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于各種問題的一些意見
關燈
小
中
大
,能支配一定數量的可以随時動用的購買力(容易變為現金的準備)和一定的借款能力,包括他的售出新股票的能力在内。
那樣,就會有一種肯定的可是極其複雜的多方面的函數,使資金的供給和對不同借款人的一套複雜的利率發生聯系,這種函數類似一種在不完全競争的條件下生産的商品的供給曲線。
然而,信用(借款的能力)實際上是沒有定型的,任何一個能支配财富的人是一個潛在的企業家,所以不可能對資金供給的情況做出這樣肯定的說明。
然而,我們可以說資金的供給松一些或緊一些,意思就是在短期的意義上人們的信心好一些或差一些,使借錢容易一些或困難一些,或者意味着在長期的意義上金融系統的組織好一些或差一些,增進或損礙潛在企業家接近潛在放款人的機會。
我們在現代文獻中注319看到的&ldquo可以借出的資金的供給&rdquo這種說法,似乎不是指像上面這樣的東西。
它有時候似乎指的是可以用于投資的實際資源,就是,大略地說,勞動供給總量超過從事于為消費而生産的那一部分勞動的多餘部分;有時候似乎指的是可以用于持有債券和股票的資金總額&mdash&mdash就是,全部私人财富減土地價值和黃金的供給。
(流通券和銀行存款代表第二手的債權。
所有人是銀行的債權人,銀行又是政府或産業的債權人。
)有時候似乎指的是可以用于持有銀行系統以外的債權和股票的全部資金,就是全部财富減土地和貨币的供給。
再則,有時候它似乎意味着某一個時刻存在的一筆某種東西,有時候又意味着一種随着時間進展而出現的某種東西的流量。
總之,它的各種意義那樣的多和容易混淆,使得你毫無辦法,隻能像果戈理說的那樣,發發牢騷,然後在胸口畫個十字。
貨币數量論 數量論的要點,例如像我們在休谟的著作裡看到的那樣,注320是打擊庸俗化的重商主義,說明貨币不是财富:使貨币的數量加一倍,你隻是使價格加一倍;實際上沒有一個人因此而比以前富裕些。
當這個道理被變為一種正面的關于價格水平的決定的學說時,它揭示出錯誤的研究方法的一個又有趣又對人有啟發作用的實例。
它的最簡單的形式是MV=PT,其中T代表一個時期中發生的交易,P代表物價,M代表貨币數量,V代表這個時期中一個單位那種貨币參加交易的平均次數。
我們問:在切合本題的意義上,貨币是什麼?答:法常貨币和銀行存款。
我們問:是否包括定期存款,或者隻包括活期存款?開發一張銀行賬戶的支票和開發一張彙票,有什麼區别?答:這是純粹講邏輯的道理。
一切經濟學上的範疇在某種程度上都是武斷的。
讓我們一緻同意把實際上在交易中用作交換媒介的任何東西都叫作貨币。
那麼,上面那個公式顯然是對的。
當然是對的,可是這一來它就沒有任何因果關系的意義了。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把M解釋為任何一種特殊的交換媒介(比方,鈔票、硬币和一種特殊的銀行存款)的數量,我們就必須用PT/M=V這個方程式來解釋V。
如果由于任何原因PT增加,同時M根據我們的定義是不變的,V就已經增加。
可是這是一種完全空洞的說法。
第一,比以前多的交易也許通過M以外的其他媒介做了清算(比方,由各個企業間轉賬,或者以各種物品交換香煙)。
第二,縱然我們知道事實上在被比較的兩個時期中一切交易是用我們的M進行的,所謂V已經增加那種說法的意義還是很有限(并且它所有的一點意義是跟貨币市場和利率有關,而不是跟物價水平有關);它僅僅說明以前放在定期賬戶上的一些M(在那裡它代表對某人的準永久的财富的所有權)已經轉移到活期賬戶上(在這裡它代表在收進和用出之間一個短期中的一筆暫時的餘額)。
用另一種說法,如果我們把V規定為一個獨立的一定的數量,作為交易中所用的任何媒介的一個單位在一個時期中經過的交易的平均數,那麼,我們就必須用方程式PT/V=M來解釋M。
貨币的供給就不能被局限在任何特殊的一種對财富的所有權上面,而是包括所有參加T所代表的交易的各種東西。
這公式似乎告訴我們,PT不能增加,除非某些特殊的交換媒介的供給有增加,或者支配某種交換媒介的流通率的種種習慣有改變。
可是它并不說明這一點;因為,如果我們限定M的定義,V就無法控制,變成不能解釋(除了作為一種計算結果的差量,使得方程式在形式上不錯),或者如果我們限定V的定義,M就無法控制,變成不能解釋。
這種論證陷入了那非常普通的研究方法上的錯誤,就是,給某些名詞所下的定義過分精确,不完全符合它們所代表的事實,然後企圖從這些名詞上而不是從事實上來說明因果關系。
哈羅德先生的動态經濟學 我們對長期中的積累的分析,大部分是就哈羅德先生的模式加以推敲,注321然而我們始終沒有碰到他的中心問題。
研究一下為什麼會這樣,是很有趣的。
哈羅德的問題,如果我理解得不錯的話,是這樣:在特定的儲蓄對收入的比率下,無論什麼時候都有一種投資速度,會保證有足夠的需求水平,可以&ldquo使生産者滿足于他們所做的事&rdquo。
注322這種投資速度究竟是怎樣決定的,不很清楚,可是我們可以認為它是那樣的一種速度,恰好産生那樣程度的賣方市場,使企業家要繼續投資。
就是說,這種投資速度足以吸收和生産能力充分運用時所達到的收入水平相适應的那種儲蓄速度。
這種投資速度,如果實現,使資本擁有量按一定的速度增加。
在特定的資本對收入的比率下,這使收入按一定的速度增長。
這是有保證的增長速度&mdash&mdash收入增長的速度得到本經濟裡人們節儉的保證。
在特定的資本比率下,儲蓄對收入的比率越高,增長速度越高。
最大可能的長期增長速度,哈羅德稱為自然速度,這種速度決定于人口的增長和技術的進步(技術進步假設是沒有偏向的,并且按一種預先料到的穩定的速度在發展)。
這種增長速度需要一定的投資速度來輔助和維持。
哈羅德的問題是這兩種投資速度決定于完全不同的原因(一種決定于節儉,另一種決定于技術條件),沒有理由可以期望兩者一緻。
兩者隻有僥幸才可能相等,當兩者不相等時,經濟會不斷地因兩者的矛盾而受到折磨。
自然速度就是我們所謂的黃金時代經濟的潛在的增長比率。
我們曾經說過,隻要(1)黃金時代的基本條件&mdash&mdash技術進步沒有偏向,儲蓄比率不變,等等&mdash&mdash獲得滿足;(2)增長比率所需要的投資速度,和連帶發生的從利潤中支出的消費合在一起,吸收的資金不超過生産減去一種相當的實際工資以後的全部剩餘;以及(3)企業家過去一貫地在實行這種投資,因而現有資本量和它相适應,并且現在繼續在實行;那麼,一種黃金時代在原則上是可能的,而且我們不會遇到由于一種獨立形成的有保證的增長速度而引起的麻煩。
哈羅德很符合我們的這些條件。
他假定技術進步沒有偏向以及儲蓄比率不變。
他承認有保證的增長速度可能太低,使自然速度不能實現。
(他認為這是一個對落後經濟的問題。
)他非常注意那第三個條件。
他的論證的一大部分是講,如果企業家的投資低于有保證的增長速度,有效需求就會太少,不能使他們滿足,經濟就會陷入蕭條狀态,如果他們的投資超過增長速度,就會造成不能持久的一時興旺。
可是對他來說,三個條件都滿足以後還有一個問題存在。
我們的模式裡沒有這種問題出現。
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的說法和他的說法有什麼區别呢? 區别在于哈羅德的兩種基本比率&mdash&mdash儲蓄對收入的比率和收入對資本的比率&mdash&mdash怎樣決定。
我們始終把儲蓄對收入的比率看作決定于(1)從利潤中的節餘和從工資中的節餘,(2)收入在利潤和工資兩者之間的分配。
我們為了簡單起見,曾假設從工資中的節餘等于零。
可是這并不重要。
假如工人家庭和食利者家庭是同樣的節儉,仍然可以說工資方面消費對收入的比率比利潤方面高得多,因為食利者并不取得利潤的全部。
利潤的很大一部分被企業家留下,建立準備金和供給投資所需的資金。
把各個階級分開來說,在特定的節約傾向下,工資在總收入中分取的份額越高(這一定使利潤的份額較低),意味着總消費對總收入的比例越高。
在任何特定的技術狀态下,實際工資越高,從一筆特定的總收入中能産生的節約儲蓄數額就越少。
為實現潛在的增長比率所需要的投資額也受實際工資的影響。
工資越高,一種特定類型的機器的成本(以商品購買力不變的貨币計算)就越高。
有些時候機器的成本在較高的工資下反而比在較低的工資下低,因為它的以勞動時間計算的成本上的假定利率相應地較低;可是在這樣情況的時候,利潤取得的份額越低(由于較高的工資),對節約儲蓄的影響就越大。
注323 這樣,在特定的機械化程度下,實際工資越高,可以實現的節約儲蓄的數額越少,所需要的投資的數額(除了可能在一定的幅度以内)也越大,并且必定有一種能使它們相等的實際工資率。
如果在論證中再談到技術的不同等級,那就更加複雜。
較高的實際工資需要較高的機械化程度,這可能(雖然不一定)意味着利潤在産品價值中取得較大的份額(較多的每人占用資本勝過較低的每單位資本的利潤率),可是同時它使為實現潛在的增長比率所需要的投資額較大。
在某種工資水平上(除了利潤率等于零的那種水平),後一種影響一定勝過前一種。
因此,隻要那三個條件獲得滿足,在任何一種節約傾向和技術條件相結合的狀态下,總有一個可能的和這種狀态相适應的黃金時代。
在黃金時代中實際的增長速度和自然的增長速度彼此相等,有保證的增長速度已與它們相适應。
節約儲蓄的傾向和技術條件之間的關系,決定那能使經濟組織的自然增長速度實現的利潤率。
在獨占和競争下的新發明 在一種充分運用着生産能力并且主觀正常價格占優勢的競争的産業裡,一些進步的公司在B-型設備的使用壽命未滿以前就采用B型技術的設備。
一個擁有部分損舊的B-型設備的企業家不得不接受一種準租金,它所産生的按他的設備的原始成本計算的利潤率,比進步的公司得到的利潤率低,因為後者的生産成本較低。
隻要舊設備還能産生一些準租金(每年産品收入超過每年基本費用,不包括使用折舊費在内),他廢棄它就不合算。
當有關商品的價格降低到單位産品的基本費用時,他必須裝置新設備或者停止營業。
其他的企業家,因為他們的B-型設備的壽命已經屆滿,都裝置B型技術設備,于是商品的價格逐漸降低。
如果在B技術下的主觀正常價格(這包括總平均成本和一筆按當時的預期利潤率估計的投資利潤)少于在B-技術下的基本費用,在新技術的傳播過程中價格就降到B-技術的基本費用,于是有些B-型設備會在它的物質壽命屆滿以前報廢。
有時候有人說,一個獨占者面對着一種新技術的藍圖時也會根據同樣的原則采取行動,如果在新技術下他的獨占商品的平均單位成本低于現有設備下的基本費用,他就會裝置新設備。
這種說法似乎是錯誤的。
那獨占者不會因為有人發明了一種成本較低的技術他自己就不得不降低他的價格。
他的标準是,一年産量上基本費用的節省(由于不用B-技術而改用B技術)應該在新投資上産生一種利潤率,不低于他用任何其他方法所能獲得的利潤率。
如果,由于某種原因,他隻限于生産這種商品,那麼,他會認為值得更換所用的技術設備,隻要新技術下的平均成本低于舊設備下的基本費用;可是通常的情況是,一個獨占者能夠繼續利用他的舊設備,而按照自己的意願在其他方面進行新的投資。
隻有節省他的商品的成本是他可能辦到的最有利的投資時,他才會在他的原有設備的物質壽命屆滿以前将它丢棄。
為了這個原因,所謂獨占不會妨礙新發明的普及那種看法,似乎沒有根據。
圖解 以下的圖解說明前面的分析中能用平面圖來表現的那些部分。
在一個平面圖裡不可能既說明各種關系(例如資本對勞動的比率)又說明經曆時間的動态(例如資本的積累)。
各種關系可以根據各種靜止狀态的比較來說明。
為了這個目的,我們假設我們在比較一些局面,其中資本财貨擁有量逐項都保持不動,川流不息的産量都被消費掉。
每年利潤方面的差别是由于食利者消費支出的不同。
産量由各種按固定比例生産的商品構成,并且用一種由具有代表性的生産樣品組成的複合商品作為計量單位。
技術的邊界 說明勞動對資本的關系的基本圖形,是根據魏克賽爾所用的那種圖形改做的。
注324縱軸代表每年産量,以複合商品為計量單位。
橫軸代表資本财貨擁有量,以生産這些東西所需耍的勞動時間為計量單位,按一種特定的假定利率計算。
經常就業的勞動額假定不變,所以縱軸代表每工年的産量,橫軸代表實際資本比率。
在一個特定的靜止狀态下,一種特定的利潤率已經長期占優勢,并且預期将來仍然占優勢,我們可以用每人産量和實際資本比率來表示已有的技術的等級,這時候加入資本财貨成本的假定利率等于利潤率。
OA是所有的工人在A技術下就業時的每工年産量;OB是在B技術下的産量,OC是在C技術下的産量,OD是在D技術下的産量。
Db是一套B技術設備雇用一個工人時以勞動時間計算的成本,所用的假定利率等于當時的利潤率。
Oc和Ob之間是資本财貨擁有量,共中B型設備對C型設備的比例越來越高,所以CB表示由于不用C技術而改用B技術的每人産量差額,cb表示這種差額所包含的實際資本比率。
曲線&delta&gamma&beta&alpha是一種生産力曲線,表示當資本按特定的假定利率計算時産量和實際資本比率的關系。
圖1在圖1所說明的局面中,實際工資率是這樣,以緻C和B兩種技術産生同樣的利潤率。
OW所表示的工資率是我們曾經稱為CB工資率的那種東西。
WC表示隻使用C一種技術時的每人每年利潤,WB表示隻使用B一種技術時的每人每年利潤。
在C技術下,以産品計算的每人占用資本價值是OW.Oc,利潤率是WC/OW.Cc。
在B技術下,每人占用資本價值是OW.Ob,利潤率是OB/OW.Ob。
既然OW是使這兩種利潤率相等的工資率,W&gamma和W&beta的斜度就相同,W&gamma&beta是在一條直線上。
當實際資本比率從Oc增加到Ob時,利潤比例地增加(從WC到WB),利潤率不變。
較高的實際資本比率會需要改變到A技術,在OW工資率下,利潤的增加會低于和資本價值成比例的程度。
較低的需要D技術的實際資本比率,會使利潤比資本價值還要減少得多。
在OW工資率下,C和B兩種技術對個别企業家無關得失,A和D兩種技術都不合用。
斜度線W&gamma&beta(WC/Oc)表示BC投資的邊際産品。
利潤率是投資的邊際産品除以實際工資率。
&betaW被引長,和橫軸在N相交。
可以證明,和OW工資相應的利潤率是由I/ON表示。
當産量是OC時,利潤是WC,資本價值是OW.Oc,利潤率是WC/OW.Oc。
既然OW/ON等于WC/Oc,WO/OW.Oc=I/ON。
在我們最初的模式裡我們假設了沒有從利潤中支付的消費,利潤水平是積累速度的結果。
現在我們在說明靜止的狀态,用食利者的消費來說明利潤。
要使經濟在Ob所表示的實際資本比率下處于靜止的平衡狀态,就必須有一種按每一工人計算的食利者每年消費率,像WB所表示的那樣。
同樣地,當實際資本比率是Oc時,按每一工人計算的食利者消費是WC。
這個圖說明和OW工資率适合的可能的靜态平衡局面。
我們現在可以進一步比較一些具有不同工資率的局面。
技術的條件不變。
不管工資率怎樣,相應于各種技術的出産率是相同的,各種技術所需要的資本财貨配備,從工程的觀點來說,也是一樣。
可是,如果當時的工資率不同(并且久已不同),就有不同的利潤率,而且因此有不同的假定利率。
因此那生産力曲線必須按各種利潤率重畫,來表現由于一套特定的資本财貨的以勞動時間計算的成本中不同的利息成分而産生的實際資本比率的不同。
圖2在圖2裡,有三條生産力曲線相應于三種利潤率,比較低的利潤率的曲線在比較高的利潤率的曲線的左面。
利潤率跟BC工資率合拍時和利潤率跟BA工資率合拍時在B技術下所需要的實際資本比率的差别,是Ob2-Ob1或者&beta1&beta2。
同樣地,在CB工資率下C技術的實際資本比率是Oc2,在DC工資率下實際資本比率是Oc3,差别是&gamma2&gamma3。
濃線表示,在從DC工資率到一種略高于BA的工資率的幅度以内,在特定的技術條件下可能達到的各種靜态平衡的局面。
這可以叫作一種實際資本比率曲線。
注325 在特定的技術條件下,像一系列的生産力曲線中所表示的那種條件下(每一種曲線相應于一種不同的假定利率),實際資本比率可以像下面講的這樣來構成。
采用任何ON的價值(像圖1裡那樣),選擇适合于利率I/ON的那條生産力曲線。
從N到那曲線,做一條切線。
任何既在切線上又在曲線上的點,表示一種可能的平衡局面,這種局面在工資率使利潤率等于I/ON時能夠實現。
不斷地使ON的價值變化,從零變化到無限大,那實際資本比率曲線可以從工資是零的局面起順着推移下去,直到利潤是零的局面。
當不同技術之間有顯著的間斷時,像我們的圖解裡那樣,切線往往就在和相應的生産力曲線接觸的點上構成角度。
這時候潛在的平衡局面的所在點就在實際資本比率曲線上的一道橫線裡,例如&gamma3&gamma2或者&beta2&beta1。
在(表示不同的每人産量的)不同縱标上的任何一對平衡點之間,有一根切線,它和它的一條相應的生産力曲線相吻合,指示一種工資率,在這種工資率下兩種技術産生同樣的利潤率。
這樣,在&gamma3&gamma2橫線上的一套平衡點和&beta2&beta1橫線上的一套平衡點之間,有一段引申線&gamma2&beta2,表示所有和CB工資率相适合的平衡點;在&beta2&beta1橫線上的一套平衡點和在a1左面的一套平衡點之間,有一段引申線&beta1a1,表示所有和BA工資率相适合的平衡點。
以食利者的消費代替淨投資所雇用的工人的工資,我們可以用這個圖解來說明第十二章裡陳述的對各種黃金時代經濟的比較。
A技術在a1點的左面。
AB和BA兩種技術在&beta1a1線上,分别靠近上端和下端。
&ldquoB上&rdquo技術在&beta1的右面一些,&ldquoB下&rdquo技術在&beta2的左面一些,C技術在&gamma2和&gamma3之間。
圖3圖3說明實際資本比率和以價值計算的資本對勞動的比率之間的關系。
在圖的上半部中,橫軸表示實際資本,在下半部中,橫軸表示以商品計算的資本價值。
OW&beta&alpha是BA工資率,OW&gamma&beta是CB工資率。
I/OM和I/ON是相應的兩種利潤率。
Oc2是全部勞動在C技術下就業時的實際資本比率,Ot2是相應的以商品計算的資本價值。
同樣地,Ob2和Os2相應于B技術。
我們用O和W&gamma&beta之間的距離(OW&gamma&beta)作為下部橫軸上以價值計算的資本的單位,并且用一種尺度使得Ob2的距離等于Os2,以及因此Oc2等于Ot2。
于是那兩條直線&gamma2和&beta2便成為同一條線。
&gamma2和&beta2之間資本價值的差别(t2s2所表示的)是由于c技術和B技術所需要的資本财貨設備的區别。
在&beta2和&beta1上資本價值的差别(s2s1)是由于較高的工資加上和它相應的較低的假定利率。
一個平面的圖形不能說明在時間上發生的各種關系的變化,可是如果我們用投影線把它變作一種立體的圖形,使表示時間的一面對版面構成直角,我們就能形象地看得出一種變動,從圖中垂直地在某一點後面的位置移動到垂直地在另一點前面的位置;對版面構成直角的那一面中兩點之間的距離代表從一點過渡到另一點所用的時間。
我們圖裡的産量軸是以商品單位計量的,不能表示不斷變動的投資對消費的比率。
我們可以設想投資(不妨說)是在圖外進行,而我們的圖說明那一部分勞動隊伍的以商品計算的每人産量,他們從事于生産川流不息産量的商品,同時使相應的設備擁有量保持不減。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可以用上面的圖來說明第十四章的論點。
從Ot2到Os2的變動,表示CB積累時期,其時工資率不變;從Os2到Os1的變動,表示B時期,其時工資率從W&gamma&beta增長到W&beta&alpha,利潤率從I/ON降低到I/OM。
圖4當技術的等級很密,以緻機械化程度能以很小的步子變動時,和利潤率變動相應的曲線的角尖就被弄得看不出。
因此生産力曲線和實際資本比率曲線都可以畫成平的連續的曲線,像在圖4裡那樣。
産量OB、OA等,以及潛在的平衡位置&beta、&alpha等,就不表示鄰近的不同技術。
圖中注明的每一對平衡位置之間,有一系列可能的平衡局面,和這幅度以内的各種利潤率相應。
我們在圖的右手一部分表示實際資本,在左手一部分表示資本價值。
和右手的一系列生産曲線中每條曲線相應的,是左手的我們可以叫它假生産力曲線的一種東西,表示每人占用資本的價值會是怎樣,假如工資率和那對應的生産力曲線所根據的利率是适合的。
各條假生産力曲線隻有在和它所根據的工資率相應的平衡點的附近才有意義。
實際資本比率曲線在上升時從下面和一系列的生産力曲線相交。
資本價值比率曲線從上面和假生産力曲線相交。
各條曲線上的&beta點相當于産量OB。
通過&beta做一條對生産曲線的切線。
它在産量軸上的交點,OW&beta,是使相應的技術能被采用的工資率。
和以前一樣,我們用OW&beta作為資本價值軸的單位,所以通過資本價值比率曲線上&beta點的那條對假生産力曲線的切線,被畫作和通過實際資本比率曲線上&beta點的那條對生産力曲線的切線相等的。
切線的彈性,W&betaB/OB,是利潤對産量的比率,或者資本在産品中取得的相對份額。
同樣地,在&alpha點做切線。
那一對切線的彈性是相同的,&alpha的左手位置的左方的較大距離補償了切線的較小斜度。
左面的切線的斜度(W&alphaA/A&alpha)是資本的利潤率。
圖5 圖6圖5說明一種實際資本比率曲線,包含着&ldquo不正常的&rdquo關系,較低的利潤率和機械化程度較低的技術相對應。
當實際工資率從OW4增長到OW1而利潤率從I/ON4降低到I/ON1時,産業系統從B和C兩種技術同樣有利并且積累把機械化程度從C技術提高到B技術的那種局面,經過一個B技術單獨使用的階段,然後進入一個B和C兩種技術又是同樣有利的階段,可是機械化程度在降低,從B降到C。
對高于OW3的工資率來說(同時利潤率低于I/ON3),關系是&ldquo正常的&rdquo,在OW2工資率下機械化程度又開始提高。
實際資本比率曲線,在間斷的情況消除以後,就會像圖6裡表現的那樣。
技術進步 再用前面那種方法,畫投影線把平面圖變成立體圖,使表示時間的一面和版面構成直角,我們就能說明一種黃金時代經濟在沒有偏向的技術進步下的發展。
在圖7裡,經過&beta的那條生産力曲線屬于一個特殊時期的技術知識狀态。
利潤率是I/ON,實際資本比率是OF。
那三條較高的生産力曲線表示後來達到的一種高級的技術知識狀态。
經過&beta+的那條曲線是根據一種和利潤率I/ON相等的假定利率做出的,經過&gamma+的那條曲線代表一種較高的利潤,經過&alpha+的那條曲線代表一種較低的利潤率。
&beta和&beta+兩條生産力曲線的關系說明技術進步曾經是沒有偏向的。
&beta+技術是(在後來的情況下)根據&beta利潤率(I/ON)而采用的,這種技術需要同樣的實際資本比率(OF)。
這可以說是,對&beta和&beta+生産力曲線的切線在相同的實際資本比率下具有相等的彈性(W&betaB/OB等于W&beta+B+/OB+)。
實際工資的增長(從OW&beta漲到OW&beta+)和在實際資本比率OF下每人産量的增加(從OB加到OB+)的比例相同。
圖7圖8表示一種具有耗用資本的偏向的技術進步。
這表現于和一種不變的利潤率(I/ON)相對應的實際資本比率已經從OF提高到OG。
&beta+點切線的彈性(&beta+點表示按老的利潤率在新的情況下會被采用的技術)大于&beta點切線(W&beta+B+/OB大于W&betaB/OB)。
在新的技術和老的實際資本比率(OF)下,經濟會處于&gamma+,利潤率會漲到I/OQ。
圖8要維持一種準黃金時代(在不變的利潤率下),必須使積累足以把實際資本比率從OF增加到OG。
這時,實際工資率已經從OW&beta增高到OW&beta+,而每人産量已從OB增加到OB+。
工資率(W&betaW&beta+/OW&beta)方面比例的增長少于産量(BB+/OB)方面比例的增長。
技術進步具有耗用資本的偏向時,和一種不變的利潤率相應的實際資本比率就減低,同時在一種不變的實際資本比率下的利潤率就增高。
那樣,就會有一種肯定的可是極其複雜的多方面的函數,使資金的供給和對不同借款人的一套複雜的利率發生聯系,這種函數類似一種在不完全競争的條件下生産的商品的供給曲線。
然而,信用(借款的能力)實際上是沒有定型的,任何一個能支配财富的人是一個潛在的企業家,所以不可能對資金供給的情況做出這樣肯定的說明。
然而,我們可以說資金的供給松一些或緊一些,意思就是在短期的意義上人們的信心好一些或差一些,使借錢容易一些或困難一些,或者意味着在長期的意義上金融系統的組織好一些或差一些,增進或損礙潛在企業家接近潛在放款人的機會。
我們在現代文獻中注319看到的&ldquo可以借出的資金的供給&rdquo這種說法,似乎不是指像上面這樣的東西。
它有時候似乎指的是可以用于投資的實際資源,就是,大略地說,勞動供給總量超過從事于為消費而生産的那一部分勞動的多餘部分;有時候似乎指的是可以用于持有債券和股票的資金總額&mdash&mdash就是,全部私人财富減土地價值和黃金的供給。
(流通券和銀行存款代表第二手的債權。
所有人是銀行的債權人,銀行又是政府或産業的債權人。
)有時候似乎指的是可以用于持有銀行系統以外的債權和股票的全部資金,就是全部财富減土地和貨币的供給。
再則,有時候它似乎意味着某一個時刻存在的一筆某種東西,有時候又意味着一種随着時間進展而出現的某種東西的流量。
總之,它的各種意義那樣的多和容易混淆,使得你毫無辦法,隻能像果戈理說的那樣,發發牢騷,然後在胸口畫個十字。
貨币數量論 數量論的要點,例如像我們在休谟的著作裡看到的那樣,注320是打擊庸俗化的重商主義,說明貨币不是财富:使貨币的數量加一倍,你隻是使價格加一倍;實際上沒有一個人因此而比以前富裕些。
當這個道理被變為一種正面的關于價格水平的決定的學說時,它揭示出錯誤的研究方法的一個又有趣又對人有啟發作用的實例。
它的最簡單的形式是MV=PT,其中T代表一個時期中發生的交易,P代表物價,M代表貨币數量,V代表這個時期中一個單位那種貨币參加交易的平均次數。
我們問:在切合本題的意義上,貨币是什麼?答:法常貨币和銀行存款。
我們問:是否包括定期存款,或者隻包括活期存款?開發一張銀行賬戶的支票和開發一張彙票,有什麼區别?答:這是純粹講邏輯的道理。
一切經濟學上的範疇在某種程度上都是武斷的。
讓我們一緻同意把實際上在交易中用作交換媒介的任何東西都叫作貨币。
那麼,上面那個公式顯然是對的。
當然是對的,可是這一來它就沒有任何因果關系的意義了。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把M解釋為任何一種特殊的交換媒介(比方,鈔票、硬币和一種特殊的銀行存款)的數量,我們就必須用PT/M=V這個方程式來解釋V。
如果由于任何原因PT增加,同時M根據我們的定義是不變的,V就已經增加。
可是這是一種完全空洞的說法。
第一,比以前多的交易也許通過M以外的其他媒介做了清算(比方,由各個企業間轉賬,或者以各種物品交換香煙)。
第二,縱然我們知道事實上在被比較的兩個時期中一切交易是用我們的M進行的,所謂V已經增加那種說法的意義還是很有限(并且它所有的一點意義是跟貨币市場和利率有關,而不是跟物價水平有關);它僅僅說明以前放在定期賬戶上的一些M(在那裡它代表對某人的準永久的财富的所有權)已經轉移到活期賬戶上(在這裡它代表在收進和用出之間一個短期中的一筆暫時的餘額)。
用另一種說法,如果我們把V規定為一個獨立的一定的數量,作為交易中所用的任何媒介的一個單位在一個時期中經過的交易的平均數,那麼,我們就必須用方程式PT/V=M來解釋M。
貨币的供給就不能被局限在任何特殊的一種對财富的所有權上面,而是包括所有參加T所代表的交易的各種東西。
這公式似乎告訴我們,PT不能增加,除非某些特殊的交換媒介的供給有增加,或者支配某種交換媒介的流通率的種種習慣有改變。
可是它并不說明這一點;因為,如果我們限定M的定義,V就無法控制,變成不能解釋(除了作為一種計算結果的差量,使得方程式在形式上不錯),或者如果我們限定V的定義,M就無法控制,變成不能解釋。
這種論證陷入了那非常普通的研究方法上的錯誤,就是,給某些名詞所下的定義過分精确,不完全符合它們所代表的事實,然後企圖從這些名詞上而不是從事實上來說明因果關系。
哈羅德先生的動态經濟學 我們對長期中的積累的分析,大部分是就哈羅德先生的模式加以推敲,注321然而我們始終沒有碰到他的中心問題。
研究一下為什麼會這樣,是很有趣的。
哈羅德的問題,如果我理解得不錯的話,是這樣:在特定的儲蓄對收入的比率下,無論什麼時候都有一種投資速度,會保證有足夠的需求水平,可以&ldquo使生産者滿足于他們所做的事&rdquo。
注322這種投資速度究竟是怎樣決定的,不很清楚,可是我們可以認為它是那樣的一種速度,恰好産生那樣程度的賣方市場,使企業家要繼續投資。
就是說,這種投資速度足以吸收和生産能力充分運用時所達到的收入水平相适應的那種儲蓄速度。
這種投資速度,如果實現,使資本擁有量按一定的速度增加。
在特定的資本對收入的比率下,這使收入按一定的速度增長。
這是有保證的增長速度&mdash&mdash收入增長的速度得到本經濟裡人們節儉的保證。
在特定的資本比率下,儲蓄對收入的比率越高,增長速度越高。
最大可能的長期增長速度,哈羅德稱為自然速度,這種速度決定于人口的增長和技術的進步(技術進步假設是沒有偏向的,并且按一種預先料到的穩定的速度在發展)。
這種增長速度需要一定的投資速度來輔助和維持。
哈羅德的問題是這兩種投資速度決定于完全不同的原因(一種決定于節儉,另一種決定于技術條件),沒有理由可以期望兩者一緻。
兩者隻有僥幸才可能相等,當兩者不相等時,經濟會不斷地因兩者的矛盾而受到折磨。
自然速度就是我們所謂的黃金時代經濟的潛在的增長比率。
我們曾經說過,隻要(1)黃金時代的基本條件&mdash&mdash技術進步沒有偏向,儲蓄比率不變,等等&mdash&mdash獲得滿足;(2)增長比率所需要的投資速度,和連帶發生的從利潤中支出的消費合在一起,吸收的資金不超過生産減去一種相當的實際工資以後的全部剩餘;以及(3)企業家過去一貫地在實行這種投資,因而現有資本量和它相适應,并且現在繼續在實行;那麼,一種黃金時代在原則上是可能的,而且我們不會遇到由于一種獨立形成的有保證的增長速度而引起的麻煩。
哈羅德很符合我們的這些條件。
他假定技術進步沒有偏向以及儲蓄比率不變。
他承認有保證的增長速度可能太低,使自然速度不能實現。
(他認為這是一個對落後經濟的問題。
)他非常注意那第三個條件。
他的論證的一大部分是講,如果企業家的投資低于有保證的增長速度,有效需求就會太少,不能使他們滿足,經濟就會陷入蕭條狀态,如果他們的投資超過增長速度,就會造成不能持久的一時興旺。
可是對他來說,三個條件都滿足以後還有一個問題存在。
我們的模式裡沒有這種問題出現。
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的說法和他的說法有什麼區别呢? 區别在于哈羅德的兩種基本比率&mdash&mdash儲蓄對收入的比率和收入對資本的比率&mdash&mdash怎樣決定。
我們始終把儲蓄對收入的比率看作決定于(1)從利潤中的節餘和從工資中的節餘,(2)收入在利潤和工資兩者之間的分配。
我們為了簡單起見,曾假設從工資中的節餘等于零。
可是這并不重要。
假如工人家庭和食利者家庭是同樣的節儉,仍然可以說工資方面消費對收入的比率比利潤方面高得多,因為食利者并不取得利潤的全部。
利潤的很大一部分被企業家留下,建立準備金和供給投資所需的資金。
把各個階級分開來說,在特定的節約傾向下,工資在總收入中分取的份額越高(這一定使利潤的份額較低),意味着總消費對總收入的比例越高。
在任何特定的技術狀态下,實際工資越高,從一筆特定的總收入中能産生的節約儲蓄數額就越少。
為實現潛在的增長比率所需要的投資額也受實際工資的影響。
工資越高,一種特定類型的機器的成本(以商品購買力不變的貨币計算)就越高。
有些時候機器的成本在較高的工資下反而比在較低的工資下低,因為它的以勞動時間計算的成本上的假定利率相應地較低;可是在這樣情況的時候,利潤取得的份額越低(由于較高的工資),對節約儲蓄的影響就越大。
注323 這樣,在特定的機械化程度下,實際工資越高,可以實現的節約儲蓄的數額越少,所需要的投資的數額(除了可能在一定的幅度以内)也越大,并且必定有一種能使它們相等的實際工資率。
如果在論證中再談到技術的不同等級,那就更加複雜。
較高的實際工資需要較高的機械化程度,這可能(雖然不一定)意味着利潤在産品價值中取得較大的份額(較多的每人占用資本勝過較低的每單位資本的利潤率),可是同時它使為實現潛在的增長比率所需要的投資額較大。
在某種工資水平上(除了利潤率等于零的那種水平),後一種影響一定勝過前一種。
因此,隻要那三個條件獲得滿足,在任何一種節約傾向和技術條件相結合的狀态下,總有一個可能的和這種狀态相适應的黃金時代。
在黃金時代中實際的增長速度和自然的增長速度彼此相等,有保證的增長速度已與它們相适應。
節約儲蓄的傾向和技術條件之間的關系,決定那能使經濟組織的自然增長速度實現的利潤率。
在獨占和競争下的新發明 在一種充分運用着生産能力并且主觀正常價格占優勢的競争的産業裡,一些進步的公司在B-型設備的使用壽命未滿以前就采用B型技術的設備。
一個擁有部分損舊的B-型設備的企業家不得不接受一種準租金,它所産生的按他的設備的原始成本計算的利潤率,比進步的公司得到的利潤率低,因為後者的生産成本較低。
隻要舊設備還能産生一些準租金(每年産品收入超過每年基本費用,不包括使用折舊費在内),他廢棄它就不合算。
當有關商品的價格降低到單位産品的基本費用時,他必須裝置新設備或者停止營業。
其他的企業家,因為他們的B-型設備的壽命已經屆滿,都裝置B型技術設備,于是商品的價格逐漸降低。
如果在B技術下的主觀正常價格(這包括總平均成本和一筆按當時的預期利潤率估計的投資利潤)少于在B-技術下的基本費用,在新技術的傳播過程中價格就降到B-技術的基本費用,于是有些B-型設備會在它的物質壽命屆滿以前報廢。
有時候有人說,一個獨占者面對着一種新技術的藍圖時也會根據同樣的原則采取行動,如果在新技術下他的獨占商品的平均單位成本低于現有設備下的基本費用,他就會裝置新設備。
這種說法似乎是錯誤的。
那獨占者不會因為有人發明了一種成本較低的技術他自己就不得不降低他的價格。
他的标準是,一年産量上基本費用的節省(由于不用B-技術而改用B技術)應該在新投資上産生一種利潤率,不低于他用任何其他方法所能獲得的利潤率。
如果,由于某種原因,他隻限于生産這種商品,那麼,他會認為值得更換所用的技術設備,隻要新技術下的平均成本低于舊設備下的基本費用;可是通常的情況是,一個獨占者能夠繼續利用他的舊設備,而按照自己的意願在其他方面進行新的投資。
隻有節省他的商品的成本是他可能辦到的最有利的投資時,他才會在他的原有設備的物質壽命屆滿以前将它丢棄。
為了這個原因,所謂獨占不會妨礙新發明的普及那種看法,似乎沒有根據。
圖解 以下的圖解說明前面的分析中能用平面圖來表現的那些部分。
在一個平面圖裡不可能既說明各種關系(例如資本對勞動的比率)又說明經曆時間的動态(例如資本的積累)。
各種關系可以根據各種靜止狀态的比較來說明。
為了這個目的,我們假設我們在比較一些局面,其中資本财貨擁有量逐項都保持不動,川流不息的産量都被消費掉。
每年利潤方面的差别是由于食利者消費支出的不同。
産量由各種按固定比例生産的商品構成,并且用一種由具有代表性的生産樣品組成的複合商品作為計量單位。
技術的邊界 說明勞動對資本的關系的基本圖形,是根據魏克賽爾所用的那種圖形改做的。
注324縱軸代表每年産量,以複合商品為計量單位。
橫軸代表資本财貨擁有量,以生産這些東西所需耍的勞動時間為計量單位,按一種特定的假定利率計算。
經常就業的勞動額假定不變,所以縱軸代表每工年的産量,橫軸代表實際資本比率。
在一個特定的靜止狀态下,一種特定的利潤率已經長期占優勢,并且預期将來仍然占優勢,我們可以用每人産量和實際資本比率來表示已有的技術的等級,這時候加入資本财貨成本的假定利率等于利潤率。
OA是所有的工人在A技術下就業時的每工年産量;OB是在B技術下的産量,OC是在C技術下的産量,OD是在D技術下的産量。
Db是一套B技術設備雇用一個工人時以勞動時間計算的成本,所用的假定利率等于當時的利潤率。
Oc和Ob之間是資本财貨擁有量,共中B型設備對C型設備的比例越來越高,所以CB表示由于不用C技術而改用B技術的每人産量差額,cb表示這種差額所包含的實際資本比率。
曲線&delta&gamma&beta&alpha是一種生産力曲線,表示當資本按特定的假定利率計算時産量和實際資本比率的關系。
圖1在圖1所說明的局面中,實際工資率是這樣,以緻C和B兩種技術産生同樣的利潤率。
OW所表示的工資率是我們曾經稱為CB工資率的那種東西。
WC表示隻使用C一種技術時的每人每年利潤,WB表示隻使用B一種技術時的每人每年利潤。
在C技術下,以産品計算的每人占用資本價值是OW.Oc,利潤率是WC/OW.Cc。
在B技術下,每人占用資本價值是OW.Ob,利潤率是OB/OW.Ob。
既然OW是使這兩種利潤率相等的工資率,W&gamma和W&beta的斜度就相同,W&gamma&beta是在一條直線上。
當實際資本比率從Oc增加到Ob時,利潤比例地增加(從WC到WB),利潤率不變。
較高的實際資本比率會需要改變到A技術,在OW工資率下,利潤的增加會低于和資本價值成比例的程度。
較低的需要D技術的實際資本比率,會使利潤比資本價值還要減少得多。
在OW工資率下,C和B兩種技術對個别企業家無關得失,A和D兩種技術都不合用。
斜度線W&gamma&beta(WC/Oc)表示BC投資的邊際産品。
利潤率是投資的邊際産品除以實際工資率。
&betaW被引長,和橫軸在N相交。
可以證明,和OW工資相應的利潤率是由I/ON表示。
當産量是OC時,利潤是WC,資本價值是OW.Oc,利潤率是WC/OW.Oc。
既然OW/ON等于WC/Oc,WO/OW.Oc=I/ON。
在我們最初的模式裡我們假設了沒有從利潤中支付的消費,利潤水平是積累速度的結果。
現在我們在說明靜止的狀态,用食利者的消費來說明利潤。
要使經濟在Ob所表示的實際資本比率下處于靜止的平衡狀态,就必須有一種按每一工人計算的食利者每年消費率,像WB所表示的那樣。
同樣地,當實際資本比率是Oc時,按每一工人計算的食利者消費是WC。
這個圖說明和OW工資率适合的可能的靜态平衡局面。
我們現在可以進一步比較一些具有不同工資率的局面。
技術的條件不變。
不管工資率怎樣,相應于各種技術的出産率是相同的,各種技術所需要的資本财貨配備,從工程的觀點來說,也是一樣。
可是,如果當時的工資率不同(并且久已不同),就有不同的利潤率,而且因此有不同的假定利率。
因此那生産力曲線必須按各種利潤率重畫,來表現由于一套特定的資本财貨的以勞動時間計算的成本中不同的利息成分而産生的實際資本比率的不同。
圖2在圖2裡,有三條生産力曲線相應于三種利潤率,比較低的利潤率的曲線在比較高的利潤率的曲線的左面。
利潤率跟BC工資率合拍時和利潤率跟BA工資率合拍時在B技術下所需要的實際資本比率的差别,是Ob2-Ob1或者&beta1&beta2。
同樣地,在CB工資率下C技術的實際資本比率是Oc2,在DC工資率下實際資本比率是Oc3,差别是&gamma2&gamma3。
濃線表示,在從DC工資率到一種略高于BA的工資率的幅度以内,在特定的技術條件下可能達到的各種靜态平衡的局面。
這可以叫作一種實際資本比率曲線。
注325 在特定的技術條件下,像一系列的生産力曲線中所表示的那種條件下(每一種曲線相應于一種不同的假定利率),實際資本比率可以像下面講的這樣來構成。
采用任何ON的價值(像圖1裡那樣),選擇适合于利率I/ON的那條生産力曲線。
從N到那曲線,做一條切線。
任何既在切線上又在曲線上的點,表示一種可能的平衡局面,這種局面在工資率使利潤率等于I/ON時能夠實現。
不斷地使ON的價值變化,從零變化到無限大,那實際資本比率曲線可以從工資是零的局面起順着推移下去,直到利潤是零的局面。
當不同技術之間有顯著的間斷時,像我們的圖解裡那樣,切線往往就在和相應的生産力曲線接觸的點上構成角度。
這時候潛在的平衡局面的所在點就在實際資本比率曲線上的一道橫線裡,例如&gamma3&gamma2或者&beta2&beta1。
在(表示不同的每人産量的)不同縱标上的任何一對平衡點之間,有一根切線,它和它的一條相應的生産力曲線相吻合,指示一種工資率,在這種工資率下兩種技術産生同樣的利潤率。
這樣,在&gamma3&gamma2橫線上的一套平衡點和&beta2&beta1橫線上的一套平衡點之間,有一段引申線&gamma2&beta2,表示所有和CB工資率相适合的平衡點;在&beta2&beta1橫線上的一套平衡點和在a1左面的一套平衡點之間,有一段引申線&beta1a1,表示所有和BA工資率相适合的平衡點。
以食利者的消費代替淨投資所雇用的工人的工資,我們可以用這個圖解來說明第十二章裡陳述的對各種黃金時代經濟的比較。
A技術在a1點的左面。
AB和BA兩種技術在&beta1a1線上,分别靠近上端和下端。
&ldquoB上&rdquo技術在&beta1的右面一些,&ldquoB下&rdquo技術在&beta2的左面一些,C技術在&gamma2和&gamma3之間。
圖3圖3說明實際資本比率和以價值計算的資本對勞動的比率之間的關系。
在圖的上半部中,橫軸表示實際資本,在下半部中,橫軸表示以商品計算的資本價值。
OW&beta&alpha是BA工資率,OW&gamma&beta是CB工資率。
I/OM和I/ON是相應的兩種利潤率。
Oc2是全部勞動在C技術下就業時的實際資本比率,Ot2是相應的以商品計算的資本價值。
同樣地,Ob2和Os2相應于B技術。
我們用O和W&gamma&beta之間的距離(OW&gamma&beta)作為下部橫軸上以價值計算的資本的單位,并且用一種尺度使得Ob2的距離等于Os2,以及因此Oc2等于Ot2。
于是那兩條直線&gamma2和&beta2便成為同一條線。
&gamma2和&beta2之間資本價值的差别(t2s2所表示的)是由于c技術和B技術所需要的資本财貨設備的區别。
在&beta2和&beta1上資本價值的差别(s2s1)是由于較高的工資加上和它相應的較低的假定利率。
一個平面的圖形不能說明在時間上發生的各種關系的變化,可是如果我們用投影線把它變作一種立體的圖形,使表示時間的一面對版面構成直角,我們就能形象地看得出一種變動,從圖中垂直地在某一點後面的位置移動到垂直地在另一點前面的位置;對版面構成直角的那一面中兩點之間的距離代表從一點過渡到另一點所用的時間。
我們圖裡的産量軸是以商品單位計量的,不能表示不斷變動的投資對消費的比率。
我們可以設想投資(不妨說)是在圖外進行,而我們的圖說明那一部分勞動隊伍的以商品計算的每人産量,他們從事于生産川流不息産量的商品,同時使相應的設備擁有量保持不減。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可以用上面的圖來說明第十四章的論點。
從Ot2到Os2的變動,表示CB積累時期,其時工資率不變;從Os2到Os1的變動,表示B時期,其時工資率從W&gamma&beta增長到W&beta&alpha,利潤率從I/ON降低到I/OM。
圖4當技術的等級很密,以緻機械化程度能以很小的步子變動時,和利潤率變動相應的曲線的角尖就被弄得看不出。
因此生産力曲線和實際資本比率曲線都可以畫成平的連續的曲線,像在圖4裡那樣。
産量OB、OA等,以及潛在的平衡位置&beta、&alpha等,就不表示鄰近的不同技術。
圖中注明的每一對平衡位置之間,有一系列可能的平衡局面,和這幅度以内的各種利潤率相應。
我們在圖的右手一部分表示實際資本,在左手一部分表示資本價值。
和右手的一系列生産曲線中每條曲線相應的,是左手的我們可以叫它假生産力曲線的一種東西,表示每人占用資本的價值會是怎樣,假如工資率和那對應的生産力曲線所根據的利率是适合的。
各條假生産力曲線隻有在和它所根據的工資率相應的平衡點的附近才有意義。
實際資本比率曲線在上升時從下面和一系列的生産力曲線相交。
資本價值比率曲線從上面和假生産力曲線相交。
各條曲線上的&beta點相當于産量OB。
通過&beta做一條對生産曲線的切線。
它在産量軸上的交點,OW&beta,是使相應的技術能被采用的工資率。
和以前一樣,我們用OW&beta作為資本價值軸的單位,所以通過資本價值比率曲線上&beta點的那條對假生産力曲線的切線,被畫作和通過實際資本比率曲線上&beta點的那條對生産力曲線的切線相等的。
切線的彈性,W&betaB/OB,是利潤對産量的比率,或者資本在産品中取得的相對份額。
同樣地,在&alpha點做切線。
那一對切線的彈性是相同的,&alpha的左手位置的左方的較大距離補償了切線的較小斜度。
左面的切線的斜度(W&alphaA/A&alpha)是資本的利潤率。
圖5 圖6圖5說明一種實際資本比率曲線,包含着&ldquo不正常的&rdquo關系,較低的利潤率和機械化程度較低的技術相對應。
當實際工資率從OW4增長到OW1而利潤率從I/ON4降低到I/ON1時,産業系統從B和C兩種技術同樣有利并且積累把機械化程度從C技術提高到B技術的那種局面,經過一個B技術單獨使用的階段,然後進入一個B和C兩種技術又是同樣有利的階段,可是機械化程度在降低,從B降到C。
對高于OW3的工資率來說(同時利潤率低于I/ON3),關系是&ldquo正常的&rdquo,在OW2工資率下機械化程度又開始提高。
實際資本比率曲線,在間斷的情況消除以後,就會像圖6裡表現的那樣。
技術進步 再用前面那種方法,畫投影線把平面圖變成立體圖,使表示時間的一面和版面構成直角,我們就能說明一種黃金時代經濟在沒有偏向的技術進步下的發展。
在圖7裡,經過&beta的那條生産力曲線屬于一個特殊時期的技術知識狀态。
利潤率是I/ON,實際資本比率是OF。
那三條較高的生産力曲線表示後來達到的一種高級的技術知識狀态。
經過&beta+的那條曲線是根據一種和利潤率I/ON相等的假定利率做出的,經過&gamma+的那條曲線代表一種較高的利潤,經過&alpha+的那條曲線代表一種較低的利潤率。
&beta和&beta+兩條生産力曲線的關系說明技術進步曾經是沒有偏向的。
&beta+技術是(在後來的情況下)根據&beta利潤率(I/ON)而采用的,這種技術需要同樣的實際資本比率(OF)。
這可以說是,對&beta和&beta+生産力曲線的切線在相同的實際資本比率下具有相等的彈性(W&betaB/OB等于W&beta+B+/OB+)。
實際工資的增長(從OW&beta漲到OW&beta+)和在實際資本比率OF下每人産量的增加(從OB加到OB+)的比例相同。
圖7圖8表示一種具有耗用資本的偏向的技術進步。
這表現于和一種不變的利潤率(I/ON)相對應的實際資本比率已經從OF提高到OG。
&beta+點切線的彈性(&beta+點表示按老的利潤率在新的情況下會被采用的技術)大于&beta點切線(W&beta+B+/OB大于W&betaB/OB)。
在新的技術和老的實際資本比率(OF)下,經濟會處于&gamma+,利潤率會漲到I/OQ。
圖8要維持一種準黃金時代(在不變的利潤率下),必須使積累足以把實際資本比率從OF增加到OG。
這時,實際工資率已經從OW&beta增高到OW&beta+,而每人産量已從OB增加到OB+。
工資率(W&betaW&beta+/OW&beta)方面比例的增長少于産量(BB+/OB)方面比例的增長。
技術進步具有耗用資本的偏向時,和一種不變的利潤率相應的實際資本比率就減低,同時在一種不變的實際資本比率下的利潤率就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