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食利者和商業循環
關燈
小
中
大
中高,因為貨币收入(來自固定的利息)不減少而物價已經降低。
這些家庭的以實物計算的支出在暴跌的末期大于初期。
另一些家庭的貨币收入減少的程度超過物價下跌的程度(并且他們的債務投資的價值可能由于證券交易所裡一種看跌的動向而減低),可是他們甯願減少儲蓄而不削減消費。
因此,當投資率最近已經降低的時候,食利者消費對投資的比例高于長期的平均數,這是一種重要的緩沖因素,可以限制市面暴跌的深度。
失業津貼也提供一種緩沖。
失業工人的支出對就業工人的工資的比率越高,失業增加時需求就減低得越少。
注208 在我們以前的分析裡(沒有從利潤中支出的消費),市面暴跌中能遏止一蹶不振的頹勢的,隻是物價的降低和實際工資的上漲,所以,假如物價保持不變,市面萎縮不振的程度就會沒有限制。
食利者支出和失業津貼,即使在物價不變的情況下,也能發揮相當的作用,制止市面的進一步萎縮。
另一方面,投資降低時食利者的支出傾向于維持現狀(以及失業津貼傾向于增加)這一事實,可以遏止物價的下跌,因此這些緩沖因素的作用部分地是替代上漲的實際工資所起的緩沖作用,部分地是加強和補充這種緩沖作用。
在收入日益降低的情況下維持消費,主要大概是在不能經久的物品和服務方面,至于對耐久的消費品的需求則急遽地下降(食品方面的支出比衣着方面的支出減得較少,衣着方面的支出又比汽車方面的支出減得少些)。
消費模型中耐久物品的比例高,會增加消費的不穩定。
當分期付款購買辦法普遍實行的時候,這種影響格外大,結果現在的收入一部分已被指定用來償付過去購買的物品。
日益增長的财富在長期内總使耐久物品方面的支出所占的比例越來越高,在這個範圍内它使支出的水平(雖然不是消費的水平)随着财富的增加在短期中越來越不穩定。
蕭條 食利者和企業家之間的關系的兩面性,使蕭條的發展複雜化。
一方面固定的利息支付維持了食利者的收入,從而有助于維持對消費品的需求,可是另一方面,它增加了企業家财政上的困難。
這種利息支付有助于緩和市面暴跌的初期沖擊力,可是也可能由于債務拖欠和破産事件而引起以後食利者消費的進一步減少。
這些也影響總投資,以緻最初的一次暴跌以後也許會接着來一個時期的進一步逐漸下降,或一系列繼發性的暴跌。
一般說來,恢複來得越遲,活動水平降得越低。
蕭條期中貨币工資下降的影響也是兩面的。
隻要初次暴跌以後物價是逐漸下降的,以實物計算的食利者的開支就會增長(并且如果失業津貼是固定的貨币數目,失業工人的消費也會逐漸增長),可是企業家身上日益增加的實際的債務負擔可能使總投資更進一步減少。
關系到貨币制度方面,這一點也很重要。
物價急遽下跌可能使銀行破産,因為它們的負債(存款)是固定以貨币計算的,而它們持有的債務投資在按貨币計算的利潤降低時價值降低了,另一方面它們以前放出的貸款的債務人也許不能償還。
關于銀行的償付能力的謠言會使存戶争先恐後地去提款,如果銀行關門,大批的消費者購買力就暫時不能流通(如果不是永遠損失掉),而這會使需求和利潤發生更進一步的劇烈的下降。
注209 這大大地加強了我們以前的論點,即在貨币工資最可能降低的時候(蕭條時期),工資的降低,作為一種減少失業的手段,最不會有任何效果。
注210 循環和傾向 從利潤中支出的消費,在形成商業循環中的長期積累傾向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每次市面突然興旺以後,由于興旺期中發生的儲蓄,食利者的财富和消費能力總有所增加。
因此,每次暴跌中跌勢停止時對消費品的需求的水平比上一次高;隻要蕭條不十分嚴重,不發生破産等事件使增加的食利者财富完全消滅,每次複蘇開始時的産量的水平就比上一次高。
這種傾向因失業津貼的設置而加強。
在市面興旺中,由于新投資進入改進了的技術,每人産量提高了,并且人口可能在增加,以緻在每次蕭條中,一定的産量水平會帶來較多的失業和較大的失業津貼支出。
因此,帶來一定的投資水平的消費額,在每次蕭條中都比上一次蕭條中的消費額大。
這兩種影響相互補充,并抑止商品産量的降低,其抑止點在每一次暴跌中都比上一次暴跌中高。
每一次暴跌中,在賣方市場再出現以前必須加以破壞的生産能力的數量,就少于前一興旺期中所增加的生産能力的數量,而長期内的積累在逐漸形成。
消費者的投資 我們知道,消費品的耐久性會擴大那随着企業家投資方面的波動而來的需求方面的波動。
它本身也可能産生波動。
在房屋方面&mdash&mdash最大和最耐久的一種消費
這些家庭的以實物計算的支出在暴跌的末期大于初期。
另一些家庭的貨币收入減少的程度超過物價下跌的程度(并且他們的債務投資的價值可能由于證券交易所裡一種看跌的動向而減低),可是他們甯願減少儲蓄而不削減消費。
因此,當投資率最近已經降低的時候,食利者消費對投資的比例高于長期的平均數,這是一種重要的緩沖因素,可以限制市面暴跌的深度。
失業津貼也提供一種緩沖。
失業工人的支出對就業工人的工資的比率越高,失業增加時需求就減低得越少。
注208 在我們以前的分析裡(沒有從利潤中支出的消費),市面暴跌中能遏止一蹶不振的頹勢的,隻是物價的降低和實際工資的上漲,所以,假如物價保持不變,市面萎縮不振的程度就會沒有限制。
食利者支出和失業津貼,即使在物價不變的情況下,也能發揮相當的作用,制止市面的進一步萎縮。
另一方面,投資降低時食利者的支出傾向于維持現狀(以及失業津貼傾向于增加)這一事實,可以遏止物價的下跌,因此這些緩沖因素的作用部分地是替代上漲的實際工資所起的緩沖作用,部分地是加強和補充這種緩沖作用。
在收入日益降低的情況下維持消費,主要大概是在不能經久的物品和服務方面,至于對耐久的消費品的需求則急遽地下降(食品方面的支出比衣着方面的支出減得較少,衣着方面的支出又比汽車方面的支出減得少些)。
消費模型中耐久物品的比例高,會增加消費的不穩定。
當分期付款購買辦法普遍實行的時候,這種影響格外大,結果現在的收入一部分已被指定用來償付過去購買的物品。
日益增長的财富在長期内總使耐久物品方面的支出所占的比例越來越高,在這個範圍内它使支出的水平(雖然不是消費的水平)随着财富的增加在短期中越來越不穩定。
蕭條 食利者和企業家之間的關系的兩面性,使蕭條的發展複雜化。
一方面固定的利息支付維持了食利者的收入,從而有助于維持對消費品的需求,可是另一方面,它增加了企業家财政上的困難。
這種利息支付有助于緩和市面暴跌的初期沖擊力,可是也可能由于債務拖欠和破産事件而引起以後食利者消費的進一步減少。
這些也影響總投資,以緻最初的一次暴跌以後也許會接着來一個時期的進一步逐漸下降,或一系列繼發性的暴跌。
一般說來,恢複來得越遲,活動水平降得越低。
蕭條期中貨币工資下降的影響也是兩面的。
隻要初次暴跌以後物價是逐漸下降的,以實物計算的食利者的開支就會增長(并且如果失業津貼是固定的貨币數目,失業工人的消費也會逐漸增長),可是企業家身上日益增加的實際的債務負擔可能使總投資更進一步減少。
關系到貨币制度方面,這一點也很重要。
物價急遽下跌可能使銀行破産,因為它們的負債(存款)是固定以貨币計算的,而它們持有的債務投資在按貨币計算的利潤降低時價值降低了,另一方面它們以前放出的貸款的債務人也許不能償還。
關于銀行的償付能力的謠言會使存戶争先恐後地去提款,如果銀行關門,大批的消費者購買力就暫時不能流通(如果不是永遠損失掉),而這會使需求和利潤發生更進一步的劇烈的下降。
注209 這大大地加強了我們以前的論點,即在貨币工資最可能降低的時候(蕭條時期),工資的降低,作為一種減少失業的手段,最不會有任何效果。
注210 循環和傾向 從利潤中支出的消費,在形成商業循環中的長期積累傾向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每次市面突然興旺以後,由于興旺期中發生的儲蓄,食利者的财富和消費能力總有所增加。
因此,每次暴跌中跌勢停止時對消費品的需求的水平比上一次高;隻要蕭條不十分嚴重,不發生破産等事件使增加的食利者财富完全消滅,每次複蘇開始時的産量的水平就比上一次高。
這種傾向因失業津貼的設置而加強。
在市面興旺中,由于新投資進入改進了的技術,每人産量提高了,并且人口可能在增加,以緻在每次蕭條中,一定的産量水平會帶來較多的失業和較大的失業津貼支出。
因此,帶來一定的投資水平的消費額,在每次蕭條中都比上一次蕭條中的消費額大。
這兩種影響相互補充,并抑止商品産量的降低,其抑止點在每一次暴跌中都比上一次暴跌中高。
每一次暴跌中,在賣方市場再出現以前必須加以破壞的生産能力的數量,就少于前一興旺期中所增加的生産能力的數量,而長期内的積累在逐漸形成。
消費者的投資 我們知道,消費品的耐久性會擴大那随着企業家投資方面的波動而來的需求方面的波動。
它本身也可能産生波動。
在房屋方面&mdash&mdash最大和最耐久的一種消費