面的投資,和機器比較起來,多數具有很長的短期壽命,所以,除非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内就已存在着完全的平靜狀态,無論什麼時候當時所有的資本财貨設備都和未來的利潤情況不一緻(參閱本書第十九章&ldquo長期和短期&rdquo一節)。

     注243參閱章勃努因:《生産功能和資本學說》一文,見《經濟研究評論報》,第xxi(2)卷,第55期(1953&mdash4)。

     注244參閱本書第十二章。

     注245在每一類中有各種不同技術的場合(使用着超過平均比例的某一項要素),所選擇的樣品必須能按适當的比例代表這些技術。

     注246每次變動一定很小,因為,假如土地-勞動比率改變太大,超過把其餘的要素在BR技術和BW技術之間轉移使用所能調整的程度,工資和地租水平就會改變,一種使用不同技術的新局面就會出現。

     注247在規模大小有關經濟或不經濟的場合,仍然是各項要素的邊際産品乘以各要素的數量等于任何一種局面下的全部産品,可是邊際産品本身會随着總産量的大小而不同。

     注248參閱勒納(A.Lerner):《論資本的邊際産物和投資的效率》一文,載《政治經濟學雜志》第61卷,第1期,(1953年2月)。

     注249像我們已經看到的那樣,當A技術逐漸替代B技術時,總有一種B-A幅度,在這個範圍内利潤率不變,并且投資的邊際産品等于利潤率。

     注250這是負數的等待,參閱本書第三十章&ldquo投資的成本&rdquo一節。

     注251同樣的論證适用于等待樹木成長或者等待釀酒成熟。

    參閱魏克賽爾:《演講集》第1卷,第172頁。

     注252參閱凱恩斯:《通論》第214頁。

     注253錢珀瑙恩教授曾想出一種單位,可以用&ldquo資本&rdquo計算投資,可是其定義決定于一些非常特殊的假設,這些假設和我們在第十四章裡所使用的類似。

     注254參閱本書第二十六章第一節。

     注255除了本章&ldquo地租和資本财貨的成本&rdquo一節中讨論的問題。

     注256當總産量增加而特定的人口不變時,這就沒有理由,因為随着總消費的增長,糧食對工業品的比率會降低。

    産量構成也随着工人和食利者之間消費能力的分配情況而變化。

    這必然影響對土地的需求,土地在糧食生産中比在其他方面更為重要。

    在第三十四章中我們将簡略地談一下這個問題所引起的複雜情況。

     注257當然,如果我們承認可以用于不同産物的土地的不同部分具有不同的适宜的程度,問題就無限複雜。

     注258假設全面地說(在各種技術同時使用的情況下)資本的價值(以商品計算)等于兩年的産量,利潤率是百分之二十,那麼,利潤占一個産值單位的0.4,地租和工資一起占0.6。

    因此,如果兩種邊際産品的比率是5∶1,則工資支出占一個單位産品的價值的0.5,地租支出占0.1。

    在一筆總的淨收入100中,利潤取得40,工資30,地租10。

    在沒有偏向的積累下,當總收入增長時這些份額不變。

     注259酌量給技術進步的資本偏向留一些餘地。

    技術上耗費資本的偏向需要較高的積累速度來維持利潤率不變。

     注260假設B技術下的比率是5∶1,A技術下的比率是6∶1。

    這意味着從BW技術改變到BR技術就是通過多用一畝地來節省五個工人的工資支出。

    選擇AR技術而不用AW技術,意味着多付出一畝地的地租而節省六個工人的工資。

     注261參閱本書第十四章。

     注262詳細陳述過渡中的各種情況,需要一套特别的假設,它們和第十四章裡所用的大緻相同,可是比較精細得多。

     注263工資可能已經絕對地增長,因為,全面地說,每畝的産量已經增長,而利潤率不變。

     注264收入的增長也增加對土地的需求,作為消費者的資本。

     注265當然,我們在這裡注意的是長期内的積累。

    商業循環期内投資方面的波動會引起投資部門裡畝産量大幅度的變動。

     注266參閱本書第十一章&ldquo資本的數量&rdquo中的(4)以勞動時間計算的資本。

     注267對土地的地租報酬和對深入土壤的資本财貨的報酬總是互相混合,無法分開的;地租的一部分不如說具有毛利的性質&mdash&mdash它包括一筆數目為了維持或者償還資本。

    淨利潤這一概念的模糊不清(除了在一個想象的永久平靜狀态的世界裡)也使人沒法把淨租金這一概念弄得精确。

     注268參看本書第十五章&ldquo隐藏的失業&rdquo一節。

     注269參閱漢森:《充分恢複還是停滞?》。

     注270參閱本書第二十九章&ldquo拓荒者&rdquo一節。

     注271參閱本書第三十六章。

     注272這一點在本書第三十五章&ldquo殖民地投資&rdquo一節中,有進一步的讨論。

     注273參閱E.A.G.羅賓遜:《競争性産業的結構》。

     注274參閱羅賓遜:《競争性産業的結構》,第142頁。

     注275參閱馬歇爾:《政治經濟學原理》,附錄H。

     注276參閱前引羅斯巴斯著作。

     注277參閱阿林·楊:《遞增的報酬和經濟進步》一文,見《經濟學雜志》(1928年12月)。

     注278這是一種顯而易見的道理,所以一般地被人忽略,可是在&ldquo國際分工的節約&rdquo的題目下,會得到它應有的地位。

     注279如果沒有技術進步,并且各個經濟裡的積累速度最初等于那日益增長的經濟裡人口增長的速度,那麼,它會繼續使用C技術,而人口不變動的經濟會從C技術轉移到B和A。

    如果積累的速度稍微高一些,那第一個經濟會轉移到B技術,而第二個經濟會走向A技術。

    如果技術進步在各個經濟裡以同樣的速度進行,那第一個經濟會,譬如說,轉移到C+技術,而第二個經濟會轉移到B+。

    如果在那人口不變的情況下技術進步比較快(因為勞動稀少的壓力),第二個經濟就會轉移到C++,而第一個經濟會走向C+。

     注280在一種偶然的情況下,土地和勞動之間的代用彈性等于一(參閱本書注238)并且每單位産量的利潤不變(每單位産量的較大的資本值恰好平衡了較低的利潤率),相對的份額不受影響。

     注281部分地由于這個原因,所以工人階級的居住在&ldquo福利國家&rdquo中受到補助。

     注282參閱本書第二章&ldquo購買力的計量&rdquo一節。

     注283如果新商品的購買(無論用哪一種辦法)被節約的減少所抵銷,情況就不是這樣。

    選擇哪一種出賣的物品,對節儉很有影響,這是另一種複雜情況,在詳細說明積累時必須談到。

     注284參閱本書第十九章&ldquo賣方市場&rdquo一節。

     注285參閱本書第二十九章&ldquo拓荒者&rdquo一節。

     注286參閱本書第二十一章&ldquo反應&rdquo一節。

     注287那黃金本身可能是已經投入生産的其他殖民地投資的産物。

     注288本質上這是盧森堡的《資本積累論》的主題。

     注289為了闡明論點,讓我們假設隻有B經濟能生産資本設備,隻有A經濟能使用這種設備,一方面隻有C經濟裡有收入超過消費的剩餘(食利者的節餘和未分配的利潤)。

    在A經濟裡,全部勞動力量從事于為國内消費的生産,設備全靠輸入(我們撇開當地的投資不談)。

    A的每年入超等于它的每年國内投資,從全國範圍的觀點來看,它的淨積累率是零。

    在B經濟裡,勞動隊伍的一部分用在投資部門(生産對A輸出的設備),可是消費等于淨收入。

    從C經濟輸入的商品抵補淨收入和國内商品生産的差額。

    B的貿易處于平衡狀态,國民積累是零。

    C經濟有商品的出超(供給B經濟裡投資部門中的就業所産生的需求),使國民積累等于在A經濟的各基地上設置的資本财貨的價值。

     注290存在外國銀行的存款可以包括在這個項目下。

     注291我們已經看到,這可能和所需要的相反,因為成本降低可能減少貿易的平衡。

    可是當局很不容易正确地判斷形勢,他們也許讓彙率降低,而實際上是害多于利。

     注292馬歇爾在這一點上很坦率。

    參閱所著《經濟學原理》(第7版),第460頁和附錄H。

     注293庇古說得非常清楚,參閱《靜止狀态的經濟學》。

     注294就我來說,我在自己偶然碰到這個問題以後才知道魏克賽爾已經有了說明。

    這是烏赫爾提到的,他稱之為&ldquo魏克賽爾影響&rdquo。

    (《論魏克賽爾,百年紀念的評價》一文,載《美國經濟學評論》,1951年12月。

    ) 注295關于最近對這一點的重新說明,參閱羅伯森:《論工資》,見《斯坦普紀念演講集》,1954。

     注296參閱例如希克斯:《工資學說》。

     注297關于這一點,羅伯森在《斯坦普紀念演講集》裡重新說明這種理論時沒有澄清(參閱本書注295)。

     注298參閱庇古:《充分就業的衰退》,以及前引羅伯森《論工資》。

     注299參閱凱恩斯:《和約的經濟後果》,第16頁。

     注300馬歇爾:《政治經濟學原理》(第7版),第233頁。

     注301馬歇爾:《政治經濟學原理》(第1版),第614頁。

     注302凱恩斯:《通論》,第213頁。

     注303凱恩斯:《通論》,第307頁。

     注304參閱哈羅德:《動态經濟學》,第39頁。

     注305參閱哈羅德:《動态經濟學》,第288頁,注。

     注306《實際資本和利息》,見《演講集》第1卷(英文版)。

     注307《演講集》第1卷,第276頁。

     注308《價值、資本和地租》,第137頁;以及《演講集》第1卷,第148頁和第268頁。

     注309《價值、資本和地租》,第162頁。

     注310《價值、資本和地租》,第37頁。

     注311參閱《價值、資本和地租》,第153頁。

     注312馬歇爾的見解散見于對幾個皇家委員會提出的證詞中(《公務問題研究報告》),魏克賽爾的意見陳述在《利息和價格》一書中。

     注313&ldquo我的意見是,平均貼現率決定于平均利息水平(長期内不同時間通行的利率的平均數),并且完全決定于企業的利潤。

    &rdquo馬歇爾《向金銀委員會作證的記錄》,見《公務問題研究報告》,第41頁。

     注314羅伯森:《貨币理論文集》,第25頁。

     注315參閱本書第十八章。

     注316放款人就享受一種&ldquo經濟地租&rdquo&mdash&mdash收入超過他們放出貸款的供給價格的超過部分。

     注317某一個特殊國家感到支付平衡的困難,不是這樣稀罕的。

    參閱本書第五章&ldquo短期的對投資的限制&rdquo一節。

     注318參閱本書附錄&ldquo可以借出的資金的供給&rdquo一節。

     注319羅伯森:《貨币理論文集》;漢森:《凱恩斯學說指南》,第七章;菲爾納:《貨币政策和充分就業》,第140頁及以下。

     注320《論貨币》,載《道德、政治和文學論文集》。

     注321哈羅德:《動态經濟學》。

     注322哈羅德:《動态經濟學》,第86頁。

     注323參閱裡特爾《論标準的經濟成長》,見《牛津經濟學研究報告》1957年6月。

     注324《價值、資本和地租》,第122頁。

     注325傳統的&ldquo生産函數&rdquo把産量作為勞動和&ldquo資本&rdquo的一個函數,而不詳細說明計量&ldquo資本&rdquo的單位。

    它的意圖是顯示勞動、資本和産量之間純粹技術的關系。

    技術的關系可以由我們的生産力曲線中任何一種來表示。

    可是&ldquo生産函數&rdquo也企圖顯示工資和利潤的關系,這種關系在特定的技術知識狀态下會造成平衡。

    這不能從生産力曲線中推論出來,因為每條曲線是根據一種特殊的利潤率做出的。

    在特定的技術條件下,我們必須知道實際工資率(或者利潤率)作為一項單獨的資料(在靜止狀态下決定于食利者的節儉程度)以便決定那些可能的平衡局面在一些什麼實際資本比率的幅度以内存在。

    當技術的等級之間距離很小時,能和一種特定的工資率相适應的不同局面的幅度就很窄。

    因此,我們可以說技術條件和工資率決定平衡局面的所在。

    或者如果我們知道平衡的所在,工資率就可以決定。

    &ldquo生産函數&rdquo所根據的基本錯誤觀念,是認為勞動的邊際産品決定工資率。

     注326這一節說明錢珀瑙恩和康恩的筆記,并且是在他們的協助下編寫的。

     注327這曾經被人叫作&ldquo單馬馬車&rdquo假設。

    參閱席夫:《略論折舊和發展》,《經濟學和統計學評論》1954年2月。

     注328見該書第二十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