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土地和勞動

關燈
從一種曆史的觀點來看,我們讨論資本而不提到土地,是本末倒置。

    作為一項生産要素,土地是最重要的;一種技術性的糧食過剩是積累的第一必要條件。

    再說,像我們在知更鳥身上看到的那樣,土地使用權方面的财産是原型的财産形式。

    社會的全部結構受到有關土地所有權和遺産繼承的一些規章制度的影響。

    工業社會繼續實行了适合于農業的規章制度。

    (這往往産生不正常的結果,例如巨大的财富歸于一塊塊土地的所有人和他們的子孫,在這些土地下面已經發現了礦物或者在這些土地上面興建了城市。

    )土地所有人(不管是貴族、農民或者拓荒的人)的習慣和傳統感染了工業社會,影響了它們的發展。

    關于土地的作用的分析,即使在一個高度簡單化的模式經濟裡,也需要單獨用一大部書來寫。

    在這裡我們将僅僅指出這個問題中和我們的主題有密切關系的某些方面。

     邊際産品 不可能想象一個經濟沒有一種管理土地使用權的規章(連亞當·斯密所說的打海獺和鹿的獵人也一定有他們的習慣的獵區注221),可是在土地充裕(像我們到現在為止在我們的模式中假設的那樣),人人要經營多少就能經營多少的場合,所采用的生産技術是那樣,以緻取用更多的土地也不能給一定數量的勞動增加産量。

    注222 然而,通常的事态是土地稀少(相對于可用的勞動而言),結果所用的技術是:每畝上所花的勞動少,每人産量就少,每畝勞動多,每人産量就多。

    這種情況我們通常用下列說法來表達:當勞動對土地的比率增高時,勞動的邊際産品就減少,而土地的邊際産品就增多。

     我們将看到,關于實際資本比率和機械化程度的各種等級的分析跟一種關于土地對勞動的比率的差别分析的結合,有些被複雜化了。

    我們将首先去掉技術上的不同,以便能夠集中于土地對勞動的比率。

     我們假設每畝的實物資本總是由技術條件很嚴格地規定的。

    注223每畝總是用若幹種子;某些溝渠是老早挖掘的,現在還保持暢通;等等。

    土地都是一樣的,生産的時期(收成周期的長短)決定于自然(季節的進行)。

    再則,勞動的單位是&ldquo工年&rdquo,使我們可以不管一年内工作的時間模型(一個工人有時比較忙,有時比較閑,可是雇主在淡季中不能把他暫時解雇,因而工資支出的時間模型在一年内是一律的;對一個自耕農來說,勞動時間隻是全年按每天二十四小時計算,不管他每天睡多長的時間)。

     這樣,我們就能确切地說明勞動的邊際産品:它是由于在特定的一塊土地上添用一個工年的勞動而增加的那部分總産量。

    注224在特定的一塊土地上使用的人手增多,每人的平均産品就減少,當使用n+1人的時候,勞動的邊際産品是n+1人的平均産品減n乘n人的平均産品和n+1人的平均産品的差額(n這個數目大得足以使n+1人的平均産品和n-1人的平均産品的差額微不足道)。

    同樣地,我們可以說土地的邊際産品是特定的勞動力量多耕種一畝土地時對總産量的增加。

    它是耕種n+1畝時的每畝平均産品減n乘耕種n畝時的每畝産品(種得比較集約一些)和耕種n+1畝時(種得不那麼集約)的每畝産品的差額。

    注225 應該指出,在我們假設的情況下,總産品是等于各項要素的邊際産品的總和乘以該項要素的數量。

    注226這可以從下面的說明中看出:假設經濟組織失去一小塊土地。

    産量減少的數目是土地的邊際産品乘以失去的面積,這筆損失等于土地的産品減由于把失去的土地上省下來的勞動用在其餘的土地上而增加的産品。

    這增加的部分(由于稍微增加其餘土地的深耕程度)等于勞動的邊際産品乘以省下來的人數。

    因此,假如土地和勞動都損失掉,而兩者之間的比例仍然保持不變,産品的損失就會等于土地的邊際産品乘以失去的面積加勞動的邊際産品乘以失去的人數。

    假設每人(或每畝)的産品和總産量沒有關系(就整個産量來說,沒有什麼大規模生産的經濟或不經濟),全部産品可以這樣來說明。

    注227 如果可供經濟組織使用的土地總面積(連同相當的資本财貨)是已知的,并且土地是稀少的(在其具有正數的邊際産品的意義來說),總勞動力的增加隻有通過更為集約的耕種(更徹底的除草等)才可能增加産量(當土地都是一樣的時候)。

    當土地的質量不同時(每一畝都擁有自己的資本财貨),如果把特定數量的勞動力适當地分用在這種土地上,從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